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F/1C/wKhkGWei6OaAJ8A4AADXxAPzhiE896.jpg)
![DB11-T 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F/1C/wKhkGWei6OaAJ8A4AADXxAPzhiE8962.jpg)
![DB11-T 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F/1C/wKhkGWei6OaAJ8A4AADXxAPzhiE8963.jpg)
![DB11-T 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F/1C/wKhkGWei6OaAJ8A4AADXxAPzhiE8964.jpg)
![DB11-T 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5/M02/2F/1C/wKhkGWei6OaAJ8A4AADXxAPzhiE89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T1552—2018
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标准
Assessmentstandardforgreenecologicaldemonstrationregionplanning
2018-06-15发布2019-01-01实施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
1总则
1.0.1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牢固树立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化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推进低碳节能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规范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
评价,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和评价,并适用于指导
我市与绿色生态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和自我评价。
1.0.3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应在生态环境诊断的基础上,遵循因地制
宜的原则,结合区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技术、文化等特点,针对
规划设计的绿色生态相关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绿色生态示范区greenecologicaldemonstrationregion
在空间布局、生态、交通、建筑、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
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功能区。
2.0.2节约型绿地resource-savinggreenland
依据自然和社会资源循环与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具
有较高的资源使用效率和较少的资源消耗的绿地。
2.0.3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模式TOD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城市规划中通过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相结合,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
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2.0.4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
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5绿色交通greentransportation
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社会公平、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绿色交通包括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常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
2.0.6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passiveultra-lowenergy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通过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
构,采用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并充分利
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并能满足绿色建筑基本要
求的建筑。
2.0.7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l
以当地多年日降雨量统计为依据,场地雨水通过采取自然和人工强化渗
透、滞留、调蓄和回用等措施,一年内累计得到控制的径流雨量占全年总降雨
量的百分比。
2.0.8微电网micro-grid
由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能量转换装置、负荷、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
的小型发配电系统。
2·
2.0.9装配式建筑assembledbuildings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
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2.0.10生活垃圾资源化率householdwasterecyclingratio
所有能够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2.0.11绿色产业greenindustry
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显著降低原材料、
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产业。
3·
3基本规定
3.1评价要求
3.1.1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的评价应以城市功能区为评价对象,城
市功能区应具有明确的规划用地范围,且以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为规划设计
目标。
3.1.2为适应不同特征的绿色生态示范区,本标准在评价规划设计时将城市功
能区分为新建类、提升类、更新类和限建类四种类型。
3.1.3开展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的城市功能区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
划,按照绿色、生态、低碳理念编制完成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交
通、市政等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绿色生态专项规划或专项研究报告,并建立
相应的指标体系、管理体制和机制。
3.1.4申请评价方应对城市功能区提出绿色生态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基于经
济技术分析选用适当的绿色生态技术和策略,对各规划阶段进行全程控制,
并提交相关规划设计文件和分析报告等。
3.2评价方式
3.2.1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由用地布局、生态环境、绿色
交通、绿色建筑、水资源、低碳能源、固体废弃物、信息化、人文关怀与绿
色产业9类指标组成。
3.2.2每类指标均包括一般规定和相关评分内容。相关评分内容应根据条款规
定确定得分、不得分或不参评,每类指标设置的评分内容总分为100分。
3.2.3评价指标体系9类指标各自的评分内容得分Q1、Q2、Q3、Q4、Q5、
Q6、Q7、Q8、Q9按参评规划设计的评分内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规划
设计的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3.2.4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总得分按式(3.2.4)进行计算,其中评价
指标体系9类指标相关评分内容的权重W1~W9按表3.2.4取值。
ΣQ=W1Q1+W2Q2+W3Q3+W4Q4+W5Q5+W6Q6+W7Q7+W8Q8+W9Q9(3.2.4)
4·
表3.2.4绿色生态示范区各类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人文关怀
用地生态绿色绿色低碳固体废
水资源信息化与
项目布局环境交通建筑能源弃物
W5W8绿色产业
W1W2W3W4W6W7
W9
权重
0.130.140.130.100.130.120.080.090.08
系数
3.2.5对采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加强人文关怀,
并有明显效益的创新措施,可在绿色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评价的总得分基础
上增加5分。
3.2.6以建设绿色生态示范区为目标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本标准所有一般规定的
要求,并在明确城市功能区类型的基础上,依据相应类型的指标进行评价,
各类指标的相关评分内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规划设计的总得分达到70分
以上时评价为达标。
5·
4用地布局
4.1一般规定
4.1.1应进行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
历史人文环境。
4.1.2对于土壤环境受到污染的建设用地,应进行土壤治理和修复,达到国家
和北京市相关要求,符合土地的使用功能要求。
4.2集约用地
4.2.1采用公共交通导向型模式(TOD),在轨道交通站点或重要公交站点500
米范围内强调关联用途的混合发展模式。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影响区内采取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类)、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
类)、二类居住用地(R2类)中的任意两种关联用途用地综合建设或包含多功
能用地(F类),得5分;
2影响区内综合容积率相对高于周边地区,得5分;
3影响区内公共设施密度高于其他区域,得5分。
4.2.2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总
体布局,协调地上地下空间关系。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上建筑、停车场库、商业餐饮、轨道站点、交通枢纽
站等功能空间紧密结合,得10分;
2综合协调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市政设施的布局,得5分。
4.3混合用地
4.3.1规划注重设置功能混合的街区,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每500米半径范围内
包含二类居住用地(R2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类)、商业服务
6·
业设施用地(B类)中至少两类用地或包含多功能用地(F类)的混合用地。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新建类、更新类:混合用地比例达到50%,得5分;混合用地比例达到
60%,得10分;混合用地比例达到70%,得15分;
2限建类、提升类:混合用地比例达到40%,得5分;混合用地比例达到
50%,得10分;混合用地比例达到60%,得15分。
4.3.2规划注重住宅用地和产业用地配比,居住定位、布局及生活配套与本区
域就业人口的居住需求相匹配,促进职住平衡,避免规划大面积单一功能的
城市功能区。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居住在规划区域的就业人数占该区域可就业人数的比值不小于0.5但不
大于0.8,或不小于1.2但不大于1.5,得5分;不小于0.8但不大于1.2,得10
分;
2居住建筑面积达到规划总建筑面积的15%,得5分。
4.3.3在满足地块主导用地属性条件下,规划注重地块垂直空间上的功能混
合,兼容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
率。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采用垂直综合建设模式的地块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0%,得
5分;
2采用垂直综合建设模式的地块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
7分;
3采用垂直综合建设模式的地块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达到60%,得
10分。
4.4规划布局
4.4.1新建类和限建类结合地形、场地条件进行小尺度街区设计,商业服务主
导和混合用地的单个地块面积不宜大于1.0公顷,居住性质主导的单个地块面
积不宜大于2.0公顷;更新类和提升类结合规划区域的更新改造,打通影响交
通畅行的大尺度街区,开辟向公众开放的地块内部通道。
7·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新建类和限建类:对于规划范围内的居住、商业服务业和混合用地,其中
2.0公顷以下的地块面积之和占总用地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5分;达到60%,
得10分;达到70%,得15分;
2更新类和提升类:结合规划区域的更新改造,增设地块内部通道,得10
分;在此基础上,公共服务类街区不设实体围墙,得5分。
4.4.2合理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市政公用等社区公共
服务设施,使其具有较好的便捷性。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新建类、限建类:集中设置的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
达到100%;提升类、更新类:居住建筑500米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不少于5种,
得10分;
2幼儿园、中小学、医疗、文体和养老等设施,满足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
施配置指标的要求,得5分。
8·
5生态环境
5.1一般规定
5.1.1应构建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打造怡人的生活环境。
5.1.2应制定自然生态保护规划,强化生态底线管理,保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
衡。
5.2绿色空间
5.2.1依托自然脉络及建设要素,合理规划绿地系统,形成点、线、面相互结
合的、多层次的、高度可达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用地内合理规划绿地率,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绿地率达到45%;
提升类:绿地率达到35%,得5分;
2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m2;提升类:人均
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m2,得5分;
3公园绿地具有均好性、连续性、可达性,且公园绿地500米服务范围覆
盖规划区域的比例达到85%,得3分;达到95%,得5分;
4打造城市“绿肺”,提高地面绿化覆盖面积中乔灌木比例,公园绿地(G1)
乔灌木比例达到25%,防护绿地(G2)乔灌木比例达到60%,其它建设用地乔
灌木比例达到40%,得5分。
5.2.2合理规划设计节约型绿地,集约利用资源,打造可持续绿地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节约型绿地建设率达到60%,得2分;达到100%,得5分。
5.2.3合理规划制定绿化覆盖率目标,绿化覆盖率达到50%。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5.2.4恢复河道岸线自然生态系统,统筹岸线景观建设,打造功能复合、开合
有致的滨水生态空间。
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9·
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到80%,得3分;达到85%,得5分。
5.3生物多样性
5.3.1规划设计线状或带状的生态廊道,连接区域孤立和分散的绿地斑块,构
建有机的生态网络。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独立的绿地斑块面积达到1.5公顷,得5分;
2廊道的连通性指数达到50%,其廊道宽度在陆地不小于12米,河流廊道
两侧的植物覆盖宽度不小于30米,得5分。
5.3.2保持生态环境动态平衡,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阶段完成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得5分;
2制定区域园林景观规划,本地植物指数≥0.7,得3分;本地植物指数
≥0.9,得5分。
5.4资源保护
5.4.1注重湿地资源保护,降低湿地资源损失。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完成区域内湿地资源普查,得5分;
2制定湿地资源保护规划,自然湿地净损失率为0,得5分;
5.4.2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注重保持地方生态特色。
评价分值为10分。
5.5环境质量
5.5.1对环境噪声质量进行控制,打造良好的声环境。合理规划功能片区,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要求。
评价分值为5分。
5.5.2控制建筑夜景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合理规划夜景照明强度分
区,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有关要求。
10·
评价分值为5分。
5.5.3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布局,降低热岛强度。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对
建筑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热岛强度不大于3.0℃。
评价分值为5分。
5.5.4规划设计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提高人居舒适度。以因地制宜为原
则,考虑当地主导风向和局地环流特征,利用山体林地、河流、湿地、绿
地、街道等形成连续的开敞空间打造通风廊道,且廊道宽度不小于50米,长
度不小于1000米。
评价分值为5分。
5.5.5注重空气质量,在区域内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点。
评价分值为5分。
11·
6绿色交通
6.1一般规定
6.1.1交通规划应对降低交通碳排放与提高绿色交通出行提出总体控制指标与
指导性措施。
6.1.2应以绿色交通的理念制定绿色交通专项规划,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自行车和步行交通。
6.1.3应规划建立相对独立、完整的步行及自行车系统,并采取有效管理措
施。
6.2交通体系
6.2.1制定区内绿色交通出行目标。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5%,得6分;
2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75%,得8分;
3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到85%,得10分。
6.2.2规划形成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沿地面公共交通主要走廊设置公交专用道,得4分;
2轨道交通站点500米或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90%,得3分;轨道
交通站点500米或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达到100%,得4分;
3公共交通系统具有人性化的服务设施,得3分;
4公交换乘距离满足:同向换乘距离不大于50米,得1分;异向换乘距
离不大于100米,得1分;交叉口换乘距离不大于150米,得2分;交叉口换
乘距离不大于200米,得1分。
6.2.3规划形成安全、连续、通达的自行车交通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各级城市道路旁边设置不间断的非机动车道,并没有障碍物影响车道宽
12·
度,得5分;
2自行车道具有合理的宽度,次干路及以上等级的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和
非机动车道之间设置物理隔离设施,得3分;
3自行车道具备完善的道路配套设施,得2分。
6.2.4规划形成安全、连续、环境良好的步行交通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各级城市道路旁边设置不间断的步行道,并满足无障碍要求,得5分;
2步行系统与周边功能、环境、景观、公共空间相结合,形成连贯的林荫:
步行道、自行车道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95%,得2分,推广率超过95%,
得3分;
3步行系统具备完善的配套设施,得2分。
6.3静态交通
6.3.1合理配建机动车停车设施及电动车充电设施。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交通枢纽配建公共机动车停车场,得3分;
2机动车停车位数量满足配建指标要求,在基本配建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分
区域、差异化控制,在高密度开发区同时控制停车位数量上限,得4分;
3停车场采用地下停车或立体停车的停车位占总停车位的比例达到90%,
得4分;
4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100%预留电动车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办公类建筑、
商业类建筑及社会停车场库、其他类公共建筑按照配建停车位的25%、20%、
15%规划建设电动车充电设施,得4分。
6.3.2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在公交枢纽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得5分;
2提供共享自行车停放条件的设施或区域,得5分。
13·
6.4道路系统
6.4.1道路设计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道路规划充分结合原有自然条件,得5分;
2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对道路空间内雨水实施雨水控制利用,得5分。
6.4.2市政道路采用降低交通噪音的措施。
评价分值为5分。
6.5管理措施
6.5.1制定有效减少个体机动出行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评价分值为5分。
6.5.2制定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的措施。
评价分值为5分。
6.5.3制定停车换乘的管理措施。
评价分值为5分。
14·
7绿色建筑
7.1一般规定
7.1.1应根据规划区域的功能定位、区域环境、能源资源现状、生态容量及相
关上位规划,制定绿色建筑专项规划,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7.1.2注重资源的综合、协同利用,应实现单体绿色建筑与区域整体资源供给
协同,整体提升区域资源利用效率。
7.1.3新建民用建筑应达到北京市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
的一星级及以上标准,且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总建筑面积
比例达到40%以上,其中新建财政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
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7.1.4应制定项目全过程建设管理制度,并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时序,制定合
理可行的实施方案。
7.2绿色建筑
7.2.1绿色建筑总体目标响应高星级绿色建筑发展要求,提高新建建筑二星级
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并将各地块的绿色建筑星级要求及关键技术要点落实
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块图则中,有效控制和落实绿色建筑的建设实施。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新建建筑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50%,得10分;
2新建建筑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达到60%,得20分。
7.2.2除新建类外,规划制定既有建筑实施绿色化改造的目标,提升既有建筑
的性能。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以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认证为目标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的面积比例
达到10%,得10分;
2以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认证为目标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项目的面积比例
达到20%,得20分。
15·
7.3装配式建造
7.3.1规划引导新建建筑采用工业化建造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单体建
筑实施装配式建造不低于北京市相关标准和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10分;
2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15分;
3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70%,得20分。
7.3.2财政投资的新建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7.3.3新建商品住房建设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新建商品住房采用装配式建造的面积占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
30%,得5分;
2新建商品住房采用装配式建造的面积占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面积达到
50%,得10分。
7.3.4新建保障性住房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并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7.3.5规划制定新建住房实施装配式建造的目标和发展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采用装配式建造的住房建筑面积占新建住房总建筑面积比例达到50%,
得5分;
2新建商品住房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的建筑面积占新建商品住房总建筑
面积达到50%,得5分。
16·
8水资源
8.1一般规定
8.1.1应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统筹、综合利用各类水资源。
8.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
8.1.3应全部使用节水器具,规划建设节水设施。
8.2水环境质量
8.2.1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经批准执行的相关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定)要求的城
市水环境质量标准。
评估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制定水环境相关规划或相关规定,得5分;
2规划提出目标最低水质指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水功能区要
求,同一水域兼有多类使用功能的,执行最高功能类别对应的标准值,得5分。
8.2.2注重污水控制,并规划设计污水设施对其进行收集与治理。
评估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控制工业废水100%达标排放,得3分;
2居民/办公污水排放100%管网收集,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得3分;
3规划设计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体制,得4分;
4完善污水管网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规划,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
100%,得5分。
8.3水资源利用
8.3.1居民生活用水量不超过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
(GB/T50331)中的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值要求。
评估分值为5分。
8.3.2制定严格于国家及北京市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指标目标要求。
17·
评价总分值为5分。
8.3.3制定有效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以避免管网漏损。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
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大于8%;提升类供水管网漏损率不大于12%。
评价分值为5分。
8.3.4采用节水绿化灌溉方式。
评估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5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或节水控制措施,得3分;
在此基础上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关闭装置等节水控制措施,得2分;
250%以上绿化面积采用无需永久灌溉植物,得5分。
8.3.5合理规划再生水供水系统,完善再生水管网系统。
评估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新建类、限建类:在区内规划建立再生水供水系统,市政再生水管网覆
盖率达到100%,得15分;
2更新类:在区内规划建立再生水供水系统,市政再生水管网覆盖率达到
80%,得5分;市政再生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0%,得10分;市政再生水管网
覆盖率达到100%,得15分;
3提升类:周边1500米范围内有可依托的再生水处理厂,且规划使用其
再生水源,得5分;区内加建再生水供水系统,得15分。
8.3.6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主要使用措施包括生态补水、道路冲洗、绿化灌
溉、厕所冲洗用水等。
评估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根据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或者其非传统水源
利用措施,按下表规则评分:
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
城市功能区非传统水源
生态道路绿化厕所得分
类型利用率
补水冲洗灌溉冲洗
10%■■5分
新建类15%■■■10分
20%■■■■15分
更新类7%■5分
18·
10%■■■10分
15%■■■■15分
10%■5分
限建类15%■■■10分
20%■■■■15分
2提升类:生态补水、道路冲洗、绿化灌溉、厕所冲洗用水采用非传统水
源的用水量占以上四项总用水量的比例达到60%,得5分;比例达到70%,得
10分;比例达到80%,得15分。
8.4雨洪管理
8.4.1合理规划设计地表雨水径流途径,采用低影响开发模式,增加雨水调蓄
量和渗透量,使当地降雨形成的径流总量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定
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在低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所对应的降雨量时,海绵
城市建设区域不出现雨水外排现象。
评估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评分: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0%,得3分;
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得5分。
8.4.2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评估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下凹式绿地率达到50%,得1分;达到60%,
得3分;提升类:下凹式绿地率达到30%,得1分;达到40%,得2分;达到
50%,得3分;
2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包括公共停车场、人
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等)达到70%,得1分;达到
75%,得2分;达到80%,得3分;提升类: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包括公共
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等)达到50%,得
1分;达到60%,得2分;达到70%,得3分;
3新建类、更新类、限建类:屋顶绿化率达到20%,得1分;达到30%,
得2分;达到40%,得3分;提升类:屋顶绿化率达到10%,得1分;达到
19·
20,得2分;达到30%,得3分。
4新建类、更新类、提升类、限建类:结合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
域设置雨水调蓄池,满足雨水径流的流量暂存要求,得1分。
8.4.3防洪排涝设施达到经批准执行的相关专项规划或相关规定要求的设防标
准,其中重点地区、交通枢纽地区、地下公共空间等配备完善的汛期排水设
施。
评估分值为5分。
20·
9低碳能源
9.1一般规定
9.1.1应合理规划能源供应系统,制定能源利用专项规划,统筹考虑多种能源
形式,综合利用各种能源,提高能源供应安全及能源利用效率。
9.1.2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根据规划区域的能源和利用
特点,充分利用当地可获得的可再生能源和有应用价值的余热、废热以及自
然界的低品位能源。
9.1.3应对规划区域内的各种能源采取能源分项计量措施。
9.2能源结构
9.2.1根据规划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严格于国家及北京市的单位生产总值能
耗指标目标要求。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9.2.2合理规划能源系统。结合能源供应形式与建筑用能特征充分考虑能源的
梯级利用。统筹城市热电厂、垃圾发电厂、其他类型的分布式能源站,利用
余热、废热,组成能源梯级利用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9.2.3勘查和评估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及可利用量,以此为规划基础,合
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评价总分值为15分,按表9.2.3的规则评分。
表9.2.3可再生能源利用评分规则
可再生能源供应量占区域一次能源消耗的比例Rp得分
8%≤Rp<15%5
15%≤Rp<25%10
Rp≥25%15
9.2.4根据供电和分布特征,规划建立微网系统,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和灵活
21·
性。
评价分值为5分。
9.3建筑节能
9.3.1新建建筑在北京市现行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节能水平。
评价总分值为10分,根据低能耗的新建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
例,按表9.3.1的规则评分。
表9.3.1低能耗的新建建筑面积占比评分规则
设计能耗比现行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值降低10%以上的新建建筑面积
得分
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An
20%≤An<35%5
35%≤An<50%8
≥50%10
9.3.2对既有建筑实施分步骤、有序的节能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后,满足
现行北京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
评价分值为10分。
9.3.3规划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需求。
评价分值为5分。
9.3.4市政基础设施采用高效的系统和设备,节能市政基础设施比例达到
80%。
评价分值为5分。
1道路照明、景观照明、交通信号灯等采用高效灯具的比例达到80%,
得3分;
2市政给排水的水泵及相关设备等采用高效设备的比例达到80%,得2
分。
9.4能源管理
9.4.1进行能耗分项计量,引导用户正确消费,并为运行节能工作提供工作依
22·
据。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设立能源监测中心并将单体分项计量数据接入中心,得5分;
2单体分项计量系统或能源监测中心与城市能耗统计数据中心联网,并公
开公示。得5分。
9.4.2对能源负荷进行预测分析,对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配置,规划设置区域能
源中心,并合理设置蓄能调峰设施。
评价分值为10分。
9.4.3进行碳排放计算分析,制定区域减排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区域碳排放
数据统计管理系统,实现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处理、查询、公示等管理功
能。
评价分值为10分。
23·
10固体废弃物
10.1一般规定
10.1.1应制定固体废弃物专项规划,明确合理、完善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目标。
10.1.2应对城市垃圾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规划。
10.1.3应选择低排放、高效能的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危险固体废弃物100%
进行无害化处理处置。
10.2减量排放
10.2.1制定被动减量相关措施,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减缓垃圾增长速率。
评价分值为10分。
10.2.2制定经济鼓励引导措施,支持居民参与垃圾减量行动。
评价分值为10分。
10.3分类收集
10.3.1规划落实市政环卫设施内容,优化垃圾收运系统,减少垃圾收运成本,
提高垃圾收运效率。
评价分值为10分。
10.3.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并密闭运输。
评价总分值为2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设置社区可回收利用废弃物收集站点,用于纸张、塑料、玻璃、金
属等可回收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和回收,得7分;
2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得7分;
3规划生活垃圾密闭化运输体系,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得6分。
10.3.3规划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和密闭运输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2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24·
1规划设置用于收集家庭或商业用户有害垃圾的单独收集容器,得10分;
2规划有害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立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运
输、处置进行全过程监管制度,得10分。
10.4资源化利用
10.4.1制定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措施,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
物进行再生利用。
评价总分值为2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用于处理餐厨垃圾的生物降解设施、堆肥站、沼气池等,得6分;
2提出建设废弃物资再生利用产业基地方案,得6分;
3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50%,得8分。
10.4.2制定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措施,建立建筑废弃物管理规范。
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筑垃圾与工程渣土分开堆放单独处理,规划设置建筑废弃物处理与回
用体系,得5分;
2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得5分。
25·
11信息化
11.1一般规定
11.1.1应规划建立绿色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
11.1.2应规划建立绿色市政信息化管理平台。
11.1.3应规划建立绿色生态市民信息服务平台,对绿色生态环境建设起到推进
作用。
11.2信息化管理
11.2.1规划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
评价总分值为2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纳入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得5分;
2具有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纳入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得5分;
3具有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纳入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得5分;
4具有噪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并纳入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得5分。
11.2.2规划建立生态空间信息化管理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3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生态土地利用信息化管理子系统并纳入生态空间信息化管理系统,
得15分;
2具有生物多样性信息化管理子系统并纳入生态空间信息化管理系统,得
15分。
11.2.3规划建立道路监控与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具有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得5分;
2具有道路监控系统,得5分。
11.2.4规划建立停车信息化管理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5分。
11.2.5规划建立水务信息管理系统。
26·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11.2.6规划建立市容卫生信息化管理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5分。
11.2.7规划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5分。
11.3信息化服务
11.3.1信息通信服务设施规划满足北京市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要求。
评价总分值5分。
11.3.2合理规划建立绿色生态市民信息服务系统。
评价总分值为10分。
27·
12人文关怀与绿色产业
12.1一般规定
12.1.1规划设计应实施公众参与。
12.1.2应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
12.1.3应开展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及专题研究,制定产业引入与退出措施,明确
产业低碳发展目标,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及产业结构,且提出的产业发展定
位、方向和产业结构符合北京市重点引导和支持的产业发展政策要求。
12.1.4控制工业类别及其用地规模,应严禁三类工业用地,符合北京市规划要
求。
12.2人文关怀
12.2.1规划设计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和参与机构多样化。
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多样化,得5分;
2公众参与的参与机构包括并不局限于政府机构、非政府/谋利机构、专
业机构和群众等,得5分。
12.2.2设置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体系。
评价总分值为5分,按下列规则评分:
1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达到40床,得3分;
2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达到45床,得5分。
12.2.3规划设计人性化和无障碍的过街设施,增强各类设施和公共空间的可达
性。
评价总分值为15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立体过街设施同步设置电动扶梯或电动直梯,得8分;
2所有人行横道设置盲人过街语音信号灯,得4分;
3合理设置夜间行人按钮式信号灯,得3分。
28·
12.2.4制定低碳生活与消费方式导则。
评价分值为5分。
12.2.5选取不同功能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进行低碳生态教育,构建多样、有效
的宣传平台。
评价分值为5分。
12.2.6建筑群体空间形态、色彩以及夜景符合当地城市设计要求,体现地域文
化特征。
评价总分值为10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编制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危险品船运输合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登记台账
- 科技园区装修延期合同
- 设备使用协议书范本
- 产品商业摄影合作合同范本
- 政府合资公司合作开发旅游景区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太原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门窗工程专业分包合同范本
- 国营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外汇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年黑龙江货运驾驶从业资格考试
-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全套】课件
- (更新版)HCIA安全H12-711笔试考试题库导出版-下(判断、填空、简答题)
- 糖尿病运动指导课件
- 蛋白表达及纯化课件
-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炉用耐高温粉末涂料
- 304不锈钢管材质证明书
- 民用机场不停航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 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教学平台课件
- 新教科版2022年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单元《船的研究》全部PPT课件(共7节)
- QTD01钢质焊接气瓶检验工艺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