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2课《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⑤箪瓢陋巷并不乐,但颜回自有其乐;饮水曲肱也无乐,但孔子乐“在其中”。这种“乐”,是超脱了物质享受,达到了“安贫乐道”的处世境界。任务三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探究《论语》的文学之美(1)找出古诗化用的《论语》典故,用成语概括,并解读成语的含义,感受《论语》含蓄隽永之美。【示例】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孟浩然《书怀贻京邑同好》)典故:三十而立,表达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之意①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典故:富贵浮云,表达看淡钱权,淡消旷达之境②若比箪瓢人,吾今太富贵。(白居易《夏日闲放》)典故:箪瓢陋巷,表达安贫乐道之境。③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李白《古风·黄河走东溟》)典故:逝者如斯,表达时光流逝之意。(2)从下面的句子中选择一句,结合加点词进行朗读设计,从而把握句子的语气、节奏,体会《论语》情真意切之美A.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选择:A“也”使语速变缓,增强了肯问的语气,表现出语重心长的语言效果B“不亦……乎”以询定语气,启发弟子思考,强调了道理的重要性,表现出循循善诱的语言效果三、迁移拓学钱穆评价孔子:“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为人之道。”阅读下面两则选文,分析孔子面对“人不知”时的心态,探究圣哲的君子之风和人生追求。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注释】①下学而上达:皇侃《义疏》云:“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我既学事,人事有否有秦,故不尤人。上达天命,天命有穷有通,故我不怨天也。”面对“人不知”时,保持“不愠”“不尤人”的态度,即不生气、不责备。虽然也有“莫我知也夫”的感概,但他“下学而上达”,知人事否秦、天命穷通而“不怨天,不尤人”,展现出对自强不息人生境界的追求。四、反思结学《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其思想内涵丰富,对我们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论语》中的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五、达标测学《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字里行间传递着说话人的神采。阅读下面的选文,结合本课所学,品鉴孔子言行,写一写你心中的孔子形象,和同学交流。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①之,而后和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②?”【注释】①反:复,再。②割鸡焉用牛刀:武城不过是一个很小的地方,而礼乐却是治国的大道。用礼乐大道来治理小地方,就好像是用宰牛的刀杀死一只鸡一样,实在是小题大做。示例1:从文中读到一位亲切和蔼、循循善诱的孔子。在第二句中,孔子借一次和子游的玩笑阐述了礼乐教化民众的意义和作用,可见孔子诙谐轻松的一面。示例2:我从文中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