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_第1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_第2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_第3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_第4页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探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古诗文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很大。教师开展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积极落实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相关要求,立足真实情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创设学习任务群,有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主动探索、积极实践,从而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并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真实情境;学习任务群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以独特的语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初中生学习古诗文,能够拓宽文化视野、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获得心灵的洗礼、提升道德修养。古诗文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不同,学生往往难以自觉地投入其中开展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文的艺术特色、感悟古诗文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创设学习任务群,将知识点进行系统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多样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还可以精心策划教材分析、情境设定、任务描述、活动反思等多个环节,并不断反思和改进,以提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效果[1]。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为例,探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策略。一、分析诗歌背景,制订教学目标每一篇古诗文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如同倾听作者内心的细语,使人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诗歌的精髓、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因此,教师应先探寻作者的创作背景,再制订教学目标,为学习任务群的创设提供指引。《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东汉末年统一北方。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经过碣石山,登山观海,感慨万分,借景抒情,创作了组诗《步出夏门行》。这是诗歌历史上第一次用组诗的形式所写的文人乐府诗,其分为五个部分,开头是序曲“艳”,正文分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章。《观沧海》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首山水诗,四言一句,篇幅短小精练,写景自然生动,语言质朴刚健,思想含蓄深刻。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量,对格律诗的特点也有所了解,能初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感情。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品读诗歌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语言、情感、艺术手法,从而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朗诵、语言表达与情感表达三个方面的内容。《观沧海》所在的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学生学习该单元时,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要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笔者仔细推敲教学内容,认为学习《观沧海》这首诗,应在积累乐府诗、品读诗歌、学习鉴赏方法的同时,进一步运用联想、想象感知诗歌情境,品味诵读艺术和诗歌内涵的魅力。基于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理解、对第一单元整体目标的把握以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笔者制订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感受诗歌的情景;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诗歌寄寓的情感,体会诗人质朴刚健的创作风格和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积累古代诗歌文学常识,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升古诗文修养。此外,笔者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感知诗人壮志满怀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情景。学生都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很有军事才能,是一代枭雄;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奸诈多疑,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个奸臣。从文学价值的方面来看,《观沧海》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所创新,还蕴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抒情方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关键,也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二、立足真实情境,构建学习任务语文学习任务群围绕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一系列紧密关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生视角、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观沧海》一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部分。在开展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预习诗歌,完成“预习任务单”中的“体裁”“背景”“主旨”等栏目的填空。在课堂上,笔者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挑战的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下周,我们班将开展‘品景物之美·感四季芳华’的古诗文品读比赛。此次活动将以品读诗词的形式,展现同学们对第一单元四首古诗的学习体会。同学们可以小组合作,共同开展设计朗读脚本、朗读诗歌和创作短评等活动,然后选出代表参与比赛。这节课,我们赶快行动起来,一起品读《观沧海》这首诗。”这一学习情境贴近生活实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做好铺垫[2]。接着,笔者以“向天地山河表白”为主题构建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课文的深度学习。任务一:朗读《观沧海》,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设计朗读脚本。活动一:学生自由练读诗歌,根据预习时对诗词的理解,标出重音,划分朗读节奏,并配以表情和动作展示朗读成果。活动二:教师介绍《观沧海》的创作背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朗读《观沧海》的片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电视剧片段中朗读的节奏、重音、表情和动作,然后针对这首诗设计朗读脚本,选派代表分享设计理念。活动三:教师出示自己的朗读设计,为学生搭建范例支架;学生小组修改朗读脚本,最终形成定稿。下面展示学生的朗读脚本。(生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朗读说明:曹操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曾登过的碣石山,看到壮阔无比的沧海,内心难以平静,脸上的表情庄重而激动。读时应伴以挥臂的手势,把曹操高大伟岸、雄心壮志的样子展现出来。此外,这句诗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读时还应平缓一些,但“观”字要读得非常响亮。(生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朗读说明:这三句诗描写眼观之景,是实景,语调应开始上升。“水何澹澹”描写水的广阔和宁静,“澹澹”二字通过叠字加强了这种意境,应读为重音,以突出水的平静与深远;“山岛竦峙”描写山岛的高耸和挺立,“竦峙”二字表现山岛的威严和壮观,也应读为重音,以强调山岛的雄伟气势。同样,在后面两句诗中要重读“丛生”“丰茂”“萧瑟”“涌起”,体现诗歌质朴刚健的特点。(生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朗读说明:这一句诗描写心观之景,是虚景,语调应再上升一点。读时,脸可以朝向天空,想象天际如何吞吐日月星河,重读“其中”“其里”,化虚为实,以彰显曹操对实现统一大业的自信与豪迈。(合)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朗读说明:最后两句诗描写打了胜仗,应采用齐读的方式,增强气势;重读“至”字,并读出“歌”字的延长音。设计朗读诗歌脚本的任务,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诗歌内容,并从中感悟诗人流露的情感。学生反复练读,不断交流、揣摩,最终完成任务,从而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任务二:赏析诗歌,拓展阅读内容,创作人物短评。活动一:学生认真研读《观沧海》这首诗,自主选择赏析角度,感悟诗词的艺术魅力。学生赏析示例:我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看到了海水波涛荡漾、海中山岛罗列的景象,这是全景式描写;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中看到了岛上草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的景象,这是静态描写;从“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看到了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翻涌的景象,这是动态描写。以上三句诗采用全景式描写与特写镜头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沧海波澜壮阔的画面。活动二:学生阅读《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自主赏析诗词,实现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学生赏析示例:《龟虽寿》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篇即点明主题;接着通过描写老骥伏枥、烈士暮年等形象,表达对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信念与追求。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邃,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珍视以及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探索,让人感受到曹操的王者之气、强者之风。活动三:学生整合《观沧海》与《龟虽寿》的赏析,写一写对曹操的认识,完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评。学生短评示例:“碣石”和“沧海”不仅是具体的地点和景物,还是曹操胸怀壮志、意气风发的象征;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表达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老当益壮的赞美,蕴含了其对统一中国、建立功业的渴望和信心。从《观沧海》与《龟虽寿》中,可以感知曹操是一个胸襟开阔、气概豪迈,具有雄心壮志,想要建功立业的人。这一任务的设计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自选角度赏析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发散思维;让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评论曹操,可以让学生从诗歌中了解曹操的远大抱负,看到曹操较为真实的一面。任务三:小组内练习,选出优秀的朗读脚本,参与班级举办的“古诗文品读”会。活动一:师生共同制订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新课标倡导多元化评价。师生共同制订评价标准,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全面。此外,学生清楚地了解评价细则,对于激发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效果大有益处。师生制订的评价标准和细则:朗读时声音洪亮,重音停连准确,表情和动作适宜,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脚本设计认真,全面且合理,能够对诗歌朗读起到指导作用;赏析诗歌时注重整合内容,能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突出重点;短评字数达标,能够结合所学畅谈启示,表达清晰,语言精练。评价等级共设四个:优—表现优秀,效果突出;良—表现良好,效果尚可,但略有不足;合格—表现欠佳,效果不突出,瑕疵较多;不合格—表现糟糕,没有效果,瑕疵明显[3]。活动二:结合评价细则展开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评等评价活动,并结合评价结果修改作品,选出最优作品和表现最优者,提高参赛质量。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时,要深入其中,并要特别关注那些不善表达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以上三个学习任务相互衔接,能基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