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八年级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全卷共8页,18小题;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请把所有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在本试题上答题无效。一、积累与运用(23分)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1)周末爬山,小语抬头看高高的山峰一直伸到天上,低头瞧溪水又清又亮,一眼就能看到底。他不禁吟出:“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2)《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两句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3)早春的公园里,乱花初放,而未缤纷,芳草才生,尚未长高。这正是《钱塘湖春行》中的“______,______。”(4)李清照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鸟一样高飞远走,曾写下“______。风休住,______”的诗句。【答案】①.高峰入云②.清流见底③.大漠孤烟直④.长河落日圆⑤.乱花渐欲迷人眼⑥.浅草才能没马蹄⑦.九万里风鹏正举⑧.蓬舟吹取三山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峰、漠、孤、圆、渐欲、蹄、鹏、蓬舟”等字词容易写错。选择题2.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溃【kuì】退咆【páo】哮殚【dān】精竭虑B.畸【qī】形胆怯【qiè】藏污纳垢【hòu】C.凋【diāo】谢倔强【jiàng】不折不挠【náo】D.斟【zhēn】酌纤【xiān】维摩肩接踵【zhǒng】【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B.畸【qī】形——jī,藏污纳垢【hòu】——gòu;故选B。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悄然仲裁惨绝人寰 B.慰勉诚惶诚恐燥热C.狼藉吆喝张目结舌 D.簇拥推崇无动于忠【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D.无动于忠——无动于衷;故选D。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这句话是扩大的夸张。B.“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这句话中的“喝”是谓语。C.“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句话的主干是:他吵嘴。D.“不准随地吐痰!”这句标语属于祈使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C.“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一句是否定句,提炼主干时,应将否定词提炼出来,否则意义相反,因此,主干是“他不吵嘴”。故选C。5.名著阅读交流专题探究是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小语设计了《红星照耀中国》专题一的探究活动。请你仿照他的样式,从专题二或专题三中任选一个专题完成设计。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探究内容:(1)周恩来的求学之路;(2)周恩来的革命经历;(3)周恩来对长征的贡献;(4)周恩来的主要性格探究。专题二:关于长征探究内容:(1)______(2)______(3)______专题三:信仰与精神探究内容:(1)______(2)______(3)______【答案】专题二示例:(1)长征的起因;(2)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3)长征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克服的经过;(4)长征胜利的深远影响;(5)长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意思对,三点即可)专题三示例:(1)中国共产党人(如毛泽东)的革命信仰是什么;(2)长征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3)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意思对,三点即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创作的纪实文学,首次向全球真实、客观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专题一围绕“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展开,具体探究了周恩来这一重要人物的求学之路、革命经历、对长征的贡献以及主要性格。这一设计体现了对人物全面而深入的探究,既关注其个人经历,又关注其性格特点和历史贡献。在回答专题二和专题三的探究内容时,应仿照专题一的样式,从具体、细致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深入性的探究问题。专题二应围绕“长征”这一主题,探究长征的各个方面;专题三应围绕“信仰与精神”这一主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将领的信仰与精神。示例:专题二:关于长征探究内容:(1)长征起因和背景:探究长征发生的具体原因,包括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党内路线的分歧等。(2)长征的路线和历程:详细梳理长征的路线,包括各个重要节点和战役,以及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3)长征的意义和影响:分析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长征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专题三:信仰与精神探究内容:(1)中国共产党信仰体系:探究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以及这些信仰如何在中国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2)红军将领的信仰与精神: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红军将领,探究他们的信仰、精神追求以及这些信仰和精神如何影响他们的革命行动。(3)信仰与精神对当代的启示:分析信仰与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激励人们追求理想、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二、阅读(67分)(一)(7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赠从弟(其二)[汉]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6.诗中的“风声”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7.这首诗“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请分析诗中的劝勉之意。【答案】6.盛(猛烈/大),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赞美松柏的挺拔(刚劲、不屈)。7.诗人以松柏为喻,劝勉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解析】【导语】这首诗以松树为喻,借“风声”之盛映衬松枝之刚劲,通过描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端正坚韧,歌颂其不畏艰难、坚持本性之品质。全诗意在寄托对从弟的劝勉之情,鼓励其面对困境时能够坚定自我、坚持气节,寓意深刻。【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意为: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诗句中直接描述了“风声”的状态为“一何盛”,“一何”表示多么,突出了风声的猛烈、强大。通过将“风声”的强大与“松枝”的“劲”形成对比,“劲”体现了松枝的刚劲有力。在这样强大的风声下,松枝依然刚劲,以“风声”之“盛”衬托出“松枝”之“劲”。由此可知,诗中的“风声”特点是盛(猛烈/大),这样写以“风声”之“盛”衬托“松枝”之“劲”,赞美松柏的挺拔(刚劲、不屈)。【7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结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可知,诗中描绘了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面对着瑟瑟呼啸的山谷之风,风势是如此猛烈,而松枝却又是如此刚劲。接着“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进一步写出在冰霜严寒的恶劣环境下,松树终年都端正挺拔。最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直接点明,难道松柏就不遭受严寒吗?只是它有耐寒的本性罢了。由此可知,诗人通过对松柏在狂风、冰霜等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刚劲、端正的描写,以松柏自喻并劝勉堂弟,在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外界压力,都要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坚守自己的本性,不要轻易被外界所改变,要保持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二)(16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材料二:子瞻(苏轼,字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②,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释:①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②浮图精舍:浮图,梵语,塔的意思,精舍,佛寺。8.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从下列A-D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两处。子瞻杖策A载酒B乘渔舟C乱流D而南9.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加点词方法提示词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只,仅;②徒然;(《汉语大词典》)(1)但:______车马之迹不至联系成语解释词义。自始至终(2)至:______闻子瞻至课内迁移法。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3)闻:______意适忘反通假字(4)反:______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11.材料一二都记述苏轼被贬后的生活,但“闲人”“适意”的心境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8.BC9.①.只,仅或①②.到③.听说④.同“返”,返回10.(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2)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喜欢游山玩水。11.材料一以“闲人”自嘲、自慰、自许,心境微妙而复杂,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材料二以“适意”称苏轼,可见苏轼的心境是极度的愉悦、满足与放松,完全忘却了世俗的烦恼。【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苏轼被贬谪后的两段生活场景,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与乐观。材料一中,苏轼以夜游承天寺为背景,表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与友人共享闲适的心情;材料二中,通过游山玩水的场景描绘,突显出他在困境中寻找生活乐趣,并与隐士朋友共同品味岁月静好的心境。两则材料皆折射出苏轼在仕途挫折下的超然与宁静情怀。【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子瞻拄着拐杖,带着酒,乘坐渔船,横渡江水向南而去。“杖策”“载酒”“乘渔舟”这几个动作都是子瞻发出的,“乘渔舟”是一个完整的动作描述,与前后应断开,所以在“载酒”后应断一处;“乱流而南”表示横渡江水向南去,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所以“乘渔舟”后应断一处,即应在B、C两处断句。【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1)根据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法,把“①只,仅”代入句子,句子较合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故可知,但:只,仅或。(2)自始至终:从开始到末了。至:到。根据联系成语解释词义法,“车马之迹不至”的“至”是“到”的意思。车马之迹不至:马车和人的足迹不到。至:到。(3)操蛇之神闻之: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闻:听说。根据课内迁移法,“闻子瞻至”的“闻”是“听说”的意思。闻子瞻至:听说子瞻到来。闻:听说。(4)意适忘反: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根据通假字法,“反”是通假字,反:同“返”,返回。【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此处用来描绘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藻荇:泛指水生植物,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宛如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表示推测。(2)二三子:几个人。好:喜爱。【11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分析。“闲人”心境。苏轼被贬黄州,政治上失意,“闲人”一词首先透露出他对自己被贬后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感慨。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平常的夜晚,本欲睡去,却因被贬的处境,内心或许有着难以言说的落寞,体现出贬谪带来的悲凉。“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当看到月光照进屋内,苏轼便欣然起身,可见他对这美好月色的喜爱与欣赏,这种因月色而产生的愉悦心情,反映出他赏月时的欣喜。“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找到同样未睡的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漫步,在这静谧的夜晚,享受着漫步的时光,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状态。而“闲人”也正是这种悠闲漫步于庭下的真实写照。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似洒脱,实则包含着这种复杂的心境,既有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发现与欣赏,又夹杂着被贬后的无奈与自嘲。“适意”心境。“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苏轼拄着拐杖,带着酒,乘船渡江去南山,山中友人热情好客,见到他便笑着迎接,大家携手漫步上山。这一系列的行为描绘出一幅轻松惬意的画面,苏轼与友人相处融洽,共同享受游玩的乐趣,体现出他内心的愉悦。“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他们尽情深入山林,玩到疲惫才休息,在草地上饮酒作乐,心情愉悦到忘记返回,甚至常常留宿山上。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苏轼在此处的生活状态极为放松,完全沉浸在与友人的游乐和自然美景之中,心境极度愉悦、满足,将世俗的烦恼抛诸脑后,所以以“适意”来形容他此时的心境。【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三)(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望断南来雁曹靖华①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这是多么难忘的日子啊!②晚饭后,本拟趁早睡去,奈天色尚早,暂倒在藤椅上,闭目沉思。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晚班邮件快来了,上海的信该来了。③恰在这时,忽然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心想:准是迫不及待的邮人,准是信来了,准是上海的信来了。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④虽然如此,我总相信这是邮人,是信,是上海的信,是我所期待的信。我向来总相信这经验:他丝毫不苟,信到必复,复信往往可计时收到,绝少例外。⑤可是……可是现在啊,随着开门人来的不是信,而是常来的两位中国大学的同志。不知怎的,他们那平常的爽朗乐观、直言快语的性格,忽然都消失了。我正惊疑间,一位身个高大的同学,机械地扬起手来,把一份晚报塞到我手里,用打不过弯的舌头,语不成声地吐出了这样几个字:⑥“鲁迅先生去世了!”⑦这一声晴天霹雳,把我震得从椅子上跳起来:⑧“没有的事,谣言,谣言,反动派的愿望!”⑨可是……可是报上的油墨未干的黑体大字,散播着噩耗,每个字都像一把利剑,一直刺进眼里,心里。⑩“谣言,谣言,反动派的愿望!”我想着,片断的回忆,一齐涌上心头……⑪我们三个人,宛如三截枯木,插在室中间,一下不动,眼睛呆呆地直瞪着晚报上的刺心的黑体大字,这些都残忍地全把我们抛进悲怆的深渊里了……⑫次日清晨,我脑子里轰轰直响,勉强拖着两条木腿,跨进一个大学的教员休息室。本市各报都刊着昨天晚报上的噩耗,有的还刊着他的遗照。⑬通常每逢上课前,教室内照例是一窝蜂似的,嗡嗡然震耳欲聋。不知怎的,今天却像空无一人,死寂得可怕。负责救亡工作的几位同学,年来十九总是缺课,今天却也全到了。整个教室,黑压压的,座无虚席。每人心中,仿佛都埋了一包炸药,眼看火芯烧到跟前,要轰然爆炸似的。万难抑制的悲痛,紧压心头,眼泪要夺眶而出了。⑭悲痛像火山一般,从人的心坎深处迸发出来,腾起了一阵令人心酸的呜咽。⑮“……他丝毫不苟,信到必复,复信往往可计时收到……”课后归途中,这念头总在脑子里萦绕。⑯回家一跨进门,书桌正中一封信,突然映入眼中。中国式的雪白信封,中间带着长方形的红框,嫣红的线条,映得仿佛满室、满天都泛着红光,沉重的民族忧患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多少人受到他的鼓舞,勇往直前,在同黑暗势力搏斗呢。⑰好似三春桃李,心花不禁怒放了:“信!”⑱走近一看,果然:信,正是上海的信,正是我期待的信。这封信啊,不知怎的,连信封也是他亲笔写的,而且侥幸逃过了特务的眼睛,现在居然到了我的书桌上!瞧,连那枚邮票,也同他生平一贯作风一样,端端正正,贴在信封左上角。邮票四边所留空白,也都那么对称、均匀、平正,给人以无限严肃不苟的美感。这是多么熟悉的日常细事呵!这是多么感人的谨严的生活风格呵!这是多么熟悉,多么亲切的笔迹呵!这是多么家常,多么平安无事的景象呵!谁能说写信人已经离开了我们呢!⑲多年来,每每望见先生临终前写的这封最后的信,总感到仿佛预示着将要永别,一破最后几年只写信而不写信封的惯例,不顾处境的艰险,不避特务的追踪,毅然亲笔写了信封,以及信封上贴得端端正正的邮票……这些家常生活的一切呵,不禁勾起我无限思念:先生的分明爱憎的战斗精神,先生的恳挚叮嘱,先生的笑貌和谨严的生活与工作风格……这一切一切啊,时时都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令我奋然而前行……一九六三年十月注:1936年曹靖华在北京某中学任教,此时鲁迅在上海。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脉络清晰,按时间顺序抒写了我听到鲁迅逝世消息后的茫茫思绪。B.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突显了鲁迅先生的逝世让青年学生感到无比痛心。C.文中多处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句子,强化抒情的气势,催人泪下。D.标题充满诗意,但文中并没有出现“雁”,换作“望断南来信”更妥。13.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我们三个人,宛如三截枯木,插在室中间,一下不动,眼睛呆呆地直瞪着晚报上的刺心的黑体大字,这些都残忍地全把我们抛进悲怆的深渊里了……(“一下不动”“眼睛呆呆”这一细节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2)中国式的雪白信封,中间带着长方形的红框,嫣红的线条,映得仿佛满室、满天都泛着红光……(这里的“红光”,有什么象征意义?)14.文章线索明晰,首尾呼应,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15.文章最后一段与《回忆我的母亲》结尾部分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2.D13.(1)对突如其来的噩耗难以置信,无法接受,对先生逝世的无比悲恸(痛)。(2)象征着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他的精神品质是黑暗中的亮光,指引着我们前进。14.①文章以“信(上海的信)”为线索贯穿全文。②开头写对“信(上海的信)”是期盼,结尾处写如期收到了“上海的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15.第一问:都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二问:①内容上,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强调了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增强了表达效果。③结构上,总结全文,也呼应前文对“信”的记叙。(意思对答到2点即可)【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主观视角展现了鲁迅逝世对作者以及周围人群造成的巨大震撼和悲痛。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现场感的细节刻画,使读者感受到一种难以自拔的失落与惋惜。文章通过对时间的推进与信件的叙述,表现了鲁迅影响力的深远和不朽,虽然人已逝去,但其精神和信仰依然激励着后人。【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D.有误,“望断南来雁”中“雁”在传统文化中有传递书信的象征意义,以“望断南来雁”为题,既表达了作者对来自南方(上海)鲁迅信件的期盼,也蕴含着对鲁迅深深的思念之情,富有诗意与象征意味。若换作“望断南来信”,虽表意直白,但失去了原标题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所以原标题更好;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1)结合第⑪段“我们三个人,宛如三截枯木,插在室中间,一下不动,眼睛呆呆地直瞪着晚报上的刺心的黑体大字,这些都残忍地全把我们抛进悲怆的深渊里了……”可知,“宛如三截枯木,插在室中间,一下不动”形象地描绘出“我们”得知鲁迅逝世噩耗时,瞬间呆立的状态,仿佛身体都失去了生机与活力;“眼睛呆呆地直瞪着晚报上的刺心的黑体大字”,生动地刻画了“我们”的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宣告鲁迅逝世的文字,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震惊与茫然的状态。由此可知,“一下不动”“眼睛呆呆”这一细节表现了“我们”对突如其来的噩耗难以置信,无法接受,对先生逝世的无比悲恸(痛)。(2)结合第⑯段“中国式的雪白信封,中间带着长方形的红框,嫣红的线条,映得仿佛满室、满天都泛着红光,沉重的民族忧患中,燃起了希望之火,多少人受到他的鼓舞,勇往直前,在同黑暗势力搏斗呢”可知,当时处于沉重的民族忧患时期,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他的精神鼓舞着无数人。这里信封上嫣红的线条所映出的“红光”,在黑暗的时代背景下,就如同希望之火。由此可知,“红光”象征着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他的精神品质是黑暗中的亮光,指引着我们前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②段“晚饭后,本拟趁早睡去,奈天色尚早,暂倒在藤椅上,闭目沉思。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晚班邮件快来了,上海的信该来了”可知,文章开篇就表明作者在晚饭后期盼着上海的信,此时“信”成为作者心中的期待,引出下文。结合第⑤段“恰在这时,忽然一阵剧烈的敲门声。心想:准是迫不及待的邮人,准是信来了,准是上海的信来了”以及后续相关内容可知,作者在听到敲门声时,满心以为是上海的信到了,围绕对“信”的期待展开一系列情节。结合第⑯段“回家一跨进门,书桌正中一封信,突然映入眼中。中国式的雪白信封,中间带着长方形的红框,嫣红的线条,映得仿佛满室、满天都泛着红光……”可知,文章结尾处作者终于看到了来自上海的信,“信”贯穿了作者从期盼到最终收到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文章以“信(上海的信)”为线索贯穿全文。结合第②段“晚饭后,本拟趁早睡去,奈天色尚早,暂倒在藤椅上,闭目沉思。首先涌上心头的是:晚班邮件快来了,上海的信该来了”可知,文章开头作者表达了对上海来信的期盼之情。结合第⑯段“回家一跨进门,书桌正中一封信,突然映入眼中。中国式的雪白信封,中间带着长方形的红框,嫣红的线条,映得仿佛满室、满天都泛着红光……”以及第⑱段“走近一看,果然:信,正是上海的信,正是我期待的信”可知,结尾处作者如期收到了上海的信,与开头对上海信的期盼相呼应。由此可知,开头写对“信(上海的信)”是期盼,结尾处写如期收到了“上海的信”,首尾呼应,结构完整。【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表达方式和作用。第一问,结合本文第⑲段“先生的分明爱憎的战斗精神,先生的恳挚叮嘱,先生的笑貌和谨严的生活与工作风格……”可知,作者在这里对鲁迅先生的精神、叮嘱、生活与工作风格等进行了评价,这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回忆我的母亲》结尾“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对母亲的身份和价值进行了议论,指出母亲作为平凡劳动者对历史的贡献。所以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结合本文第⑲段“这些家常生活的一切呵,不禁勾起我无限思念……这一切一切啊,时时都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令我奋然而前行……”可知,作者通过这些语句,直接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精神激励自己的感慨,充满了情感色彩,属于抒情的表达方式。结合《回忆我的母亲》结尾“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作者在此处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以及自己的决心,情感真挚,也是抒情的表达方式。由此可知,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第二问,结合本文第⑲段“先生的分明爱憎的战斗精神,先生的恳挚叮嘱,先生的笑貌和谨严的生活与工作风格……这一切一切啊,时时都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令我奋然而前行……”可知,作者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拥有分明爱憎的战斗精神、恳挚的叮嘱以及谨严的生活与工作风格等崇高的品质,并且强调了这些品质对自己的激励作用,让自己能够奋然前行。由此可知,内容上,高度评价了鲁迅先生崇高的品质,强调了鲁迅先生对我的影响。情感上,结合本文第⑲段“这些家常生活的一切呵,不禁勾起我无限思念……”可知,“无限思念”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而“这一切一切啊,时时都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令我奋然而前行……”又体现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因为其精神给予自己前行的动力。这种情感的表达深化了文章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与敬意这一主题,同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由此可知,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深切的怀念和感激之情,深化了文章主题,增强了表达效果。结构上,结合本文第⑲段“多年来,每每望见先生临终前写的这封最后的信,总感到仿佛预示着将要永别……”可知,此段提到“先生临终前写的这封最后的信”,而前文多处围绕对“信”的期盼以及收到信展开记叙,如开头盼信,结尾收到信等内容。所以此段总结了前文与“信”相关的内容,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同时呼应了前文对“信”的记叙。由此可知,结构上,总结全文,也呼应前文对“信”的记叙。(四)(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报道后,班级举行“我们的春节我参与”的活动。小语同学收集到以下几则材料,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材料一______,“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①据新华社快讯报道: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岩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这是继2023年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第二个入选项目。——2024年12月05日《闽西日报》材料二①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文化底蕴深厚,春节历史源远流长。今天的春节虽然得名于1914年,但作为岁首的中国新年,它在中国走过了3000年。历法岁首在古代名称不一,有正日、正旦、元日、元旦,其时间基础是新的年度周期的开始,即一年的元月首日。由于夏商周秦汉王朝历法不同,所以岁首日也有不同。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才将岁首确定在夏历正月初一,此后无论立法有多大幅度修订,岁首都固定在夏历正月初一。②春节本是立春之节,由于夏历岁首总是在立春附近,因此新年常常有迎春的节俗,这就为民国初年将元旦改名春节提供了实践依据。自1949年起,春节被确定为法定假日,我们都享受春节的欢乐。2006年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后在春节类别下持续扩充。到2021年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时,据不完全的宽口径统计,国家级非遗中与春节元宵有关的各类非遗项目有400多项,省级项目有800余项。③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春节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春节非遗有四大类别:④一是年俗饮食。美食,是新年最令人期盼的享受,中国南北地区都有不同的年节食品,如北方地区的面食制作技艺,霍州年馍、闻喜花馍都是年节的美食非遗;南方地区的麻糍、年糕是不可或缺的新年美食。⑤二是春节艺术。春节是盛大的传统艺术节,艺术类春节非遗有数百项。我们进入春节就是进入了艺术时空,大红的春联,喜庆热闹的年画,锣鼓喧天的年戏,诡异奇幻的脸谱,翻腾的龙狮舞,美妙的管乐与弦乐等等,让人沉醉。元宵的灯会灯彩是春节艺术最后的精彩展示,如秦淮灯彩、洛阳宫灯、北京灯彩都是国家级非遗。⑥三是春节娱乐。春节娱乐主要是群体活动,如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等,春节娱乐性非遗大多是为放松身心、增进社会活力而进行的文化设计。北京地坛庙会、秦淮灯会、广州越秀行花街等都是人气兴旺的节日项目,人们在春节娱乐中获得满满的幸福感。⑦四是春节礼俗。春节是年度循环周期的重要节点,是辞旧迎新、祈福求祥的重要节日。中国人在历史社会发明了种种礼俗仪式,如在春节例行祖宗祭祀礼俗。我们过年回家的重要动力,除了与亲人聚会外,表达慎终追远的缅怀同样必不可少。春节礼俗在辞年礼俗、团年礼俗与拜年礼俗的操演习练中,创造了人际关系的连接,为人们的情感与精神联系提供了互动的中介,为家庭社会的和睦和谐作出了文化贡献。⑧龙年岁末,我们的春节成功进入人类非遗行列,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礼物。春节所拥有的和平理念、家庭观念与期盼未来丰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都是我们中国与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财富。——摘编自《人民日报》《人类共享的文化礼物》(2024年12月07日)材料三材料四①追求和合共生春节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②对于世界来说,春节是了解中国风景独特、美丽生动的窗。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③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春节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和合共生,引发共鸣共情。中国春节日益走向世界,世界也张开双臂拥抱中国春节。④“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从美国纽约到日本东京,从西班牙马德里到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通过参与舞龙舞狮、画年画、逛庙会等活动,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会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⑤徐徐铺展的春节图景,映照出不同文明美美与共,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摘编自《人民日报》《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024年12月06日)16.材料一是小语收集的新闻。标题漏了一部分,请帮他补充完整。______,“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是我市第二个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的项目。B.材料二介绍“春节”,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C.现在的春节得名于1914年,自2006年起,它才被确定为法定假日。D.春节不仅是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任务二:看年画,辨习俗18.小语认为,材料三图中所描绘的都是春节礼俗类非遗。你赞同吗?请根据材料二进行判断。任务三:过春节,传文化19.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围绕“如何弘扬春节非遗文化”展开了讨论。小语:要弘扬春节非遗文化,我认为首先要了解春节的历史。你:我很赞同!但从上述材料可知,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1)______(提示:答到两点即可)小语:为什么说“春节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你:(2)______(提示: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回答)【答案】16.春节申遗成功17.C18.不赞同,图中有挂灯笼、舞狮、贴福字、放鞭炮等活动,其中挂灯笼、贴福字、舞狮属于春节艺术类非遗;放鞭炮属于春节娱乐类非遗。19.①.了解春节的习俗;积极参与春节的活动;理解并传播春节所蕴含的文化。(答到两点即可)②.①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有悠久的历史;②春节是中国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从上述角度看,春节是中国的。①春节所拥有的和平理念、家庭观念与期盼未来丰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都是我们中国与人类共享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财富。②“欢乐春节”系列活动的足迹遍布世界。世界各国各族人们在参与春节的活动中深刻体会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③春节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礼物,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所以春节是中国的,是世界的,也是全人类的。【解析】【导语】这篇文章及其材料以春节文化为中心,展示了其丰富的内涵和国际影响力。通过多种角度如历史渊源、文化风俗、国际交流等系统解析春节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国际价值共享的载体。结构上划分为新闻报道、历史文化介绍、习俗图示以及全球传播,内容详实,且通过材料间的比较和关联,增强了对春节非遗价值的认识和传承意识。整体来说,文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兼顾了知识性与趣味性。【1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新闻标题拟写。要仔细读懂材料,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的方法,结合新闻材料的导语和主体进行概括作答。新闻的“导语”就是新闻的主要内容的概括,可适当调整词句,增减些记叙的要素;新闻的主体部分是内容的详细记叙,需提炼才能得出最主要内容。同时要注意字数。结合材料一导语“正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4日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岩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可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龙岩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据此可知本则新闻的新闻对象是“春节”和“闽西客家元宵节庆”,事件:春节申遗成功,“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拟题为:春节申遗成功,“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成功入选。【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C.结合材料二第②段“自1949年起,春节被确定为法定假日,我们都享受春节的欢乐”,可知:自1949年起,春节被确定为法定假日。本项的“自2006年起”说法不当;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材料二第⑤段“我们进入春节就是进入了艺术时空,大红的春联,喜庆热闹的年画,锣鼓喧天的年戏,诡异奇幻的脸谱,翻腾的龙狮舞,美妙的管乐与弦乐等等,让人沉醉。元宵的灯会灯彩是春节艺术最后的精彩展示,如秦淮灯彩、洛阳宫灯、北京灯彩都是国家级非遗”,第⑥段“春节娱乐主要是群体活动,如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等,春节娱乐性非遗大多是为放松身心、增进社会活力而进行的文化设计”,可知:大红的春联,喜庆热闹的年画,锣鼓喧天的年戏,诡异奇幻的脸谱,翻腾的龙狮舞,美妙的管乐与弦乐是属于春节艺术,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是属于春节娱乐。材料三图中有挂灯笼、舞狮、贴福字、放鞭炮等活动,其中挂灯笼、贴福字、舞狮属于春节艺术类非遗;放鞭炮属于春节娱乐类非遗。由此可见小语的说法不当。【19题详解】本题考查提炼文章内容。第一空,结合“要弘扬春节非遗文化,我认为首先要了解春节的历史”,找到材料二第③段“春节文化遗产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第④段“一是年俗饮食。美食,是新年最令人期盼的享受,中国南北地区都有不同的年节食品”,第⑤段“二是春节艺术。春节是盛大的传统艺术节,艺术类春节非遗有数百项”,第⑥段“三是春节娱乐。春节娱乐主要是群体活动”,第⑦段“四是春节礼俗。春节是年度循环周期的重要节点,是辞旧迎新、祈福求祥的重要节日”“春节礼俗在辞年礼俗、团年礼俗与拜年礼俗的操演习练中,创造了人际关系的连接,为人们的情感与精神联系提供了互动的中介,为家庭社会的和睦和谐作出了文化贡献”,可知:春节文化遗产有很多,例如了解年俗饮食,参加春节艺术和娱乐活动,了解传播春节礼俗。第二空,结合“为什么说‘春节既是中国’”,找到材料二第①段“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文化底蕴深厚,春节历史源远流长”,第⑧段“龙年岁末,我们的春节成功进入人类非遗行列,这是中国人的荣光,也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的礼物”,材料四第②段“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可知: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历史源远流长;春节是中国申报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春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