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4_第1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4_第2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4_第3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4_第4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

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教学重点、难点:1、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

融会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余光中——《乡愁》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提:这首诗是?余光中的《乡愁》。可见余光中的作品都是以什么为主题的?乡愁、思乡(板书)二、作者简介:见学案资料补充:1992年,他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代表作还有《乡愁》、《等你在雨中》,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余光中的经历使他一生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乡愁,我们今天就来感受一下他寄托在一场冷雨中的那份浓浓的乡愁。三、研习“听雨”主题:1、“听听那冷雨”,题目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听觉

触觉

(板书:通感)

凄凉冷:(1)景:春寒冷雨

雨:缠绵——绵绵的乡愁

(2)情:《红楼梦》黛玉的葬花词:“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写出她寄人篱下的悲苦心境

(心冷雨亦冷)——凄冷的心情听听:叠词,写出听雨的情态,如果就“听雨”两字,太短促,显不出情感我们发现,这个题目很有感觉,很诗意,因此,这篇散文有人称之“诗质散文”。说起诗,我们不禁想到“意境”一词。诗有意境,散文也有。我们就来通过朗读品味这篇文章的意境,由此品味作者的情感。(板书)2、

题目是“听听那冷雨”,请同学们找一下,哪些段落是写到听雨的?$5-11

多角度写听雨的主题(多角度:能写得充实,具体可感)板书:内容:听雨($5-11)师:在哪里听?何时听?$5

听雨大陆秋$6-7

听屋瓦雨乐$8

过渡段$9-10

听雨在台湾的日式古屋中$11

听雨在公寓时代(1)学生齐读$5,尽可能地表现你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要品味意境,首先得先找出意象雨

疏雨滴梧桐——化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骤雨打荷叶——化用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两句话怎样体现听觉的“美感”呢?(你认为这两句话哪两个字用的好?)“滴”(1)短促

写出听雨时的静态

(2)写出雨从上往下落的一副画面,给人想象的空间

朗读要求:轻而短促“打”:骤雨是有力的,因此是重重的打在荷叶上

朗读要求:重而悠长请一位同学带感情的朗读一下(其他学生评论)你觉得这段文字中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A

凄凉、凄清、凄楚——大陆(层层递进,语序不能交换)

凄迷

——台湾(凄凉而模糊,悲伤而惆怅)

两地相比,在台湾的乡思之愁多了一层迷离、悲痛——怀乡之痛(板书)请几位学生朗读,比较评论

(朗读应逐个减慢,减轻)B

“饶你多少豪情壮志……雨珠子串成”一打

少年听雨

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故事,给人一种温馨感二打

中年听雨

远离故土,漂泊异乡的沧桑三打

老年听雨

饱经沧桑的感慨,中年后的洞明世事,又有看破红尘的绝望

“亡宋之痛”:想起了祖国的分裂

(板书)这个三打的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了人生呢?

楼上、江上、庙里,抒发了回首人生之感(板书)请学生来朗读(评点:前“二打”读得更响一些,读出胸中壮志,后“一打”则应读得慢、轻一些,读出作者饱经沧桑的感慨)

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看C

“十年前……窗外在喊谁”十年前,作者曾写过一篇散文《鬼雨》,讲到一个刚出生不久就不幸夭折的孩子,母亲在那场雨中绝望地呼喊她的孩子。那么,”窗外在喊谁“,谁在喊谁?母亲喊孩子——故乡(祖国)喊游子

“谁”——游子D

教师范读$5意境是微妙的,不可言说的,那么通过刚才的鉴赏,你能不能总结一下鉴赏意境美有哪些方法呢?(板书)A

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

(调动各种感官)B

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

(抓住修辞、句式等)C

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2)鉴赏9-10段的意境美,选择几句评点

(学生评点,教师点拨)A

“在日式……心底”抒发出作者对雨的独特感受。雨的缠绵悱恻、情味十足,使那流浪他乡的游子更生绵绵的乡愁,游子心也潮润起来一位学生读

(要求:读出雨的缠绵

“霏霏不绝”、“朝夕不断”、“湿黏黏”)B

“不然便是……欲掀起”

特点:叠词

(1)增强韵律,节奏美

(2)给读者感官上的刺激,写活了雨的质感,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比喻:用羯鼓和电琵琶作比,给人直接、形象的刺激。羯鼓两面蒙皮,所以听来是闷闷的感觉,而电琵琶的声音则是非常强劲、震震的感觉。请一位学生朗读

(要求:读出节奏)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强烈的想发泄心中的思乡之情(乡愁之浓)C

“不然便是斜斜的……日式的庭院了”

两个“斜斜”前:形容词;后:动词

两个读起来是否一样?怎样处理?前面的重,后面的轻(雨的轻盈、迷朦)“刷”、“鞭”、“打”、“泻”(读得轻而长)这里的雨又和前面的暴雨不同,听出的是凄楚、凄迷的秋意——对故乡的绵绵乡愁D

$10“在日式的古屋……听听那冷雨”

一生听雨,一生都在思乡,盼望早日回到故乡的怀抱E

作者的故乡在哪?

江南,从“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舐舐那冷雨”可见

四川、江南读一读,找一下所用的修辞(通感

打通了听觉和触觉)点评学生的朗读

断句是否正确

断句时停顿好还是连续好?(作者为何不加标点?)

连续好,长句一气呵成,读出一种缠绵,可体现他回忆时的万千思绪。作者的回忆如此细腻而清晰,可见他对故乡深深的、绵绵的思念(板书)四、总结:作者用他诗化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冷雨,表达了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割舍不断的浓浓的乡情。这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觉,希望同学们课后多读,用我们今天学到的鉴赏意境美的方法鉴赏其它文字。意境概括:迷朦、凄美

(板书)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听听那冷雨——思乡(通感)余光中

意境

内容

情感迷朦

听雨

怀乡之痛——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凄美

(§5-11)

回首人生之感

绵绵的思念

鉴赏意境美的方法:A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各种感官)B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等)C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第二课时一、上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文章的主题“听雨”,体味了文章的意境美,那么,除了写听雨,文章还写了些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文章的剩余部分二、学生齐读$1

感受$1用词的特色叠词:音乐美、绘画美

触觉+听觉刺激力,表现连绵不断的缕缕情思语句赏析:“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是潮润润的”

“黑白片的味道”

“安东尼奥尼”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一切都断了”

台北——大陆(只有那份乡思把“我”与祖国大陆连在一起)如果我们把整篇文章看成一首曲子,那么$1就是这首曲子的?引子$1由台北街巷的雨季引出对故乡的乡情(板书)三、作者“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哪里去了呢?——$2赤县、神州

“向心力”:“向”着谁?

祖国大陆“太初有字”——作者写的并非现实中的雨,而是“雨”字(品“雨”字板书)“譬如……就宛然其中了”:叠字连绵。表形、表态、表声,写足“雨”字质感写“雨”字用意何在?

这是本文另一个主题:对民族文化的追慕作者为何如此思念大陆?其实是寄寓了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深追慕的$2以对汉字的钟爱,寄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追慕(板书)作者把对传统文化的爱恋寄寓在这雨里,所以$11中,当作者在公寓时代听雨时,雨乐已成绝响,雨声失去了美感,作者非常伤感、遗憾($11部分语句的欣赏)四、$2品完“雨”后,$3是?嗅雨

(板书)找出写雨的感性的句子品味

一场多情的雨

视觉、嗅觉、听觉(通感)“层层叠叠的记忆”——沧桑历史的记忆,作者情潮涌动

(板书)五、嗅完雨后,作者要观雨了

(板书)

$4

去哪里观雨?

美国落基山——同学们有没有去过?落基山位于美国西部,多沙漠,干旱地区。落基山胜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所以它的美在于“亮丽”,而中国诗词里呢?“荡胸生层云”“商略黄昏雨”“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怎样的感觉?——云气氤氲,雨意迷离板书:难睹中国的云情雨意提:作者为何要写落基山呢?(与中国对比)难道落基山的景色不美?虽然很美,但毕竟是在异乡,他的心是漂泊的、无寄托的,只有当他的脚步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心里才觉踏实。而“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意境又与山水国画的韵味极为相似,于是作者又想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画记忆:米芾是北宋四大书画家之一,除他还有:苏轼、黄庭坚、蔡襄强调:作者对雨的描写始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追慕,对大陆的眷恋(山水画)这里,作者再一次(前面一次?品“雨”字$2)借传统文化表现了思乡之情。六、全文都在围绕哪个字在写?“雨”

回到题目《听听那冷雨》除了我们分析过的“听听”,“冷”,剩下“那”,“雨”,你如何理解?“那”①为何不是“这”?

“那”:远指→去国怀乡之感②“雨”为何不用其他意象?“雨”:①缠绵悠长,绵绵不绝

②我与祖国分离25年,其中只有“雨”成为两者的联系,更易表现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也是悠长的、对文化的追寻是不绝的。因此,“雨”字体现了本文的主旨。板书:“雨”

思念祖国不绝

主(缠绵不绝)

追寻文化不断

旨七、散文行散神不散,你能找到本文的主线吗?“听雨”在哪听?三地:美国,台湾,大陆——横向的地域感

什么时候听?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时代——纵向的历史感(板书)八、总结主旨:(请学生总结)

文章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漂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