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文献知识】心肝病症-癫 癎_第1页
【儿科学文献知识】心肝病症-癫 癎_第2页
【儿科学文献知识】心肝病症-癫 癎_第3页
【儿科学文献知识】心肝病症-癫 癎_第4页
【儿科学文献知识】心肝病症-癫 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肝病症——癫«

癫痼是以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搐,惊掣啼叫,

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一种疾病。

据我国1986年6省市调查,其发病率为35/10万/年,其中儿童癫痼的发病率

约为成人的1()倍。本病多发生于4岁以上的儿童,男女之比为(1.1〜1.7):1。

[病因病机]

能够引起癫癞发作的原因颇为复杂,归纳起来,不外乎顽痰内伏、暴受惊恐、

惊风频发、外伤血瘀等。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

天之本,先天禀赋不足元阴亏乏,后天调摄失宜脾失运化,均可造成气机不利,

津液运行不畅,日久可使痰浊内生,若复受于惊,惊则气乱,痰随气逆,上蒙心

窍则神昏,横窜经络引动肝风则抽搐。

1.顽痰内伏痰之所生,常因小儿脾常不足,内伤积滞,水聚为痰,痰阻经

络,上逆窍道,阻滞脏腑气机升降之路,致使阴阳气不相顺接,清阳被蒙,因而

作瘤。正如《医学纲目•肝胆部》所言:“痰溢膈上,则眩甚仆倒于地,而不知

人,名之曰癫痼。"

2.暴受惊恐惊吓是小儿癫痼的常见原因之一。小儿受惊有先、后天之分。

先天之惊多指胎中受惊,儿在母腹之中,动静莫不随母,若母惊于外,则胎感于

内,势必影响胎儿,生后若有所犯,则引发癫痛。此如《素问•奇病论》所云:

“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

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后天之

惊与小儿生理特点有关,小儿神气怯弱,元气未充,尤多痰邪内伏,若乍见异物,

卒闻异声,或不慎跌仆,暴受惊恐,可致气机逆乱,痰随气逆,蒙蔽清窍,殂滞

经络,则发为癫癞。

3.惊风频发外感痕疫邪毒,化热化火,火盛生风,风盛生痰,风火相煽,

痰火交结,可发惊风。惊风频作,未得根除,风邪与伏痰相搏,进而扰乱祖明,

闭塞经络,亦可继发掘痼。《证治准绳•幼科》曾有“惊风三发便为,商”之论,

所谓三发是指惊风多次发作不愈而言,迁延可致癫痛。

4.外伤血瘀难产手术或颅脑外伤,血络受损,血溢络外,瘀血停积,脑窍

不通,以致精明失主,昏乱不知人,筋脉失养,一时抽搐顿作,发为癫癞。正如

《普济方-婴孩一切癞门•候癞法》所论:“大概血滞心窍,邪气在心,积惊成

视”

此外,先天元阴不足,肝失所养,克脾伤心,故小儿出生后亦可发为癫痼。

诚如《慎斋遗书・羊施门》所云:“羊癫风,系先天元阴不足,以致肝邪克土伤

心故也「

癫痼反复发作,次数频繁,症状较重,病程迁延或失治误治,致使寒痰凝滞,

阻塞经络,蒙闭孔窍,可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一般以脾虚痰伏较为常见。《幼

幼集成•痼疾证治》云:“从前攻伐太过,致中与虚衰,脾不运化,津液为痰,

偶然有触,则昏晕卒倒,良久方苏。”脾虚日久可致肾虚,最后形成脾肾两虚。

[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主症:①卒然仆倒,不省人事。

②四肢抽搐,项背强直。

③口吐涎沫,牙关紧闭。

④目睛上视。

⑤瞳仁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反复发作,可自行缓解。

(3)急性起病,经救治多可恢复,若口久频发,则可并发健忘、痴呆等证。

(4)病发前常有先兆症状,发病可有诱因。

(5)脑电图表现异常。

主症中有①、②、⑤,并具备(2)、(3)两项条件者,结合先兆、诱因、脑

电图等方面的特点,即可确定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的发作期以病因辨证为主,常见的病因有惊、风、痰、瘀

血等。惊痼发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多伴有惊叫、恐惧等精神症状;风痼多由

外感发热诱发,发作时抽搐明显,或伴有发热等症;痰痼发作以神识异常为主,

常有失神,摔倒,手中持物坠落等;瘀血痼通常有明显的颅脑外伤史,头部疼痛

位置较为固定。癫瘤虚证的辨证,按病位分为脾虚痰盛与脾肾两虚。

2.治疗原则癫痼的治疗,宜分标木虚实,实证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

熄风开窍定癞;虚证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柔肝缓急;癫痼持续状态可用中

西药配合抢救。对于反复发作,单纯中药治疗效果欠佳者,可配合针灸、割治及

埋线等方法综合治疗。

本病治疗时间较长,一般认为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应服药2〜3年,如遇

青春期则再延长1〜2年,方可逐渐停药,切忌骤停抗癫藕药,以防引起反跳,

加重癫病发作。癫痼发作基本控制后,可将抗癫病中药汤剂改为丸剂、散剂或糖

浆剂,服用较为方便,易于长期用药。

3.证治分类

(1)惊痼

证候起病前常有惊吓史。发作时惊叫,吐舌,急啼,神志恍惚,面色时红

时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四肢抽搐,大便粘稠,舌淡红,舌苔白,林弦

滑,乍大乍小,指纹色青。

辨证本证多有惊吓病史,或较强的精神刺激(如父母离异等)。平时胆小易

惊,烦躁易怒,寐中不安或坐起喊叫,发作时以惊叫急啼,精神恐惧为特点,神

昏、抽搐症状较重。详细询问家族史,部分患儿与遗传因素有关。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镇惊丸加减。常用茯神、枣仁、远志、朱砂、珍珠宁心安神;石菖蒲、

半夏、胆南星豁痰开窍;钩藤、天麻熄风止痉;水牛角、牛黄、黄连清火解毒;

甘草调和诸药。

抽搐发作频繁者加娱蚣、全蝎、僵蚕、白芍柔肝熄风;夜间哭闹者加磁石、

琥珀粉镇惊安神;头痛者加菊花、石决明清肝泻火。

上方中朱砂用量需慎重,一般以每日0.5〜1g(冲服)为宜,服药时间应控

制在1个月之内,否则易致汞中毒。全蝎、娱蚣、僵蚕等动物类药物,以研末另

冲服为宜。

(2)痰痼

证候发作时痰涎壅盛,喉间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

或仆倒于地,手足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动,智力逐渐低下,或头痛、腹痛、

呕吐、肢体疼痛,骤发骤止,日久不愈,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本证由痰浊留滞,蒙蔽心窍而致,表现为抽搐较轻,但神识症状较重,

如失神,平地摔倒等.亦有无神昏抽搐,仅见头痛,腹痛,呕吐,肢体疼痛,骤

发骤止,久治不愈者,此为痰气逆乱,扰腑阻络,致使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所致。

治法豁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常用石菖蒲、胆南星、陈皮、清半夏、茯苓、青磁石豁

痰开窍;枳壳、沉香、川苗行气降逆活血;朱砂、天麻安神熄风。

眨眼、点头,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琥珀粉、莲子心清心逐痰;头痛加菊花、

苦丁茶疏风清热;腹痛加白芍、甘草、玄胡索、川楝子行气止痛;呕吐加代赭石、

竹茹降逆止呕;肢体疼痛加威灵仙、鸡血藤祛风通络。

(3)风痼

证候发作常由外感发热引起。发作时突然仆倒,神志不清,颈项及全身强

直,继而四肢抽搐,两目上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及面部色青,

舌苔白,脉弦滑。

辨证多由急惊风反复发作变化而来。初次发作多因外感高热引起,年龄在

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更为多见,以后逐渐发展为低热抽搐、无热

抽搐。证候表现以抽搐为主,一般是先强直,后阵挛、抽搐,并伴有神志不清,

口吐白沫,口唇色青等。发作时间较长者,可危及到生命。

治法熄风止痉。

方药定癞丸加减。常用羚羊角粉、天麻、钩藤、全蝎、娱蚣熄风止痉;石

菖蒲、胆南星、半夏豁痰开窍,远志、茯苓、朱砂镇惊安神,川茸、枳壳活血行

气。

伴高热者加生石膏、连翘、黄苓清热熄风;大便秘结加大黄、风化硝、芦荟

泻火通便;烦躁不安者加黄连、竹叶清热安神。久治不愈,出现肝肾阴虚、虚风

内动之象,可加用白芍、龟版、当归、生地黄滋阴柔肝止痉。

(4)瘀血痼

讦候发作时头晕眩仆,神识不清,单侧或四肢抽搐,抽搐部位及动态较为

固定,头痛,大便干硬如羊矢,舌红或见瘀点,舌苔少,脉涩,指纹沉滞。

辨证本证常有明显的产伤或脑外伤病史。若因产伤发作者,初发年龄多在

8个月之内;因颅脑外伤而致发作者,多在伤后2个月之内。年长女孩的发作,

还与月经周期有关,一般在行经前或经期血量较少时易于发作。发作的部位、症

状每次大致相同,发作的时间有一定的周期性,证候有体外或体内瘀血留滞症状。

治法化瘀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川茸、赤芍活血化瘀;老葱、石

菖蒲豁痰通窍;天麻、羌活熄风止痉。

头痛剧烈、肌肤枯燥色紫者加参三七、阿胶、丹参、五灵脂养血活血;大便

秘结加麻仁、芦荟润肠通便;频发不止者,加失笑散行瘀散结。

(5)脾虚痰盛

证候癫痼发作频繁或反复发作,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时作眩晕,食欲欠

佳,大便稀薄,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软。

辨证本证多因反复发作,耗伤机体气阴而致,临床表现以脾胃损伤为主,

脾为生痰之源,痰浊阻络,滞而不去,痼久难愈。

治法健脾化痰。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常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

行气化痰;天麻、钩藤、乌梢蛇平肝熄风。

大便稀薄者加山药、扁豆、蕾香健脾燥湿;纳呆食少者加山楂、神曲、砂仁

醒脾开胃。

(6)脾肾两虚

证候发病年久,屡发不止,痣疯抖动,时有眩晕,智力迟钝,腰膝酸软,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睡眠不宁,大便稀滤,舌淡红,舌苔白,脉沉

细无力。

辨证本证多因抽端发作较重,经久不愈,耗气伤阳,致使脾肾阳虚。发作

多以鬼疯、抖动为主,体质较差,智力发育迟滞较为明显。

治法补益脾肾。

方药河车八味丸加减。常用紫河车培补肾元;生地黄、茯苓、山药、泽泻

补气健脾利湿;五味子、麦冬、牡丹皮清热养阴生津;肉桂、附子温补肾阳。

抽搐频繁者加鳖甲、白芍滋阴熄风:智力迟钝者,加益智仁、石菖蒲补肾开

窍;大便稀薄者,加扁豆、炮姜温中健脾。

[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医痼丸:每服1〜2丸,1日2次。用于惊痼。

2.药物外治吴茱萸敷贴:将生吴茱萸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取生面粉适量,

用凡士林调为膏状。贴敷时,先将吴茱萸涂在穴位上,覆盖纱布块,外用胶布固

定(夏季纱布块宜小,透气好风痼者以吴茱萸敷神阙穴,痰痼者敷脾俞穴,

惊癞者敷肝俞穴,其他或混合发作型以贴神阙为主,另可任选肝俞、脾俞穴之一。

并根据症状适当加穴,如痰多加膻中,夜晚多发者加涌泉,热重者加大推。隔日

1次,每次12小时(从晚8时到早8时为佳)。治疗1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

12〜16个疗程。

3.针灸疗法

(1)体针:实证取人中、合谷、十宣、涌泉,针刺,用泻法;虚证取大推、

神门、心俞、丰隆,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均隔日1次。

癫痼持续状态针刺取穴:①内关、人中、风府、大椎、后溪、申脉。②长强、

鸠尾、阳陵泉、筋缩。②头维透率谷、百会透强问。

(2)耳针:选穴:胃、皮质下、神门、枕、心。每次选用3〜5穴,留针

20〜30分钟,间歇捻针。或埋针3〜7天。

4.埋线疗法常用穴:大椎、腰奇、鸠尾。备用穴:翳风。每次选用2〜3

穴,埋入医用羊肠线,隔20日1次,常用穴和备用穴轮换使用。

5.西医疗法癫痼持续状态:一次癫痼发作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或

者虽有间歇期,但意识不能恢复,反复发作连续30分钟以上者称为癫痼持续状

态。癫痼持续状态的治疗原则是:①控制惊厥发作,选用强有力的抗惊厥药物,

经注射途径给药。②维持生命功能,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特别应注意避免脑水肿、

酸中毒、过高热、呼吸循环衰竭、低血糖等的发生。③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

处理。④发作停止以后,立即开始长期抗癫癞药物治疗。

抗惊厥药物:①地西泮(安定):是治疗各型癫痼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物,剂

量为每次0.25〜0.5mg/Kg,或按每次l~2mg/岁,婴儿期可按每次0.3mg/kg计

算。原药液不经稀释,睁脉慢推,注射速度每分钟Img,新生儿则需每分钟0.1〜

0.2mgo必要时20分钟后重复应用1次,在24小时内可重复应用2〜4次。②苯

巴比妥钠:每次5〜lOmg/kg,肌注。

对于癫嫡持续状态的病儿要采取严密的监护措施,维持正常的呼吸、循环、

血压、体温,并避免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预防与调护]

1.预防

(1)孕期保健:孕妇宜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避免跌

仆或撞击腹部。

(2)预防产伤、外伤: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临产时注意保护胎儿,

及时处理难产,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时要特别慎重,避免窒息,注意防止助脑

外伤。

(3)防受惊恐:禁止观看恐怖性影视剧,避免惊吓。

(4)预防后遗症:对于急惊风,若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菌痢等疾病

治疗必须彻底,除痰务尽,慎防留有痰湿阻络扰心等后遗症。

2.调护

(1)控制发作诱因,如高热、惊吓、紧张、劳累、情绪激动等。在发作期

禁止玩电子游戏机等。

(2)嘱咐患儿不要到水边、火边玩耍,或持用刀剪锐器,以免发生意外。

(3)抽搐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