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中语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题组一新课标(新高考)i卷
一、(2024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襁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
2.参考答案1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水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
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3分)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
清亮圆润。(3分)
参考答案2①颔联中,将“骤闻”时的感受和“久听”后的感受进行对比,“骤闻”两句写乍听到泉声以
为是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让人产生置身于船上的错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泉水声所具有的强烈感染力。(3
分)②颈联中,泉水的“怒声”与泉水的“细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时而壮伟,时而清圆,生动地展现出泉
水声音的丰富多变。(3分)
二、(2023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上逢人个个说曾颜,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
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枝头树梢上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
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原典,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
(每点3分,第①点阐明名言的含意,第②点结合魏了翁名言与林诗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意思对即可)
三、(2022新高考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阳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
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
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翁前子后孙扶掖",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②“商行贾坐农耕织”,指出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四、(2021新高考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流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禹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示例1)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
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示例2)①第IS句用“惠远”“东林”来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惠远东林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
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情绪而消磨了志气,要
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五、(2020新高考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觇首春汽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久
[注]①把:握,执。②幌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睨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峨眉山位于蜀地,觇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
见于言外。
题组二新课标(新高考)n卷
一、(2024新课标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0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儿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久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2.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2.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
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
己,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二、(2023新课标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㈤,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l.C
2.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
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
令人如入“蓬瀛”。(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三、(2022新高考n)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送另IJ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寓情于景:通过写秋天萧瑟的芦花,渲染悲凉气氛,强化离别的愁绪。②以景结情:末尾写孤帆远去,江水
悠悠,正是诗人绵绵思绪的形象表现。
四、(2021新高考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示儿子
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
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㈤。
[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案
1.C
2.①蕴含于“六经”中的圣人之道博大精深,普通人用尽一生钻研也无法穷尽;②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
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每点3分,答案的概括性要
强,若只是翻译诗句,须酌情扣分)
五、(2020新高考n)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9分)
赠赵伯鱼(节选)
韩驹④
荆州早识高与黄®,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
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一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
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2.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
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每点3分)
题组三全国卷
一、(2024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0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螃千顷外,口同斥鹑一枝栖久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久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
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蟾一样细小。
C.斥鹦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
2.①“软”即轻柔、柔软,无形的春风被赋予了可感知的柔软的质地特点,通过春风的温暖柔和,描绘出风拂
柳枝、漫斜空中的情景。②“低”,与“高”相对,此句描写了在夕阳斜照下,花映栏杆、花影低垂的样子,
营造出一种静谧美好的氛围。③“软”与“低”各以触觉、视觉塑造出诗歌清新细腻的风格,烘托出诗人闲
适愉悦的心境。
二、(2023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儿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答案
1.A
2.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
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
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算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L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l.D
2.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
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每点2分,①与②③是总分关系,意思对即可)
四、(2022全国甲)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哦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2.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A
2.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五、(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L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
析。(6分)
答案
1.A
2.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
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
六、(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咒出山犹带骨毛清.。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①南丰先生: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
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
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七、(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鹊桥仙•赠鹭替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纵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鹭去虾纵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鹭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鹭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l.D
2.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每点3分)
八、(2020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久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
骚》:“余既滋兰之九眺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
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1.A
2.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
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每点3分)
九、(2020全国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
l.B
2.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3分)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
十、(2020全国H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苦笋
陆游
藜麓盘中忽眼明2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勒,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蕾:藜和霍■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
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每点3分)
三年模拟
练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一、(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9分)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郑谷
上国休夸红杏艳,深溪自照绿苔矶。
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堪恨路长移不得,可无人与画将归。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标题点明写作缘起,诗人及第后入蜀,途中看到海棠盛开引发诗兴。
B.在长着绿色苔辟的石矶旁,溪畔的海棠花如美人般临水自照,妩媚多姿。
C.黄莺睡在海棠枝头,蝴蝶与飘落的花瓣一起飞舞,动静结合,别具生趣。
D.既无法移栽,也无人能描画,甚至不能带走海棠一缕芳香,诗人很遗憾。
2.诗中写到红杏和春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D
2.①写红杏的作用是衬托海棠花,突出海棠花别样的美丽;②写春桂的作用是暗指自己及第,表达喜悦之情。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二、(2024山西太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夜漫漫,故人难寻,诗人举目远眺,见江水澄澈,月色皎然,触动了思乡之情。
B.“悠悠”声调绵长,显天地空旷而苍茫;“切切”音韵短促,表思乡之情深切难遣。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念及家乡,顿生愁情,久坐中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襟。
D.从江潭夜月写到寒露渐生,再到汀州鹤鸣,诗歌意境清幽静谧,格调清淡高雅。
2.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
分析。(6分)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答案
1.C
2.①张诗写水中汀洲“仙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
之情。②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③刘诗
写振翅高举的“仙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寓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三、(2024河南普高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9分)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根粮8,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模粮:干粮,指被文人赏识。模,炒熟的米、麦等干粮。屈原《九章•惜诵》:“播江离与滋菊兮,
愿春日以为模芳。"②政缘:正因为。政,同“正”。③黄:指黄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赋予野菊以人的情状,野菊即使生长在野外,也不肯因为少有人来欣赏而减掉美妙的香味。
B.诗人对野菊充满喜爱之情,即使行色匆忙,也要折一枝欣赏;同时也因和野菊相逢甚晚而感到遗憾。
C.本诗从野菊的生长环境、颜色、香气等方面塑造了它的形象,诗人托物言志,暗示自己的追求。
D.本诗欲扬先抑,首联写野菊不被文人采用,重阳节也不被人们采摘欣赏,表现了它的普通。
2.有人说这首诗在历代咏菊诗中具有独创性,请结合诗歌尾联分析它的不落窠臼之处。(6分)
答案
1.B
2.①尾联将野菊和东篱菊放在一起,一改东篱菊在其他诗词中清新脱俗、隐逸出世的形象特征,“犹向陶翁
觅宠光”塑造了东篱菊不顾自尊、邀宠争耀的庸俗形象,这一点别出心裁;(3分)②诗人将不被人注意的野
菊作为吟咏的对象,塑造了它自尊自重、高洁脱尘的美好形象,和东篱菊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也推陈出新、
不落窠臼。(3分)
四、(2024吉林省吉林市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问题。(9分)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口(其三)
苏轼
麻叶层层"秣叶光,谁家煮英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铲软饥肠,问言豆叶儿时黄?
鹘鸽天
辛弃疾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②
青:指新麦。③韧:干粮。④玉友:此处指酒。⑤溪毛:溪边的野菜。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词和辛词题材大体相同,都描绘了乡村生活图景,语言清新质朴,富有情趣。
B.苏词用泛出光亮的繁茂麻叶暗示“雨后”,与辛词中“雨”所蕴含的情感相同。
C.苏词中的“一村香”是从嗅觉角度着笔,而辛词是从视、听角度描写田园风光。
D.苏词上片提及了村里煮茧、缄丝等农事活动,辛词对农事活动则并未涉及。
2.这两首词的下片都塑造了乡野老人的形象,其特点和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
2.(1)①苏词塑造了年迈拄杖、摘取食物果腹的乡野老人形象。(形象1分)老人白发苍苍,拄着藜杖,捋下新
麦捣成干粮充饥。(结合诗句分析1分)②表达了苏轼爱护百姓、渴望丰收之情。(情感1分)
⑵①辛词塑造了热情待客的村居老人形象。(形象1分)老人几次三番邀请,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
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结合诗句分析1分)②体现了词人对淳朴邻里的赞美,对邻里和谐相处的田园生
活的喜爱。(情感1分)
练考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一、(2024安徽江南十校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9分)
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①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即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②九江,这里指长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2.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A
2.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
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出”字化静为动,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
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山水的灵秀之美,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
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2024北京朝阳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12分)
南楚怀古0
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
君看章华宫®,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
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
碧云暮寥落,湖上青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
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遭诬被贬赴任途中。②章华官:楚灵王修建的离官,以宏伟富丽著称,楚灵王日宴夜息
于此,管弦之声昼夜不绝。后毁于兵乱。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但见”两句写山谷无情,埋没贤豪之士,感叹英雄总不被重用。
B.“倚棹”四句写诗人泛舟于湖上,听涛观云,在自然中寄托感怀。
C.“往事”两句是诗人的自我开解,表达了不以己悲的旷达和洒脱。
D.“独余”两句写只有在南楚旧地,千年之后还会有人记得《离骚》。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第一、二句,从景和情两个方面总揽了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空”“岂知”“徒”等语以直抒胸臆的笔法,抒发了诗人的深挚感情。
C.诗中“精魂”“宝剑”的意象,寄托了人物的精神和抱负,意蕴丰富。
D.此诗气象雄阔,笔力清遒,风格近似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3.诗中“处处生蓬蒿”句,有的版本作“处处生黄蒿”。请结合全诗,分别简要赏析“蓬蒿”与“黄蒿”的
表达效果。(6分)
答案
1.B
2.D
3.①“蓬”是平凡微贱的野草,且“蓬”字能引起干枯、凌乱的联想感受,“蓬蒿”描写出处处杂草丛生的
场景,与当年章华宫的宏伟富丽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深沉的兴亡之叹。②“黄”有枯黄之意,能引起衰败、
萧瑟的联想感受,且“黄”字与后面诗句中的“碧”“青”等组成色调清冷的画面,营造出寂寥凄清的氛围,
与当年章华宫的热烈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寄托了强烈的盛衰之慨。(每点3分)
三、(2024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9分)
岐阳三首(其二)
元好问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㈤。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注]秦京:咸阳,这里泛指秦(陕西)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十多年来,战事频繁,秦地屡遭侵犯,战火遮天蔽日的场景。
B.“无来信”即音讯全无,表明岐阳城已经沦陷,自然引出下文对空城的描写。
C.尾联在呼天控诉中归罪于蚩尤发动了这场战争,有悲愤之情,也有无奈之意。
D.这首诗“合为时而著”,与杜甫诗一样关注民间疾苦,如“陇水东流闻哭声”。
2.颈联体现了全诗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C
2.(1)颈联描写了野草那样多情地拥抱着战死者的骨骸,残阳无意照耀着岐阳空城的场景。(2分)(2)以拟人
手法赋予野草以人的情感一一多情、同情、怜悯,表现了战士们被曝尸荒野时间之久;赋予残阳以人的情感
一没有心思、毫无心情,表现了陷落的岐阳城已被侵略者屠戮一空的惨状。(2分)(3)以野蔓、残阳之有
情反衬战争之无情,深刻揭露了侵略者的残杀罪行。(2分)
四、[2024八省八校(T8)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问题。(9分)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髯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髻
(tid。)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
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
的悲哀。
B.“壮岁”“髯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
葆有的魏晋风骨。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
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
得反复咀嚼。
2.这首诗和《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害”这一拟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
两个文本简要分析。(6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跨,吉然向然,奏刀睡然,莫不中音。
答案
1.B
2.①《庖丁解牛》中用“者”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
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善”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材”
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碧”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每点2分,
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五、(2024河南郑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9分)
水调歌头•中秋口占
刘辰翁注
明月几万里,与子共中秋。古今良夜如此,寂寂几时留。何处胡笳三弄,尚有南楼余兴,风起木飕飕。白
石四山立,玉露下平洲。
醉青州,歌赤壁,赋黄楼。人间安得十客,谭笑发中流。看取横江皓彩,犹似沈河白璧,光气彻天浮。举首
快哉去,灯火见神州。
[注]刘辰翁:号须溪,南宋遗民。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品开篇写明月普照,在中秋之夜与异地的友人共沐清辉,表达了对离散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
B.上阕三、四句作者感慨如此良夜,古往今来不曾为谁而停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一去不返的伤感之情。
C.上阕五、六句写胡笳声传来,尚有未尽的欢乐,借景抒情,与第七句抒写萧瑟凄清之意的景物描写形成反差。
D.下阕艺术手法多样,情感丰富复杂,熔对与朋友欢聚的渴望、对皓月的赞美和对故国的眷念于一炉。
2.晚清词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须溪词风格似稼轩。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C
2.①意境开阔恢宏。上阕的“明月几万里”展现了阔大的空间,“古今良夜如此”着笔于悠长的时间,营造
了恢宏深远的意境。下阕“看取”三句和“灯火见神州”,将开阔的景观与恢宏的想象融为一体,意境宏大。
②感情激越饱满/感情豪放。作品抒发了爱月赏月的高昂意兴、渴望与朋友谈笑放舟的豪情、一睹神州灯火
的强烈故国之思,感情饱满强烈,极具感染力。③多用典故。上阕的南楼赏月、下阕的“醉青州,歌赤壁,赋
黄楼”等典故,表达了赏月的愉悦之情;下阕用“十客”典故,表达了佳友相伴、一同泛舟赏月的渴望。
六、(2024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12分)
滕王阁春日晚眺
曹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淘宝拍卖委托协议书
- 治理早婚早育协议书
- 直播行业合伙协议书
- 委托律师付款协议书
- 学位租凭协议书范本
- 物流赔偿协议书范本
- 货物欠款清账协议书
- 水库出租转让协议书
- 空调线路改造协议书
- 销售人员保密协议书
- 2022-2027年中国公共厕所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年浙江省建筑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育婴师综合素质试题及答案展示
- ESG领域的伦理与合规性问题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北省部分高中高三语文3月一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门式架搭设方案
- 2025年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三一物理面试题及答案
- 展览会议展前展中展后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2025年山东淄博高三一模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建筑垃圾处理工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