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河南省名校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二)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我国古代描绘音乐的奇葩。清代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认为它们“皆摹写声音至文”。可又有很大不同:“韩足以惊人,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换言之,论气势,当推昌黎;论情态,应属乐天;论神奇,自是长吉。方氏虽然谈的只是三首诗,实际上却道出了三人的个性特征。韩愈诗以奇崛险怪为特色,李贺诗以神奇瑰诡为特点,白居易诗以通俗平易见称。此三篇足以使他们“惊迈时辈”,特立于中唐诗坛。音乐,听之有声,视之无形,如何表现这无形的形象呢?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古人听了一曲好的音乐,说有“绕梁三日”之感。孔子听到齐国的《韶》乐之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乐声魅力之大,由此可以想见。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录音设备把音乐准确地记录下来。古代,运用文字同样可以把它生动地记录在诗文里。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音乐已成为诗人们喜爱的题材,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得很好的作品。三首诗以音乐为题材,都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演奏的过程。诗人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当然,描写音乐时也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韩愈似乎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平分秋色;白居易则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而李贺却从对面落笔,通过外界天气和听众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之声的艺术力量。“自成一家始逼真”,每一篇都写出了音乐难以言传的美妙。这三篇描写音乐的名作究竟“妙”在何处呢?艺术构思方面。《听颖师弹琴》既有音乐本身的描写,也有相关音乐效果的描写。《琵琶行》则侧重于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李凭箜篌引》则侧重于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听颖师弹琴》构思深闳,匠心独运。开篇紧扣题目中的“听”字,破笔直入,正面描写音乐,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等信息。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更能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诗人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琵琶行》构思新颖。就全诗而言,依次写江边闻琵琶、江心听琵琶、听诉身世苦、共鸣感慨多;琵琶女的身世以琵琶的曲调烘托,作者的遭遇又以琵琶女的身世烘托,琵琶的声调,歌女的今昔,作者的经历,交织成一片,互相映发,气氛浓郁,动人心弦。《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诗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是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诗歌不是以时间为顺序,而是以想象的线索来结构全诗的——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用的是“先声夺人”的笔法,再点明李凭在弹奏,只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客观环境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妙,意象繁密跳脱。创作方法方面。《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没用神话传说,因而显得比较实在。《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按照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白居易的描写,常物设喻,朴实自然,可见可闻。《李凭箜篌引》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将箜篌的精妙旋律予以展现。乐曲的一个节奏或旋律,激动了诗人,诗人迅即浮想联翩,头脑中出现了一组组奇奇怪怪的意象。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明确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强调诗歌要反映民生疾苦。《琵琶行》正是遵循了这些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客观描写歌女动作、音调变化、演奏场景。李贺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直接启发,因而诗中多用想象和夸张,从地下到天上,作者纵横驰骋。他笔下乐声的力量,不仅穿云裂石,而且可驱神使鬼,这样神奇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更使人惊心动魄。意境创造方面。韩诗惊天——笔下的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白诗移人——笔下的琵琶曲使人心动神移;李诗泣鬼——笔下的箜篌音乐使鬼神动情落泪。乐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还可移情动志。好的乐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音乐所表达的情境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摘编自郑喜林《〈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引〉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分别凭借诗歌《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而位居中唐诗坛的中心位置。B.三篇诗歌都以音乐为主要写作对象,且都将艺人演奏的过程进行了细致描摹,但它们在艺术构思、创作方法、意境创造等方面有所不同。C.《听颖师弹琴》采用倒点题法,开篇扣住“听”字,在正面描写琴声后,才点出弹奏者等信息,这种构思增强了音乐感染力。D.《李凭箜篌引》构思怪诞,采用先声夺人的笔法展开,按照演奏的先后来结构全篇,诗中意象是诗人特有感觉的呈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扶南在《李长吉诗集批注》中对韩愈、白居易、李贺三人的诗歌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评语中也可以看出三位诗人的个性差异。B.唐代诗人喜欢以音乐为题材来创作诗歌,不少诗篇成为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结合的典范,这成为唐代音乐艺术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C.从“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等语句中,可以想见古代音乐具有的强大艺术力量,而古人也借助诗文等推动了音乐的流传。D.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讲究意境的营造,三首诗歌在描摹音乐的同时,还创造出了独特的意境,韩诗惊天、白诗移人、李诗泣鬼。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中“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C.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D.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4.文中说白居易在描写音乐时“从正面进行细致刻画,用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请结合《琵琶行》对此进行分析。5.白居易《琵琶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李贺《李凭箜篌引》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并概括两首诗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驭马刘泷哈斯高中毕业后,参军来到一个叫“源起”的边防哨所。哨所之所以叫“源起”,有说道。因这哨所在赛里木湖的上游,是湖水的源头。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湛蓝澄澈,如诗如画,游人如织。而源起哨所却处在山势陡峭、有些荒僻甚至空旷的大山里,与下游的赛里木湖,形成巨大反差。哈斯,就是“美玉”的意思。他生在新疆和田——美玉的故乡。家人为他冠以这样的名字,自然寄予了一种希望:愿他玉质冰心,名副其实。入伍才三个多月,哈斯就适应了哨所的日常。自新兵连入列哨所,无论队列、内务、站岗,还是投弹、射击、五公里武装越野跑,他都颇为熟练。几个月下来,新兵的稚嫩不见了,哈斯颇像一个沉稳的老兵。然而,哈斯却有些害怕战马。他不敢靠近马匹,更不敢纵马驰骋。源起哨所,雄视着一片广袤的区域。防区地形复杂,山林、峡谷、山峦……哨所战士对这一切都了然于胸。每日每时每刻,他们都不敢懈怠,经常要用脚步去丈量辖区。步行不便的地方,就需要战马。战马的脊背和四蹄,是战士忠实履责的羽翼。可哈斯偏偏惧怕战马。在他八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骑马归来,纵身跃下马背,将缰绳交给他,想锻炼他对马匹的感觉,“哈斯,一个好的驭手,才能是一个合格的牧民”。可是父亲大意了。哈斯毕竟还小,爸爸将马拴到槽头后,哈斯对眼前的骏马充满好奇心,竟然用手去摸弄马尾巴。马儿一惊,飞起后蹄,正好踢中了他的额头。霎时,鲜血如注,他号啕大哭起来。日后,他的额头留下了一道疤痕,至今隐隐约约,月牙儿一样。从此,家人不让他靠近马匹,他开始恐惧所有的马匹。每当看见战友们骑马挎枪去巡逻,他都羡慕得很,但仍心有余悸。后来,指导员找到了他。指导员是哈萨克族人,叫布里汗,“狼王”的意思。指导员说,哈斯,你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为什么偏偏害怕战马呢?马是我们的兄弟,也是我们的战友,不会骑马怎么行?你要向连长看齐,向我看齐。是的,连长的坐骑毛色灼红,叫“火苗”。连长骑在“火苗”身上,如同一团烈焰。指导员骑一匹黑色斑点的黄马,叫“金钱豹”。他骑在“金钱豹”身上,疾如流星。哈斯要驯服的战马叫“金雕”。马通人性,首次接触,金雕对他这个胆怯的新主人很是不屑,甚至有些反感。哈斯稍一靠近,它就突突打响鼻,马毛根根直立,还咴咴嘶叫,马蹄凿地,躁动不安。指导员给哈斯做示范。只见他牵过“金钱豹”,一拽缰绳,左脚踩马镫,右腿一跃,已稳稳端坐在马背上,“驾”了一声,飞驰而去。指导员说:“驭马,要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这样马匹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在斜坡,按照指导员指点的要领,哈斯到底跨上了“金雕”的脊背。然而,未待坐稳行走,战马扬蹄嘶鸣,竟将他摔了下来。指导员说,骑手是摔打出来的,勇士是战火熏陶出来的。不服输,才会赢!他握紧缰绳,再度靠近战马。这次,又因没有禁锢马鞍,绳绊开裂,鞍子从马背飞落而下,竟将他砸倒,伤到了脚踝。他龇牙咧嘴,趔趄站起。指导员马上喊来卫生员给他包扎,哈斯直摇头。哈斯很惭愧,哀叹着,说自己是一块狗肉,上不了席面。指导员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你把“金雕”当作自己的兄弟,自己的战友,多去关心它,照顾它,亲近它,它早晚会让你骑的。从此后,哈斯开始主动靠近“金雕”。遛马,饮马,为“金雕”梳洗,给它割野豌豆,割山岗摇曳的燕麦、青稞。渐渐地,哈斯与马儿熟了,可他还是不敢跨上马背,像其他战士一样纵横驰骋。这天,连长、指导员带队伍长途跋涉去远方,去陡峭的山野巡逻,哈斯被安排留守。黄昏时分,一名战友急匆匆跑来对他说:“哈斯,‘赛虎’被苍狼给攻击啦!”“赛虎”是一匹战马,忽然病倒,连长将其替换下来,让这名战士在山坡草丛单独放牧。岂料,“虎落平阳被犬欺”,往日虎虎生风的“赛虎”竟然惨遭苍狼攻击,牧马的战士也慌了。哈斯举起望远镜,见苍狼正凶猛地和“赛虎”撕扯在一起。他急了,让这名战士替他站岗,自己去槽头牵过“金雕”,飞身上马,“驾”的一声,扬鞭奔去。苍狼见有人骑马赶来,慌忙奔逃……他惊喜,自己终于可以驾驭“金雕”了!如今,已是排长的哈斯,骑在“金雕”的背上,在源起哨所,来去如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哈斯”是“美玉”的意思,“布里汗”是“狼王”的意思,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具有边疆地区的特色,也有一定的意蕴。B.文章中的指导员在哈斯驭马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耐心为哈斯讲解驭马的要领,又诚恳地鼓励他,帮助哈斯成长。C.战马“赛虎”遭到苍狼攻击时,牧马战士手足无措,慌忙回来向留守哨所的哈斯求救,这表现了牧马战士的怯懦。D.哈斯与《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一个在和平年代守卫边境,一个在战争年代保家卫国,他们都具有崇高的人格精神。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在讲述主人公哈斯的故事时,总体以时间先后为序,行文中插入有关哈斯八岁时的经历,对内容进行了必要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B.“源起哨所,雄视着一片广袤的区域”使用拟人手法,“雄视”二字突出了哨所地势之高,也暗含哨所及其守卫者的高大形象和威严气势。C.文章运用欲扬先抑手法,使故事生出波澜,如哈斯入伍后的表现以及害怕战马等内容属于“抑”,而后来征服“金雕”解救“赛虎”则为“扬”。D.本文人物语言描写颇有特色,如“自己是一块狗肉,上不了席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增加了文章语言生活化和趣味性。8.文章从边防哨所的名称“源起”写起,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9.《解放军报》在刊登该篇文章时点评道:“驭马,驭马,(哈斯)驾驭的不只是战马,更是自己的内心。”请据此简要分析主人公哈斯“驭马”经历的心路历程。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武侯谋事得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喜色。吴起进曰:“亦尝有以楚庄王之语闻于左右者乎?”武侯曰:“楚庄王之语何如?”吴起对曰:“楚庄王谋事得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问曰:‘王有忧色,何也?’庄王曰:‘今以不穀①之不肖,而群臣莫能逮,吾国几于亡乎!是以忧也。’楚庄王以忧,而君以喜。”武侯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伯禽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女将行,盍志而子②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窭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成王之为叔父,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③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故上士吾薄为之貌,下士吾厚为之貌。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彼正身之士,舍贵而为贱,舍富而为贫,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也。”缯丘④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吾闻之也:处官久者士妒之,禄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国有此三者而不得罪楚之士民,何也?”孙叔敖曰:“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⑤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德。为人下者,其犹土也。”昔虞⑥不用宫之奇而晋并之,莱不用子马而齐并之,纣刳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不亲贤用知,故身死国亡也。(节选自《荀子·尧问》)【注】①不穀:君主、诸侯自称的谦辞。②而子:你所教的那个人,指伯禽。而,通“尔”,你。子,古代对人的尊称。③贽: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见面礼。④缯丘:缯国的旧地。⑤抇:同“掘”,挖掘。⑥虞:国家名。后文的“莱”也是国家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于是A吾仅得B三C士焉D以正E吾身F以G定天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之语何如”是宾语前置句,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B.于,相当于“到”,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于”的含义不同。C.文中“女”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列缺霹雳”中的“列”的文言现象相同,都是通假字。D.闻,听到、听见,与《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中的“闻”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武侯因谋事得当且大臣没人比得上自己而面露喜色,吴起以楚庄王退朝面带忧色的旧事委婉进谏,魏武侯接受了吴起的谏言。B.在伯禽的老师看来,伯禽为人宽厚、谨慎,喜欢自己处理事情,符合美德的要求,但周公认为这些恰恰是人们所厌恶的,而非美德。C.周公地位高贵,在对待天下士人时尚且做到礼贤下士,无论什么等级的士都能够平等一致,不区别对待,伯禽更应放下身份,礼待士人。D.孔子认为为人应该像土地一样,虽然土地对其他事物有着很大的功劳,但并不认为自己有功德,这样就可以做到真正的为人谦虚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侯再拜曰:“天使夫子振寡人之过也。”(2)吾三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禄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礼愈恭。14.文章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是如何进行说理?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题冷泉亭①辛弃疾直节②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渐翠谷、群仙东下,珮环声急。谁信天峰飞堕地③,傍湖千丈开青壁。是当年、玉斧削方壶④,无人识。山木润,琅玕⑤湿。秋露下,琼珠滴。向危亭横跨,玉渊澄碧。醉舞且摇鸾凤影,浩歌莫遣鱼龙泣。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注】①冷泉亭:西湖名胜之一。②直节:形容松竹貌。③天峰飞堕:传说东晋时,有天竺僧慧理见此山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因称其峰为“飞来峰”。④方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山。⑤琅玕:原指青色美玉,此指绿竹。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名为“题冷泉亭”,却不直接写亭,而是着意渲染周围环境,以词人游踪为线将景物一一展现。B.下片开篇写亭边的草木,突出了山上草木因水分充足而青翠欲滴,绿玉般的竹林显得清润。C.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词人“登亭”之作,但本词侧重抒怀,而后者侧重写景。D.结尾“吾家”应指词人老家,一个“恨”字点明题旨,寓意深远,寄托词人一腔思乡之情,令人感叹。16.该词运用多种技巧对冷泉亭周围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级举办了以“感谢师恩”为主题的活动,主持人引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阐释教师的职责。(2)小刚和同学来到乡村游玩,原本静谧的村庄突然传出家禽与家畜的叫声,小刚不禁想到《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雨”是古代诗词中的重要意象,诗人笔下的“雨”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含有某种意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社会学家费孝通所创作的被公认为最优美学术散文之一的《乡土中国》不是对一个具体社会进行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了一些支配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要概念。穿越了几十年,《乡土中国》这本不足五万字的小书依然魅力十足,许多关心中国农村的读者对这本书简直a爱不释手。如今,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聚焦“三农”问题,各地新农村建设b不温不火;但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种矛盾事件c络绎不绝。重读这本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对思考眼下的这场改革d大有裨益。《乡土中国》成文期间,费孝通正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教学。①费孝通喜欢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结果,②用通俗易懂的事实说明观点,③其著作里面很少有使用专业术语,④而是“用老百姓明白的话告诉他们还不明白的道理”,⑤所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苏南模式》等理论流传甚广。全文14章节,附一篇后记,截取了农村的各个剖面逐一分析,其中的真知灼见到现在也有很强的意义。在首篇《乡土本色》中,费孝通第一句话即是:“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全书来看,___①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