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_第1页
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_第2页
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_第3页
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_第4页
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T服务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TOC\o"1-2"\h\u24970第一章引言 3307221.1项目背景 3187531.2项目目标 324895第二章现状分析 4227862.1IT基础设施现状 4188692.1.1硬件设施 4271592.1.2软件设施 45582.1.3数据中心 472082.2运维管理现状 4321692.2.1运维团队 421172.2.2运维流程 4252882.2.3监控与预警 533732.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95692.3.1运维效率低下 518082.3.2系统安全性不足 5209442.3.3数据中心扩展能力受限 556592.3.4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不高 5163292.3.5运维成本控制 529316第三章IT基础设施升级方案 5206563.1硬件设备升级 55123.1.1服务器设备升级 5158163.1.2存储设备升级 6168263.1.3终端设备升级 6237313.2网络架构优化 6290063.2.1网络设备升级 6135923.2.2网络架构调整 636713.2.3网络安全防护 6226443.3存储与备份策略 7280343.3.1存储策略 7136543.3.2备份策略 725941第四章运维管理工具升级 7106474.1监控系统升级 7245804.2自动化运维工具部署 7295254.3配置管理工具优化 85382第五章信息安全管理升级 8242465.1安全策略制定 8287505.1.1安全策略框架构建 8160565.1.2安全策略内容制定 872535.1.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 9290865.2安全防护措施加强 934095.2.1网络安全防护 9301445.2.2主机安全防护 980165.2.3数据安全防护 9311645.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097485.3.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0274905.3.2应急响应流程 1012515.3.3应急响应能力提升 1025298第六章数据中心管理升级 10219196.1数据中心布局优化 11295976.1.1功能区划分 1186786.1.2设备布局 11317266.1.3环境优化 1115596.2能源管理改进 1125706.2.1能源监控 1154676.2.2能源优化 11293416.2.3能源管理策略 11202666.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12181016.3.1运维团队建设 12148326.3.2运维流程优化 1236766.3.3故障处理与风险管理 125038第七章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 1254197.1业务连续性规划 12206847.1.1风险评估 12164637.1.2业务优先级 1388367.1.3资源保障 13250447.1.4业务恢复策略 13188237.2灾难恢复策略 13233507.2.1灾难恢复等级 13242597.2.2数据备份 13126757.2.3灾难恢复中心 13193227.2.4灾难恢复预案 1319487.3灾难恢复演练 13130747.3.1演练计划 13223487.3.2演练实施 14256587.3.3演练总结 1418513第八章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 14215908.1培训计划制定 14155108.2培训内容与方式 14326078.2.1培训内容 1489878.2.2培训方式 1560308.3培训效果评估 1528528第九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1529549.1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 15168099.1.1项目计划编制 15243149.1.2项目进度管理 16274339.2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 16288389.2.1风险管理 1678809.2.2质量控制 16252199.3项目验收与总结 17202509.3.1项目验收 17152139.3.2项目总结 175082第十章持续改进与优化 172235910.1运维管理优化策略 173066310.2持续改进机制 17875010.3评估与反馈 18第一章引言1.1项目背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IT服务企业在业务运营中越来越依赖于IT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但是业务规模和复杂度的增加,传统的IT基础设施运维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运维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IT服务企业迫切需要对现有的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进行升级。当前,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1)业务规模扩大,导致IT基础设施的复杂度增加,运维工作压力增大。(2)传统的人工运维模式效率低下,难以应对突发情况,影响业务连续性。(3)运维成本逐年上升,企业负担加重。(4)缺乏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1.2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针对上述背景,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升级方案。项目目标主要包括:(1)提高运维效率:通过引入自动化运维工具和智能化技术,降低人工干预,实现运维工作的快速响应和高效处理。(2)降低运维成本:优化运维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降低运维成本。(3)提升服务质量:保证IT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业务运营提供有力支持。(4)建立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整合各类运维工具和资源,实现运维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实时监控。(5)提高运维团队素质:加强运维人员培训,提升团队整体技能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章现状分析2.1IT基础设施现状2.1.1硬件设施目前我公司的IT基础设施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服务器方面,主要采用物理服务器与虚拟化服务器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存储设备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可用性和扩展性,能够保障数据安全。网络设备采用分层架构,实现了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隔离,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2.1.2软件设施在软件设施方面,我公司采用了多种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以满足不同业务系统的需求。同时我们还部署了一系列的安全软件,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等,以保护系统安全。2.1.3数据中心我公司的数据中心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了冗余电源、备份网络、散热系统等措施,保证了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行。数据中心还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以应对业务发展需求。2.2运维管理现状2.2.1运维团队我公司的运维团队由专业的IT技术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运维经验。团队负责对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日常运维管理,保证系统稳定可靠。2.2.2运维流程在运维流程方面,我公司已建立了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包括故障处理、变更管理、备份恢复、功能优化等流程。同时我们还采用了自动化运维工具,提高运维效率。2.2.3监控与预警我公司部署了全面的监控预警系统,对硬件、软件、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警,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2.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2.3.1运维效率低下由于运维团队人员有限,且部分运维工作仍依赖于手动操作,导致运维效率较低,无法满足业务快速发展需求。2.3.2系统安全性不足尽管已采取一系列安全措施,但系统安全性仍有待提高。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发展,如何保证系统安全成为一项重要挑战。2.3.3数据中心扩展能力受限现有数据中心在硬件设施、网络架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2.3.4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不高虽然已采用自动化运维工具,但整体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无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潜力。2.3.5运维成本控制在运维成本方面,如何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运维效益,是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章IT基础设施升级方案3.1硬件设备升级为保证企业IT基础设施的高效稳定运行,硬件设备的升级是的一环。以下是硬件设备升级的具体方案:3.1.1服务器设备升级(1)服务器硬件更新:根据业务需求,对服务器硬件进行升级,提高处理器功能、增加内存容量以及提升存储能力。(2)服务器虚拟化:采用虚拟化技术,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降低硬件投资成本。(3)服务器冗余部署:对关键服务器采用冗余部署,保证业务连续性和数据安全性。3.1.2存储设备升级(1)存储设备容量扩充:根据数据存储需求,增加存储设备容量,提高存储能力。(2)存储设备功能优化:采用高速存储介质,提高存储设备的读写速度,降低数据访问延迟。(3)存储设备冗余部署:对关键存储设备进行冗余部署,保证数据安全。3.1.3终端设备升级(1)终端设备更新:对老旧终端设备进行淘汰,更换为高功能设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2)终端设备安全防护:加强终端设备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止病毒和恶意软件入侵。3.2网络架构优化网络架构的优化对于提升企业IT基础设施的功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网络架构的优化方案:3.2.1网络设备升级(1)路由器、交换机更新:更换老旧路由器、交换机设备,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和稳定性。(2)网络设备冗余部署:对关键网络设备进行冗余部署,保证网络连续性和可靠性。3.2.2网络架构调整(1)采用分层网络架构: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提高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扩展性。(2)实施虚拟专用网络(VPN):为远程办公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远程接入方式,提高数据安全性。3.2.3网络安全防护(1)防火墙部署:在关键节点部署防火墙,对内外部网络进行隔离,防止恶意攻击。(2)入侵检测系统(IDS)部署: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处理异常行为。3.3存储与备份策略为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下为存储与备份策略:3.3.1存储策略(1)采用分布式存储系统:提高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降低存储成本。(2)实施数据去重和压缩:减少存储空间占用,提高存储效率。3.3.2备份策略(1)定期备份:对关键业务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保证数据不丢失。(2)多备份方式: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备份等多种备份方式,提高数据恢复能力。(3)备份管理:建立备份管理制度,保证备份工作的规范化和可持续性。第四章运维管理工具升级4.1监控系统升级企业IT基础设施的日益复杂化,监控系统作为运维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升级显得尤为重要。在监控系统升级方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增强监控系统的实时性:通过优化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算法,提高监控数据的实时性,保证运维人员能够及时发觉并处理问题。(2)扩展监控范围:针对企业现有的各类设备和应用,增加相应的监控插件,实现全面监控。(3)提升监控系统的智能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分析监控数据,为运维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故障诊断和处理建议。(4)优化监控界面:对监控界面进行优化,使其更加直观、易用,提高运维人员的操作效率。4.2自动化运维工具部署自动化运维工具能够提高运维效率,降低人工干预的成本。在自动化运维工具部署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合适的自动化运维工具: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选择具有较高成熟度和社区支持的自动化运维工具。(2)制定自动化运维策略:明确自动化运维工具的部署范围、流程和职责,保证自动化运维的顺利进行。(3)集成现有系统:将自动化运维工具与企业现有的IT基础设施和运维管理平台进行集成,实现自动化运维的全面覆盖。(4)培训运维人员:针对自动化运维工具的使用,对运维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4.3配置管理工具优化配置管理工具是运维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优化对于提高运维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配置管理工具优化方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统一配置标准:制定统一的配置标准,保证企业内部各类设备的配置一致性。(2)自动化配置部署:通过自动化脚本或工具,实现设备配置的自动化部署,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量。(3)配置版本控制:引入配置版本控制机制,便于运维人员追踪和管理配置变更。(4)配置审计与合规性检查:定期对配置进行审计和合规性检查,保证企业IT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将为企业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提供更加高效、可靠的工具支持,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基础。第五章信息安全管理升级5.1安全策略制定5.1.1安全策略框架构建为保证IT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企业需构建一套全面的信息安全策略框架。该框架应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多个方面,以实现对不同层次安全的全面覆盖。5.1.2安全策略内容制定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以下安全策略内容:(1)物理安全策略:包括出入控制、视频监控、环境安全等方面;(2)网络安全策略: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方面;(3)主机安全策略: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方面;(4)数据安全策略:包括数据加密、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方面;(5)应用安全策略: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编码等方面。5.1.3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策略实施与监督机制,保证安全策略得到有效执行。具体措施包括:(1)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审查和更新;(2)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3)对安全策略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对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进行处罚。5.2安全防护措施加强5.2.1网络安全防护企业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部署防火墙,对内外部网络进行隔离;(2)采用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攻击行为;(3)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及时修复漏洞;(4)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分析异常行为;(5)建立安全审计机制,记录网络操作行为。5.2.2主机安全防护企业应加强主机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定期更新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2)安装杀毒软件,定期进行病毒查杀;(3)对重要主机进行安全加固,提高抗攻击能力;(4)设置复杂密码,定期更换密码;(5)对主机进行安全审计,记录关键操作行为。5.2.3数据安全防护企业应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2)定期进行数据备份,保证数据可恢复;(3)建立数据访问控制机制,限制数据访问权限;(4)对数据操作进行审计,保证数据安全;(5)对重要数据实行定期检查,保证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5.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5.3.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事件应急响应组织架构,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应包括以下部门:(1)应急响应指挥部:负责应急响应工作的总体协调;(2)技术支持组:负责技术层面的应急响应;(3)业务恢复组:负责业务层面的应急响应;(4)信息发布组:负责对外发布安全事件相关信息;(5)法律合规组:负责处理与安全事件相关的法律事务。5.3.2应急响应流程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发觉安全事件:及时报告安全事件,启动应急响应流程;(2)评估安全事件:分析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3)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安全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采取相应措施;(4)实施应急措施:按照应急预案,进行技术支持和业务恢复;(5)信息发布:及时向内外部通报安全事件处理情况;(6)总结经验:对安全事件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流程。5.3.3应急响应能力提升企业应通过以下措施提升应急响应能力:(1)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效果;(2)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应对安全事件的能力;(3)建立安全事件数据库,总结安全事件处理经验;(4)与专业安全团队合作,提高应急响应技术水平;(5)关注国内外安全形势,及时掌握安全风险动态。第六章数据中心管理升级6.1数据中心布局优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企业IT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布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数据中心布局优化的几个关键方面:6.1.1功能区划分根据业务需求和设备特性,对数据中心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分,包括主机区、存储区、网络区、安全区等,以保证各区域之间的高效协作和资源的合理分配。6.1.2设备布局对设备进行科学布局,提高空间利用率,降低能耗。具体措施包括:采用模块化设计,提高设备部署的灵活性;合理配置设备间的距离,便于维护和散热;优化设备间的电源和布线,降低故障率。6.1.3环境优化优化数据中心的环境布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稳定,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合理设置照明和防雷设施,保障数据中心的安全;加强数据中心的安全防护,防止非法入侵和灾害。6.2能源管理改进数据中心能源管理是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能效的关键环节。以下为能源管理改进的几个方面:6.2.1能源监控建立能源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数据中心各区域的能耗情况,包括电力、空调、照明等。通过数据分析,发觉能耗异常,及时进行调整。6.2.2能源优化根据业务需求和能耗数据,对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进行优化。具体措施包括: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电源和制冷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率;引入可再生能源,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6.2.3能源管理策略制定合理的能源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设定能耗目标,定期评估能源使用效果;加强能源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节能意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能源管理。6.3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是保障数据中心正常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风险的关键环节。以下为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的几个方面:6.3.1运维团队建设加强运维团队建设,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运维团队培训体系,提升团队技能;优化运维人员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运维团队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提高服务质量。6.3.2运维流程优化优化数据中心运维流程,保证运维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具体措施包括:制定运维管理制度,明确运维工作职责;建立运维流程监控机制,保证流程执行到位;引入运维自动化工具,提高运维效率。6.3.3故障处理与风险管理加强故障处理与风险管理,保障数据中心的稳定运行。具体措施包括:建立故障处理流程,保证故障快速响应和解决;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七章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7.1业务连续性规划业务连续性规划(BusinessContinuityPlanning,BCP)是保证企业在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恢复业务运营的重要措施。以下为本企业业务连续性规划的要点:7.1.1风险评估对企业现有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导致业务中断的各种因素,如自然灾害、网络攻击、硬件故障等。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7.1.2业务优先级在业务连续性规划中,明确各业务的优先级,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恢复关键业务。根据业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依赖关系,制定业务恢复顺序。7.1.3资源保障保证业务连续性所需的资源得到保障,包括人员、设备、技术、资金等。对关键资源进行备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资源短缺。7.1.4业务恢复策略根据风险评估和业务优先级,制定具体的业务恢复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备份、系统迁移、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等。7.2灾难恢复策略灾难恢复策略(DisasterRecoveryStrategy,DR)是在发生灾难性事件时,保证企业能够迅速恢复业务的关键。以下为本企业灾难恢复策略的要点:7.2.1灾难恢复等级根据业务重要性和灾难影响程度,将灾难恢复分为三个等级:基本恢复、部分恢复和全面恢复。针对不同等级的灾难,制定相应的恢复策略。7.2.2数据备份数据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定期进行数据备份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关键。本企业将采用本地备份、远程备份等多种备份方式,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7.2.3灾难恢复中心建立灾难恢复中心,配置必要的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接管企业业务,保证业务的连续性。7.2.4灾难恢复预案制定详细的灾难恢复预案,包括灾难预警、应急响应、恢复操作等。保证在灾难发生时,企业能够迅速启动预案,进行有效恢复。7.3灾难恢复演练为了验证灾难恢复策略的有效性,本企业将定期进行灾难恢复演练。以下为灾难恢复演练的要点:7.3.1演练计划制定详细的灾难恢复演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地点、参与人员、演练内容等。保证演练的全面性和有效性。7.3.2演练实施按照演练计划,组织人员进行实际操作。在演练过程中,记录关键数据,分析演练效果,发觉问题并及时改进。7.3.3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后,组织相关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演练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演练提供参考依据。第八章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8.1培训计划制定为保证员工在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方面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需制定系统性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计划旨在提升员工在IT基础设施运维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素养,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故障率。(2)培训对象:针对不同岗位和级别的员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3)培训周期:根据培训内容的重要性、难易程度以及员工需求,合理安排培训周期。(4)培训形式: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培训效果。(5)培训师资:选拔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内部或外部讲师。(6)培训预算:合理规划培训预算,保证培训计划的实施。8.2培训内容与方式8.2.1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1)IT基础设施运维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安全等方面的知识。(2)企业内部IT系统架构:介绍企业内部IT系统的整体架构,使员工对系统有更全面的了解。(3)运维工具与技能:培训员工掌握常用的运维工具,提高运维效率。(4)故障处理与应急响应:教授员工故障处理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应急响应能力。(5)项目管理:培训员工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提高项目执行能力。(6)团队协作与沟通:提升员工团队协作能力,提高沟通效果。8.2.2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1)线上培训:通过企业内部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课程,员工可自主选择学习。(2)线下培训:组织定期的线下培训活动,邀请专业讲师授课。(3)实操演练:安排实际操作演练,使员工更好地掌握培训内容。(4)导师制:为新入职员工指定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5)交流分享:组织员工之间的交流分享活动,促进知识传播和技能提升。8.3培训效果评估为保证培训效果,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评估:(1)培训前评估:了解员工现有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为培训计划制定提供依据。(2)培训过程评估:跟踪培训进展,了解员工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3)培训后评估:通过考试、实操等方式,检验员工培训成果。(4)长期评估:关注员工在培训后的工作表现,评估培训效果的长远影响。(5)反馈机制:建立培训反馈机制,收集员工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培训计划。第九章项目实施与管理9.1项目计划与进度管理9.1.1项目计划编制在项目实施阶段,首先需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应包括项目目标、范围、预算、资源分配、时间表等关键要素。以下为项目计划编制的关键步骤:(1)确定项目目标:明确项目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包括技术升级、业务流程优化、成本降低等方面。(2)分析项目需求: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分析现有IT基础设施的不足,为项目提供依据。(3)制定项目范围:明确项目所涉及的工作范围,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人员培训等。(4)制定预算:根据项目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预算,保证项目顺利进行。(5)资源分配:合理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9.1.2项目进度管理项目进度管理是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的关键环节。以下为项目进度管理的主要措施:(1)制定进度计划:根据项目计划,制定详细的进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2)监控进度:对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偏差,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3)沟通协调:加强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证项目进度顺利进行。(4)进度报告:定期向项目管理层报告进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项目计划。9.2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9.2.1风险管理项目风险管理旨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下为风险管理的关键步骤:(1)风险识别:通过分析项目环境、资源、技术等因素,识别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