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沪科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在阿拉伯国家统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宗教是()A.基督教B.佛教C.伊斯兰教D.犹太教2、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这则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条约签订之后的状况()A.《马关条约》B.《南京条约》C.《辛丑条约》D.《北京条约》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排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③“井冈山”精神④“长征”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③④②4、【题文】下列图中反映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是5、【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王崇伦的贡献是A.改进8种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5倍至10倍,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B.主持原子弹研制,参加氢弹研制,被誉为“两弹元勋”C.带领兰考人民向干旱、风沙、盐碱“三害”宣战,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D.以“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打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被誉为“铁人”6、“很久以前你离开了亲人,像一只断线的风筝十年前你终于回归家门,像一片落叶寻到根”。这首2009年在网络上流行的歌曲中的“你”是:A.辽东半岛B.香港C.澳门D.台湾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7、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兴中会。()改正:8、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的____,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9、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割香港岛给英国______(判断对错)10、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成就: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____,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1992年改革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____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制需政府。11、______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______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2、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4、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______(判断对错)15、上海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16、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技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7、1900年,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列强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评卷人得分四、列举题(共3题,共27分)19、科技人才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请根据下列所示的人物图像,将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处。(1)“中国导弹之父”()。(2)“中国杂交水稻之父”()。(3)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4)“两弹元勋”()。20、近代影响中国社会性质的四个不平等条约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____;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___。评卷人得分五、材料题(共3题,共15分)22、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对比,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23、阅读材料,问答问题: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一股“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热潮,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法令,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以除旧布新。材料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请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两次重大历史事件?

(2)材料三是什么组织提出的?“民国”是通过什么历史事件建立的?领导人是谁?

(3)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什么?它们出现于什么时期?

(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的四件大事,它的总体特点是什么?24、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材料二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材料三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材料四“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请回答:(1)材料一中,你能写出几个“特区”名字吗?概括它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呢?(2)材料二中,你能写出几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你认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有哪些?(3)你认为材料三中的“港澳特别行政区”与材料一中“特区”、材料二中“民族区域自治区”相比,“特别”之处在哪些方面呢?(4)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香港和澳门回归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呢?(5)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呢?并分析“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呢?(6)综合上述材料,中央政府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你能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迪呢?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C【分析】【分析】此题对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知识进行了考查,又重点考查了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统一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解答时可结合宗教产生的地点来排除其他的选项。【点评】考察学生对世界三大宗教的掌握。2、C【分析】【分析】从题干中“名存实亡;替洋人做守土官长”可看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这是《辛丑条约》签订的影响。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影响。注意审题弄懂题目的意思,掌握好条约签订的影响。3、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知识。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五四精神”出现于1919年;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诞生于1927年;长征精神是在长征途中产生,时间是1934至1936年;延安精神是在抗战时期。所以ABD不正确,故选C。

【解析】C4、C【分析】【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目的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从农业来说,就是通过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来完成这一转变,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解析】【答案】C5、A【分析】【解析】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间)的模范人物,B是邓稼先,两弹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C是焦裕禄,1962年担任兰考书记,D是王进喜,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解析】【答案】A6、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澳门回归祖国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中的“十年前你终于回归家门、2009年”可以判断“你”是澳门。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现,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开始由构想进入实践,1997年7月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迈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澳门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辽东半岛没有被割占成功;香港回归祖国是在1997年;台湾和大陆仍然两相分离。综合分析,C符合题意。故选C。【解析】C二、填空题(共6题,共12分)7、略

【分析】1905年,孙中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解析】【答案】×兴中会改为同盟会8、京师大学堂【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史实的识记。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第一子目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中的内容:“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可知,故填京师大学堂。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京师大学堂开办的时间、背景和意义。9、略

【分析】依据所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而不是割香港岛给英国,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

本题以判断对错方式考查鸦片战争.

本题以鸦片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解析】×10、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成就。1964年我国首先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1992年改革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制需政府。故填牛胰岛素;满洲里​。

【解析】牛胰岛素;满洲里11、公车上书五四运动【分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故答案为:

公车上书;五四运动。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析】公车上书五四运动12、秋收起义【分析】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开始攻占了一些县城,但损失严重.在分析了革命形势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发展,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故答案为:秋收起义.

本题主要考查秋收起义的相关知识.秋收起义受挫后;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需要准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影响.【解析】秋收起义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3、√【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关知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述正确,故选T。【解析】T14、√【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即可作答。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近代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影响等。【解析】√15、√【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90年,我国在上海设立了浦东开发区,现在浦东开发区已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点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6、√【分析】本题考查科教兴国战略。1995年,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所以题干说法正确,故填T。【解析】T17、×【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00年6月,为了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本题是错误的。故选F。【解析】F18、√【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史实。1950年,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到1952年底,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故本题表述正确。【解析】√四、列举题(共3题,共27分)19、略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钱学森的识记能力及识图能力。钱学森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图片D即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故填D。(2)本题考查学生对袁隆平的识记能力及识图能力。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9月,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图片A即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故填:A。(3)本题考查学生对屠呦呦的识记能力及识图能力。1971年10月,屠呦呦获得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它成为发现抗疟药“青蒿素”的关键;1973年,青蒿结晶物的抗疟功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并被正式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际生物医学领域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图片C即是屠呦呦。故填:C。(4)本题考查学生对邓稼先的识记能力及识图能力。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图片B即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故填:B。【解析】(1)D。(2)A。(3)C。(4)B。20、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近代影响中国社会性质的四个不平等条约。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知,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1860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解析】《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1、略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同盟会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汇聚革命力量,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同盟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上,把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解析】同盟会;三民主义。

五、材料题(共3题,共15分)22、(1)依据材料一“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了”反映了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农村大量农民无地少地的情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依据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以知道,这条路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依据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可知反映了浮夸风;由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依据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5)依据前面的材料;四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政策要符合国情,结合实际;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改革要以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等。

故答案为: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2)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两极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分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在农村政策的变化。题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或调整,这些变革或整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产生了不同影响,归纳如下:一、土地改革:封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級封建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二、农业合作化: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衣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三、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帯来严重困难;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ー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首先在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解析】【小题1】(1)依据材料一“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了”反映了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解决农村大量农民无地少地的情况,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依据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以知道,这条路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改革后,我国的农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3)依据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可知反映了浮夸风;由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刚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使“左”的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依据材料四“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1978年东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5)依据前面的材料;四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坚持改革;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政策要符合国情,结合实际;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改革要以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等。

故答案为:

(1)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2)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避免两极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小题2】【小题3】【小题4】【小题5】23、略

【分析】(1)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知识点。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一股“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热潮,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反映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法令,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以除旧布新.”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时期,以康有为等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2)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知识点。材料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提出的;“民国”是通过辛亥革命建立的;领导人是孙中山。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民主和科学;它们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4)本题考查近代化的探索。通过以上问题探究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由表及里,层层推进,即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思想。【解析】(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2)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孙中山。(3)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4)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日益深化。(或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深入展开。)

24、略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经济特区的相关内容。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