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2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2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2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2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2中国的古代艺术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课时作业6中国的古代艺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当为(D)A.楷书 B.隶书C.行书 D.篆书解析:小篆创始于秦代,据材料“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和“已却秦存赵”可知该铭文为篆书,故D项正确;楷书形成于汉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行书起先盛行于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2.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中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B)①演化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生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解析:联系所学学问,②说法错误,汉字是表意文字;④说法错误,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故此题应当选B项。3.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B)A.反映了当时困难的社会冲突B.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丰富多样C.表现了文人剧烈的爱国情怀D.标记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解析:文学艺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宋代书法各具特点,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故选B。4.绘画艺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社会状况。下图《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珍品,其中的“箴”含有规谏、劝教之意。下列对“女史”的理解最精确的是(C)A.指古代妇女 B.对妇女的尊称C.古代女官的名称 D.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历程解析:《女史箴图》中“女史”是一种官职名,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特地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故选C。A、B、D与题意不符,故解除。5.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然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意(C)A.整体布局 B.真实情景C.情趣意境 D.人物形象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获得第一名的画卷并未干脆表现无人的画面,而是通过悠然的船夫来表达意境,说明宋代的文人画注意情趣意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三项都不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解除。6.绘画是人们历史生活的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调,隋唐时期的绘画,山水、花鸟成为主题,更多的宣扬享受和消遣;宋朝绘画中,表现人民生活的世俗场景大量出现。这些绘画共同之处是(D)A.佛教起先传入我国 B.艺术形式的多样化C.古代绘画博大精深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反映社会动荡人们找寻精神寄予;隋唐时期的绘画突出享受和消遣,反映的是隋唐盛世的生活特色;宋朝绘画世俗场景反映了经济发达状况下市民生活特点。即不同时期的绘画,反映出了当时的生活特色,故选D项。7.苏东坡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中说:“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反映出(B)A.宋代书法起先成为一门艺术B.文人画注意文化底蕴、人格精神C.文人相轻的社会风气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艺术革新解析:北宋时期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由于北宋理学的兴起,文人更加注意内心修养,文人画、山水画也体现出这一特点,故选B项。8.明清时期,宫廷舞蹈起先趋于衰落,而民间舞蹈却特别兴盛,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是(C)A.是否为帝王树碑立传B.是否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技巧性C.是否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D.是否在表演形式上丰富多彩解析:与宫廷舞蹈相比,民间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的大多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的场景和感情,从而确定了民间舞蹈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故选C项。9.走一个圆场就代表着“人行千里路”,来一个趟马就象征着“马过万重山”……手持一把扇子就象征闲散之人,握着马鞭就代表马存在,穿红绿蟒就是在宫廷或富贵人家……这种表现形式属于(B)A.小说 B.戏曲C.说书 D.绘画解析:据题干情境可知,所叙述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戏曲的虚拟化特点,它突破了舞台的限制,使舞台的时间、空间被充分敏捷地运用,充溢了艺术的广袤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没有这种表现形式,解除。10.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渐渐汲取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日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快速提高的主要缘由是(C)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政策激励,题材广泛解析:依据材料,京剧是在徽剧汲取昆腔以及京、秦二腔的基础上,渐渐发展起来的,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京剧与百姓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武、角色等信息,故B项错误;徽剧为乾隆贺寿进京,但材料没有涉及题材广泛,故D项错误。11.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挚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相提并论矣。”据此可知作者是强调元杂剧(D)A.注意演绎历史故事 B.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C.呈现世俗化、消遣化趋势 D.具有伦理教化功能解析:依据材料中的“君臣”“母子”“夫妇”“挚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作者认为杂剧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伦理教化作用,D正确。作者强调元曲不仅具有演绎历史故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具有伦理教化功能,A错误。本题未涉及戏曲高峰,B错误。从“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则不然”,可知作者认为金之院本有世俗化、消遣化的功能,没有涉及杂剧,C错误。12.元朝时城市里有了杂剧及其他技艺固定的演出场所,明清时期城市里阅读小说和讲解并描述、谈论小说的现象特别普遍。这些文化现象的出现(A)A.满意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须要B.是人们躲避社会现实的反映C.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D.是统治阶级压抑百姓的措施解析:元杂剧的出现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元杂剧满意了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须要,故A正确;躲避现实一般是文人心理需求,故B错误;元杂剧时期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化潮流,故C错误;文学不是统治阶级压迫的手段,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4分,第14题28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书画的确是一对孪生姊妹,她们以独特的风采,跻身于世界艺林,充溢魅力。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时,经常数年不点眼睛,人问其故,答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这个故事,道出了中国书画的魅力所在——“传神”,就是注意、追求表现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势与传统特色。注:阿堵:六朝口语,意为这、这个。请回答:(1)以汉字的起源说明“书画同源”的依据。(8分)(2)据材料回答中国书画的艺术特色是什么?(10分)(3)中国书画艺术中最能体现“得意忘形”“以形写神”的各是什么?(6分)答案:(1)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数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2)追求精神面貌,“以形写神”,乃至“得意忘形”,注意意境,形成了中国书画的发展形势与传统特色。(3)草书,文人画。解析:第(1)问,从汉字起源于图画角度来分析作答。第(2)问,可依据材料概括归纳出答案。第(3)问,依据要求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忠”,他们的忠君行为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摘编自闫红艳《明前期教化剧探讨》材料二:无论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后世儒者倡行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存理灭欲的一整套道德纲常秩序,都嵌入每一时代的仪典制度,以正统意识限制、筛选、整合、打压违反官方意志的戏剧活动。……祀神演剧因维持一般民众的生活安静,成为民间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的秩序。……而这恰恰是官方正教对与宗教同源同体而“同罪”的民间演剧活动严酷禁毁的缘由。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敢于面对人性,切入人的真实生命状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这就是艺术志向对纲常之理的一种否定和颠覆。……产生于庶民社会的戏剧活动,作为中国戏剧特别宝贵的一种活态传承方式,却因为它表现出的俗文化品行,一再遭到官方权力的打压和上层社会的贬黜。——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材料三:光绪六年(1880年),《申报》报道:“香港华人近投禀于英总督铃辕,请准女伶在戏馆演戏。按此说殊不行解。香港既为英管辖,自当事事悉从西律。泰西各戏馆,均有女子登台,从未申禁。则居港之华人,何须多次喋喋也。”……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京剧女班戏园——美仙茶园……以后接连又有‘霓仙’‘群仙’‘女丹桂’‘云仙’‘玉仙’等女戏园开班”,泸上女伶渐多,女班遍地。——摘编自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教化剧的主要功能,并分析教化剧着力塑造“忠臣、孝子、节妇、义士”这些形象产生的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官方禁毁部分戏剧的缘由。(8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清末上海出现“女伶渐多,女班遍地”的缘由。(8分)答案:(1)功能:消遣,教化。影响:有利于改良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压抑了人的自然欲求,禁锢了人的思想。(2)缘由:部分戏剧违反官方意识形态;表现人的情感欲望;世俗化。(3)缘由:西方自由、同等思想的传播;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扬语与引导;妇女觉悟的提高。解析:(1)第一小问,由“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士’的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榜样,在潜移默化中指导人们的行为向善发展”可以分析出教化剧的主要功能是消遣和教化。其次小问,由“忠君是每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统治者提倡‘忠’,还把是否忠君作为评价人忠奸的标准。教化剧中塑造的忠臣形象,为人们展示了什么是‘忠’,他们的忠君行为维护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也维护了等级制度”可以从改良风气、维护等级秩序、压抑自然欲求等方面回答。(2)由“无论是孔孟的仁政王道,还是后世儒者倡行的内圣外王、修齐治平、存理灭欲的一整套道德纲常秩序,都嵌入每一时代的仪典制度,以正统意识限制、筛选、整合、打压违反官方意志的戏剧活动”可以分析出部分戏剧违反官方意识形态;由“以《西厢记》《牡丹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