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知识点提纲
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思维的含义
1.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人的思维具有普遍性。
2.思维的含义: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是指理性认识,即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拓展提升】感性认识VS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内容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形式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区形式
别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
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
认识中来。
联系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
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
造世界。
3.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4.意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
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思维的特征
1.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再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都有很大差
异。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思维有个体差异但是也有共同特征)
2.思维的共同特征
(1)思维具有间接性(思维不同于感觉)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
知事物的认识。
(2)思维具有概括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
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3)思维具有能动性(双重性)
①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有目的、计划、主动性)。思维能够
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
②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
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拓展提升】间接性V概括性VS能动性(注意记关键词)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UI•••iAijap**,共同之处她…;抽荻;创新:有
关总词通过…推断加…;计划:整体上而…:选择的:主动、
预就:揭示出,推断出共性在于…:总结1H白觉
坦维对认识对较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
作用①凭经验使“识没有H接的反映是主动的
作用r。"的中物属性.-同类翼物息结共性:网或能动的:自觉
②凭经验他认见根本不可类现飘中总结本版的规怵的、有计划仃目
区他直接作用于通党曙仃的性内在联系.的地对协识对熟
别
咻物M性.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的墀性送行抽依
③除在对事物认识的某础.迂移的“度、广度和探重气1,伸曲跣育
卜进行签延式无止境的扩*认识对象的痕迹
腰③概拈足切科研的阳发,乂不同于认识
点・对欺的土觑映像
联系①处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的报.;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仃能动性
1.2思维的形态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
1.形成思维不同形态的原因:出于不同的目的,依据不同的标准,人们对思维的形态有不同的认识和分类。
2.具体分类
划分标准类型含义
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从思维的方向看
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考角度看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方式看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抽象思维
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兀的不同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
(是思维的基本形态)形象思维
思维的基本单元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1.抽象思维
(1)基本形式: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2.形象思维
(1)基本形式: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2)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
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拓展提升】
生物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的思维大多为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艺术家的思维大多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再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
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2.1“逻辑”的多种含义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
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
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的逻辑学: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逻辑与思维这本教
材中学习的内容);
(2)广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
的逻辑学。
(3)二者关系: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3.运用推理进行论证和论辩
(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
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4.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同一律一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L遵循同一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
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公式与要求
(1)公式:
①公式表达:"A是A"。
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
的,就是假的。
(2)要求: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
移论题。
3.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①在使用概念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在使用判断的过程中没有遵守同一律,将会出现“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4.条件性: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二、矛盾律一思维的一致性要求(不能自相矛盾)
L遵循矛盾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
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公式与要求
(1)公式:、
①公式表达:“A不是非A”。
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
其中必有一假。
(2)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
定它们都成立。
①''概念"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对象不能同时用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
②“判断”角度,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来反
映。
3.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的,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
错误反映。
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
不是自相矛盾的。
三、排中律一思维的明确性要求(不能骑墙居中)
L遵循排中律的理由: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
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
2.公式与要求
(1)公式:
①公式表达:"A或者非A”。
②公式意思: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要求: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
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3.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4.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2)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
(3)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
5.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⑴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⑵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社会
实践,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⑶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
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拓展提升】
1.矛盾律VS排中律(重点)
关系矛盾律排中律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
通常用公式"A丕是韭AL来表示矛盾律的内
律的内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
容,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
含义不同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
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
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
论断一*'不能同真,其中必有T段
有一真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
区
要求不同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
别成立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错误不同"自相矛盾"("两可")〃两不可"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
作用不同的两个判断,如果f真,则另一个必假,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
常用于反驳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进行推2.矛盾了
Ttrin-LAzAA.m■I■»■/>~iII,,E“,”-inm,.d4J-rA,»
规律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
一个思想及其矛盾判断和一致性(不能同真,自相矛盾
矛盾律A并且非A
否定不能同真反对判断必有一假)俩可)
互相矛盾的思明确性(不能同假,
排中律A或者皿矛盾判断两不可
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偷换概念、偷
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
换论题
排中律VS同一律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
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一、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
(1)科学思维含义: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3)科学思维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
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二、科学思维的特征: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1)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
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
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1)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2)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3.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1.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2.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二、学习科学思维的思想政治意义
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
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
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3.总之,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
率;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
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基
本
S特
含结分
征
L义构类
-
I推理I
演
类
明
明
正确运用正确运用归
比
绎
确
确
简单判断复合判断纳
推
内
外
推
推
一
一
h>一
、
理
涵
延
理
理
假
性
联
选
的
的
的
的
的
质
言*^
音
圄口
方
方
方
方
方
判
判
判
判
判
法
法
法
法
法
断
断
断
断
断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4.1概念的概述
含义内涵全同关系I
属种关系
抽象性相容关系
交叉关系
So外延
矛盾关系
不相容关系
反对关系
一、概念的含乂
1.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分类: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的定义: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的表达: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
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
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
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
(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
那种事物“有多少”。
(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
系和不相容关系。
第10页共55页
种类含义图示法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
全同关系
全相同O
全H大家<
一个概念一个概念的全部外
©
的外延包延与另一个概念的
含着另一种属关系部分外延重合。如
个概念的大学生(A)与学生
秒M美系
全部外(B)
相容关延,外延
一个概念的部分外
系大的概念
延与另一个概念的
为属概
属种关系全部外延重合。如
念,外延
学生(A)与大学生©
小的概念
(B)
为种概念
两个概念之间有而
交叉关系且只有一部分外延
是相同的GD
交又关基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
的概念包含在一个
矛盾关系属概念中,并且它
们的外延之和等于CD
不相容该属概念的外延矛JR关系.
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
的概念包含在一个
反对关系属概念中,并且它
们的外延之和小于
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
4.2明确概念的方法
明
明
明
确
种差加属概念定义确
确戈4分
内
外
概
涵
延
念
的
的
的
方
方
方
法
法遵循划分的
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法逻辑规则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他期
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11页共55页
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
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必须遵守必要的规则
(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
逻辑错误。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
|“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的含义:划殳是丛处延礴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葭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
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
种的逻辑方法。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划分的规则
(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r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
J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
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5.1判断的概述
第12页共55页
含义•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I
判
断
的
概
述
|联言判断|
|选言判断]
|假言判断]
一、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二、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
判断就是假判断。
提醒:判断具有两个简单的逻辑特征:第一,任何判断必定有所断定。即必定有所肯定或
者否定。第二,任何判断必定有真假,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
三、判断的表达一一语句: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
表达判断。
四、判断的分类: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
/I.简单判断: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
i关系判断。
2.复合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宣姜明慈宣
判断和假言判断。一
第13页共55页
5.2正确运用简单判呼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
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2.构成: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
项。起着联结壬卿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3.种类
划分标准种类
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判断的量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里个对象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
,,质”与“量”的结合上
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拓展: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构成
类型
量项主项联项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所有(一切)商品是有价值的
全称否定判断所有(一切)理论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特称肯定判断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
特称否定判断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
单称肯定判断岳飞是民族英雄
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不是小学生
提醒:并非所有判断都需要量项
第14页共55页
(1)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需要量项。(2)单称判断不需要量项,而是由主项、联项和谓项三
部分构成。
4.正确进行性质判断的要求:①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②避免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③准
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关系者项+关系项+量项)
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构成:关系袁项「
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的叫作量项。
3.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翻线系和传递拄关系。
对称关系
—n——-----------指当A丐B具堀鳖耍象时,B5A也具有这种关系-----------
①一小时箸干*+公牛巾一e小如和小力邢昂四晌月A
指如果A与期号黑而蠹眯喟%写C般相接嘏霸1A与C也必
常竟词语“朋友”、“喻这种舞F、“对立”等
甲L•厉隔箭乙比丙长得高。
飘(这里“•揖善艮与遢皤鸿t翘[专道卖家,必不整篇蹒高。)
3AZT-.I
半例①地琢大J层击递卖紫就小口」日匕月环大」地域)
吊见同心指如果B具有桌神关系时,组B与C幽有这种哭系时,C宓不具
含义有这种关系。非对称关系
当A与B具有某种关市嵬乙南萌生产吸聂篇滞比率不,也可能不具有这种
斜
(这里的“……是……的儿子”关素靠反传递关系,甲必不是丙的儿子)
①张二佩服李四。《当强魔赎裂时,季四可能佩服张二,也可能不佩
举例
指如果A与B具有某种关系何;宜B与C也具有这种关系时,
常觅词语“认识"A、与'曝'具有博噗'系,“’不具官酱1;'关系:帮助”等
甲认识乙,乙认识丙。
举例
(这里的“认识”关系是非传递关系,甲不一定认识丙。)
4.意义
(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
的把握。
(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
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15页共55页
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第16页共55页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复合判断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
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2.复合判断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
组成。
3.复合判断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
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2.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一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
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
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选言支+联结项)
1.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构成:选言支+联结项。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
叫作选言支。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2.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直判断工”或
者……或者……”)利不相容选言判断“要么……要么……”U
(1)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
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2)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
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3.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
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第17页共55页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2)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
的可能情况。
三、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的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
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2.假言判断的分类: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且仅当P,则q)
(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
值表表示:
Pq如果P,那么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真
假假真
真真真
(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
值表表示:
PQ只有P,才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真
提醒: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第18页共55页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有前件必有后件,后者是无前件必无后件。
(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充
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假与其前、后件真假之间的关系可用真值表表示:
Pq当且仅有P,则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真
3.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必
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
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
断。
4.正确理解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
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地
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第19页共55页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一、推理(前提+结论)
1.推理的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
前提和结论。
2.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
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3.推理的种类
(1)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级技工(电工)考核试题及答案
- 光伏产业绿色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协调考核试卷
- 2024年云南省丽江市事业单位考试《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及答案
- 2025儿童康复科技术操作规范及诊疗规范考核试题及答案
- 农产品电商平台用户行为与农产品供应链透明度研究考核试卷
- 中药品牌传播的社交媒体效应分析考核试卷
- 中医理疗器械的自动化技术考核试卷
- 年产塑料电力管700万米、通信管2000万米项目报告表
- 收入证明管理办法
- 旅行厕所管理办法
- 暴聋病中医教学查房
- 肉毒中毒的疑难病例讨论护理课件
- 生产工艺验证方案(药品)
- 工业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
- 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软件项目质量管理》课件
- 欧派橱柜衣柜定制合同
- 空调维保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南京育英二外外国语学校英语新初一分班试卷含答案
- DB50-T 938-2019 铜梁龙舞规范
-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