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8/2D/wKhkGWejBfiAFkM1AAFYn647VQk816.jpg)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8/2D/wKhkGWejBfiAFkM1AAFYn647VQk8162.jpg)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8/2D/wKhkGWejBfiAFkM1AAFYn647VQk8163.jpg)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8/2D/wKhkGWejBfiAFkM1AAFYn647VQk8164.jpg)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习题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8/2D/wKhkGWejBfiAFkM1AAFYn647VQk81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与朱元思书》练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③.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二)、解释加点的词语从流飘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蝉则千转不穷: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互相轩邈猛浪若奔:任意东西:(三)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赞叹富春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江流气势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听觉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句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7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五)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蝉则千转不穷。()①.欲穷其林。()猿则百叫无绝()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③.果如鹤唳云端。()(六).这篇文章从文体上看,应是一篇介绍了优美的景色。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在描绘奇山时,紧扣的特征。二、阅读理解。阅读语段,答文后题。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2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3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特点。①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②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视觉:____________听觉:____________表达效果:____________7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8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9、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10、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11、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体语句12、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1课参考答案:(一)略(二)略(三)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苦奔。3.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四)1.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2.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3.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4.当人们仰望盘旋峰顶的老鹰,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欲望。5.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6.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五)①尽,完走完②停止消失③至叫(六)山水小品“千丈见底”“直视无碍”“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二、1.C2.B3.①形容词作动词消失②使动用法使……平息4.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5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7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9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10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1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12望峰窥谷一、按要求写出句子。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五柳先生传》练习题一、[基础知识训练]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造饮辄尽()②箪瓢屡空()③短褐穿结()④衔觞赋诗()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每有会意:②造饮辄尽:③环堵萧然:④晏如也:⑤不戚戚于贫贱:⑥不汲汲于富贵:3、翻译:好读书,不求甚解4、本文是一篇,作者,(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阅读语段,答文后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5、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造饮辄尽_________②衔觞赋诗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8、“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饮酒》一诗所表达的志趣与本文有相同之处,请对其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会意:⑵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期:⑶箪瓢屡空,晏如也宴如:⑷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2、填空。《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代大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__________》,其中描绘了一个自由、和平、生活幸福的理想境界。有关他不阿谀权贵的“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也广为流传。3、翻译下列短语或句子:⑴曾不吝情去留译文:⑵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译文:4、选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5、文中“不慕荣利”与下文“赞语”中的哪句相照应?答:6、用“____________”划出文段中写“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7、从表达方式看,文段主要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与下文的“赞”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五柳先生传》练习一、自主练习⒈给加横线的字注音。①性嗜酒而家贫()②造饮辄尽()③曾不吝情去留()④短褐穿结()⑤箪瓢屡空,晏如也()()()()⑥颇示己志()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⑧衔觞赋诗()⑨无怀氏之民欤()2、选出加黑字拼音有误的一项()A.欣然xīn吝情lìn萧然xiāoB.嗜酒shì短褐hè俦chóuC.辄zhá屡空lǚ衔觞shāngD.好读书hào宅边zhái以乐其志1è3.解释词语: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许:②不戚戚于贫贱戚戚:③不汲汲于富贵汲汲:④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俦:⑤衔觞赋诗衔觞:⑥亦不详其姓字。详:⑦亲旧知其如此。旧:⑧或置酒而招之。或:________置:___________⑨颇示己志。颇:______________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萧然:________________4.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作者以史传的手法所写的一篇自传。B.这篇自传是用第一人称叙说的。C.这篇自传使我们了解陶渊明具有甘守贫贱、不慕荣利、恬淡宁静的高洁品质。D.这篇文章简练而生动,富有幽默情趣,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淡泊自得的隐士形象。5.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A.兹若人之俦乎?B.或置酒而招之。C.无怀氏之民欤?D.葛天氏之民欤?6.填空。①陶潜,时期的文学家和。字,号,世称靖节先生,有《》传世。②黔娄之妻有言:“,。”其言乎?,。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②其言兹若人之诗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8.找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志趣的语句。①性格:②生活:③志趣:二、阅读延伸: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9.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横线词的意思。①造饮辄尽()②衔觞赋诗()10.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1.“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12.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赞美了他的精神。13.“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14.文中有“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句子,请你结合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说说他的志是什么?参考答案22、《五柳先生传》一、基础知识训练1、略2、①对书的旨意有独到的体会②就③冷清的样子④安然自若的样子⑤忧愁的样子⑥心情急切的样子3、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4、传记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5、①往、到②酒杯6、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中于发财做官。7、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或隐士)8、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9、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二、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参考答案】1、⑴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⑵往,到;希望、愿望。⑶安然自若的样子。⑷冷冷清清的样子。2、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不为五斗米折腰3、⑴态度率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⑵简陋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4、不求甚解5、不汲汲于富贵。6、“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7、记叙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五柳先生》答案⒈略⒉C3①处,地方②忧愁的样子③心情急切的样子④朋友,伴侣⑤口触酒杯,指饮酒①详细地知道②旧交,旧友。③备办,置办④很⑤冷清4.B(是用第三人称叙说的)5.B6①东晋诗人渊明五柳先生陶渊明集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兹若人之俦衔觞赋诗以乐其志7.略8.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②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9.①往,到②酒杯10.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1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2.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安贫乐道13.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14.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马说》练习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3、翻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马说》是一篇,作者(朝代)(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阅读语段,答文后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下列加[]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以丛草为林C、以至鸟兽木石D、不以善小而不为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9、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10、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无马。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训练21.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之不能尽其材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2.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D.骈死于槽枥之间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4.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5.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的命运。6.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7.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训练3⒈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
粟(
)
外见(
)
食马(
)
祗(
)
⒉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②骈死于槽枥之间(
)(
)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⒊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
,
,
。⒋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⑤不以千里称也
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⒍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通
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⒎翻译下面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⒏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
)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
)
③食不饱,力不足。(
)(
)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
⒐归纳第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⒑第二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⒒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3*马说(参考答案)45、对对联。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你也写个对联:,。18.分别概括123的层次: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1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20.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2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一、1.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2.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①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②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③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愤慨之情。④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⑤表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二、(一)5.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①见现显露(或表现)②材才才能食饲喂③邪耶吗,表疑问7.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②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③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④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8.①shí吃②sì喂sì喂③shí吃④sì喂9.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10.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11.其真不知马也。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参考答案:1、①材cái:同“才”②石:dàn十斗为一石;③见:xiàn同“现”;④称:chēng称号⑤邪:yé同“耶”;⑥祗:zhǐ同“只”;⑦骈:pián两马并驾,2、①或:有时②等:等同,一样③道:方法④安:怎么3、《昌黎先生集》唐文学家哲学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4、记叙议论说明一个道理5、其真不知马6、D7、B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9、日行千里的良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10、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11、①此、这②同“饲”,喂养③鞭打(驱使)④有时12、C13、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14、能从诉说自己的怀才不遇,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角度展开合理想像均可。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伯乐”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8.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9.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0.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11.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12.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1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1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1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16.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24、《送东阳马生序》习题精选《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勤且艰若此。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余幼时即嗜学(爱好,喜爱)(2)无从致书以观(取得,买到)(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4)弗之怠(懈怠,放松)(5)走送之(跑)(6)不敢稍逾约(超过)(7)既加冠(指成人)(8)无硕师名人与游(才学渊博的老师)(9)尝趋百里外(快步走)(10)门人弟子填其室(充满)(11)未尝稍将辞色(语言和脸色)(12)援疑质理(提出;询问)(13)或遇其叱咄(训斥,呵责)(14)俟其欣悦(等到)(15)负箧曳屣(书箱;鞋)(16)持汤沃灌(热水)(17)以衾拥覆(被子)(18)寓逆旅主人(旅社)(19)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20)烨然若神人(光彩照耀)(21)緼袍敝衣(旧絮;破)(22)略无慕艳意(羡慕;欣赏)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1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2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4.根据要求默写:○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6.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或四个方面:家境贫寒,无书可读;无师求教难;远道求学,备受艰苦;艰苦的求学生活。或读书难,要借书,抄书;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8.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9.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10.“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1古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后来常已冠或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2“及笄”女子满15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表示已成年。11.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12.从文中找出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并写出从什么角度写的?叩问之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旅途之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生活之苦,与同舍生的对比:“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1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14.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15.“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16.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17.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18.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19.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送东阳马生序》中考试题集锦一、(2007年福建省宁德市)(四)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20、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余因得遍观群书21、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22、读了[甲][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二、(鄂州市2007){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⑥给以书,遂成大学⑦。{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③大姓:大户人家。④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⑤佣作:做工辛勤劳作。⑥资:借。⑦大学:大学问家。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②礼愈至③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④主人怪问衡21、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门人弟子填其室B弗之怠或遇其叱咄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邻舍有烛而不逮D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①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23、甲、乙两个文段分别写了哪些事例(故事)?(3分)甲文乙文24、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3分)三、(2007年临沂市)文言文阅读(共12分)[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2分)1无从致书以观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而以书赴告同学者4颐既觉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2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内容:感情: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四、(05安徽省)阅读下面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1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2)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3)腰白玉之环腰:18.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9.文中哪些词句说明作者不辞艰辛、求师勤学的原因?(3分)20.对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3分)五、(2007年内蒙古赤峰市)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1),辄以水沃面(2);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3),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释1、昏怠:昏沉困倦。2、辄:就。沃:浇。这里是“洗”的意思。3、食不重肉:不多吃肉。22、解释加点的词。(4分)(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3)益慕圣贤之道()(4)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23、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日C、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之24、翻译句子(6分)(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5、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甲段中写人物读书刻苦的语句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甲文中“人多以书假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范仲淹“被谗受贬”的原因是:___________(都用文中的句子回答)(4分)六、(2008年怀化市)阅读文言文答题。(甲)余幼时即嗜学……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①昏怠:昏沉困倦。②辄:就。③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重:兼有两种(事物)。1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③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谪:②录毕,走送之走: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17.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答:18.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2分)答:七、(2008年泉港区),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八、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文选段,完成5—9题。(15分)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2分)A.足肤皲裂而不知B.执策而临之C.学而不思则罔D.出淤泥而不染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烨然若神人B.腰白玉之环C右备容臭D.主人日再食判若两人腰缠万贯臭气相投再接再厉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②(2分)九、(2008年安徽省)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1)余幼时即嗜学(2)录毕,走送之(3)媵人持汤沃灌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十、(2008年南宁市文言文阅读(18分)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录毕,走送之走:跑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叩:敲门C.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D.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2分)A或遇其叱咄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或王命急宣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若为佣耕,何富贵也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十一、(2008年泉港区)读文言文,完成5—10题。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弊少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辞谢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十二、(2008年南京艺术学院附属高中招生)[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勉]勤勉,努力。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2分)十三、.(2008湖北省咸宁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2分)A、既加冠宋既成列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24、翻译下面句子。(2分)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译: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译: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①②③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答:(十四)(2008年湖南常德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1~4题。【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今诸生学于太学,……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乙】黄生借书说(节选)清•袁枚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A.县官日有廪稍之供B.撰长书以为贽C.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D.其借书亦类予2.甲文中哪一语句的“诸”字与乙文中“归而形诸梦”的“诸”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答:这一语句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幼好书,家贫难致。(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4.综合与延伸。(1)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2)假如你是马生或黄生,读到前辈的赠文,你心中会涌起哪些感想?(十五)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甲】既加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至((3)濂具以实对(4)间召问群臣臧否2.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2)诚然,卿不朕欺。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4.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5.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答案:一、18、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19、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20、余/因得/遍观群书。21、(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22、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二、)20、①借②周到③报酬④感到奇怪21、D22、①我站在他旁边侍侯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②主人被感动了,赞叹他的精神,把书借给他,后来,他就成为大学问家。23、甲文:①“余”凭诚信借书苦读。②“余”毕恭毕敬请教老师。乙文:①匡衡凿壁借光读书。②匡衡劳作不求报酬借书。24、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①刻苦勤奋②博览群书③虚心请教。三、6.⑴引来,得到;⑵询问,请教;⑶书信;⑷醒,睡醒。7.⑴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⑵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8.⑴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1分);⑵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2分)9.不相同(1分)。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1分);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2分)。四、(15分)17.(3分)(1)借(2)用(3)挂在腰间18.(6分)(1)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2)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19.(3分)余幼时即嗜学慕圣贤之道以中有足乐者20.(3分)要点:①排除不利于学习的环境的干扰;②在物质上不盲目攀比;③坚定人生追求,刻苦勤奋学习。五、(五)阅读下边两个语段(17分)22、(1)爱好、特别喜欢(2)跑(3)更加(4)妻子和儿女23、A24、(1)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还是获得了学问。(2)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25、家境贫寒与刻苦读书。26、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7、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六、16.①假:借;②走:跑;③谪:降职远调;④妻子:妻子和儿女。17.读书的人(贤德的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18.家境贫寒;刻苦读书。(每点1分,共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工程总承包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与验收服务合同补充协议
- 2025年度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及项目融资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节能改造清包劳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企业信用贷款借款合同相关论文汇编
- 2025年度公司向个人提供创业扶持借款合同
- 2025年度国际贸易代理支付结算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度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合同
- 2025年度广告创意策划与执行合同范本 - 副本
- VDA6.3 2023过程审核教材
- 烹饪实训室安全隐患分析报告
- 《金属加工的基础》课件
- 运输行业春节安全生产培训 文明驾驶保平安
- 体验式沙盘-收获季节
- 老年护理陪护培训课件
- 2019年420联考《申论》真题(山西卷)试卷(乡镇卷)及答案
- 医院投诉纠纷及处理记录表
- YY/T 0698.5-202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
- 酱香型白酒工厂设计
- 【深度教学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