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版)》00-绪论_第1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版)》00-绪论_第2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版)》00-绪论_第3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版)》00-绪论_第4页
《青少年心理发展(第二版)》00-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少年心理发展

2025/2/51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期发展理论简介2025/2/52目录一、生物学观

二、精神分析观

三、心理社会观

四、认知观

五、社会学习观

六、背景观

七、文化观

2025/2/53生物学观12025/2/54生物学观点强调生物遗传因素是青少年期的任何行为及心理变化的主要起因.成长和行为是由内在的成熟所控制的,几乎没有留给环境产生影响的余地.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差不多是必然的、普遍的模式,与社会文化环境无关.按照某些理论家的观点,这些模式之所以形成,是进化及自然选择的结果.2025/2/55斯坦利·霍尔的观点被称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的斯坦利·霍尔(G.StanleyHall),是使用科学方法对青少年期进行研究的第一人.根据霍尔的观点,青少年自己进入了一个“急风暴雨”(sturmanddrang)的时期,青少年期本质上是动荡的.2025/2/56阿诺德·格赛尔的观点阿诺德·格赛尔(ArnoldGesell)他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活动及行为进行了观察,建构了描述发展阶段和周期的模型.他认为成熟受到基因和生物学的调节,它们决定了行为特质的表现顺序和发展趋势.格赛尔断言,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异常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所以建议父母不要使用情绪化的管教方法.2025/2/57精神分析观22025/2/5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期是一个性兴奋、焦虑的时期,有时甚至出现人格障碍.青春期是一系列变化的积累,它们注定要给婴儿期的性生活确立最终的正常的模式.在青春期(生殖阶段,genitalstage),随着外部及内部生殖器官的成熟,接踵而至的就是强烈的解决性紧张的愿望.这种解决要求有一个爱的对象.因此,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会着迷于大量的能够解决其性紧张的异性.2025/2/59弗洛伊德强调青少年期性目的有两种重要成分,并且是男女有别的.一是身体肉欲的.在男性,这一目的包含了产生性产品的愿望,并伴有身体上的快乐感.在女性,身体满足和释放性紧张的愿望也是存在的,但是并没有性产品的排泄.第二个成分是精神的;它是情感成分,女性表现得更加突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2025/2/51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观点青少年期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儿童与父母情感纽带的松弛.

弗洛伊德也论及青少年期的俄狄浦斯情结,然而,自然形成的和社会强加的对乱伦的阻碍限制了这种性欲的表现,所以,青少年就试图放松与家庭的联系.青少年撤回对父母的感情,并把它转向同伴.这种情绪上的损失被称为“分离之恸”.2025/2/511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安娜·弗洛伊德认为,青少年期的典型特征是充满内在冲突、心理失衡、行为乖僻.一方面,青少年是自我中心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能做出自我牺牲和奉献.他们有时候渴望完全融入社会,参与团体,有时候又渴望独处.他们彷徨于对权威的盲目服从和反叛之间.这种冲突行为的原因是青春期伴随性成熟而出现的心理失衡与内在冲突.2025/2/512按照安娜·弗洛伊德的看法,青少年期的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是所有本能欲望的不当表现.青少年期神经症及抑制的增加,反映了自我和超我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这使个体自己付出了代价.然而,安娜确实相信,本我自我超我的和谐是可能的,并且在大多数正常的青少年身上最终会如此.安娜·弗洛伊德的观点2025/2/513心理社会观32025/2/514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危机艾里克·埃里克森(EricErikson)整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发现的结果,修正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类发展描述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个体都有一项心理社会性任务要完成.根据埃里克森的看法,在个体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发展时,其总体的任务就是要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自我认同的完成既不是始于青少年期,也不是止于青少年期,它是终生的过程。2025/2/515埃里克森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标准的危机,是冲突不断增长的正常阶段,其特征是自我力量的波动.不断尝试实验的个体成了一种自我认同意识的受害者,这种意识是青年自我意识的基础.在这一时期,个体必须建立起一种个人自我认同感,避免角色扩散和自我认同扩散的危险.积极进行自我认同探索的青少年更可能经历一种个性模式:自我怀疑、混淆、思维混乱、冲动、与父母和权威人物发生冲突、自我力量减弱、身体症状增加.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危机2025/2/516埃里克森理论中关于青少年期的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概念是“心理社会性延迟”.青少年期是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受到社会调节的时期,其间个体通过自由的角色尝试来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青少年期成了一个分析和尝试五花八门的角色的时期,而他们又不必为任何一个角色负责任.但是,在青少年期快结束的时候,青少年如果还没有建立起自我认同,那么他们就会因为角色扩散而深受困扰.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危机2025/2/517海威格斯特的发展任务罗伯特·海威格斯特(RobertHavighurst)提出了青少年期主要的发展任务理论.海威格斯特综合考虑个体的需要与社会要求,试图提出一种关于青少年期的心理社会性理论.个体所需要的及社会所要求的,就构成了“发展任务”.它们是个体在人生的某些阶段必须通过身体成熟、社会期望及个人努力来获得的一些技能、知识、态度.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完成这些任务就会得到适应,并为完成以后更为困难的任务做好准备.2025/2/518海威格斯特的发展任务青少年期有八项主要的任务接受自己的体格,并善用之;与同性及异性建立新的更为成熟的关系;获得男性化或女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从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情绪情感的独立;为一份挣钱的职业做准备;为婚姻和家庭生活做准备;渴望并获得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发展一种意识形态.2025/2/519认知观42025/2/520皮亚杰的形式运算让·保罗·皮亚杰(JeanPaulPiaget)大大改变了人们关于儿童认知资源的概念和理解.皮亚杰研究表明,从出生开始,个体的智力能力就经历了无休止的发展变化.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环境影响和大脑及神经系统成熟的综合结果.2025/2/521皮亚杰的形式运算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有四个阶段.在第四个阶段(11岁及以上),即形式运算阶段时,青少年脱离了具体的、实际的经验,开始用一种更为逻辑的、抽象的方式来思考.他们能够进行反省,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使用系统的、命题的逻辑.他们能够使用归纳推理,把大量的事实聚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建构理论.青少年也能够进行演绎推理,对理论进行科学的检验和证明,能够使用代数符号和隐喻象征.此外,他们能够思考假设,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并为之做准备.2025/2/522塞尔曼的观点采择罗伯特·塞尔曼(RobertSelman)提出了“社会角色采择”(socialroletaking)理论。社会角色采择是把自我和他人作为主体来理解的能力,是对他人像对自己一样做出反应的能力,是对自己的行为从旁观者的角度做出反应的能力.他提出,人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即青少年期到成人期,是“深入的社会观点采择阶段”。2025/2/523塞尔曼的观点采择青少年关于他人的概念有两个突出的特征.首先,他们开始意识到,动机、活动、思维及情感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关于心理决定因素的概念现在包含了无意识过程的观念,尽管青少年可能并没有使用心理学术语来表达这一概念.其次,他们开始意识到个性是特质、信念、价值观及态度与其自身的发展历史构成的系统.在青少年期,个体走向一个更高的更为抽象的人际观点采择水平,这当中包含了对所有可能的第三者观点(即社会观点)的协调.2025/2/524社会学习观52025/2/525社会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及其对行为的影响.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一直关注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身上的应用.他强调,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即模仿学习(modeling)过程.于是,模仿学习成了社会化过程,通过它,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得以建立.在很多研究中,父母都被列为青少年生活中最重要的成人.兄弟姐妹也是重要他人,在大家庭里还包括叔叔阿姨们.没有亲戚关系的重要他人包括教师及邻居等.2025/2/526社会学习理论家的工作对解释人类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它强调成人的所作所为及其呈现的角色榜样在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面,比他们所说的要重要得多.教师和父母要鼓励青少年学会人的正派、利他、道德价值观及社会良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表现出这些美德.2025/2/527班杜拉扩展了自己的社会认知理论,使其包含了认知的作用.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可以主动地控制影响自己生活的事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对环境的反应来对其有所控制.一个平和的、快乐的、容易安抚的青少年可能对父母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鼓励他们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一种友好的、温情的、爱护的方式.一个好动的、喜怒无常的、难以安抚的青少年则可能刺激父母变得敌对、没耐心、拒绝.2025/2/528背景观62025/2/529勒温的场论科特·勒温(Kurt)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解释和描述了青少年个体在特定情景中的行为,即“场论”(FieldTheory).勒温的核心概念是“行为(B)是个体(P)与其环境(E)的函数(f)”.要理解某个青少年的行为,就必须把他的个性和环境作为相互依存的因素.环境及个人因素的总和被称为“生活空间”(lifespace,LSp),或者“心理空间”.行为是生活空间的函数,B=f(LSp),这包括了物理环境的、社会的、心理的因素,比如需要、动机、目标,所有这些都会影响行为.2025/2/530勒温的场论在勒温看来,青少年期是一个过渡期,这期间发生的是儿童期向成人期转化过程中团体成员资格的改变.青少年既属于儿童团体,也属于成人团体.父母、教师、社会都反映了这种团体地位界定不明的情形青少年处于一种“社会移动”状态,他们要进入一个非结构化的社会心理场.目标不再明确,前方的道路也混沌不清、充满迷茫.这种“认知结构的缺乏”有助于解释青少年行为中的不确定性.勒温指出青少年是“边缘人”(marginalman).作为一个边缘人就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谈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另一些时候,他们又像是成年人,并且提出成年人权利的要求.勒温场论有说服力的一个方面是,它假设个性和文化存在着差异,所以它解释了行为中广泛存在的个体差异.它也解释了不同文化之间、同一文化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青少年期的不同.2025/2/531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1917-2005)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是得到最广泛接受和应用的生态模型之一。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2025/2/5322025/2/533微系统(Microsystem):直接环境(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中系统(Mesosystem):中系统由直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成(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外系统(Exosystem):间接发生影响的外部环境条件(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宏系统(Macrosystem):较大的文化背景时间系统(Chronosystem):环境事件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按照布朗芬布伦纳的观点,环境并不是静态地以一成不变的方式对个体发展产生影响。相反,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2025/2/534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文化观72025/2/535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列夫·维果茨基(Lev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理论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关注的是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社会团体的技能)是怎么传递给下一代的。核心概念是——社会、文化及历史的复合体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要理解儿童认知的发展,就必须看其思维之所以衍生的社会过程。2025/2/536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论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个体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探讨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儿童是主动的建构者。在儿童能够掌握和内化学习内容之前,成年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必须对儿童的学习进行指导和组织。这种指导对帮助儿童跨越“最近发展区”非常有效。最近发展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搭脚手架”教学方式——在儿童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之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