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知能界面(一)知识体系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皇帝制度的确立地位:天下独尊集行政、司法、军权于一身对臣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皇帝称号的由来君权和相权西汉初: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唐朝:实行多相制度(设三省等)汉武帝:通过频繁任免和设立“内朝”抑制相权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监察体制的变化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西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汉武帝时实行剌史制度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度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世官制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郡县两级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唐:道州县三级宋:路州县三级元: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行省的职权范围行省设置的意义明:布政司、府、县清:省、道、府、县 (二)学法激活要点透视: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①特点:皇帝天下独尊,皇权至高无上。②表现:A.集行政、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B.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意志。C.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③影响:A.君主的理念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影响着政治决策、立法、行政和司法。B.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④历代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巩固练习】1、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A.秦朝B.西汉C.隋朝D.唐朝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地方推选郡县制C.中央设三公九卿D.设立严密的监察制度二.中国古代相权的演变:1.君权与相权发展的总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2.汉至宋代抑制或分散相权的主要措施:⑴秦:是百官之首,助理皇帝处理全国政务。⑵汉朝:汉初:丞相实为掌握行政实权总理。汉武帝:削夺相权①频繁任免丞相。②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⑶唐朝:三省六部制,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职能: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六部。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⑷宋代:设中书门下和参知政事,分化相权。⑸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规律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三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巩固练习】2、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频繁任免丞相,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B.汉武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中朝”官僚机构C.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分散丞相权力D.宋代设立参知政事,废除丞相3、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地方势力的削弱B.三公九卿制的废除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4、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古代监察体制:①秦朝:设立监察机构,负责中央和地方和监察。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全国监察系统;地方:郡设监御史负责监察。②西汉:中央:御史大夫主管最高监察机构。地方: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监察地方政治。③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各朝的监察官吏职能要了解),总体趋势是逐步走向健全。2.古代监察体制的局限: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评价:①中国社会的监察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②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更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巩固练习】1、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郡守B.太尉C.刺史D.县令2、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政治腐败C.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3.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形成于何时?()A.秦B.汉C.隋唐D.宋元4.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哪个属下官员承担?()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5.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四、选官制度的变化:1、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世官制:由贵族子弟世袭祖上官位的制度。3、察举制: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①又称“乡举里选”。②产生于西汉(汉武帝时成为定制)。③是汉代选用官吏的主要途径。④评价:是当时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但从考选对象、内容和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实质上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⑷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一种发展。4、科举制度:①产生于隋朝,历经损益延用至清代。②积极意义:通过科举考试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保证了专制政府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以考试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推动了文化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③明清时,八股取士。消极影响:束缚了士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巩固练习】1、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D.宋元时期2.科举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3、隋唐以来的历代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科举制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得到了不断完善4、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五、行省制度的设置1.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①秦汉:郡、县两级;②唐代:道、州、县三级;③宋代:路、州、县三级;④元朝: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⑤明代: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府、县三级;⑥清代:省、道、府、县四级。2.元朝的行省制度:(1)行省的划分:①十个行中书省。②中书省直辖的“腹里”。③宣政院辖区。(2)行省的职权范围:①行政权力受中书省制约。②军政权力受中央枢密院制约。③定期述职制度。(3)行省制度建立的意义:①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省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③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练习】1、元朝的行省()A.是最高行政机关B.设置在除大都以外的所有地方C.加强了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D.在明朝被改为三司,统管地方军、政治、财及司法大权2.科举制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A.当时的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变动
B.统治者注重选拔人才C.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D.选拔人才标准日趋完善3.下列关于西汉丞相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萧何、曹参曾是掌握汉朝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B.汉武帝曾通过频繁任免丞相来抑制相权C.汉武帝主要从贵族中选拔优秀人才入“内朝”参议要政D.“外朝”是指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构成的官僚机构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中央集权
B.防止宰相权重难制C.扩大民主权利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澎湖和琉球B.河北、山东C.西藏D.岭北6.宋朝的地方行政区划为()A.路、州、县B.省、路、府、州、县C.道、州、县D.州、郡、县7.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是()A.东北和蒙古B.西藏C.云南D.江西8.元朝的行省制度()①是汉朝郡国制的继承和发展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③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④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 D.②③④9.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0.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征有A.中央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B.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各县和村C.主要地方官职可世代沿袭D.地方拥有较独立的行政体系11、最高行政机构是我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汉至元时期我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过程。分析元朝改革最高行政机构的主要历史背景。我国古代最高行政机构的变化有哪些主要特征?.过程:西汉初期,宰相掌握最高行政大权;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和外朝,中央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和执行两个机构;唐朝时期,最高行政机构分为决策、审议和执行三个部分,后设政事堂合议军国大事。北宋时期,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背景:元朝实现统一,统治疆域空前扩大;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能够综合蒙汉政治制度;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元朝最高统治者实行政治制度改革。特征:宰相的权力逐渐削弱;皇帝独揽大权的实力逐渐增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权臣篡权的现象逐渐减少等。1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什么?在三省六部制的机制中,皇帝是如何加强皇权的?比较秦朝与唐朝中央机构的变化,说明变化的趋势?(1)既分工又合作,相互牵制与监督。(2)分相权为三,既削弱相权,又使其互相牵制,降低三省长官的品级。(3)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普通货物运输合同模板(三篇)
- 2025年二手房屋买卖合同范文(2篇)
- 2025年二人合伙开店协议经典版(三篇)
- 2025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参考范文(二篇)
- 2025年个人房产抵押借款合同标准版本(三篇)
- 2025年五金配件订购买卖合同(三篇)
- 2025年产品销售合作协议(三篇)
- 2025年专利实施合同参考样本(三篇)
- 历史建筑修复外包合同
- 教育产业基地建设居间协议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下册口算题大全
- 和平精英电竞赛事
- 热应激的防与控
- 输液港用无损伤针相关知识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总结(2篇)
- 14S501-1 球墨铸铁单层井盖及踏步施工
- YB 4022-1991耐火泥浆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示差-升温法)
- 水土保持方案中沉沙池的布设技术
- 现代企业管理 (全套完整课件)
- 走进本土项目化设计-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