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一上学期12月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①(节选)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两年后战事惨败。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苏轼《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后两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D.该诗为怀古诗,从赤壁之战中引出教训,隐含对统治者贸然出兵讨伐西夏的批判。13.本诗所刻画的曹操与《短歌行》中呈现的曹操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2.C13.①本诗中曹操意气用事,好大喜功,缺乏理智,最终惨败。他在破荆州后充满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胜利让他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危险的警惕,最终输给了对方。②《短歌行》中的曹操求贤若渴,有雄心壮志,他感慨人生苦短,盼贤才来归,借贤才之力,助自己一统天下。【解析】【导语】苏辙《赤壁怀古》通过对曹操赤壁败局的反思,揭示了用兵需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全诗以史论事,借古讽今。诗作前半描写历史场景,后半转为议论,剖析失败原因,表达了对统治者鲁莽用兵的隐忧和批判,兼具史识与理性深度。【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前两联以描写为主”错。前两联写曹操攻下荆州得到诸多水军,于是带领千艘战船到达赤壁准备与孙刘联军大战,结果没想到被一把大火烧了战船。这是记叙了曹操赤壁之战的情景,因此前两联以记叙为主。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本诗开头“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写曹操攻破荆州,充实了水军,大军浩浩荡荡向夏口挺进,突出了高昂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心。但是强大的实力和接连的胜利让曹操过于自信从而忽视了对潜在的危险的警惕,“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最终在赤壁被一把大火焚烧,输给了对方。诗歌意在突出曹操志得意满地出征与惨败的结局,刻画其意气用事,缺乏理智,过于急迫,好大喜功的形象。②《短歌行》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感慨人生苦短,进而引发下文对贤才的渴望和尊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以酒为媒,‌以诗会友,‌通过宴饮宾客的描写,‌表现了对贤才的急切心情。‌其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写曹操像高山不辞土石,大海不弃涓流一样渴望贤才。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天下归心,表现曹操盼贤才来归,想借贤才之力来助自己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短歌行》‌中呈现的曹操形象既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豪迈与坚定,‌又有对人才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春日怀秦髯李彭山雨萧萧作快睛,郊园物物近清明。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雨过天晴,诗人来到小园漫步,不仅交待了时令,也写出了天气倏忽多变的特点。B.“晚节渐于春事懒”一句,由“承”入“转”,写诗人虽然年事渐高,但游兴不减,心情欢畅。C.“病躯却怕酒壶倾”,“却怕”二字,既有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抒发无法饮酒的抑郁颓唐之情。D.“睡余苦忆旧交友”写对友人思念,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情之深。15.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4.B15.颔联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面。花儿似乎懂得人意,笑颜相迎,不知名的小草自由自在地生长,展现了春日的自然之美和生命的活力。【解析】【分析】【导语】该诗将山雨初晴、小园清明的春景与诗人晚年体弱的状态相对比,借“花如解语”、“草不知名”表达春意盎然。通过描绘景物、叙说身心懒怠和对友人的苦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之短暂和友情之深切的感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但游兴不减,心情欢畅”错误。根据“晚节渐于春事懒”可知,诗歌到此出现一大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游兴阑珊(将尽)。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花如解语迎人笑”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能够理解人心、与人交流的存在。春天里,各种花卉竞相开放,它们的美丽和鲜艳似乎是在向过往的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仿佛是在用笑脸欢迎每一个路过的行人。这种表达方式赋予了花朵生命和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氛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草不知名随意生”进一步展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那些没有特定名字或者人们不太注意的小草在春光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不受任何约束,这体现了春天生命力的旺盛。诗人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欣欣向荣的画面,既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广东省珠海市田家炳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12月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③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释:①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旧历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②仙掌:皇宫求仙时以铜铸人托盘承露的一种设施。③长门:汉代宫殿之名,这里指朝廷。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惊飞四散哀”一句,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通一气,动态描写真切凝炼。B.颔联“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C.颈联“须知”、“岂逐”,遥想大雁的北归。诗人从它们的“惊飞四散”,想到它们的北归,继而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D.尾联“莫厌”劝说南飞的征雁不要暂居潇湘一带,虽然那里水多菰米绿苔也多,但人烟太稀少,并非一个安身立命之所。17.《唐诗绎》评此诗说“此借雁而伤流寓也”。意思是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雁的形象来表达对流离失所的人的同情和伤感,请结合诗句,说明作者如何“借雁伤流寓”。【答案】16.D17.①首联:以大雁遭袭惊飞四散,比喻边民受回鹘南侵而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②颔联:借孤雁飞过皇宫的孤影和哀鸣,烘托边民逃亡的孤独凄凉,暗示统治者对边民的冷漠。③颈联:由大雁南飞遥想其北归之难,暗示边民归乡渺茫,表达对边民命运的关切。④尾联:劝慰大雁在潇湘安居,体现诗人对边民的关怀同情。【解析】【导语】《早雁》是杜牧的一首借物抒情佳作。首联描绘雁遭袭惊飞之景,奠定哀伤基调。颔联借孤雁过长安宫阙,烘托出边民的孤独凄凉与统治者的冷漠。颈联由南飞遥想北归之难,体现对流民的关切。尾联劝慰大雁在潇湘安居,表达对边民的关怀同情。全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劝说南飞的征雁不要暂居潇湘一带……”错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意思是“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有很多菰米和莓苔可以供大雁食用”,这是在劝慰大雁可以在潇湘一带暂居。故选D。【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形象,品味感情的能力。①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诗人以大雁在金河地区遭到胡骑的袭击,惊飞四散、哀鸣不已的情景,生动地比喻了边民在回鹘族入侵时遭受的突然灾难,被迫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②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描绘了孤雁在月明之夜飞过皇宫的孤独身影和凄凉叫声。借孤雁的形象,烘托出边民们在逃亡过程中的孤独、无助和凄凉,他们像这只孤雁一样,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在陌生的环境中独自漂泊,暗示统治者对边民的冷漠。③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诗人通过对大雁能否北归的担忧,暗示了边民们在战乱未平的情况下,归乡之路的艰难和渺茫。即使春天到来,胡骑依然在北方肆虐,边民们有家难回,只能继续在南方流浪,表达了对流离失所的人们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④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人劝慰大雁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有充足的食物可供生存。这其实是诗人对流离失所的边民的一种关怀和同情,希望他们能在南方找到暂时的安身之所,在艰难的处境中生存下去,体现了诗人对这些流寓之人的体贴和怜悯之情。广东省六校(茂名一中,惠州一中,河源一中等)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沙丘城下寄杜甫李白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作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流露出与杜甫分别后的孤寂意味。“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B.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令诗人更加思念友人,追忆往事。C.“鲁酒不可醉”,指鲁酒味道太淡,无法使人醉倒。这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歌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对仗。这种散中有对的章法,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16.诗人是如何表达对杜甫的思念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6分)15.C(C项,“鲁酒不可醉”,不是指鲁酒味道太淡,无法使人醉倒,而是因为没有共赏之人,喝酒也不能消愁,表达了对杜甫深深的思念之情。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三杯两盏淡酒”也不是真的酒淡,而是愁太多太重,酒压不住愁绪而让人觉得酒淡。)16.①借景抒情。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营造了萧瑟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愁思难解。②借事抒情。诗人想借喝酒、听歌排遣愁绪。但因友人离去,无人共赏,没有兴致去痛饮酣醉,歌声也只能空有其情。“不”和“空”二字,大大地加重了悲伤。③比喻抒情。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比喻为汶水。汶水浩荡不息地紧随友人悠悠南行。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抒发诗人与杜甫离别后的孤寂、相思之情。④直接抒情。尾联说出“思君”二字,直接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评分参考】①答案侧重前3点,前3点中,答对任意2点即可满分,每点3分;②指出手法1分,联系诗句解释正确2分;③若答第4点,则酌情给2分。【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注意审查题干:“如何表达思念”,问的是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送别了杜甫,结束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城,倍感孤寂。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歌一、二句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苦恼,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萧瑟的秋风,凄清的气氛,更令诗人愁思难解,这是借景抒情。但愁情太重,又寄希望于喝酒、听歌继续解愁,这是借事抒情。无奈美酒无人共饮,好歌也徒有其情,只好继续寻找解愁之法,也就逼出了下文寄情于流水,用比喻诉说绵绵不绝的相思,形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诗歌译文】我近来终究是为了什么事?高枕安卧在这沙丘城。沙丘城边有苍老古树,白日黑夜沙沙发声与秋声相连。鲁地酒薄难使人醉,齐歌情浓徒然向谁。我思念你如滔滔汶水,汶水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寄托着我的深情。广东省肇庆市广信中学、四会市四会中学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二次段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①。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②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③【注】①翻:通“反”。②安禄山为夺取边功,数次侵扰奚、契丹,引起边患,却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③“孙吴”指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开头以“沙漠”“塞垣”等特有景物勾勒了一幅塞外图画,又用白描手法刻画了“白日”昏暗、寒云苍茫的萧条之景。B.“边城何萧条”一句中的“何”字和形容词“萧条”,强烈地暗示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与忧愁之重,为下文议论抒情做了铺垫。C.全诗叙事写景,形象逼真,境界浑朴;议论、抒情,深睿精警,跌宕起伏;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字字含情,情感浓烈。D.“一到”引出由前面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到后面议论、抒情的转折,又巧妙指出了“边城何萧条”的具体原因:“胡虏”的反叛。16.全诗是如何抒发作者的惆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概括。【答案】15.D16.①借景抒情:开篇以“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展现塞外风貌,继以“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着力描绘边城的荒凉与昏暗,渲染出压抑氛围,借景表达对边城衰败的惆怅。②叙事抒情:“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叙述征战之地胡虏反叛之事,体现诗人对边境安全的担忧,传达出面对动荡局势的惆怅。 ③用典抒情:“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借孙膑、吴起及陈寔典故,抒发空有抱负却难施展而只能归隐的惆怅,融入壮志难酬与对现实的不满,使惆怅更显深沉。④运用对比:“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借自身有安边策却未被采用,与边将无功受赏对比,暗讽朝廷赏罚不明,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奈、愤懑与惆怅。【解析】【导语】《蓟中作》通过描绘边塞的萧条与战乱,表达了作者对边境动乱的忧虑与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全诗以写景开篇,用议论点明朝廷忽视边患的问题,抒发对乱世无奈和无法施展抱负的惆怅。高适以平淡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感情,对边疆守将的不满也一并揭示,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自我失落。【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虚实结合的叙事写景”错,诗歌前四句描绘边塞苍凉的景象,“沙漠”“塞垣”“边城”“白日”“黄云”均为作者所见之景,即写景是实写。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诗的开头“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以“沙漠”“塞垣”这些塞外特有的景物,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广阔的塞外空间场景。接着“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对边城的景象进行细致描绘。“萧条”一词直接点明边城的荒芜冷落,“白日黄云昏”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白日被昏黄的云层笼罩,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这种荒凉的塞外景色,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惆怅情绪。诗人看到边城的衰败和荒凉,心生感慨,借眼前之景抒发了对边城现状的担忧和惆怅。②“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是叙事。诗人每次到达征战之地,就会忧愁胡人反叛。这表明诗人心系边疆战事,他所“愁”的是胡虏反叛带来的战乱。这种叙述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边境安全的深切关怀。诗人在叙事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过“每愁”二字,让读者感受到他频繁地为边患而忧愁,从而抒发了自己面对动荡不安的边境局势的惆怅。③“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诗人引用孙膑和吴起这两位军事家的事迹,他们有军事才能得以施展,而自己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又用东汉名士陈寔“闭门悬车,栖迟养老”的典故,表达自己对现实失望,无奈归隐的心情。通过这些典故,诗人将自己的个人遭遇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更加深刻地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惆怅之情。④“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暗示自己有安定边疆的良策,但是将领们却凭借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皇帝的恩宠。这是用现实中的不合理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愤懑和惆怅。广东省佛山市H7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赠恩师①稽承谦万事由来夙有缘,七龄问字记当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②道已传。每盼凤巢阿阁上,果摩麟顶③绛帷④前。德门善庆知无限,伫见骊珠颗颗圆。[注]①这是诗人稽承谦送给老师袁枚的一首诗。②立雪深时:程门立雪。宋代的杨时和游酢去拜见程颐,当时程颐正闭目养神,杨时和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③麟顶:象征高深的学问。④绛帷:红色的帷帐,常用来形容学堂或讲坛的庄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感慨世间万事向来是有缘分的,接着回忆起当年七岁时跟随先生学习的经历。B.诗人借用了“程门立雪”的典故,表明在“程门立雪”的过程中已领会到学习的道理。C.凤凰象征高贵和吉祥,诗中以“凤巢阿阁”为喻,表现了诗人对显赫仕途的追求。D.尾联用“骊珠”比喻珍贵的学习成果,表达了对先生学识与教导的敬佩和赞美之情。16.诗人写给老师的这首诗,抒发了他对从师和学习的哪些看法?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15.C(“表现了诗人对显赫仕途的追求”理解错误。“每盼凤巢阿阁上,果摩麟顶绛帷前”意思是每每盼望能在楼阁上铸就凤巢,果然在庄严的讲席前接触到高深的学问。诗人是希望能够获得高深学问,而非追求显赫仕途)16.①从师讲求缘分,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②学习要趁早,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③求学应诚恳执着,像程门立雪一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④从师应对老师心有尊重、常怀感恩。(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广东省深圳市聚龙科学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①[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释]①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②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描摹近景: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在短短的两句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B.“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C.“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落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D.“殷勒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16.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答案】15.A16.①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②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④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⑤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⑥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A项,“其中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有误。应是既有近景又有远景。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