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30/39/wKhkGWelBx2AfxZ2AAEvrtSd52c251.jpg)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30/39/wKhkGWelBx2AfxZ2AAEvrtSd52c2512.jpg)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30/39/wKhkGWelBx2AfxZ2AAEvrtSd52c2513.jpg)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30/39/wKhkGWelBx2AfxZ2AAEvrtSd52c2514.jpg)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30/39/wKhkGWelBx2AfxZ2AAEvrtSd52c25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一、单选题1、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20cmC.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37℃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A.一江春水向东流 B.心潮澎湃 C.海水奔腾 D.流星赶月 3、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 D.河岸上的树木 4、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是由于在测量过程中,没有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B.误差和错误一样是可以避免的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就会没有误差 5、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A.运动员、汽车、羚羊 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 D.运动员、羚羊、汽车 6、小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以下是他所记录的数据:17.86cm,17.88cm,17.87cm,18.8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该是()A.17.86cm B.17.87cm C.18.85cm D.18.865cm 7、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速度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长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所用的时间一定长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D.在相等的时间内两个物体所通过的路程一定相等 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的速度光相同 9、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3:4,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5,则两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A.9:10 B.5:3 C.5:8 D.8:5 10、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条平直公路上行驶,甲车中乘客观察乙车,发现乙车向正南方向行驶。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甲、乙两车可能的运动情况,判断错误的是()A.甲乙两车都向南行驶 B.甲乙两车都向北行驶C.甲车向南行驶,乙车向北行驶 D.甲车向北行驶,乙车向南行驶 二、多选题1、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s~8s内,甲、乙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C.0~8s内,甲、乙两同学运动的路程相等 D.8s时甲、乙两同学的速度相等 2、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A.音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蜜蜂载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300次;不载花蜜飞行时,翅膀平均每秒振动约440次。有经验的养蜂人能辨别出蜜蜂是出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养蜂人辨别所依据的特征是()A.声音的音色不同 B.声音的响度不同C.声音的音调不同 D.飞行的路线和高度不同 4、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B.机场工作人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 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5、下面关于声现象的配对中,错误的是()A.“闻其声,知其人”--发声体不同,音色不同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次声波传播很远C.“隔墙有耳”--固体也能传声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声波可以传播能量 6、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v的大小不变,与s、t的大小无关 7、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装有不同高度的水,用筷子敲击瓶子就可以发出“do(1)”“re(2)”“mi(3)”“fa(4)”四个音阶,则对应“fa(4)”音阶的瓶子是()A. B.C. D. 8、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是()A.清洗钟表的精细器件 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C.外科医生用超声波切除病人体内的结石 D.孕妇做“B超” 9、下列措施中,为了减慢蒸发的是()A.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B.将湿手放在干手器下吹干C.将湿衣服晾在通风的地方 D.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 10、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11、试按温度计的使用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为()a.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c.估计被测物体温度
d.选取适当的温度计
e.取出温度计。A.a
b
c
d
e B.d
c
b
a
e C.c
d
b
a
e D.d
c
a
b
e 12、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它在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为4℃,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的示数为94℃.用这支温度计测得烧杯中水的温度是22℃,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A.18℃ B.20℃ C.22℃ D.26℃ 13、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凉爽,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14、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词句,其中包含了一种物态变化,这一物态变化的图象是()A. B.C. D. 15、有一支用过后未甩的体温计,其示数为39℃.用这支体温计先后去测两个体温分别是38℃和40℃的病人的体温,体温计显示的示数分别是()A.38℃,39℃ B.39℃,40℃ C.38℃,40℃ D.39℃,39℃ 16、液态氧、液态氮、液态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196℃、-78℃,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来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降低时,首选被液化分离出来的是()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三种气体同时液化 17、0℃的水和0℃的冰相比,其冷热程度()A.相同 B.0℃的水更冷 C.0℃的冰更冷 D.无法比较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用久了的电灯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C.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感到凉爽,是因为汗液蒸发加快,带走更多的热量 19、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20、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三、实验探究题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cm;vAC(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填“大”或“小”)(5)小车运动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或“小于”)。______2、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到的装置。(1)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______;(2)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乒乓球______(填“会”或“不会”)弹起。______3、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1)这种物质是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3)在第10min该物质是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______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898989898(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图中A、B、C三种读温度计示数的方式正确的是______;(2)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______℃;(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______(填“甲”或“乙”);______四、计算题1、一列250m长的火车,用了12min的时间,以18Km/h的速度完全通过一座大桥,求(1)火车运动的路程;(2)大桥的长度。______2、如图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车站里程/km到站、发车时刻福州07:12莆田1057:547:56泉州1748:178:19厦门2769:02(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2)列车在7:55的瞬时速度多大?______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锦华实验学校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一、单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B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dfrac{1}{3.6}m/s≈1.1m/s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新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20c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D、一般纸张的厚度在75μm左右,试卷纸的厚度略大一些,在100μm=0.1mm左右。此选项不符合实际。故选:B。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第2题参考答案:B解:A、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B、心潮澎湃,是心理活动,不是位置的变化,不属于机械运动,符合题意;C、海水奔腾,海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D、流星赶月,流星的位置相对于月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故选:B。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第3题参考答案:A解:(1)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对于船舱位置不变,所以说游客相当于船舱是静止的。(2)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时,游客相当于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它们为参照物,游客是运动的。故选:A。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时,物体是静止的。分析游客相当于船舱、河水、迎面驶来的船、河岸上的树木位置是否变化即可做出选择。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是一道基础题。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参照物的选择方法解题。---------------------------------------------------------------------第4题参考答案:C解: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所以选项A、B、D错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C正确;故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第5题参考答案:A解:运动员的速度v=\dfrac{s}{t}=\dfrac{50m}{5s}=10m/s;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54×\dfrac{1}{3.6}m/s=15m/s;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因此速度最小的是运动员,其次是汽车,最快的是羚羊。故选:A。由速度公式求出运动员的速度,根据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统一各物体的速度单位,然后比较速度的大小。本题考查了速度大小的比较,求出物体的速度,统一各速度单位是正确解题的关键。---------------------------------------------------------------------第6题参考答案:B解: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常用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出的平均值还应该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7.86cm,17.88cm,17.87cm,18.85cm.四次的平均值是:18.865cm,所以应四舍五入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正确的数据应是:17.87cm.故A、C、D错误。故选:B。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均值求取的时候,小数的位数还应该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平均值的求取及误差的不可避免性。---------------------------------------------------------------------第7题参考答案:C解:A、物体通过路程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所以速度大但如果时间短,路程也不一定长,不符合题意;B、通过路程长的物体,如果速度较大,所用的时间可能也会很短,不符合题意;C、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速度大,符合题意;D、在相等的时间内,只有两个物体速度相同时所通过的路程才相等,不符合题意;故选:C。此题考查的是速度、路程、时间三者的关系,根据题意分析即可。解决这类题目实际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只有在控制其它量不变时,才能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第8题参考答案:A解: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说法正确,符合题意;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C、物体振动并且通过介质传播,我们才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远小于光的传播速度。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进行解答。---------------------------------------------------------------------第9题参考答案:D解:由速度公式v=\dfrac{S}{t}得:t_{{甲}}=\dfrac{S_{{甲}}}{v_{{甲}}},t_{{乙}}=\dfrac{S_{{乙}}}{V_{{乙}}}\dfrac{t_{{甲}}}{t_{{乙}}}=\dfrac{S_{{甲}}V_{{乙}}}{S_{{乙}}V_{{甲}}}=\dfrac{6}{5}×\dfrac{4}{3}=\dfrac{8}{5}故选:D。本题由匀速运动的速度公式将时间用速度和位移表示出来,作比即可求出。本题由运动学公式结合比例关系可求,在作比例式也可以设定一个量,另一个量用已知比例关系和设定的量来表示,代入比例后求解。---------------------------------------------------------------------第10题参考答案:C解:A、当甲车运动方向和乙车相同时,且速度小于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南行驶,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当甲车运动方向和乙车相同时,且速度大于乙车,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北行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当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反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行驶,乙车向南行驶,故C错误,符合题意;D、当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反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行驶,乙车向南行驶,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行分析解答,简单题。二、多选题---------------------------------------------------------------------第1题参考答案:A解:A、由图可知,甲同学是在4s时才开始行走,他比乙同学晚出发4s,故A正确;B、4s~8s内,甲乙的图象都是一条直线,表明他们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正确;C、0s~8s内,甲通过路程为8m,乙通过的路程大于8m,所以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不相等,故C不正确;D、因为甲乙8s通过路程不相等,由速度公式可知两同学速度不相等,故D不正确。故选:AB。先要明确各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物理量分别是什么;其次注意认清横坐标和纵坐标上各表示的最小分格的数值大小和单位;再次是明确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最后对照各个选项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本题考查对运动的图象的认识和理解,属于一道基础题。---------------------------------------------------------------------第2题参考答案:D解:我们辨别声音是根据音色;模仿声音主要是模仿音色,只有音色一样,才感觉相同。故ABC错误故选:D。要解答本题需掌握: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第3题参考答案:C解:因蜜蜂载着花蜜飞行时,它的翅膀平均每秒振动300次;不载花蜜时,平均每秒振动440次;因振动频率不同音调就会不同,所以养蜂人可以根据音调进行分辨。故选:C。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本题考查了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第4题参考答案:C解: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要求。B、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要求。C、设置噪声监测仪,能够知道噪声的响度大小,但不是减弱噪声的措施。故C正确。D、道路两旁建起透明板墙,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要求。故选:C。知道减弱噪声的方法,然后分析四个选择项中的措施,两者对应得到答案。明确减弱噪声与监测噪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此题容易迷惑人的地方。---------------------------------------------------------------------第5题参考答案:B解:A、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B、长啸一声,山鸣谷应,说明的是回声。故B符合题意。C、隔墙有耳,墙是固体,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D、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2)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3)声波可以传递能量。本题考查音色、回声和声音的利用。同时要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特点。---------------------------------------------------------------------第6题参考答案:D解:A、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时间大小,无法比较路程大小,故A错;B、仅知道速度大小,不知道路程大小,无法比较时间大小,故B错;C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速度的大小由\dfrac{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故c错误、D正确。故选:D。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本题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关键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第7题参考答案:C解:当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在振动发声,瓶内水位降低时,瓶子与水柱越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故“do(1)”“re(2)”“mi(3)”“fa(4)”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序号是D、A、B、C。故选:C。音调和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相同条件下,体积大,质量大的难振动,频率小,音调低。解答此类题目的难点和易混点是弄清究竟是哪一部分在振动发声。可联系装水的烧杯进行实验探究,经过对比可增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第8题参考答案:D解:A、超声波可以使钟表精细器件中的灰尘振动,达到清洗钟表的目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A不符合要求;B、利用超声波加工高硬度工件,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来对工件进行加工,故B不符合要求;C、超声波有很强的穿透性,能够传递能量,所以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C不符合要求;D、孕妇做“B超”使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不是用来传递能量的,故D符合要求。故选:D。(1)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例如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还可以清除人体内的结石;(2)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例如医生利用听诊器来听病人的心肺就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声音的应用的了解和掌握。声音在传递过程中,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是一道基础题。---------------------------------------------------------------------第9题参考答案:D解:A、将地面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B、干手器下吹出的是热风,可以提高湿手上水分的温度,可以加快湿手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会加快蒸发;C、湿衣服放在通风处,可以加快湿衣服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可以加快蒸发;D、将新鲜蔬菜装入保鲜袋,蔬菜上方的空气不流动,可以减慢蒸发。故选:D。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要减慢蒸发可以降低液体的温度,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此题考查的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一道应用题。---------------------------------------------------------------------第10题参考答案:A解:A、樟脑丸变小就是变为了气态,消散在空气,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所以A是正确的;B、冰是固态的,是由池塘中的水形成的,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所以B是错误的;C、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实际上就是变为了水蒸气,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所以C是错误的;D、冰箱冷冻室内的霜是固态的,是由冷冻室内的水蒸气形成的,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所以D是错误的。故选:A。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升华;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根据我们对于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来分析,得出结论。判断物态变化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什么状态,然后根据各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得出结论;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第11题参考答案:C解: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步骤:c、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d、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a、观察温度计的示数;e、取出温度计。所以正确顺序为:cdbae。故选:C。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进行排列。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合适量程的温度计;(2)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3)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侧壁或底部,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方可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上表面持平。---------------------------------------------------------------------第12题参考答案:B解:(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dfrac{100℃}{94-4}=\dfrac{100}{90}℃;(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液体的实际温度\dfrac{100}{90}℃×(22-4)+0℃=20℃。故选:B。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100℃和0℃之间有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1)而题目中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体的温度是4℃,1标准大气压沸水的温度是94℃,中间是90个小格,首先求出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2℃时,距离4℃有18个小格,求出18个小格表示的温度加上温度计显示为4℃时的实际温度0℃,就是液体的实际温度。对于温度计不准的读数问题,我们要先求出温度计一小格表示的温度,然后乘以温度计的水银柱相对于0℃上升了多少格,求出物体的实际温度。---------------------------------------------------------------------第13题参考答案:C解:夏天扇扇子,身上感到凉爽,这是因为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导致人身体表面的温度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凉快。故选:C。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此题考查了蒸发吸热的应用,蒸发快则吸热快。---------------------------------------------------------------------第14题参考答案:B解:冰是由水得来的,即由液体变为固体,属于凝固现象;同时冰属于晶体,水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A、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故A错误;B、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B正确;C、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故C错误;D、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故D错误。故选:B。首先判断冰的形成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然后明确每个图象的含义,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知道晶体的凝固特点。---------------------------------------------------------------------第15题参考答案:B解:用示数为39℃的体温计测体温38℃的病人时,水银不能回到液泡中,因此,示数仍为39℃;用这支体温计测体温为40℃的病人时,液泡内的水银膨胀,仍可使液柱上升,达到40℃。故选:B。体温计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就是在靠近液泡附近有一个缩口,这个缩口使得液柱中的水银不能自己回到液泡中,必须靠甩才行。因此,用未甩过的体温计测病人的体温,它的示数只能上升,不会下降。了解体温计的构造,理解缩口这一结构在测量时所起的作用,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第16题参考答案:C解:从数据中可知,液态氮的沸点最低,则最容易沸腾;而二氧化碳的沸点最高,很难沸腾,相反最容易液化。所以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二氧化碳。故选:C。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液体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的条件:吸热和达到沸点。此题主要考查了沸腾的条件及其应用,要知道沸点越低,越容易汽化;沸点越高,越容易液化。---------------------------------------------------------------------第17题参考答案:A解:0℃的水与0℃的冰只是状态不同,温度相同,所以冷热程度相同。故选:A。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相同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相同,与物体种类和所处状态无关。此题考查我们对温度物理意义的理解,明确“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第18题参考答案:A解:A、灯丝发光时,温度较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升华,故A正确;B、大雾散去,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汽化,故B错误;C、水蒸气液化为同温度的水时,要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被水蒸气烫伤比沸水烫伤更严重,故C正确;D、人出汗后,微风吹过,加快了身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快了蒸发,而蒸发从人体吸热,所以人感到凉爽,故D正确。故选:ACD。(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凝固、液化、凝华;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第19题参考答案:C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故选:C。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升华吸热进行分析解答。---------------------------------------------------------------------第20题参考答案:C解: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是呼出的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故C正确。故选:C。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判断物态变化先看生成物是什么状态,接着看是由什么状态的物质形成的,最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分析是什么物态变化。三、实验探究题---------------------------------------------------------------------第1题参考答案:v=
小
40.0
0.3
大
大于
解:(1)公式v=\dfrac{s}{t}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3)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_{AB}=4.00dm=40.0cm=0.4m;t_{AB}=2s,整个过程中,s_{AC}=9.00dm=90.0cm,t_{AC}=3s,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_{AC}=\dfrac{s_{AC}}{t_{AC}}=\dfrac{0.9m}{3s}=0.3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dfrac{s}{t}知,平均速度会偏大;(5)AB段的平均速度为v_{AB}=\dfrac{s_{AB}}{t_{AB}}=\dfrac{0.4m}{2s}=0.2m/s<v_{AC};比较可知,小车运动过程中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故答案为:(1)v=\dfrac{s}{t};(2)小;(3)40.0;0.3;(4)大;(5)大于。(1)公式v=\dfrac{s}{t}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读出AB段和BC段以及AC段的长度和对应的运动时间,用公式v=\dfrac{s}{t}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速度,注意长度要有估读值;(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5)求出上半程的速度,然后与全程的平均速度进行比较。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dfrac{s}{t}求出平均速度。---------------------------------------------------------------------第2题参考答案: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会
解:(1)敲击后的音叉能够将小球弹起,说明音叉在振动,也就是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月球上是真空状态,声音无法传播;但敲击音叉时,音叉会振动,所以仍然能看到小球被弹起,但听不到声音。故答案为:(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会。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条件,注意实验过程体现的转换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商新趋势直播带货模式深度分析汇报
- 2025年度广州公积金贷款提前还款手续费合同
- 2025年度景区漂流馆水上乐园市场调研与分析合同
- 池河镇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章 常见的酸、碱、盐 8.2 常见的酸和碱(1)说课稿 (新版)粤教版
- 案例分析教育行业企业管理模式优化
-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四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三月桃花水》(含答案)
- 【基础卷】同步分层练习: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文言文二则》(含答案)
- 现代物盛业的人才培养与技能培训研究报告
- 电力设备故障诊断的现代技术应用
- 激发创新思维知识付费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 江苏省2023年对口单招英语试卷及答案
- 易制毒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GB/T 35506-2017三氟乙酸乙酯(ETFA)
- GB/T 25784-20102,4,6-三硝基苯酚(苦味酸)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填写规范(特种设备安全法)参考范本
- 硬笔书法全册教案共20课时
- 《长方形的面积》-完整版课件
- PDCA降低I类切口感染发生率
- 工业企业现场监测工况核查表
- 沉淀池及排水沟清理记录表
- 急诊急救信息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