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惩戒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TOC\o"1-2"\h\u28130教育惩戒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15279(一)教育惩戒目的的相关研究 111471.关于教育惩戒权的相关研究 1234672.关于教育惩戒价值的相关研究 210450(二)教育惩戒手段的相关研究 321226(三)教育惩戒效果的相关研究 417133(四)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研究 5325591.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研究 5245672.教育惩戒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63496(五)研究述评 7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高级检索作为文献的检索方式,发表时间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检索文献主要包括期刊、学位论文及相关论文摘要,以“教育惩戒”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1024篇论文,再以“教育惩戒”及“问题”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327篇论文,在教育惩戒相关研究中占比32%。以“教育惩戒”及“价值”“意义”进行“主题”检索,共检索到31篇论文,占此类研究文献总比的3%。结合本研究主题,从四个方面梳理已有研究:教育惩戒目的的相关研究,教育惩戒手段的相关研究,教育惩戒效果的相关研究,以及教育惩戒存在问题的相关研究。教育惩戒目的的相关研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使其向善的方向发展,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行为难免存在着失范性,需要借助教育惩戒这一正面的教育力量,达到其向善的方向发展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涉及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以达到教育的德性引导和道德关怀的作用。1.关于教育惩戒权的相关研究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具有惩戒权,王辉(2000)认为,持有教育惩戒权有其正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其能顺利完成。但是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限制,控制其负面影响的范围,获得教育惩戒的最佳效果王辉.教师惩戒权行使中的侵权与救济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3):29.。劳凯声(2003)界定了教师惩戒权,认为在依据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教师具有对学生惩戒的权力,教师在行使教师惩戒权,除了考虑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外,还应考虑学生在道德层面的诉求,教师应在合理有效的限度内行使教师惩戒权,并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教育惩戒效果劳凯声.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376.。王辉.教师惩戒权行使中的侵权与救济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3):29.劳凯声.教育法学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75-376.梁东荣(2003)以教育惩戒权存在是否合理,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他肯定了教师持有教育惩戒权在班级管理中的必要性,并认为教育惩戒权是教育制度化的产物,其教育影响是积极的,为了达到教育性的最终教育目的,并促使教育结构向良性方面发展,教育法律法规应对教师的教育惩戒权给予保证梁东荣.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56-58.。梁东荣.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及实施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3(08):56-58.第二种持反对观点的学者相对比较少,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忽视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在他们看来,教育惩戒权的赋予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邱序宝(2003)指出,教育惩戒的边界过于模糊,教师难以掌握教育惩戒的尺度,不能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因此教师应采取说服教育、赏识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劝导邱序宝.学校不宜提倡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01):4.邱序宝.学校不宜提倡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3(01):4.2.关于教育惩戒价值的相关研究在伦理思想中,“道德至善”是儒家修身为仁的最高境界,对主体的教育惩戒只要能够促进其向性本善的方向发展,着力在“善(好)的生活”,和“成为善的人”的方向发展,即达到了教育惩戒之善的最终价值追求。虽然人人皆可为圣,但是皆可为圣仅仅是人们对道德层面的追求,是对自我道德可塑性的肯定,因此,人们应当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需要教育惩戒的引导和人性的关怀,教育惩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使人们遵守公序良俗的社会规范,从而使社会有序的发展,更关键的是使人们找回迷失的自己,通过教育因素的影响完善不足的人格,形成自身人格的完满教育惩戒王建新.教育惩戒机器实施办法[D].苏州:王建新.教育惩戒机器实施办法[D].苏州:苏州大学,2008.在法理学的思想中,“正义”是衡量客观事物的基础,是人们对法律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准绳,是一切社会活动得以有序进行的前提,“正义”概念的界定溯源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指出正是人类的意志产物,是人们对法律要求应然与实然的统一;西赛罗认为正义是人们内在的精神意向,同时也是外在的行为指向〔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2.王辉(2004)认为“正义”是教育惩戒终极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教师通过教育惩戒的方式对管理班集体,使得教育教学活动得以正常有序的展开,教师出于维护班级班规、校规校纪的要求,应对学生的失范性行为进行惩戒,来维护以教育性为根本教育目的之教育活动,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应以学生为本位,多加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考虑学生的道德诉求,做到育人以心,驭术有法,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更有利于教育惩戒活动的有效进行,进而才能达到使学生精神成人,追求善的人生的教育性目的王辉.王辉.论学校教育惩戒的价值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14-17.向葵花(2004)认为,教育惩戒在教育活动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在班级管理中,表扬和惩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惩戒中应伴随着表扬,表扬中应伴随着惩戒,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觉醒的力量,教育惩戒不仅仅是为了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其遵守社会公序良俗的意识,使其行为更合乎社会规范性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3.小结: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已有的权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是对整体的教育活动的把握,教师对教育惩戒权的合理运用,在教育活动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惩戒的最终价值是使学生精神成人,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人类的任何语言、思想、行动、生活以及其他,都需要有一定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惩戒更需要建立良好的目标以引导惩戒对象形成好的思想与行为。(二)教育惩戒手段的相关研究大部分研究者认同教育惩戒的意义,但有极少数研究者不支持教师教育惩戒,他们未能对教育惩戒与惩罚的边界进行区分,如学者李令清(2004)认为惩罚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外部作用力,忽视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学生对自身行为的自我教育过程,仅仅是强化了教师自身的惩戒权力李令清.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J].人民教育(北京),2004(22):19.。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教育惩戒是学校实施教育过程中有效的教育手段,具有一定的教育性与合理性。姜华(2012)认为有表扬必伴随着惩戒,表扬与惩戒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表扬中应伴随着惩戒,惩戒中应伴随着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教育效果,如若缺少惩戒,温和的表扬的教育手段就会缺乏效力,同时单一的惩戒,会使教育活动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不容易被学生所认同姜华.教育惩戒及其适用理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15-118.。学者李冲锋(2004)认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应该有个“度”,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不能失却惩戒,基于法理的标准下,教师应持有教育惩罚权李冲锋.教育,别放弃惩罚——与陈淑萍老师商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30.。李令清.惩罚,至少是没有境界的教育[J].人民教育(北京),2004(22):19.姜华.教育惩戒及其适用理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2(z1):115-118.李冲锋.教育,别放弃惩罚——与陈淑萍老师商榷[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2):30.孟宪法(2006)认为惩戒教育和赏识教育不处于对立关系,都起着育人的作用,但惩戒教育可以达到赏识教育不能达到的对于学生失范性行为的规范性,避免或减少学生失范性行为的发生孟宪法.教育,新语文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0.。檀传宝(2004)认为奖励和惩戒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似不共生,但事实上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惩戒伴随着奖励,奖励伴随着惩戒,其目的都在于减少或避免学生失范性行为的发生,使其行为更合乎规范性,利于其自身的发展,从而为形成完整的人作准备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孟宪法.教育,新语文学习[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0.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1.小结:教师惩戒权是教师已有的权利,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是对整体的教育活动的把握,教师对教育惩戒权的合理运用,在教育活动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惩戒的基本价值与意义所在正是因为其表达了一种将“善(好)的生活”,将“成为善的人”,作为最终目的的追求。(三)教育惩戒效果的相关研究有学者从教育惩戒的效果来看,梳理了教育惩戒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以学者Heitzman的研究结论为代表。Heitzman(2001)对教育惩戒的效果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在积极影响方面:(1)惩罚能够减少或避免学生失范性行为的发生;(2)教育惩戒活动结束后,应使学生能产生共情心理,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规范的,教师应对学生失范性行为的施惩给予合理的解释,并指导学生如何改正自己的行为;(3)惩罚会起到震慑的效果,使学生不敢再犯错。在消极影响方面,Heitzman指出:(1)在面对教师的惩罚,学生容易产生规避心理,不直面自己的问题;(2)在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对其行为施惩的情况下,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行为;(3)教师的惩罚行为可能会被学生模仿并运用到别人身上;(4)惩罚能够使学生的不遵守规矩的行为在其他场合表现的频率更高,产生了行为转移的现象;(5)受惩罚频率高的学生容易被排除在同伴群体之外;(6))受惩罚频率高的学生容易对自我产生否定,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下降;(7)惩罚会增加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倾向的概率Heitzman,A.J.DisciplineandtheUseofPunishment[J].Education,2001(2):104-20.。Heitzman,A.J.DisciplineandtheUseofPunishment[J].Education,2001(2):104-20.学者Larzelere和Kuhn(2005)通过对比体罚与替代的规训方式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发现:体罚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消极的,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片面的”的,体罚作为单一的惩戒方式使用的时候,教育效果才是消极的,当把体罚与其他教育惩戒手段相结合,例如训导、说理与奖励等,其教育效果是积极的。我们在运用系统的方法论的时候,对体罚所产生的消极结果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运用替代体罚的规训手段也会对产生消极的教育效果,而并非积极的影响Larzelere,R.E.ComparingChildOutcomesofPhysicalPunishmentandAlternativeDisciplinaryTactics[J].Larzelere,R.E.ComparingChildOutcomesofPhysicalPunishmentandAlternativeDisciplinaryTactics[J].ClinicalChildandFamilyPsychologyReview,2005(8):33.王文生(2005)认为教育惩戒从本质上来讲,可以分为好的教育惩戒和不好的教育惩戒,不好的教育惩戒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负面的,应使用好的教育惩戒手段,这样才能达到善的教育目的,不好的教育惩戒会使学生对自我进行否定,从而降低道德层面的自我效能感,丧失自尊心并缺乏安全感,这种不好的教育惩戒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同时也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矛盾,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为了避免产生不好的教育惩戒,教师要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强化法律观念,同时,学校与社会的机制应对教师起到辅助作用,形成三方面的合力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规训,促使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其道德上的自律,进而使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达到实现好的教育惩戒的目的王文生.关于教育惩罚的思考[J]王文生.关于教育惩罚的思考[J].人民教育(北京),2005(11):14.小结:教育惩戒效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良性和不良性之分,积极的教育惩戒与良性的教育惩戒所取得的效果,能够减少或者避免学生失范性行为的发生,对学生的成长具有促进意义,同时也实现了教育惩戒活动的闭环过程,达到了最终教育性目的。(四)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研究1.教育惩戒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学者分析了教育惩戒失当的因素,吴建成和徐明峡(2003)认为教育惩戒失当的原因如下:“自古有棍棒下出孝子的,私塾教师用教鞭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历史源头,有部分教师道德素质沦丧师德缺失,有我说你听,我打你服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关法律不够完善等”吴建成,吴建成,徐明峡.关于教师不当惩罚学生的思考[J].人民教育(北京),2003(4):2.向葵花(2004)认为教育惩戒弱化的原因是人们对教育惩戒理解的偏差,以及社会舆论压力对教师的影响,使教师不敢或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惩戒,同时在大力倡导赏识教育的背景下,过于强调以生为本向葵花.关于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人民教育(北京),2004(02):11.。吕伟(2015)认为教育惩戒陷入窘境的缘由如下,惩戒边界模糊,禁止体罚;认同惩戒,包括体罚;规避惩戒。我们应对惩戒与体罚的概念有明显的界定,但是他认为,惩戒与体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二者的结合才能发挥教育惩戒的预防作用吕伟.论教育惩戒的道德困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5):63-64.。陈聪聪,陈林和曹辉向葵花.关于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人民教育(北京),2004(02):11.吕伟.论教育惩戒的道德困境及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5(5):63-64.陈聪聪,陈琳.关于教育惩戒的实践困境与新路径探索[J].人民教育(北京),2003(4):2.2.教育惩戒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关于教育惩戒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方面,向葵花(2004)从社会、学校、教师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于社会提出的建议,希望社会的相关部门能够完事教育惩戒的机制,并且对社会舆论方面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对于不实的言论进行惩罚,同时家长也应理性地看待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这一行为,提高对教育惩戒的认识,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双方及时相互反馈学生的惩戒情况,并根据现状进行及时的调整,作出最合乎学生发展的惩戒手段选择;于学校提出的建议,学校应完善教育惩戒机制,对学生和教师的权益都应予以保护,同时应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反思,并对教师的教育惩戒的实施提出实操性的对策,鉴于此,社会、学校与教师应形成三方面的合力对学生进行施惩,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教育惩戒效果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3.。向葵花.重新审视惩戒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4(6):13.有学者认为在有关教育惩戒的相关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学者王辉(2001)对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1)教育法规的制定要具有实操性,使教师有法可依;(2)社会在有关教育惩戒方面的问题,应对人们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其能够悦纳教育惩戒这一行为;(3)实现国家、地方与学校的三级管理方式;(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教师监管小组,对于越过法律边界惩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堡坎承包工程合同
- 环保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合作协议
- 标准房屋买卖合同
- 项目解决方案实施与进度跟踪报告
- 高级烹饪食材采购及供应责任免除协议书
- 北京液化石油气钢瓶租赁合同8篇
- 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4-3 以三维全景图形式发布-教学设计
- 教学计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电子证据存证保全协议
- 第4课 认识大数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浙江摄影版
- 患者隐私保护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中考数学一轮教材复习-第六章 圆 与圆有关的概念及性质
- 2025年村两委工作计划
- 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社会科学专技类B类)试题及答案指导(2025年)
- 《VAVE价值工程》课件
- 四川政采评审专家入库考试基础题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 中小学反诈宣传课件
- 分享二手房中介公司的薪酬奖励制度
- 安徽省2022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GB 4793-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广电双向网改造技术建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