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1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2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3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4页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1、关于声的知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B.人耳听觉率范围是20Hz-2000HzC.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D.蝙蝠在飞行时靠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得名。“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A.响度与音色 B.响度与音调 C.乐音与噪声 D.超声与次声 3、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4、夏天从冰箱中取出苹果,常看到苹果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A.先液化后汽化 B.先蒸发后液化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5、某百米短跑运动员,他的成绩为10秒,如果他在前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9m/s;冲过终点的时速度达到13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A.8m/s B.9m/s C.10m/s D.11m/s 6、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但温度计不可以离开被测液休读数B.待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C.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面写上单位D.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没有零刻度线是无法使用的 7、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之比是5:3,时间之比为3:2,两车运动路程之比是()A.4:3 B.3:4 C.5:2 D.无法确定 8、下列自然现象属于凝华的是()A.有时江面弥漫的大雾 B.秋天花叶上的露珠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湖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9、下列图象中,能正确描述非晶体溶液凝固的图象是()A. B.C. D. 10、如图所示为一商场运行中的自动扶梯。某一顾客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当我们说该顾客“静止”时。所选的参照物是()A.顾客本身 B.扶梯C.大楼地面 D.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 11、下列关于科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比较晶体、非晶体熔化、凝固的异同点,运用了比较法B.有加快蒸发想到减慢蒸发,运用了逆向思考法C.涉及制作温度计的过程中不断将缺点改进,运用了缺点利用法D.水沸腾规律可以用图象表示,运用了转换法 二、多选题1、下列关于物理概念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B.温度达到晶体的熔点,晶体就会熔化C.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凝华D.物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2、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速度越大,表示物体运动一定越快B.时间越长,速度越大C.运动的路程越短说明速度越大D.速度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图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以下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ab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在bc段处于沸腾状态 D.c到d是熔化过程 4、已知水银、煤油、洒精的熔点分别为-39℃、-30℃、-117℃,要测量-35℃的温度,可以选用的温度计是()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都可以选用 5、以下几个验证性小实验,其中说法错误的是()A.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随着罩内空气抽出铃声渐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B.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声音由纸团振动发生C.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发现它上面有一层雾,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D.把酒精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后,看到温度计的示数逐渐下降,说明酒精蒸发吸热 6、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乙追上甲。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B.两车都行驶12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乙车行驶3s通过的路程为9mD.v甲<v三、实验探究题1、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1)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过程将带刻度的木板一端垫高做成斜面,小明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木块沿斜面下滑的运动过程。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照片记录的木块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所示:问题讨论①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通过分析可以判断,小车从A运动到F的过程中速度______(填变化情况),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四、综合题1、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四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分别对同一物体进行4次测量,记录结果是:12.82cm、12.8lcm、12.80cm、12.8lcm,测量结果应记作______cm。(2)已知乙在甲前方100m的地方,两人同时向西做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经过______秒甲可以追上乙,甲乙运动30秒相距______m。(3)如图乙所示,是汽车的车速里程表,如果以此速度从甲地到达乙地,已知甲乙间的路程是90km,则汽车需要多长时间到达乙地?(写出计算过程)______2、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1)探究声现象实验装置问题讨论①如图甲所示,当瓶中空气不断被抽出时,可听到振铃______,由此推理可知______。②如图乙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小,听到的鼓声越______。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______。③如图丙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能够听出卡片声音的______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______。④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若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__。(填“频率过低”或“响度太小”)______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清晨,逐渐变强的闹铃声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小明,闹铃声通过______传到小明的耳朵里,他连忙用被子捂住耳朵,这是在______(填“人耳处”、“传播过程中”或“声源处”)减弱声音的大小,此时他认为闹铃的声音是______(选填“乐音”或“噪声”)这里所说的逐渐变强,指的是声音特性中的______改变了。(2)一轮船在海面向海底发出信号,在海面6s会接收到从海底反射回来的信号。求海底的深度为多少?(v海水______4、回顾实验和探究(将下列实验报告中的空缺部分填写完整):(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水、烧杯、______、秒表表格图象时间/min01234567温度/℃90929496989898______②请把第7min的实验数据填上。③利用表格中的数据,用描点法画出水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现象结论④上述实验中9min以后继续对水进行加热,则水的温度______。由实验可知,水沸腾的条件是______、继续吸热。问题讨论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时间过长如何改进?请你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如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开始成功的干预天气,在利用飞机播撒“干冰”(固态的CO2)人工增雨的过程中,“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量,致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成“雨水”降下来。(3)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下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______。(4)在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请按照正确的顺序重新排列:______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温度计的玻璃泡在液体中放一段时间,待示数稳定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D.估计待测液体的温度E.观察它的量程并认清此温度计的分度值F.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G.对温度计进行读数______五、计算题1、很多饭店的卫生间装有热风干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这是为什么?请你利用所学物理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______,所以有此现象。______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丽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1: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炫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2: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3:琴弦发出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出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铜400.5E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1,应控制琴弦的长短和______不变,改变琴弦的______。(2)为了验证猜想2,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两根琴弦进行探究。(3)选用编号为B、C的琴弦能探究发出声音的音调跟什么因素有关吗?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3、一辆汽车在长为150km的一段公路上行驶,整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0km/h。已知在前70km路程中,汽车用了1h,则剩下的路程中汽车要以多少km/h的平均速度行驶。______4、交通法规定,小汽车在高速路上时速不得超过120km/h,如何知道汽车是否超速呢?人们想出了使用超声测速的方法,如图所示,当车运动到A点距离测速仪740m时,测速仪会向该车发出超声信号,超声信号运动到B点与车相遇并返回,超声从发出到返回到测速仪一共用了4s的时间,已知超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请问该车是超速?______5、小雨想比较一下自己与爷爷对于响度的听觉差异。实验室中提供的声源有:a.音叉b。收音机c。机械闹钟,你认为最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他设计了以下两种实验方案:方案甲:实验者站在距声源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响度。方案乙:实验者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声源的距离。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C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故A错误;B、人的正常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故B错误;C、振动的物体都能够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人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如果声音的频率超出了这个范围,人就不能听到该声音,故C正确;D、蝙蝠在飞行时靠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和发现昆虫,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而不是传递能量,故D错误。故选:C。(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2)人的正常听觉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肯定能发出声音,但由于人的听觉范围的限制,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得见;(4)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相关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题参考答案:A解:A、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发出声音,声如擂鼓,说明声音很大,指响度。像鼓声指音色。符合题意。B、A中分析声音很大指响度。但由于没有指出鼓声的高低,没有反映声音音调。不符合题意。C、海蚀洞受到浪潮的冲击是没有规则的,属于噪声。不符合题意。D、超声和次声人们都无法听到,人们听到的声音如擂鼓,不属于超声或次声。不符合题意。故选:A。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1)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掌握三个特性的影响因素。(2)能分辨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和响度容易混淆,注意区分。---------------------------------------------------------------------第3题参考答案:B解:①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②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图象能直观形象地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物理上常用的研究物理物体的方法。---------------------------------------------------------------------第4题参考答案:A解:刚从冰箱里取出的苹果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苹果会液化为水珠,发生液化现象,然后小水珠又慢慢蒸发成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汽化现象,所以物态变化过程是先液化后汽化。故选:A。要正确判断物态变化过程,首先要弄清水是以怎样的物态形式出现,结合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和汽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得出正确选项。由生活现象判断物态变化这类题目,一定要搞清物体先后都是以什么状态出现,然后结合熔化、汽化、升华、凝固、液化、凝华来判断物态变化过程,结合题意认真分析,不可盲目判断。---------------------------------------------------------------------第5题参考答案:C解:百米赛跑的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运动员的平均速度\overline{v}=\dfrac{s}{t}=\dfrac{100m}{10s}=10m/s;故选:C。已知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运动员的平均速度。本题考查了求运动员的平均速度问题,熟练应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正确解题,要注意求平均速度只能用路程比时间,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第6题参考答案:D解:A、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后示数会变化,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示数不会改变,故A正确;B、被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故B正确;C、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数值和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无意义的,故C正确;D、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时,不一定使用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也可以使用其它整数刻度线做为临时“零刻线”,故D错误。故选:D。刻度尺、温度计属测量仪器,其使用有一定的规则要求,对照规则可判断各说法是否符合要求。熟知刻度尺、普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使用规则,才能顺利判断此题。---------------------------------------------------------------------第7题参考答案:C解:由v=\dfrac{s}{t}可得,两车运动路程之比:\dfrac{s_{1}}{s_{2}}=\dfrac{v_{1}t_{1}}{v_{2}t_{2}}=\dfrac{v_{1}}{v_{2}}×\dfrac{t_{1}}{t_{2}}=\dfrac{5}{3}×\dfrac{3}{2}=\dfrac{5}{2}=5:2。故选:C。已知甲、乙两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之比,根据s=vt求出两车运动路程之比。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关键是注意各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第8题参考答案:C解:A、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B、露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正确;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错误。故选:C。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四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确定每一个选项所属的物态变化后,才能最终得出答案。此题考查的是凝华、液化和凝固的概念,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第9题参考答案:B解:A、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上升,所以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错误;B、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整个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下降,所以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正确;C、整个过程温度有下降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错误;D、整个过程温度有上升的趋势,且有一段时间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D错误。故选:B。①熔化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若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熔化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象。②凝固图象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下降的趋势,若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为晶体的凝固图象,否则为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此题考查了对晶体、非晶体熔化或凝固图象的分析,首先根据温度的变化趋势判断出熔化或凝固图象,然后根据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判断。---------------------------------------------------------------------第10题参考答案:B解:A、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错误;B、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扶梯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顾客相对扶梯是静止的,故B正确;CD、站在上行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大楼地面、随相邻扶梯下行的乘客运动的,故CD错误。故选:B。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11题参考答案:C解:A、将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进行归纳相互比较,便于系统记忆,采用的是比较法。故A正确;B、根据加快蒸发的方法,根据思维的可逆性,很容易想到对应的减慢蒸发的方法,这是逆向思考法。故B正确;C、通过对自制温度计缺点的改进制作出常用温度计,这种物理研究方法是缺点列举法,不是缺点利用法。故C错误;D、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图象直观显示出来,采用的是转换法。故D正确。故选:C。根据对比较法、逆向思考法、缺点利用法和转换法等具体方法的了解,对照选项中的描述可逐一做出判断。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先明确初中物理基本的研究方法的特征,然后对实例具体分析,确定采用的方法。二、多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B解:A、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晶体达到熔点,还要继续吸收热量,才熔化。故B错误;C、由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可知,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故C错误;D、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故D正确。故选:BCD。(1)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指速度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直线运动。(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晶体熔化的条件有二:达到熔点,吸收热量;(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4)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此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熔化的定义和特点、凝华的概念,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但总体难度不大,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第2题参考答案:A解:A、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所以运动快的物体速度大,故A正确;B、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小,故B错误;C、由v=\dfrac{s}{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越短,物体的速度越小。故C错误。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故D正确。故选:AD。(1)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一是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谁通过的路程长,谁的速度就大;二是运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谁用的时间短,谁的速度就大。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基础性题目。---------------------------------------------------------------------第3题参考答案:B解:A、从图象上看,ab段是物质的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错误;B、在a点时达到熔点,开始熔化,在b点时熔化结束,所以在ab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B正确;CD、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c点时达到沸点,cd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是沸腾过程;故CD错误。故选:B。①要分清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熔化图象温度随时间有上升的趋势;凝固图象随时间有下降的趋势。②在熔化过程要吸热,相反在凝固过程需要放热。若在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保持不变,则是晶体;否则为非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③晶体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题主要考查了晶体的熔化图象和沸腾图象的分析,和晶体熔化过程和沸腾过程的分析,是比较典型的题目,要熟练掌握。---------------------------------------------------------------------第4题参考答案:B解: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此可知水银、煤油、酒精的凝固点分别为-39℃、-30℃、-117℃.-35℃低于的凝固点-30℃,此时煤油变为固态,无法完成温度的测量,而-35℃高于-39、-117℃,此时水银、酒精还是液体,能完成温度的测量。所以可选用的水银、酒精温度计。故选:BC。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由熔点来确定凝固点。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同种晶体熔点和凝固点相同,有熔点来确定凝固点并且正确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第5题参考答案:B解:A、把正在发声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空气,铃声减弱,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团,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纸团跳动,说明声音由鼓面振动发生,故该选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C、冬天将玻璃片从室外拿到室内,室内高温的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降低温度能使气体液化,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擦上酒精,过一会温度计的示数下降,说明酒精蒸发吸热,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蒸发和沸腾是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汽化吸热。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蒸发的特点、液化特点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查的较全面,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第6题参考答案:A解:AD、由图象知,甲乙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4s内通过的距离为4m,乙车4s内通过的距离是12m,P、Q间的距离为s=12m-4m=8m,甲车的速度v_{甲}=\dfrac{s_{{甲}}}{t}=\dfrac{4m}{4s}=1m/s;乙车的速度v_{乙}=\dfrac{s_{{乙}}}{t}=\dfrac{12m}{4s}=3m/s,所以,v_{甲}<v_{乙}。因为v_{甲}<v_{乙},甲、乙两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向东运动,所以甲在乙车的前面向东运动,两物体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故AD正确;B、由图可知,两车都行驶12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比乙车的长,故B错;C、乙车行驶3s通过的路程s_{乙}′=v_{乙}t=3m/s×3s=9m,故C正确。故选:ACD。(1)由s--t图象找出4s内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通过的总路程,即P、Q间的距离;由s--t图象找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2)由图可知,两车都行驶12m的路程,甲车所用的时间与乙车的大小关系;(3)根据甲乙的速度关系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然后判断以乙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求小车的速度、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三、实验探究题---------------------------------------------------------------------第1题参考答案:0.03

变大

不是

木块下滑速度较慢,用时间较长,测量误差小

解:(1)由图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A点示数为5.50cm,F点示数为1.00cm,所以AF的长度s=5.50cm-1.00cm=4.50cm;频闪照相机每隔0.5s拍一张照片,由图知,从A到F点木块的运动时间t=3×0.5s=1.5s,所以木块从A运动到F的平均速度:v=\dfrac{s}{t}=\dfrac{4.50cm}{1.5s}=3cm/s=0.03m/s;由图知,小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则小车从A运动到F的过程中速度变大,所以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为了便于记录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一些,这样木块下滑速度较慢,用时间较长,测量误差小;故答案为:0.03;变大;不是;木块下滑速度较慢,用时间较长,测量误差小。(1)测量长度时必须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此读出A和F点示数从而计算AF长度;先由图得到A到F木块的运动时间,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大小关系判断木块的运动状态变化。(2)为了便于记录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较缓一些。本题是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考查了刻度尺的读数、平均速度的计算等,属于一道基础题,注意长度测量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四、综合题---------------------------------------------------------------------第1题参考答案:12.81

20

50

解:(1)经过四次正确测量,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物体的长度应为:L=\dfrac{12.82cm+12.81cm+12.80cm+12.81cm}{4}=12.81cm;(2)由图甲可知,甲的速度:v_{甲}=15m/s,乙的速度v_{乙}=10m/s,由题意得:s_{甲}+100m=s_{乙},即:v_{甲}t+100m=v_{乙}t,整理得:(v_{乙}-v_{甲})t=100m,解得:t=20s;经30s,甲运动路程:s_{甲}′=v_{甲}t_{甲}=15m/s×30s=450m,乙运动路程:s_{乙}′=v_{乙}t_{乙}=10m/s×30s=300m,甲乙像距:\triangles=s_{甲}′-s_{乙}′-100m=450m-300m-100m=50m;(3)速度表指针所指数字为“60”,单位为km/h,则该汽车的行驶速度为v=60km/h,根据v=\dfrac{s}{t}可得,以此速度从甲地到达乙地需要的时间:t=\dfrac{s}{v}=\dfrac{90km}{60km/h}=1.5h。故答案为:(1)12.81;(2)20;50;(3)汽车需要1.5小时到达乙地。(1)在长度的测量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进行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据,找出错误的,在进行求平均值时,要将错误的数据去掉,平均值应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位数;(2)由图甲读出甲乙运动的速度,甲可以追上乙需比以多行驶100m;求出甲乙分别经30s行驶路程,结合原来距离计算;(3)从汽车上的速度表可知车的行驶速度为60km/h,由公式t=\dfrac{s}{v}可求得从甲地至乙地所需要的时间。此题考查学生对数据的处理、速度的技术等知识点。首先比较几个数据的分度值是否相同,然后确定与几个数据相差较大的便是错误的数据,比较简单,学生一般不会出错;在求平均值时,若不能整除,注意小数点后面保留的数位与给出的数据相同,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第2题参考答案: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振幅

音调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响度

频率过低

解:①由实验现象可知,把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虽然还能听到极微弱的声音,但可通过推理知道真空不能传声。由于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最终的结果是通过推理得出的,所以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②物体的振动幅度叫振幅,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③用硬卡片快速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快,频率大,音调高,慢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所以快拨和慢拨木梳齿是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④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则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大;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逐渐变低;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振动得很慢,即钢尺振动的频率小于20Hz,所以人耳听不到。故答案为:①越来越小;真空不能传声;②小;振幅;③音调;音调与频率的关系;④响度;低;频率过低。(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理想推理法或科学推理法;(2)响度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的产生靠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可借助其它物体(如纸屑)的跳动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的思想;(3)用硬卡片拨动木梳齿时,木梳齿振动发声,木梳齿振动越快,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4)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通过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有。---------------------------------------------------------------------第3题参考答案:空气

人耳处

噪声

响度

解:闹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小明耳朵的;他用被子捂住耳朵,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小明不想听到铃声,对他来说,铃声是噪声;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闹铃声逐渐变强,说明声音的振幅增大,则响度变大;(2)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dfrac{1}{2}×6s=3s,由v=\dfrac{s}{t}可得,轮船所处位置的海水深度:s=vt=1500m/s×3s=4500m。故答案为:(1)空气;人耳处;响度;(2)海底的深度为4500m。(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知道声音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和减弱噪声具体做法的理解能力,要结合防治噪声的途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第4题参考答案:温度计

98

不变

温度不变

减小水的质量

提高水的初温

解:①器材:“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②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水从第4min开始,温度不再升高,已经沸腾,故第7min时温度是98℃;③利用描点法画出水的沸腾图象,如下图;;④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水量的多少、水初温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等等,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故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小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等。故答案为:①温度计;②98℃;③如图;④不变;温度不变;减小水的质量;提高水的初温。①“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所用到的器材有:烧杯、水、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秒表和温度计;②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该液体此时是沸点;③水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④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液体从加热到沸腾需要的时间的长短与很多因素有关:水量的多少、水温的高低、火力的大小、是用酒精灯的外焰还是内焰加热等等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和读数,以及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第5题参考答案:-21

37.8

吸收

液化

C

DAECBGF

解:(1)由图1可知,分度值是1℃,液柱上升对应数值变大,温度是零下,所以示数是-21℃;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甲图的示数为37℃+8×0.1℃=37.8℃;(2)“干冰”播撒到空气中后会升华为气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聚集,落到地面,形成降雨;(3)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故A错误;B、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入被测液体中;故B错误;C、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没有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正确;D、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4)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正确的实验顺序为:D.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A.选择合适的温度计;E.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C.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B.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G.对温度计进行读数;F.从被测液体中取出温度计。。故答案为:(1)-21;37.8;(2)吸收;液化;(3)C;(4)DAECBGF。(1)读取温度计或体温计的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它们的分度值,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2)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升华吸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3)(4)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温度计浸入被测液体中要稍后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熟练掌握本题考查内容是教学基本要求。五、计算题---------------------------------------------------------------------第1题参考答案:热风干手器吹出的是热风,既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又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手上水分的蒸发解: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热风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加快,可使手上水分的蒸发加快,所以它能很快把手烘干。故答案为:热风干手器吹出的是热风,既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又加快了手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了手上水分的蒸发。热风干手器快速把手烘干,说明手上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了。因此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入手去分析此题。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