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合格等级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1-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对应学生用书P025时空定位子目一隋朝兴亡1.“他在位期间胜利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留意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旺盛。”他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答案A2.小强和爸爸都是历史迷。一天,小强让爸爸猜我国古代的一位皇帝,他给出如下提示词:开通大运输河、兴建洛阳城、暴君。爸爸给出的正确答案应当是()A.晋惠帝B.隋文帝C.隋炀帝D.唐玄宗答案C3.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务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务分别是()A.①隋朝建立②隋灭陈,统一全国③开凿大运输河B.①隋灭陈,统一全国②隋朝建立③开凿大运输河C.①开凿大运输河②隋朝建立③隋灭陈,统一全国D.①隋朝建立②开凿大运输河③隋灭陈,统一全国答案A4.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A.经济旺盛B.短暂而旺盛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答案B子目二唐朝的旺盛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5.唐太宗在位期间的精彩政绩在历史上被称为()A.“开皇之治”B.“开元盛世”C.“永徽之治”D.“贞观之治”答案D6.唐太宗曾说:“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以下唐太宗实践这一言论的措施是()A.轻徭薄赋B.虚怀纳谏C.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答案B7.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A.汉武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D8.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基本定型于()A.春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答案D9.唐朝疆域广袤,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实行的措施()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斗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激化民族冲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答案B二、推断题10.阅读以下材料后推断:文成公主(625-680),唐朝宗室之女,汉族。她聪慧漂亮,自幼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641年,唐太宗确定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吐蕃人民实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松赞干布为公主实行了盛大的宴会,并对其大臣说:“我祖上没有与中原通婚的先例,现在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华蜜了,应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子孙后代。”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并没有要求回唐朝,在吐蕃接着生活,直到680年逝世。吐蕃人为她实行了隆重的葬礼,并记入吐蕃的史书之中,这是吐蕃前所未有的。文成公主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一生为汉藏的友好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川教版《中国历史》老师用书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A”;违反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对应题号后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填“C”。(1)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皇室恳求通婚。()(2)唐朝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3)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当时吐蕃没有的很多东西,包括各种种子、书籍和工匠等。()(4)松赞干布逝世后,文成公主特别思念家乡,要求回到唐朝。()(5)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亲密了汉藏关系,受到两族人民的敬重和爱戴。()答案(1)C(2)A(3)C(4)B(5)A子目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1.唐朝曾经强盛一时,8世纪中期之后起先出现衰落的迹象。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A.农夫起义B.武则天当政C.唐玄宗即位D.安史之乱答案D1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A.君权与相权的冲突B.中心与地方的冲突C.文臣与武将的冲突D.中心与少数民族地区冲突答案B13.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夫斗争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答案D二、填图题14.下图为《安史之乱图》,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内。A.唐朝的都城B.安禄山起兵叛乱的地方答案上B下A一、选择题1.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诗意在()A.赞扬隋朝大运输河的功绩B.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C.抨击隋炀帝的穷奢极欲D.分析运输河修建的缘由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皮日休认为隋炀帝修大运输河可与大禹同日而语,功绩巨大,A项正确。皮日休并未总结隋朝灭亡的教训,解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材料强调大运输河的贡献而非修建缘由,解除D项。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很多措施对后世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很多重大措施放在一起做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实行的措施违反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了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主要缘由答案D解析隋炀帝在位期间功绩不行抹杀,但是众多事情放在一起导致了隋朝的灭亡,故选D项。3.唐太宗告诫巡察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肯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B.推行均田,激励垦荒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D.不兴土木,养精蓄锐答案C解析由材料“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可知,唐太宗留意保证农时,减轻负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均田制,故解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养精蓄锐政策,故解除D项。4.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边已无边患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卫作用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太宗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创建性地总结出一种全新的“华夷一体”的安边理念,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即在政治和外交上坚决摒弃历代封建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偏见,不是武断地修一道长城将华夷隔绝开来,而是广泛竭诚地团结周边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故选D项。A、B两项说法明显过于肯定,其表述都不符合史实,解除;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国力强盛,解除C项。5.《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恳求通婚的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确立B.先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向心力C.唐蕃互派使者维持两个政权的友好关系D.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恳求通婚”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步辇图》实质上反映了汉族先进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向心力,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册封制度的确立”,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唐向吐蕃派遣使者,且这并非实质,故C项错误;通过和亲,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亲密,不是加强唐朝对吐蕃的管辖,故D项错误。6.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缘由是()A.修建大运输河B.隋末农夫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时间,754年至764年,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八年战乱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故选C项。隋朝时期大运输河已经开通,解除A项;此时隋朝早已经灭亡,解除B项;黄巢起义爆发于公元875年,时间不符,解除。7.《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A.安史之乱的过程B.藩镇割据的局面C.农夫起义的状况D.宦官专权的形势答案B解析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中“方镇”即“藩镇”,其反映的是在平叛安史之乱后,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地方割据势力林立,故B项正确,解除A、C、D三项。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下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材料二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留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需先存百姓”,留意百姓疾苦,重视灾难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干脆对灾民赐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袤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留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心官吏从两千余人削减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很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1)概括材料一中隋炀帝在过度役使民力方面的史实,任选一例分析其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产生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冲突所实行的措施。(3)依据材料一、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答案(1)史实: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开通大运输河,征发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男丁不足,竟然让妇女担当。影响:开通大运输河:政治方面,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社会冲突,加速隋朝灭亡;经济方面,贯穿南北经济,对后世影响深远。(2)轻徭薄赋;重视灾难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实行措施缓和社会冲突,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可知,兴建洛阳城,每月役二百万人;依据材料一“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可知,隋炀帝开通大运输河,征发河南、淮北人民百余万;依据材料一“丁男不供(不足),始役妇人”可知,开通大运输河男丁不足,竟然让妇女担当,足见其过度役使民力。其次小问,先选史实,如开通大运输河:政治方面,过度役使民力,使得人民赋役负担过重,激化社会冲突,加速隋朝灭亡;经济方面,大运输河贯穿南北经济,开通之后泽被后世,成为经济大动脉,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问,依据材料二“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可知,轻徭薄赋;依据材料二“留意百姓疾苦,重视灾难的救济工作”可知,重视灾难救济;依据材料二“去奢省费”可知,提倡节俭;依据材料二“还并省了很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可知,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第(3)问,依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唐太宗的功绩,可从以民为本、发展农业生产、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等方面说明唐太宗是一位杰出政治家。9.(2024·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惊慌,以前实行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方法,已难以应对边疆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变更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方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作奸犯科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疆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依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答案(1)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2)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驾驭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缘由。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惊慌”“已难以应对边疆危机”可知,应对边防危机;依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作奸犯科行为”可知,整顿地方吏治。第(2)问,依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变更“以前实行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方法”可知,形成新的边防体制;依据材料“变更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方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知,促进监察体制完善;依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知,促成“开元盛世”;依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知,节度使驾驭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缘由。一、选择题1.隋的富有历来被史学家称道,“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也有历史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关中大旱,百姓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是统一旺盛的帝国B.隋朝自恃富有而滥用民力C.隋过于留意藏富于国D.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不符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隋朝“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关中大旱时,百姓却以豆屑杂糠充饥。政府“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的行为说明白隋朝过于留意藏富于国,故C项正确。隋是统一旺盛的帝国,但这不是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隋朝滥用民力,故B项错误;没有考古资料,所以不能判定历史记载与隋朝实际是否相符,故D项错误。2.(2024·全国卷Ⅰ)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雅(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雅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答案C解析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依据“我师败绩”“不利而旋”“败绩”“诸将为举所败”可一样得出唐军战败的事实,故选C项。史书中对李世民有两种不同称呼,即“秦王”“太宗”,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解除A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高祖本纪》中提到刘文雅(唐朝将领),因此不能认定刘文雅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解除B项;四处文献记载中,只有《新唐书·太宗本纪》中提到李世民患病,因此不能认定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除D项。3.唐代在长安,胡饼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异域美食,很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如毕罗、奶酪、黄油等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宠爱。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政府政策的引导B.经济重心南移C.民族交融的加深D.大运输河的开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代在长安……很多从西域传来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上流社会的宠爱”可知,此时饮食风俗变更的主要缘由是民族交融的加深,故选C项。唐朝的开放政策是饮食风俗变更的缘由之一,并非主要缘由,解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不能影响西域食品东传,解除B项;隋朝大运输河的开通沟通南北,与材料主旨“西域美食传入中国”不符,解除D项。4.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阙,则生戒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这反映了()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C.对国家平安的高度重视D.藩镇割据威逼中心集权答案C解析唐朝开放包涵,对外沟通频繁,周边国际环境相对安定,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内外防卫皆重视的军事策略,故B项错误;“国之大防,莫重于此”体现了对国家平安的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的问题,故D项错误。5.(2024·重庆高考)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来宾,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答案B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