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

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人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

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

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

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

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

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

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

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

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

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

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

“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

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

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

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

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

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

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悟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

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

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

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

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

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

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

属性被短缺经济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

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

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

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

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

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

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

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

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嵌入到民族心理的适应性文化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治理相对贫困产

生了消极影响。

B.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

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

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

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但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一

定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

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因应对贫困的方式不同,所以

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

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

艰难维持生计。

C.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

育而自责。

D.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

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

建议。(6分)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

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

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

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住在这儿.网约车的

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

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

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②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

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

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

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

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他郑重地回答:“您问的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第一个。小时候,我爸妈都告诫过我,千万别和陌生

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

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

个问题。我是很有一些识人经验的,我对自己的经验也很自信。从面相学来看,您绝不会是一个可能对他

人构成危害的人。”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另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

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

而道歉。

C.“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

理。

D.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

言表。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竟”字,写出了“我”对他不知道区名、街名或路名的惊讶。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简要分析“王六郎”

的人物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广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

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

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便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

攻齐、荆为利,而莫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日:

“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

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

疑也者诚疑以为可音兴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有删改)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

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

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

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①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②而察青黄③,

区冶④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个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

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莺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

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法官袭级,则官

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篇》,有删改)

【注】①马服: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因战功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后代文章多以“马服”指代

赵奢,也有文章指代赵奢之子赵括。②锻锡:古人锻炼金属时掺的锡。③青黄:蓝黄色,冶炼金属时的火

色。④区冶:区冶子,春秋时善于铸剑的人。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疑也者A诚疑B以为可者C半D以为E不可者F半G今一国尽H以为可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

B.偃,指停止,与“偃仰啸歌”(《项脊轩志》)中的“偃”意思不同。

C.形容,指形体容貌,与现代汉语“喜悦难以形容”中的“形容”意思不同。

D.“迁官袭级”与“不韦迁蜀”(《报任安书》)中的“迁”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群臣的说辞都一

致,国家就有可能会混乱。

B.材料一中惠子指出,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整个国家都因此获利,那就肯定有问题,因为聪明

人大多不这样认为。

C.材料二认为华阳之战的惨败、长平之战的大祸,是由魏、赵两国任用花言巧语的孟卯与纸上谈兵的

赵括造成的。

D.材料二运用类比论证,通过讨论如何识别剑器的钝锈与锋利、马匹的低劣与优良进行比较类推,阐

释了识人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小题4分)

(1)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

(2)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

14.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析,在韩非子看来,君主应如何观察和评判臣下的言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曾巩

偶徇一官偷禄计,便怀千里长人®忧。

桑间举箔蚕初茧,陇上挥镰麦已秋。

更喜风雷生北极,顿驱云雨出灵湫。

从今菽粟非虚祷,会见瓯霎②果满篝。

【注】①长人:指居上位者,做百姓官长。②瓯篓:狭小的高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说自己偶然处置了一个窃取朝廷俸禄的官员,便生出对官场的忧虑之情。

B.领联写农人有的编织竹画供蚕结茧,有的挥镰收麦,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喜悦。

C.颈联的“更”字表明作者对农人忙于农活是喜悦的,对响雷下雨更觉喜上加喜。

D.尾联“祷”字透出作者对农业丰收的渴盼,“非虚”二字是说他的愿望终将实现。

16.清初文学家褚人获评此诗日:“忧喜之间,尽见儒者情怀。”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年龄大小,自觉与他人交流,总会有所收获,正如韩愈《师说》中所说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表明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

差强烈,这说明以诚待人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

的向往,等等,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高中是在凉山的西昌城里,进了城,要面子,穿草鞋的少,都弄一双解放鞋穿在脚上。胶底帆布面,

结实;只是鞋臭,味大。我们是住校生,一间宿舍里睡二三十个学生,不知道空气指数里,鞋臭味怎么测

定?好在大凉山,四季如春,宿舍开门敞窗,从不关闭,我们吸纳天地清新之气,也饱览了窗外的①。

读大学是福气,三十岁遇上“恢复高考”的好事,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走在街上,隔着马路都能感

受到我的②。那时夏天流行塑料凉鞋。虽然商店里也有皮凉鞋卖,但当时实行凭北京“工业券”购买商

品。“工业券”这玩意厉害,能保证首都市场繁荣,货架上的商品③,什么都有。但塑料鞋便宜实惠,

五六元钱一双,不要“工业券”,能穿一夏天。所以我的大学生活记忆是穿着塑料鞋走在滚烫的柏油马路

上。

蒋勋说“因为它里面有记忆,它不只是一个物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双鞋,不可缺,接地气,

也不可少。鞋真是生活的伴侣,穿胶鞋的高中,穿塑料鞋的大学,它们各自都让我接了不一样的地气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划线部分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一下让我想起范仲淹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

B.包身工基本的人权都没有,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选择自由。

C.当市场流通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情况时,我们就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D.掩着耳朵去偷铃铛,这个法子太“巧妙”了,你该不会也准备做出这样的举动吧?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双接地气的鞋子不可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

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眼圈”不是一个正式的医学术语,业内称之为“眶周色素沉着”。但其实“黑眼圈”真不都是熬夜

熬出来的。: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与黑眼圈关系密切;皮肤内色素增多,如

真皮色素细胞增多、表皮内色素沉着等,都可造成黑眼圈。

卧蚕和眼袋的区别

卧蚕眼袋

•饱满而圆润­呈倒三角状不紧实

­在下眼皮处开始大约1厘米­在下眼皮处开始2-3厘米

另外,很多人分不清卧蚕、眼袋的区别,②,还沾沾自喜。通俗地说,卧蚕其实是饱满而紧实的匝

肌,可以想成是一条“瘦肉”;可以想成是一块“肥肉”。卧蚕眼是生理性眼轮匝肌的增厚引起的,

眼袋大多是由于生理性眼睛老化或一些遗传因素造成的脂肪过多的膨出形成的。因此,黑眼圈的形成,遗

传、自然衰老的影响更大。

改善黑眼圈时,不少人选择涂抹眼霜。其实,含有咖啡因成分的能够加强眼部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微

循环并改善黑色素沉着的眼霜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黑眼圈。对于黑眼圈还是要以预防为主,虽然先天性

色素沉着、面部结构阴影以及衰老带来的面部松弛等无法预防,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预防后天性黑眼

圈的形成。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6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雪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

了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2024年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0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

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之、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人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

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

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

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

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

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

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

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

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

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

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

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

“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

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

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

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韧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

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

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

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悟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

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

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

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

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

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

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

属性被短缺经济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

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

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

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

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

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

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

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

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但是嵌入到民族心理的适应性文化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对治理相对贫困产

生了消极影响。

B.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

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

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

地域性差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错误,贫困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材料的表述是“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

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故选B。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但在历史上也产生过一

定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

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因应对贫困的方式不同,所以

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B.“明显大于”错误,文中没有比较“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和“扶贫初期绝对贫困”两者的难度。

C.“因应对贫困的方式不同,所以对贫困的认识也不同”因果倒置。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错误,原文说:“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因此仅从社会

客体评价不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故选A。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3分)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

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

艰难维持生计。

C.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

育而自责。

D.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

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

B.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

C.属于发展性需求,符合相对贫困的特征。

D.属于生存安全方面的贫困问题,属于绝对贫困。

故选C。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案】①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②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

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③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④最后

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有六段。

第一段是第一层,明确了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的特点,它是一种亚文化,

具有很强的韧性。

第二段为第二层,“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

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

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的观点。

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三层,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第三段指出儒家“安

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第四段明确了儒道

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第五段

指出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有激励作用,但和当下时代背景相矛盾。

第六段为第四层,''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

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两条合理化

建议。(6分)

【答案】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

贫困和绝对贫困。(2分)

第二问: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②

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③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

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每条意见2分,答对2点即可得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运用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一问:

材料一第三、第四、第五段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

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

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

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

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可知材料一

“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材料二第一段写“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

分的相对贫困转变”“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

可知材料二“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第二问:

材料一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

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和“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

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

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可知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

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我们要“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

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二

材料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

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和“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

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

(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可知要“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

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

材料二“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

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

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可知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

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我们要“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

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遭遇“王六郎”(节选)

梁晓声

第一次见到那孩子,大约在四年前的夏季。我在北京南站附近一条马路上拦出租。我不会网约,何况

手机上并没下载网约软件。

正犯难,见前方不知何时出现了一个大男孩。

大男孩有一张单纯又阳光的脸,气质聪慧,顿时使我联想到了《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而才情内敛的

小书生,他们是蒲松龄笔下追求起美好爱情来不管不顾的狐仙鬼妹们喜欢的类型。

我识人的经验告诉我,向这样一个大男孩寻求帮助是会被耐心对待的,便问:“如果我让家人帮我约

车,应该告诉家人这里是什么地方呢?”

他反问:“您自己不会?”

我不好意思地说:“是啊,落伍了。”

他笑道:“①许多老同志都不会,这是你们不必在乎的短板。但您不能将自己定位在这儿.网约车的

导航器是导不过来的……”

他说时,眉目间一直呈现着笑意。分明的,助人对他是件愉快的事。他的口吻和他脸上的表情,使他

看起来像一位负有监护责任的大人在向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作解释。

在立交桥的阴影下,他的脸看上去似乎更阳光了。

“那...”

虽然我特受用他对我的善待,内心里却不免焦躁。

他左看看,右看看,指着一处有明显的拱形大门的小区说:“告诉您的家人,让网约车到那儿接您。”

于是我与儿子通手机,之后谢过大男孩,与他聊起来。

我以为他是初三生,他说他已经高二了。我猜他是偏文科的学生,他说恰恰相反,他的理科成绩更优

些,考大学也会选择理科专业。

他的话使我这个在大学教了十五六年中文的人颇窘。

他看出来了,笑问:“您是大学老师?”

我说:“曾经是,教中文的,退休了。”

“哈,请原谅,希望没伤害到您的尊严!”

他笑出了声。一种开心的笑,其声不高,却爽朗。

我受他那笑的感染,也笑了。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说只提供一个小区的名称约不到车,还须提供什么街或什么路,

②我不知南站属于什么区,而我站在什么街或什么路的立交桥下,大男孩竟也不知道。

“老师别急,我立刻就能替您查到,分分钟的事儿。您穿得也太多了啊,起码可以将西服脱下搭手臂

上吧?您这样,我看着心疼!”

他掏出一包纸巾递向我,我擦汗脱西服那会儿,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查出我们所处的位置。我因为遇到

了他,庆幸不已。

儿子用短信告知我,已替我约好车了。

大男孩说:“您应该转移到小区大门那儿去,您儿子替您定的准确位置肯定是那里。”

我说:“不急,还有五六分钟呢,陪你说会儿话,你怎么对我'您、您'的?”

他笑道:“您是长辈嘛。”

我说:“可你还开始叫我老师了。”

他说:“您曾是大学教授,我是高二学生,称您老师太应该了呀。”

脱下西服后我身上不那么热了,约好了车心里也不焦躁了,于是我们之间进行了以下愉快的对话。看

得出,有个人陪他说话,也正符合他的心愿。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是教授?”

“您自己说您曾在大学教书嘛。到了您这种年龄,普遍而言,退休前都会熬成教授了。”

③“熬”字由一个大男孩口中说出,使我脸上有点儿挂不住。

他看出了我的窘态,立刻道歉:“对不起,用词不当,应该怎么说好?‘修成’,还是‘进步成‘?”

我也看出,他那种一本正经的虚心请教的样子是装的。那会儿,这阳光大男孩表现出了他调皮的一面。

我没正面回答他的话,而是问:“一个陌生人对你自称曾是教授,你一点儿都不怀疑?从小到大,没

人告诫你别和陌生人说话吗?

人说话。小时候姑且不论,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朗朗乾坤,光明世界,一名高二男生居然不敢和陌生人说

话,他将来的人生还有什么出息呢?如果中国这样的青年越来越多,中国的将来岂不堪忧了?再回答第二

我也笑了,如同当面受表扬。我虽老了,对于表扬还是挺开心的。

和这样一个大男孩说话,不但愉快,简直还十分有趣,我享受。

然而他的手机响了。

大男孩通完话,向我伸出了一只手:“那么……”

倏忽间,我觉得我已喜欢上了他,竟有点儿不愿握过手一走了之。

“先别……我的意思是,咱俩加上微信怎么样?”

我这么说时,脸红了,自从我也开通了微信,还是第一次向人提出这种请求。

他收回手,意外地张大了嘴,仿佛是在无声地说:“④有必要吗?多此一举了吧?”

“我希望交你这个小朋友……”

我自己都觉得我的话几近于倚老卖老。但话已出口,之后我冲他耳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

“哈,哈,太像小说了吧?让您高兴一下,我看过您的作品!”

他的上身旋转了一下,那是许多人高兴时的肢体语言。

我见自己的手机上显示他的网名是“王六郎”,不禁再问:“《聊斋》中那个王六郎?”

他说:“对!我特喜欢那一篇。《聊斋》中关于男人之间的情义故事很少,《王六郎》那篇可视为佳作!

不多说了,您约的车也该到了,您快到马路那边去吧!要走斑马线,老师别闯红灯哈!”

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9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既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且因怕伤“我”自尊

而道歉。

C.“我”想跟他加个微信,便先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这一举动揭示了“我”怕被他拒绝而尽显真诚的心

理。

D.选文以“结果我俩并没握一下手”作结,独句成段,语气表达更加强烈,使“我”的遗憾之情溢于

言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得知‘我‘曾是大学老师后,他的态度变得愈加恭敬,称呼‘我'为‘您””错。在得知“我”的身

份前后,他的态度并没有明显变化,最初交流时他就称呼“我”为“您”。故选B。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他指出这是“短板”,但又表明“不必在乎”,显示出他的体贴。

B.句子②中的“竟”字,写出了“我”对他不知道区名、街名或路名的惊讶。

C.句子③中“我”之所以会感到脸上有点儿挂不住,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

D.句子④是“我”猜想的他的心理活动,表明“我”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和句子含意的能力。

C.“是因为他说出了事实”错。文中并无信息表明“我”是在退休前熬成教授的,“我”感到脸上挂不住,

极可能是因被男孩点出知识分子阶层职称认定靠年龄''熬”的状况而感到窘迫、尴尬。故选C。

8.小说中“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第一次是“我”初见“王六郎”时,看到他的脸,就联想到《聊斋志异》中善良而才情内敛的

小书生,以此描写“王六郎”的外貌,表达了“我”对这个大男孩的喜爱之情。②第二次是“我”发现男

孩的网名叫“王六郎”,便想到《聊斋志异》中有情有义的王六郎,点明男孩网名的由来,表明男孩也是有

情有义的人,同时照应了小说标题。(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第一次提及《聊斋志异》:文本第三段“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