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新高考II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
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
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
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
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首先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
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
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
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
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而且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
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兼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
到了就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
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
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与人的和平常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
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进的
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
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
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
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
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
充分支持主张。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
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
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
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
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因素
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
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
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
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
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
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
德所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卜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
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式(StephenEdelstonToulmin)
是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
-Gro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夕卜-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
证质量高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做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对已知反例的考虑,并进行补充性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中指出“公共说理”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一己之理由并不完全自由,需要大家共同认可。
C.材料二提出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事实为根据是说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空口无凭、信口雌黄,都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D.“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被评估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太阳与风》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
制。
C.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观点鲜明,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尔敏模式”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正当理由(W)为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2023年9月10日晚,在某直播间,一位网友吐槽眉笔太贵,却换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总:“79元哪里
贵了,有的时候找找自己的原因,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请结合材料二中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里的说理构成三要素,简要分析这种表达的不当之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天又索索地下起冻雨来了。一条街上冷清清地简直没有人行。自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萧索的
腊尾岁尽。朔风吹着那些招牌,嚓嚓地响。渐渐地冻雨又变成雪花的模样。沿街店铺里的伙计们靠在柜台
上仰起了脸发怔。
林先生和那位收账客人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谈着。林小姐忽然走出蝴蝶门来站在街边看那索索的冻雨,
从蝴蝶门后送来的林大娘的呃呃的声音又渐渐儿加勤。林先生嘴里应酬着,一边看看女儿,又听听老婆的
打呃,心里一阵一阵酸上来,想起他的一生简直毫没幸福,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那位上海客人似乎气平了一些了,忽然很恳切地说:“林老板,你是个好人。一点嗜好都没有,做生意很
巴结认真。放在二十年前,你怕不发财么?可是现今时势不同,捐税重,开销大,生意又清。混得过也还
是你的本事。”
林先生叹一口气苦笑着,算是谦逊。
上海客人顿了一顿,又接着说下去:
“贵镇上的市面今年又比上年差些,是不是?内地全靠乡庄生意,乡下人太穷,真是没有法子——呀,
九点钟了!怎么你们的收账伙计还没来呢?这个人靠得住么?
林先生心里一跳,暂时回答不出来。虽然是七八年的老伙计,一向没有出过岔子。但谁能保到底呢!
而况又是过期不见回来。上海客人看着林先生那迟疑的神气,就笑:那笑声有几分异样。忽然那边林小姐
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
“爸爸,寿生回来了!一身泥!”
显然林小姐的叫声也是异样的。林先生跳起来,又惊又喜,着急地想跑到柜台前去看,可是心慌了,
两腿发软。这时寿生已经跑了进来,当真是一身泥,气喘喘地坐下了,说不出话来。林先生估量情形不对,
吓得没有主意,也不开口。上海客人在旁边皱眉头。过了一会儿,寿生方才喘着气说:
“好险呀!差一些儿被他们抓住了。”
“到底是强盗抢了快班船么?”
林先生惊极,心一横,倒逼出话来了。
“不是强盗。是兵队拉夫呀!昨天下午赶不上趁快班。今天一早趁航船,哪里知道航船听得这里要捉
船,就停在东栅外了。我上岸走不到半里路,就碰到拉夫。西面宝祥衣庄的被他们拉去了。我跑得快,抄
小路逃了回来。他妈的,性命交关!”
寿生一面说,一面撩起衣服,从肚兜里掏出一个手巾包来递给了林先生,又说道:
“都在这里了。聚市的那家黄茂记很可恶,这种户头,我们明年要留心!——我去洗一个脸,换件衣
服再来。”
林先生接了那手巾包,捏一把,脸上有些笑容了。他到账台里打开那手巾包来。先看一看那张“清单”,
打了一会儿算盘,然后点检银钱数目:是大洋十一元,小洋二百角,钞票四百二十元,这全部付给上海客
人,照账算也还差一百多元。林先生凝神想了半晌。斜眼偷看了坐在那里吸烟的上海客人几次,方才叹一
口气,割肉似的捧到上海客人跟前。又说了许多好话,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
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
林先生几乎想哭出来,没有话回答,只是叹气。除了央求那上海客人再通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林
先生忍痛又把这几天内卖得的现款凑成了五十元,这才把那位叫人头痛的上海收账客人送走了。
此时已有十一点了,天还是飘飘扬扬落着雪。买客没有半个。林先生纳闷了一会儿,和寿生商量本街
的账头怎样去收讨。两个人的眉头都皱紧了。都觉得本镇的六百多元账头收起来真没有把握。寿生挨着林
先生的耳朵悄悄地说道:
“听说南栅的聚隆,西栅的和源,都不稳呢!这两处欠我们的,就有三百光景,这两笔倒账要预先防
着,吃下了,可不是玩的!”
林先生脸色变了,嘴唇有点抖。
“不过,师傅,随他们去造谣罢,你不要发急。荒年传乱话,听说是镇上的店铺十家有九家没法过年
关。时势不好,市面清得不成话。素来硬朗的铺子今年都打饥荒,也不是我们一家困难!天塌压大家,商
会里总得议个办法出来;总不能大家一齐拖倒,得市面更加不像市面。
看见林先生急苦了,寿生姑且安慰着,忍不住也叹了一口气。
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
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此时,远在上海,
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年关将至之时,讲述了上海来的客人向林老板讨债的经过,勾勒出一幅旧社会
的末世景象。
B.上海客人先是“很恳切地”称林先生是好人,后来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要求,“再加一点吧”,
足见其世故、伪善。
C.林先生是个安分守己、规矩老实的生意人。作者用林先生想方设法还账,毫不隐瞒收入等情节,刻
画出其诚信、忠厚的形象特点。
D.与鲁迅《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相比,作者都是将社会投影在一间小店铺中,但“林家铺子”展示了
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图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索索”“冷清清”“嚓嚓”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环境特点,渲染了萧条阴郁的气氛,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情节集中紧凑,又曲折有致。如林小姐“转脸对林先生急促地叫道”这处描写使叙事突起波潮,
此后情节的发展也一波三折。
C.小说结尾写到日本军重炮轰毁上海市廛,与第二段中“然而又不知道坑害他到这地步的,究竟是谁"
形成呼应,情节严谨,构思缜密。
D.节选部分主要是以人物为线索,多条线索平行展开,矛盾冲突复杂,其中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遭
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
8.小说中结尾处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个人•时代・苦难;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
叹息。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评卷人得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以英武定天下,然其天姿仁恕。初即位,有劝以威刑肃天下者,魏征以为不可,因为上言王政本
于仁恩,太宗欣然纳之,遂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四年,天下断死罪二十九人。六年,亲录囚徒,
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潘其诚信,悉原之。
然尝谓群臣目:“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自
房玄龄等更定律、令、格、式,讫太宗世,用之无所变改。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材料二: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
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毛木号丹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
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
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目:罪太或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必临之可使变质为君子,盖恩德人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
矣。目: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
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
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
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目: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
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
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节选自欧阳修《纵囚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矣D及施恩德E以临之F可使G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约定,与《兰亭集序》中“终期于尽”的“期”意思不同。
B.嘉,赞许,与成语“嘉言懿行”的“嘉”意思不同。
C.录大辟囚,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对犯人进行复核审查的制度,大辟即死刑。
D.贼,揣测,与《人皆有不忍之心》中的“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太宗登基之初,在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而魏征认为应以宽厚仁慈为本,
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在刑法方面格外谨慎。
B.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很多佳话,如登基之后四年间才总共有二十九人被判处死罪,如太宗亲自过问案
情,因同情而放了近四百死囚犯暂时回家。
C.欧阳修认为应该对君子讲信义,但有的时候君子也很难做到为了信义而赴死;应该对小人施加刑罚,
尤其是那些罪大恶极的被定成死罪的囚犯。
D.对于纵而复归的囚犯,偶尔赦免一次可以彰显皇帝的恩德,但如果多次这样做,就会使杀人犯得不
到应有的惩罚,这有悖于圣人常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2)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14.欧阳修对“太宗纵囚”一事持否定态度,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其理由。(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①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乌②,看竹③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注】①柳市南头:汉代长安地名,著名的九市之一、②凡乌:典出《世说新语》,三国时吕安访好友
嵇康未遇,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在门上题“凤”字离开,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典出《晋书•王羲
之传》,王羲之之子王献之闻吴中一家有好竹园,不访主人而直入其园,赏竹吟诵。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维在首联中写出了此行的目的,桃源与世隔绝难以追寻,繁华人世中也可以寻访隐逸高人。
B.王维诗颔、颈两联借助典故和环境描写,突出表现了吕逸人的高雅脱俗,是一位真正的隐士。
C.韦应物的这首绝句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诗人正逢休闲无事,于是他就去拜访友人。
D.这两首诗都写了寻人不遇,语言均简淡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而又不失含蓄,意味深长。
16.这两首诗都写了访人不遇,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用“____________,"两个句子高度评价了《离骚》的主题宏大、言近旨远。
(2)《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与“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评卷人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T9题。
在云南丽江的崇山峻岭中,有一道十分壮美的景观,这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
大自然的①就是这样奇妙无比。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怒江、澜沧江和长江上游段金沙江,
在巍峨绵延的横断山脉里并肩穿流,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然而,就在人们认为这三条
巨龙继续会以不可阻挡之势齐头向南游弋的时候。长江却在丽江境内掉头,突然绕了一个180度的大弯,
毅然地向北飘然而去,然后又折向东方,荡荡地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初三综合题(二)生物试题(理工类)试题含解析
- 长沙医学院《篮球B(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4月调研测试(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食品工程专题》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联想传奇图书馆多媒体文献
- 有机化学原料在环保型复合材料的研制考核试卷
- 电子出版物批发商的数字化转型路径考核试卷
- 水果罐头加工中的食品安全知识普及与宣传考核试卷
- 玻璃熔制过程质量控制考核试卷
- 玻璃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培养与绩效管理考核试卷
- 手卫生知识培训
- 工程造价管理实践报告
- NB/T 10742-202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设计规范
- GB/T 15496-2017企业标准体系要求
- GB/T 15098-2008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类别划分方法
- 中班科学课件:《彩色的世界》
- 深静脉导管维护流程
- 录音证据文字模版
- DL∕T 617-2019 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技术条件
- 冲压作业机械类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TCVN-2622-越南建筑防火规范(中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