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备考对策_第1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备考对策_第2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备考对策_第3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备考对策_第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句名篇默写备考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立足教材

梳理真题

整合提升

高考文言文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备考对策

、一、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各类题型的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三、全国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立足教材

梳理真题

整合提升一、选材呼应教材二、直接考查教材文言文的字、词、句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强化教考衔接

,引导一线教学命题特点

一、选材呼应教材

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和新高考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自《战国策》,新旧教材中也都有从《战国策》取材的课文,学生对其内容和形式并不陌生。2024年新课标I卷材料选取的李陵投降匈奴的事例,与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中李陵劝说苏武投降这一段相互关联。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强化教考衔接

,引导一线教学命题特点

从统编教材的32篇选文看,写人叙事类文本仅6篇:史传4篇,小说1篇,寓言1篇。论辩杂记类文本26篇,其中诸子散文10篇,涉及儒家6篇,道家3篇,墨家1篇;其余有书信3篇,序文2篇,游记2篇,史论2篇,赋2篇,辞1篇,表1篇,疏1篇,志1篇,说1篇。

统编教材文言文选材众体兼备,议论抒情性文本占比明显大于记叙性文本。年份卷别文本选择文本类型2020新高考I卷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纪传体史书新高考Ⅱ卷节选自《明史·海瑞传》纪传体史书适应性考试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纪传体史书2021新高考I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纪事体史书新高考Ⅱ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纪事体史书八省联考节选自《汉书·霍光传》纪传体史书2022新高考I卷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国别体史书新高考Ⅱ卷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纪传体史书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选材类型命题特点年份卷别文本选择文本类型2023新高考I卷材料一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选自《孔丛子·答问》诸子散文杂记新高考Ⅱ卷材料一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兵书四省联考材料一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材料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诸子散文地方杂史2024新课标I卷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编年体史书史论新课标Ⅱ卷材料一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哲学著作九省联考材料一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兵书兵书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选材类型命题特点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选材特点1.文本选材范围持续扩大,类型多样,2022年开始从诸子、杂史、别史、兵书等经典文言著作中取材,不再限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这与教材多样选材保持一致。命题特点4.充分借鉴古人对经典作思辨阅读的经验。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具体学习方法作了一些描述,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学习并梳理论证方法,学习用口头与书面语言阐述和论证自己的观点,驳斥错误的观点。这些说法当然值得重视,但它们主要是原则性、一般性的要求,还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探索相应的具体方法。就本单元来说,古人的“注经评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辨阅读经验。无论是“注”“疏”“考”“证”,还是“述”“诠”“评”“疑”,都包含着复杂的思维过程,积累了多元的视角、深刻的反思、独特的方法和丰富的智慧,可以帮助师生一起摸索富有传统特色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学法。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古人的解读,将前贤之思引入语文学习的多元对话中,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的认识,而古人对经典的注解、评述,本身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能助力解读经典,也是很好的学习资料。(《语文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单元教学建议)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选材特点

2.2023年开始由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选材“叙”与“议”并重,选文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既突出对史实的叙述,又注重对史实的评议,结合紧密。这既对接了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也在落实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的理念。命题特点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选材特点

2.2023年开始由单一文本变为复合文本,选材“叙”与“议”并重,选文在内容上深度关联,既突出对史实的叙述,又注重对史实的评议,结合紧密。这既对接了教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也在落实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的理念。

新课标Ⅱ卷的文言文阅读选了三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史记•魏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和《论衡•非韩》,前两则材料是历史记述,一是“魏文轼干木之閭,而却强秦之兵”,二是“子房礼商山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第三则材料是史论,在两个史料基础上所发议论,三篇文章构成一个整体,引导学生厘清三个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思考“力少则修德”的道理,这是对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理念的具体落实。命题特点

二、直接考查教材文言文的字、词、句

比如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2022年开始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的考查,紧密关联统编教材初、高中课本语句;翻译难点与教材课文相关联,传达出回归课堂、服务“双减”的明确信息。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AB两项关联统编教材必修下《烛之武退秦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强化教考衔接

,引导一线教学命题特点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翻译(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旧教材《寡人之于国也》)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下《鸿门宴》)(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文言文翻译(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选择性必修下《离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选择性必修下《陈情表》)(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必修下册(《鸿门宴》))使者大喜,如惠语让单于。(选择性必修中《苏武传》)命题特点

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强化教考衔接,不仅在考查内容层面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紧密衔接,更在能力、素养层面深度契合。

试题在具体语境中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的积累掌握和迁移运用。①断句题多出现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增加断句难度;②词语解说题的词语种类更加多样,如偏义复词、虚词、词类活用等。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强化教考衔接

,引导一线教学命题特点10.材料一画红色线(原题为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2024年新课标Ⅱ卷2023年新高考Ⅱ卷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命题特点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2024年新课标Ⅰ卷2024年新课标Ⅱ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命题特点单元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单元目标

课文

必修下册第8单元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责任与担当: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的精神,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恪守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责任意识1.学习古代良臣贤士爱国爱民的情怀,以及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坚守道义的精神,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强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使命意识。15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16阿房宫赋/杜牧*六国论/苏洵2.结合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抓住作者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3.辩证思考作者的观点,客观分析论述过程及所用的论据,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4.继续学习写作议论性文章,学会选取合适的论据,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清晰、严密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命题特点卷别年份文言文第14题新高考I卷2024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2023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2022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2021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2020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试题分析】本题设置的目标在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注意教考衔接,有效关联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同时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能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注重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此题作为一道简答题,因考查的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不仅包括理解分析能力,还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所以分值比去年有所增加。(教育部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命题特点备考对策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并积累文中涉及的各类文学文化知识、词法句法知识,包括重要的生字生词。梳理范围包含统编版初高中古诗文和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编外10篇古诗文。

2.结合单元目标、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研)习任务,针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对其思想情感、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作出鉴赏评价,进而积累鉴赏文章的方法。立足教材,梳理整合备考对策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并积累文中涉及的各类文学文化知识、词法句法知识,包括重要的生字生词。梳理范围包含统编版初高中古诗文和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编外10篇古诗文。立足教材,梳理整合1.文言实词(包含通假字、偏义复词、文化常识等)2.文言虚词(之、于、而、以、者、其、所、则、且、为、乃、因、乎、也、焉、哉、矣、亦、然)3.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4.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动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备考对策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备考对策通过挖空练习,教材课文篇篇过,积累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备考对策①字词②义项③事例④近义词

将一张活页纸分成4列(折叠2次)

在①处抄写要积累的字词

在②处写下常见又不懂的义项

在③处写出相应的事例,以课内词句为主

在④处写出近义词

复习时用空白纸遮住①②处,根据③处的事例快速写出或说出义项。如果写不出或说不出,就用红笔在义项前标注一下,作为下次复习的重点。积累课内重要实词的不同义项备考对策

借助“问卷星”,以问卷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加以巩固(可以进行课堂字词小测,挑选相似语境的新文本循环记忆)。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参与感,复习更有针对性,也能他们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得。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备考对策文言虚词复习建议备考对策

高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于、而、以、者、其、所、则、且、为、乃、因、乎、也、焉、哉、矣、亦、然等20多个,还有“所以”“无乃”“奈何”“何以”等多种常见的凝固现象。

第一,要给学生补充或强化一些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比如什么是介词、连词、助词、代词,每种词在现代汉语系统里有哪些常用词汇,教师可以讲给学生,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不然,学生连词性有多少种、每种内涵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是没办法归类的。

第二,要帮助学生把常见的虚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一个一个地对号入座。古汉语中的虚词按照现代汉语的观念看,大多都不是只有一种词性,比如“以”,既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介词用;“之”,代词、助词,甚至实义动词都可以。所以要让学生梳理出来,每个虚词有几种可能性,以免妄猜、妄议。(《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虚词复习建议备考对策

第三,为每个虚词的不同词性找例句,在例句中观察其用法。本单元文章不少,但篇幅不长,不可能每个虚词、每种词性都涵盖,故找到多少用多少,没必要求全,因为语言建构不是朝夕之功,要注意自下而上地不断积累。所以,不建议过早使用工具书去提前列出每个虚词的用法表。

第四,可以适当从诸子散文中选几篇课外文本,供学生迁移、验证和巩固他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知识,提高其才艮据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备考对策

4.定语后置句5.状语后置句6.省略句备考对策1.由学生自主积累各类特殊句式,强化动手意识;2.将同一种句式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再研究其中的相似性,把握句式特点;3.要求抄写完整的句子,标注出处,强化语境意识;4.句子之间留适当的空白,以便于标注重点字词的语意。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备考对策活用类型例句活用词语1.名词用如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游泳)2.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非常罕见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亡(使……灭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受到危害)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封(使……成为边境)3.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侣(以……为伴)友(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侍奉兄长一样)5.动词用作状语:颇为罕见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苏武传》)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生(活活地)备考对策文言文词类活用

所谓词类活用,按照王力《古代汉语》的说法,是因为古汉语中词语所属的词类和在句子中的功能都比较固定,有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这就形成了活用。此书将词类活用分为五种:

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说的词类活用大抵以此为依据,还加上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等活用类型。备考对策

统编教材在文言语法现象方面的处理原则,是避免将高校中文系古汉语专业课的内容直接“下放”到高中,力避烦琐主义,不过度追根究底。不强调古今字、通假字的区分,统一以“同”标示就是这一原则的突出体现。在词类活用的问题上,建议教师也遵循这一原则进行教学,以“达意”为主要目标,紧抓典型词、典型现象,不搞扩大化,减轻学生负担,保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备考对策

2.结合单元目标、课文学习提示、单元学(研)习任务,针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对其思想情感、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作出鉴赏评价,进而积累鉴赏文章的方法。

立足教材,梳理整合备考对策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①对待赵国:分析利弊;②对待燕国:威胁恐吓。2022年新高考Ⅰ卷【答题指津】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其次分析魏国的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实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充当了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被灭,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利弊一目了然。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用魏国降秦之后将会给燕国带来的威胁来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魏王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来威胁恐吓燕王。备考对策2024年新课标Ⅱ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0年全国Ⅰ卷)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统编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一、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纷至沓来。读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也会对人物作出评价。深入阅读本单元课文,把握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理解其人生境遇,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同学一起,组织一次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先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备考对策备考对策二

本单元的文章以说理为主,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语言也各有特色。《劝学》多以比喻阐发道理,生动形象;《反对党八股》为党八股画像,态度鲜明而又诙谐幽默;《拿来主义》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横生。阅读本单元课文,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体会其说理艺术,看看作者是如何阐释“学习之道”的。1.本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说理。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任务【延伸】1.《劝学》一文多次使用比喻的方法来说理,请结合课文分析其论证效果。2.请梳理一下《劝学》的行文脉络/论证结构。备考对策二古代散文写法比较自由,句子可骈可散,结构可密可疏,但优秀的散文作品在语言、章法等方面都颇有讲究。细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和《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不同的韵味。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句和散句的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延伸】1.作者从京城到泰安的旅途,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线,至于泰安”几句话就表现出来,请分析一下这种简练传神的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登泰山记》)2.本文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请结合课文举例分析。(《登泰山记》)一、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各类题型的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三、全国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立足教材

梳理真题

整合提升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0题断句题考点分析2023新高考I卷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E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避免心存侥幸。文言文断句可能存在可断、可不断之处,这时就应该优先考虑三处非断不可的地方做选项,不能选择可断、可不断之处而舍弃非断不可之处。新的试题设计有效降低了排除、猜测的可能性,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意,正确断句。新高考Ⅱ卷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甲卷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乙卷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四省联考诸A侯B有C相D伐E者F尚G耻H之I今J鲁K父L母M之N邦O也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断句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0题断句题考点分析2024新课标I卷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句式的运用、文意把握、文言语感等。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避免心存侥幸。文言文断句可能存在可断、可不断之处,这时就应该优先考虑三处非断不可的地方做选项,不能选择可断、可不断之处而舍弃非断不可之处。新的试题设计有效降低了排除、猜测的可能性,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意,正确断句。新课标Ⅱ卷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甲卷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九省联考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断句题1.日常加强诵读,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基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

2.运用语法知识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特别是谓语(常见的是动词、形容词),判断句意是否相对完整;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2024年新课标Ⅱ卷)

文言断句题备考对策备考对策备考对策1.兼语式结构,即前一个谓语的宾语同时作下一个谓语的主语,结构:主语+谓语+兼语+谓语。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2014全国Ⅱ卷)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上年老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2021年八省联考)督兵A疾B进C行D至阴山E遇其斥候F千余G皆俘H以随军。(2024年九省联考)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2024年甲卷)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2014全国卷Ⅰ文言文《旧唐书·于休烈传》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2018全国Ⅲ卷文言文《宋史·范纯礼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2019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动词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2020年山东新高考模拟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2021全国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2021全国乙卷文言文《通鉴经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备考对策2.关注由“而”“以”“且”连接的结构,辨析这些虚词在具体语境下的作用(表承接、因果、目的、修饰、并列等)来确定断句之处。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2024年新课标I卷)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2023年甲卷)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2023年新高考Ⅱ卷)【试题分析】“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连贯,“夫为人所陷”语气上有小停顿,在限定断三处的前提下,C不可断。值得关注的句式结构3.2014年-2022年的全国卷文言文断句单选题,都可以改造为新的断句题型,用来训练。4.解答断句题,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整体把握语段意思,再局部分析,最后尝试翻译确定语意是否正确。

5.建议先让学生在一定量的高考真题练习,再来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方法,而不是灌输技巧。文言文断句题备考对策备考对策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4新课标I卷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新课标Ⅱ卷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甲卷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固”意思相同。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词语解说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3新高考I卷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新高考Ⅱ卷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甲卷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以表示悲伤哀苦之意。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两者结构相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乙卷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察,称为血食。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词语解说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1题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2022新高考I卷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新高考Ⅱ卷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甲卷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乙卷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词语解说题备考对策文言文词语解说题备考对策考点分析备考对策本题从2022年开始从侧重记忆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言实词、虚词考查。范围涉及统编教材初高中的古诗文,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词义的异同,有时关联成语,有时对比古今;2.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进行比较;3.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文化含义;1.梳理整合积累统编教材初高中的古诗文和高中新课标中推荐的编外10篇古诗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2.答题时需要关注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含义,需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2题内容概述题解析2023新高考I卷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主要错误点在于“自辅”“自贤”。“自辅”是指帮助自己、辅佐自己,即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C项表述为“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是错误的。其余“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因此C项表述错误,为答案项。新高考Ⅱ卷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D项概述了李靖与唐太宗对吴汉用兵的评价,在材料二中,唐太宗在比较了吴汉与苻坚用兵成败得失后进行总结,即认为吴汉的“得”与苻坚的“失”可作为万代借鉴。D项表述为“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与材料中的意思相左,故D项表述不正确。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内容概述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2题内容概述题解析2023甲卷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B项的相关信息,对应的文中语句是:“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胴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意思是: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喜计较,遇到侮慢自己的人,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B项的概述与此明显不同,主要在于对“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一句的理解。“慢己者”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指怠慢、侮慢自己的人。乙卷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鳌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原文中重耳的话语原意为:“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考生从“我且杀”的表述应能作出判断。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内容概述题备考对策文言文内容概述题备考对策考点分析备考对策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试题设计大体依据材料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查考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自2021年始,题干表述由“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变成“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会涉及比较基础的“信息推断”,也会涉及深层意义的内容探究。解答这类题要在翻译的基础上,比对关键信息,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整体把握语意。多一点文本细读,少一些所谓套路。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原文】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原文】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2024年新课标I卷2023年甲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2)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备考对策【试题分析】第(1)题关键词语有“涕”“是”“虽”等。“涕”,古今词义存在差异,现在常见义是鼻涕,古代则指眼泪,这个意义在中学课文中很常见,例如“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未尝不垂涕”(《屈原列传》)、“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氓》)、“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考生能联系到这些例句,就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泫然”,形容流泪的样子,与“流涕”语义重叠,翻译时可灵活处理。“是”,文言文中常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用法在中学课文中例句很多,考生应该不会感到困难。“虽”,有让步意义,翻译成“即使”。中学课文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虽千里不敢易也”(《唐雎不辱使命》),与此同,考生可以类推。(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译题2023年乙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备考对策【试题分析】本题所选为材料中的关键文句,一句为对话,一句为动作描写,语言生动,便于理解。关键词“反”“诛”“充”“遗”均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相关。“反”同“返”,“返回”的意思,为古汉语常见义,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的“反”、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楚人 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的“反”即同此。“诛”为“责罚”的意思,古汉语中常见,考生联系上下文应能译出文句。“充”为“充实、填满”的意思,《寓言四则·杞人忧天》中“充塞四虚”的“充”即为此义。“遗”是“赠送”的意思,《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的“遗”、班固《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的“遗”、《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遗”、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父母岁有裘葛之遗”的“遗”都与此意思相同。考查这些与教材课文相呼应的词语,传达出回归课堂、服务“双减”的明确信息,学习认真、对教材知识点掌握牢靠的考生会在考试中有较好的发挥。(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2003年全国高考卷)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2007年全国高考卷)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译题2024年新高考Ⅱ卷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备考对策掾史由是益贤吉。(2005年全国高考卷)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北并陈蔡,却三晋。(2019年全国Ⅲ卷)2023年新高考Ⅰ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年全国课标卷)中旨鞫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2018年全国Ⅲ卷)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翻译题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文言文《东观汉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衔枚指在口中横衔着枚。枚的形状像筷子,是古代行军时用以禁止喧哗的器具。B.差强人意,文中指表现较差,不能令人满意,后来的意思转变为勉强令人满意。C.尊重,文中是尊贵显要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视,二者的意思不同。D.车驾,文中以帝王所乘车马代指帝王,与古诗文中“丝竹”代指音乐用法相同。2015全国Ⅱ卷文言文《北史·来护儿传》翻译

十二年,车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2017年乙卷诗歌鉴赏《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备考对策备考对策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2024年新课标Ⅱ卷)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022年语文全国乙卷)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备考对策文言文翻译题备考对策考点分析备考对策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意义与作用,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翻译难点与教材课文相关联,传达出回归课堂、服务“双减”的明确信息。1.梳理整合积累统编教材和高考真题的文言文知识(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培养精读文本的习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推断;3.翻译重点是抓住大意。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4题简答题设题角度2020新高考I卷14.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14.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适应性考试14.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2021

新高考I卷14.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14.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八省联考14.文末说到霍光最终一举清除政敌,其政敌最为严重的罪行是什么?(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简答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4题简答题设题角度2022新高考I卷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比较事件不同新高考Ⅱ卷

14.《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3分)概括人物表现

2023新高考I卷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概括内容要点新高考Ⅱ卷14.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概括事件原因四省联考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4

新课标I卷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概括内容要点新课标Ⅱ卷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比较分析相似性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简答题备考对策文言文简答题备考对策考点分析备考对策本题设置的目标在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考查考生概括归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024年新高考的两套卷子在题干上增加了一点审题难度,新高考I卷因为考查能力的提升分值比去年增加2分,达到5分。解答简答题时,要强化审题意识,严格按照题干指令答题。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既要注意准确性,还要注意全面性和简洁性。13.两个文本都借“云”来写泰山日出前的奇观,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3分)(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4.魏征和计倪采用了哪两种相同的说理方法来劝谏君王?二人都体现出什么精神品质?请简要说明。(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4.文本二中,洪迈为何肯定《东坡志林》中的那一段话?体现了洪迈怎样的历史人物评价观?请根据两则文本简要说明。(3分)(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13.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4分)(泉州市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三)语文试题)文言文简答题还可以这么考一、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命题特点及备考对策二、全国新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各类题型的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三、全国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试题分析及备考对策立足教材梳理真题整合提升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2024新课标I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寻常事物须从宏大意象列举表达深远意蕴。(2)《归园田居·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栽种多种树木受到喜爱。(3)唐代诗人写时事,常常托之于汉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汉喻唐,以古喻今。新课标Ⅱ卷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如此。全国新高考卷名篇名句默写题备考对策年份卷别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3)参考答案2021新高考I卷(3)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以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三秦”。从此“三秦”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古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新高考Ⅱ卷(3)古代的诗人受到《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启发,创造出“落木”一词,以指代落叶。该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022

新高考I卷(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