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_第1页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_第2页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_第3页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_第4页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55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问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83811.1.国外研究综述 113831.隐私权研究 1149052.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259213.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282621.2.国内研究综述 3121441.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内涵与判断研究 391092.隐私与隐私权研究 3158513.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研究 4142154.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 4107651.3.国内外研究评析 518651参考文献 630711.图书文献 671312.期刊论文 6308793.学位论文 6135014.网络文献 7253005.外文类参考文献 71.1.国外研究综述隐私权研究隐私权作为一个法律概念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路易斯·布兰迪斯和山姆利·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中提出,认为隐私权是一种righttobealone的权利,即独处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被赋予决定自己所有的事情不公之于众的权利,都有不受他人干涉搅扰的权利。首先,在隐私权的概念方面,西方国家隐私权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观点,阿伦·威斯丁的“信息控制说”,即个人有权与他人交流自己信息的权利;阿尔特曼的“接触说”,即个人或群体有选择是否接受他人接触的权利;以及韦斯丁的“独处说”。另外,美国法学家威尔延认为:“所谓隐私权,是指个人、团体或组织,拥有决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将自己的信息传达给他人的权利。”其次,在隐私权的侵权方面,美国法学家普罗瑟认为隐私权侵权主要包括侵扰他人的幽居独处或私人事务、公开披露使人尴尬的私人事实、公布不实资讯误导社会大众对他人的看法、盗用他人的姓名或肖像借以图利四个类别。此外,关于隐私权的保护方面,山姆利·沃伦认为在隐私权的权利范围内,隐私权人应当具有高度的支配权利,而隐私权的目的也就在于区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并保证隐私权人能够在“私人领域”获得绝对的支配权利。因此,要针对不同主体,采用灵活的、动态的保护模式。2.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公众人物(publicfigures)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是西方的一个专门术语,指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人物。公众人物”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国毁谤法。1964年“纽约时报诉萨利文”一案中首先确立了“公共官员”的概念。首先,公众人物的界定研究。首席大法官沃伦对公众人物的概念界定为:“公众人物是指其在关系到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观点与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常常与政府官员在相同问题和事件的态度和行为上涉及公民的程度相当。”其次,公众人物的分类研究。T·巴顿·卡特在他撰写的《大众传媒法概要》中提到公众人物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性公众人物,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目的;二是有限性公众人物,这种主要看个人的意愿,如果当事人内心想成为公众人物,那么他就属于自愿型公众人物。根据学者史宾塞的解释,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公职候选人、发明家、作家、运动员、艺术表演家、罪犯、被控诉的人以及其他易受注意的人物。此外,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界定研究。威廉普罗瑟提出了“分离说”,认为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中心主旨是实现个人隐私权和公众人物之间的区别,实现二者之间的分离,实现区别对待。最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研究。美国著名的社会法学家罗斯科·庞德在《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中,提出的“利益衡量原则”以及“公共利益理论原则”在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美国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司法审判中运用到了相关理论。日本在隐私权保护中,对于公众人物的保护已经明确提出了要依照法律保护公民的私人信息和私人生活,不能随便被他人非法知悉、侵扰、收集和利用以及公开。公众人物具有公众属性,其信息的发布审査方面需要加强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权利侵害。3.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在社会生活中虽然是偶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但是他们一般都是对社会公共利益具有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相应的其“私人领域”中的自主权就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但是国内外对其相关研究较少。首先,在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界定方面,MarkStrasser提出美国法院从未充分明确哪些标准应用于确定某人是否具体分类或如何应用已提到的标准。一个人可能被发现是一个司法管辖区的非自愿公众人物和另一个司法管辖区的私人人物。在一个许多人出入公众的时代法院必须明确指出谁是公众人物,在什么情况下是公众人物。否则,我们只会继续维持目前下级法院的混乱局面,保护个人声誉的私人利益和对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有力的辩论将得到充分保护。其次,在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方面,MarkL.Rosen认为,正是由于法院对诉讼费用的增加、简易判决的使用量的减少以及证明实际恶意的负担的减轻,使得媒体被告现在面临着潜在的诉讼增加和诉讼成本增加。为了防止这些可能性的实现,媒体可能不得不诉诸广泛的自我审查,从而间接性的保护了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被媒体恶意报道的减少。ElizabethE.Martinez,B.A.,J.D.认为美国目前对于公民的隐私保护是与时代脱节的,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所引发的问题却需要执法者通过在另一个时代设计的法律框架和标准(第一修正法案),这导致了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报道将新闻业推向了经济领域,在那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考虑真实性和客观性,所以新的有关于隐私权的保护秩序必须要被制定。1.2.国内研究综述1.公众人物与非公众人物的内涵与判断研究在公众人物的概念界定方面,杨士林教授(2003)认为,“公众人物指的是其为普通公民所认知,且言语和行为都被社会公民关注且利害关系相关的非政府官员人物。”张新宝教授(1997)具体说明公众人物应当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如著名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皇家贵族、战犯和社会公敌如毒袅、恐怖组织首领等。”而王利明教授(2009)声称:“公众人物主要包括文艺界、娱乐界、体育界的明星、科学家、文学家、知名学者、劳动模范、罪犯及其亲属,偶然卷入新闻事件的非自愿的公众人物等;广义而言,政府重要公职人员、公益组织领导人也属于公众人物。”在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问题方面,理论观点不甚统一。李新天、郑鸣(2005)将判断标准概括为四要素:“时间、空间、程度以及主体”。张德莉(2010)认为公众人物的判断标准为“知名度”和“客观的标准”。而宣海林(2005)则提出,“对公共利益的直接影响是判断公众人物的标准”。2.隐私与隐私权研究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法学界张新宝教授在著名法律期刊《法学研究》刊登的《隐私权研究》一文,是中国学术界研究隐私权的代表性成果。自此,我国法学界开始了以民法的人格权为基本导向的隐私权课题研究新局面。张新宝教授(1997)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他认为隐私的内涵仅为私生活安宁以及私生活秘密两个方面。王利明教授(1994)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时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私人领域。”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教授(2009)认为隐私权是一种处于发展中的权利,在该著作中,他深入分析了各国隐私权的发展历程,并且归纳出了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同模式,同时,对隐私权进行法律保护的各种要素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对隐私权与言论自由全的界限进行了相关的探讨。我国台湾学者吕光(1987):“隐私权是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安宁居住,不受干扰,未经本人同意者,其与公共事务无关的私人事务,不得刊布或讨论,其个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获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作商业上的用途。”高圣平教授(2012)通过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对美国的隐私权的发展与保护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并且提出了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基本方法,基本上采纳了美国隐私权法学理论,他认为对隐私权应该采用直接保护模式,将隐私权作为具体人格权进行保护。3.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研究我国隐私权研究之初,并没有提及公众人物的隐私权,1988年发生了中国的第一期媒体诽谤案,之后又出现了多起公众人物起诉媒体侵权案件,从而,公众人物的人格权尤其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保护问题,进入了法学界的视野。杨立新教授(2001)提出“如果公众人物必须做出必要权利让步,则以隐私权为重”观点。王利明教授(2005)在《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以及与该内容相关的系列研究课题文章报道中提出有关公众人物合理界定原则、限制性保护观点。朱巍(2008)提出了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相对性理论,并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详细论述了“作为限制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理论依据的权利义务均衡理论”,并提出了关联性原则等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原则。4.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研究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研究是以自然人在该权利领域的研究为前提。在隐私权研究还比较浅显的现状下,我国学术界虽然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相关法律问题研讨虽有较多涉及,但是在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领域却鲜有涉猎,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首先,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判定研究。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隐私权的判断问题上,理论观点不甚统一。卢雯(2015)认为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判定实际上也就是在判断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杨多特(2018)认为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界定取决于涉及公共领域、公共事务的程度。其次,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范围研究。法学家张新宝(1997)将公众人物分为自愿性和非自愿性,并且对其隐私权的保护进行分类讨论研究。学者朱明君(2012)认为对于非自愿型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其范围除了自愿型公众人物隐私权所包括的内容以外,凡是与致使其受关注的偶然事件无关的个人事务都应当纳入其隐私范围,受到相应保护。学者王玲娟(2014)更加具体界定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受保护的范围:个人住宅不被任意入侵;家庭细节不因他人意愿被监视;不属于公共利益的私人事务不受打扰。学者吴海燕(2015)认为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价值在于具有不受他人干预、控制、利用,当事人拥有保护自己隐私的自由。最后,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保护途径研究。学者王玲娟(2014)认为应该采取直接保护方式、明确非自愿公众人物的受保护范围和区别对待保护原则。学者吴海燕(2015)认为应该将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作为具体人格权进行直接保护、明确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和时间并且区分不同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学者张永秀(2018)认为应该培养公民适合自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和探讨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的“被遗忘权”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学者杨多特(2018)认为应该确立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增强公民隐私意识。学者汪凯丽(2018)认为应该加快立法建设、加强新闻行业规范并且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隐私权和隐私保护的概念。1.3.国内外研究评析国外在隐私权领域研究开始时间较早,历史较长,有关公众人物权利的研究也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一些前沿国家无论是在理论研额究还是法律建制方面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体系。但是非自愿性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及其隐私权的理论研究不多,可供参考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从其上位概念公众人物这一类别的隐私权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中寻找出可供参考的依据。但是,非自愿性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已经引起了学界的重视和讨论,相信其理论体系趋于成熟只是时间问题。我国国内虽然对隐私权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成果却百花齐放。对隐私权的概念权的概念界定已经较为清晰,但是缺乏对隐私权分层次保护的讨论。公众人物这一概念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研究范围也很有限,在公众人物的定义和分类上都存在争议。对于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理论研究不充分,其下位概念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理论的研究就更为匮乏。对非自愿性公众人物判定标准模糊,对其隐私权保护范围和界限讨论较少。但是随着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现象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也纷纷对其进行研究,相应的期刊和学术论文也与日俱增,非自愿性公众人物隐私权理论与法律体系将会不断趋于健全。参考文献图书文献[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2004.[2]王利明.人格权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M].上海三联书店,2005.[4]张鸿霞.郑宁.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期刊论文[1]张永秀.自媒体环境下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传播与版权,2018(06):204-206.[2]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和保护[J].中州学刊,2005.[3]汪凯丽.非自愿型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研究[J].电视指南,2018(04):208.[4]杨立新.隐私采访和人格权保护[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5]朱炜璐.探讨新媒体时代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8):103+110.[6]吴海燕.新媒体时代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8(09):34-37.[7]王玲娟.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27(05):35-38.[8]侯雪璟,刘张琪.浅析隐私权与新闻自由[J].法制与社会,2014(20):11-12.学位论文[1]杨多特.论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D].广西大学,2018.[2]卢雯.论非自愿公众人物隐私权和新闻自由的冲突与协调[D].广西师范大学,2017.[3]陈成.论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8.[4]叶笑云.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7.[5]尹伊君.非自愿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保护[D].烟台大学,2012.[6]郭威.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7.[7]叶笑云.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7.[8]萨祺尔.论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D].北京理工大学,2015.网络文献裁判文书网:刘馨予、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名誉权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4/index.html?docId=63c2370814404e20b19dab030026f00e外文类参考文献[1]MichaelK.Sousveillance:ImplicationsforPrivacy,Security,Trust,andtheLaw[J].IEEEConsumerElectronicsMagazine,2015,4(2):92-94.[2]MasonM.AligningOnlinePrivacyProtectionwithReasonableExpectationsofPrivacy:HowJoffeCanBeUsedtoModern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