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1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2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3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4页
2024初中升学考试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

[单篇阅读]

一、(2023•扬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尹昌隆,字彦谦,泰和人。……尚书吕震方用事,性刻性①。官属相豉,无

敢白事者。昌隆前白事,震怒不应。移时X自之震愈怒拂衣起。昌隆退白太子,

取令旨行之。震大怒,奏昌隆假托宫僚,阴欲树结,潜蓄无君心。逮下狱。号遇

赦复官。谒震,震温言接之。入,理前奏,复下锦衣卫狱,籍②其家。

陈谓,字克忠,番禺人。永乐中,以乡举人太学,授刑科给事中。遇事刚果,

弹劾无所避。每奏事,大声如钟。帝令饿之数日,奏对如故。日:“是天性也。”

每见,呼为“大声秀才”。尝言事忤③旨,命坎瘗④奉天门,露其首。七日不死,

赦出还职。已,复忤旨。罚修象房。贫不能雇役,学自操作。哆驾至,问为谁。

谓匍匐前,具道所以。帝怜之.命复官。

(选自《明史•列传》,有删减)

【注】①快(zhi):刚愎,狠戾。②籍:抄没。③忤:违逆。④坎瘗(yi):

挖坑掩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官属相顼(告诫)

(2)寻遇赦复官(不久)

(3)身.弓自操作(亲自,亲身)

(4)军驾至(正好)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移时又白之/震愈怒/拂衣起

3.翻译句子。

(1)昌隆退白太子,取令旨行之。

译文:尹昌隆退下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

(2)谬匍匐前,具道所以。

译文:陈一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

4.尹昌隆、陈谓二人的奏对方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有何不同?

答:邹忌采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

己受蒙蔽的严重性。尹昌隆、陈娉二人的奏对刚烈直接,不讲究方式方法。

参考译文

尹昌隆,字彦谦,是江西泰和人。……尚书吕震正在掌权,(他)性格刻薄

刚愎。属官互相告诫,没有人敢来汇报事情。尹昌隆上前禀报事情,吕震恼怒不

回应。过了一会儿(尹昌隆)再次禀报,吕震更加恼怒,拂衣而起。尹昌隆退下

去向太子汇报,取得令旨来实行。吕震大怒,上奏说昌隆假托东宫臣僚(的身份),

暗中想结党,悄悄酝酿谋反的打算。(尹昌隆)被逮捕入狱,不久遇上赦令得以

复官。(他)去拜见吕震,吕震温言接待他。他入宫处理先前的奏章,又被投进

锦衣卫监狱,并被抄了家。

陈谤,字克忠,是广东番禺人。永乐年间,经由乡里推荐进入太学,后被任

命刑科给事中。他遇事刚毅果断,弹劾事情无所避忌。每次奏事,声音大如洪钟。

皇帝命令将他饿几天,奏对时他仍像以前那样。(皇帝)说:“这是天性。”(皇

帝)每次见他,都称呼他为“大声秀才”。曾经他因为上书言事违逆了皇帝的意

思,皇帝命人将其挖坑掩埋在奉天门外,只露出他的头。过了七天陈谤也没死,

就赦免了他,官复原职。过了不久,他再次违逆了皇帝的意思。被罚去修建象房。

因为贫困不能雇佣劳力,就自己亲自动手。正好遇到皇帝路过,皇帝问他是谁。

陈谤匍匐前行,详细说明了缘由。皇帝怜悯他,再次赦免他并官复原职。

二、(2023•陕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韩日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佟,乃使水工郑国间说①秦,令凿泾水自

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布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郑国日:“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将,卒使就渠。渠就,用注

填阂②之水,溉泽卤③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日郑国渠。

(节选自《史记・河渠书》)

【注】①说(shui):劝说。②填阙(e):淤泥。③泽卤:土地含过量的

盐碱。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韩厚秦之好兴事(听说)

(2)欲罢之,毋令东便(进攻,征伐)

(3)东注洛三百余里(向东)

(4)秦以为您,卒使就渠(对的或:正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乃”,与“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不同的一项是()

A.蒙乃始就学

B.屠乃奔倚其下

C.陈胜、吴广乃谋曰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解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句意为:于是派水工郑国做间谍去游说秦国。

乃:副词,于是。A.副词,于是。B.副词,于是。C.副词,于是。D.副词,竟然。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译文:当初我是间谍,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

(2)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译文: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

4.郑国有没有完成韩国交给他的使命?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答:示例一:我认为郑国没有完成使命。韩国本来派他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

消耗秦国国力,来阻止其向东扩张。可是郑国渠的建成反而让秦国变得富强,韩

国最终被吞并。

示例二:我认为郑国完成了使命。韩国给他的使命是游说秦国修建水利工程,

他作为一名水工,历尽艰险完成了水利工程的修建。

参考译文

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兴办各种事业,就想使秦国疲累,让它不能向东征伐(自

己),于是派水工郑国做间谍去游说秦国,让秦国把泾水从中山西到瓠口一段凿

穿为渠,沿着北山向东注入洛水,长三百多里,要用来灌溉农田。工程进行中,

秦国人察觉(是中了韩国的计谋),秦王想杀掉郑国。郑国说:“当初我是间谍,

然而水渠修成也对秦国有利。”秦国认为郑国的话是对的,终于让他把渠修成。

渠修成后,引来带有淤泥的水,灌溉四万多顷低洼而多盐碱的土地,每亩收成有

一钟。于是关中变为沃野,没有荒年,秦国因此富强,最终兼并了诸侯国。因此,

(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三、(2023•随州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居历

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

易安幼有才藻。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明诚父

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李、赵宦族,然素贫俭。每朔望①,

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

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②”也。

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余。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梨③,

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易安性强记,每饭

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宜基蔓在某书几卷匹吐匹行以.中查决

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隹隹大莞,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建炎二年(1128),明诚起复,知江宁府。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

顶笠、披蓑,循城远览,得句必邀度和,明诚每苦之。

【注】①朔望:农历的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②葛天氏之民:语出陶渊明《五

柳先生传》。“葛天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

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③铅菜(qian):铅粉笔和木板,古人记录文字

的工具,常用以指写作校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

B.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

C.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

D.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

B解析该句意为:说某个事件在某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说对与否来

判定胜负,判定喝茶先后的顺序,猜中就会举起杯子,常常笑得十分开心。故断

句为: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

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市碑文、果实归

1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口(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I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cf多足正史书之失

I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茶倾覆怀中

I后值倾覆(《出师表》)

D解析A.市:均为动词,买。B.尝:均为副词,曾经。C.之:均为助词,的。

D.倾覆:动词,倾倒;动词,覆灭。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易安在江宁日,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鬟,循城远览,得句必邀度和,明诚每

苦之。

译文:李清照在江宁的日子,每逢下大雪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

城去很远的地方赏雪游玩,写出好的诗句一定邀请赵明诚和诗,赵明诚每每以此

事为苦。

4.结合选文(也可以联系你背诵过的李清照的诗词以及你对她的了解),谈谈李

清照是个怎样的人。

答:李清照是一个有才华、有生活情趣的人。从她与丈夫换钱买碑文、赌书泼

茶、踏雪寻诗等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易安居士李清照,是宋代济南人。她的父亲是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

孙女,两人都擅长写作。李清照居住在历城城西南的柳絮泉上。

李清照自幼有才华。元符二年(1099),十八岁,嫁给了太学生诸城赵明诚。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是吏部侍郎,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李家、赵家都是

官宦世族,但家境向来贫寒。每逢初一和十五,赵明诚去太学告假而出,质押衣

服,拿到五百文钱,步行去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水果回来,夫妻俩对坐欣赏品味,

曾经称自己为“葛天氏之民”。

赵明诚后来隐居在乡里十年,衣食有富余。等到他担任青州和莱州的知州,

都清廉勤政,每天从事写作,李清照与他一起校勘编纂《金石录》,考证精细确

凿,纠正了很多正史书籍的错误。李清照记忆力强,每当吃过晚饭,她和赵明诚

坐在归来堂,煮茶,指着堆积如山的书籍,说某个事件在某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

第几行,以说对与否来判定胜负,判定喝茶先后的顺序,猜中就会举起杯子,常

常笑得十分开心,茶洒在怀中,反而无法喝茶就起身。

建炎二年(1128),赵明诚复职,担任江宁府知府。李清照在江宁的日子,

每逢下大雪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好蓑衣,出城去很远的地方赏雪游玩,写出

好的诗句一定邀请赵明诚和诗,赵明诚每每以此事为苦。

四、(2023•武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

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后擢知制诰。真宗幸

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

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①,忽传诏对内东门。时

频岁蝗旱,问何以泳,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②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

伤之。仁宗即位,太后理政,贬迪衡州。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日:“卿

向丕欲宝预用事殆过笑全月青侏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日:“臣受先帝

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

危言,能使宦官近习③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

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注】①归沐:回家洗发。后用以指官吏休假。②章献:指章献明肃刘皇后。

③近习:指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宗幸亳幸:亲临

B.问何以疥济:度过

C.章献深简之衔:怨恨

D.太后以政预:参与

B解析济:救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A.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B.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C.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D.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A解析该句意为: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种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据此断句即可。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是赵郡人,其曾祖父为了躲避五代战乱,将家搬到濮地。

B.李迪在亳州担任知州之时,将洗劫城邑的逃兵全部捉拿归案,斩首后巡行示众。

C.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

州。

D.李迪为与大权在握的章献太后和解而来到京师朝见,被章献太后赞誉为“社稷

臣”。

D解析“李迪为与大权在握的章献太后和解而来到京师朝见”这一说法于文

无据;根据''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可知,“被章献太后赞誉为'社稷

臣'”说法错误。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译文: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

的国家重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阳。

李迪深沉温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

说:“先生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他参加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第一,后来被擢升为

知制诰。真宗亲临亳州,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州知州。一群逃兵洗劫城

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任之后,让所派出的士兵全部休息,

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精锐士卒擒获流贼,将他们斩首后示众。李迪曾经休

假回家,皇帝忽然传诏要他在内东门对答。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皇帝)问

李迪如何救助,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增加经费,(这样)就可以放

宽税赋,百姓就不劳苦了。皇帝很高兴。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可

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怨恨他。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把李迪贬到衡

州。李迪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

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种地步,你认为怎么

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十分圣明,我不知道皇

太后盛德,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太后听后也很高兴。

李迪,是贤明的宰相。当仁宗刚刚即位,章献临朝听政,很倚仗自己的才能,

将要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等受宠爱亲信的人不敢有非分之想,

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国家重

臣,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五、(2023•襄阳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

①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

磬、鹿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甫②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

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

家人晌③见者,悉骇愕,惘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

茗来,都不省取。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④法,只赚余酒脯,

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

以多吾斋曰“醉书”。

(选自《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茗碗:茶碗。②甫:刚刚。③晌:窥视。④刘伶断饮:刘伶戒酒。

《晋书・刘伶传》记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吸歌或叹吸:有时,有时候

(2)以名吾斋名:取名,命名

2.给下列句子用“/”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B.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

C.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D.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D解析“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句意为: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

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故断句为:于堂左洁

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甫晨起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句意为:早

晨刚起床,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阅读批注。故断句为:甫晨起/随意抽

书一帙/据坐批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译文: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陈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之类。

4.第二段主要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自己读书时的异常行为引起家人的惶

恐,以及写读书痴迷而忘记喝酒茶、吃饭(概括情节)表现自己的“醉书”。

5.请联系《醉翁亭记》并结合本文,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精神境界中的“醉”与

“痴”。

答:“醉”与“痴”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不同于流俗的闲情雅致以及高

尚的品行。《醉翁亭记》写作者沉醉山水之乐,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

和造福一方的自信;而本文《醉书斋记》写书斋环境及醉书的痴态,表现作者自

得其乐的高雅志趣。

参考译文

(我)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

很安静。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陈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之类。一张竹床,

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

在里边。琴、磬和鹿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早晨刚起床,随意抽

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阅读批注。突然看到了心里领会的地方,有时候唱起歌来,

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

死;有时候大声叫嚷痛快。

家里人窥见了这些情景,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

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

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

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想法。”于是不再立即戒除,而是采用

她的语意来为我的书斋起名,叫作“醉书斋”。

六、(2023•随州适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颜真卿,字清臣,琅邪临沂人也。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开元中,举

进士,登甲科。事本以孝闻。四命为监察御史,充①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

五原有冤狱,久不决,真卿至,立辩之。天方旱,狱决乃雨,郡人呼冬为“御史

雨“。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像。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

奏之,兄弟三十年不齿②,天下耸动。迁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转侍御

史、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怒其不附己,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逆状牙孽③,真卿度必反,阳托霖雨,增睥浚隍④,料才壮,储膜⑤

实。禄山既陷洛阳,杀留守李橙、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以三首遣段子光来

徇河北。真卿恐摇人心,绐⑥诸将日:“吾素识慢等,其首皆非是。”还腰斩子

光,密藏三首。异日,结刍续体⑦,敛而祭,为位哭之,十七郡同日自归,共推

真卿为帅,得兵二十余万。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①充:担任。②齿:提及,录用。③逆状牙孽:刚露出反叛的苗头。

④增障浚隍:修补城墙,疏通护城河。障,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墙”。⑤縻:

粮食。⑥绐:欺哄,欺骗。⑦结刍续体;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刍,喂牲

畜的草。

L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B.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C.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D.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劾奏之

B解析该句意为: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

颜真卿奏本弹劾他。故断句为:有郑延祚者,母卒二十九年,殡僧舍垣地,真卿

劾奏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事亲以孝闻

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出师表》)

B.郡人呼之为“御史雨”

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C.又充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便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

D.遂腰斩子光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解析A.亲:名词,父母;动词,亲近。B.之: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标

志。C.使:名词,使臣;动词,派遣。D.遂:均为副词,于是,就。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

译文:(颜真卿)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擅长书法。

(2)吾素识情等,其首皆非是。

译文:我一向认识李,澄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

4.从文中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颜真卿?

答:颜真卿学习勤奋,孝敬父母;为官勤谨,深得民心;才兼文武,隐忍负重;

守正重礼,勇于弹劾。

参考译文

颜真卿,字清臣,是琅邪临沂人。(他)年少时学习勤奋,词采华美,尤其

擅长书法。开元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考中甲科。侍奉父母凭借孝顺闻名。四

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担任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有桩冤案,很久不能

决断,颜真卿到任后,立即查明情况。当时正值大旱,案件判决后就下雨了,当

地人称这是“御史雨”。又担任河东朔方试覆屯交兵使。有个叫郑延祚的人,母

亲去世二十九年,仍停柩在寺庙院内,颜真卿奏本弹劾他,郑氏兄弟三十年未被

录用,全国轰动。(颜真卿)升任殿中侍御史、东都畿采访判官,调任侍御史、

武部员外郎。杨国忠恼火他不亲附自己,调(他)出京任平原太守。

安禄山刚露出反叛的苗头,颜真卿预料(他)定会叛乱,假托久遭阴雨,修

补城墙,疏通护城河,挑选丁壮,充实府库。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杀了留守李慢、

御史中丞卢奕、判官蒋清,派段子光送三人的首级到河北示众。颜真卿担心动摇

军心,欺骗各位将领说:“我一向认识李橙等人,这些首级全都不是(他们的)。”

于是腰斩段子光,秘密藏起三人的首级。过了几天,用稻草扎成躯体接到首级上,

装殓并祭奠,设灵位哭祭了他们,十七郡同一天主动归顺,共同推举颜真卿为主

帅,有军队二十多万人。

七、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三国文化,老师计划举办一期“三国名人”推介活动,

你们班决定围绕魏国名人夏侯渊的两个儿子展开。同学们搜集了以下资料,请你

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夏侯渊二子

称①字叔权。自孺子而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②,戏必为军旅战阵之事。渊

田奇之,使读《项羽传》及兵书,不肯,曰:“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年十

六,渊与之田③,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④,太

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与文帝为布衣之交,每宴会,气陵⑤一坐,辩士

不能屈。世之高名者多从之游。弟荣⑥,字幼权。幼聪慧,七岁能属文,诵书日

千言,经目辄识之。文帝闻而请焉。宾客百余人,人一奏刺⑦,悉书其乡邑名氏,

世所谓爵里刺也。客示之一寓目便之遢谈丕谬一人。帝深奇之。汉中之败,荣年

十三,左右提之走,不肯,曰:“君亲在事,焉所逃死!”乃奋剑而战,遂没阵。

(选自《三国志》,有改动)

【注】①称:夏侯称,三国时期魏名将夏侯渊第三子。②渠帅:首领。③田:

打猎。后作“畋”。④太祖:指曹操。下文的“文帝”指魏文帝曹丕。⑤陵:同

“凌”。⑥荣:夏侯荣,夏侯渊第五子。⑦刺:名帖,名片。

【理解文意】

1.读完资料之后,张晴把心存疑惑的词句记了下来,想和课内学过的词句及成语

进行比较。请你帮她选出与文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1)渊明奇之()

A.朝晖夕阳B.阳风怒号

C.阳奉阴违D.达于汉阴

C解析“渊阴奇之”中“阴”译为“暗中”。A.昏暗。B.阴冷。C.暗中。D.山

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2)君亲在雁()

A.莫言下岭便无奉B.艰奉困苦

C.奉命于危礁之间D.大摩不死

D解析“君亲在难”中“难”译为“灾难”。A.困难。B.苦难。C.患难。D.灾

难。

2.研读过程中,老师告诉大家古代把文辞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你用“/”标出

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停顿。(标三处)

客示之/一寓目/使之遍谈/不谬一人。

3.刘畅和小组成员讨论的过程中,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不太理解,请你帮他翻译。

(1)能则自为耳,安能学人?

译文:才能是自己学习的,怎么能学他人?

(2)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经目辄识之。

译文:七岁就会撰写文章,每天读很多书,过目就可以记住。

【体悟情感】

4.认真阅读选文内容,将下表填写完整。

人物年龄筛选文本信息品质/形象我的学习批注

孺子好合聚童儿,为之渠帅,爱好“为之渠帅”可理解为①一

夏侯时期戏必为军旅战阵之事。军事当他们的首领。

称,年十渊与之田……世之高名者②勇猛果敢,骑马射杀老虎,可真是个

六多从之游。威名远扬厉害的少年呀,为他点赞!

“辄”是不是跟课内

七岁能属文,诵书日千言,

七岁③聪颖绝伦“饮少辄醉”的“辄”

夏侯经目辄识之。

意思一样啊?

年十④君亲在难,焉所逃死!勇敢“难”字和“遂”字都

三乃奋剑而战,遂没阵。无畏学过,不难,耶!

5.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夏侯荣这一人物形象,刘畅想将陈元方和夏侯荣归为一

类进行比较。你认为刘畅归类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答:依据:陈元方和夏侯荣都非常聪明。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懂得交友以信的道

理,面对陈太丘友人的失礼,他据理抗辩,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夏侯荣七岁

就能写文章,看过的书过目不忘,能记住宴会上客人的名帖,且不错一人。两人

都反映了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

参考译文

夏侯称字叔权。从小时候就喜欢召集周围的幼童,当他们的首领,玩耍一定

要玩行军统兵作战的游戏。夏侯渊暗中觉得很惊奇,让(他)研读《项羽传》和

其他兵书,(他)不肯,说:“才能是自己学习的,怎么能学他人?”十六岁时,

夏侯渊和他打猎,遇到奔跑的老虎,夏侯称马奇马追逐老虎,没有人拦得住,他一

箭就射杀了老虎。(他的)名声传到了太祖耳朵里,太祖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

“我(终于)得到你这样的人了!”(夏侯称)和曹丕的交情是从贫寒时就开始

的,每次参加聚会宴饮,(他)气势威赫地一坐,连机辩之士都不能(使他)屈

服。当世名声响亮的人大多愿意与他交往。(他的)弟弟夏侯荣,字幼权。年幼

就很聪明,七岁就会撰写文章,每天读很多书,过目就可以记住。曹丕听说后请

他做客。(当时)宾客有一百多人,每个人都送上了自己的名帖,(名帖上)都

详细地记述了每个人的家乡和名字,被称为爵里刺。客人(把这些名帖)拿出来

给夏侯荣看,(他)只看了一遍,就与每个来客谈话,而不会弄错一人。曹丕对

此感到非常惊奇。汉中争夺战失败,(他父亲夏侯渊战死时)夏侯荣才十三岁,

左右属下士兵劝(夏侯荣)赶紧逃跑,(夏侯荣)不肯逃命,(对属下)说:“我

父亲已经遭受灾难了,(我)怎么能逃跑苟活于世!”于是拔剑冲入阵中奋战,

最终战死阵中。

[比较阅读]

一、(2023•恩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

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

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乙】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日:“吕将

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日:“君

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①?”肃造次②应日:“临时施宜。”

蒙日:“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③定?“因为肃画④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⑤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删改)

【注】①虞:意料,预料。②造次:鲁莽,轻率。③豫:同“预”,预先,

事先。④画:谋划,筹划。⑤拊:抚摩。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往事耳见:了解,知晓

(2)巨鲁肃过寻阳及:至)等到

(3)肃意尚卷蒙轻:轻视,看不起

(4)遂往承蒙诣:拜访

2.给乙文中画线句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译文: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2)肃于是越席就之。

译文: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

4.阅读甲、乙两文,用出自甲文的成语填空。

肃意尚轻蒙,只因蒙初不习文,学识浅薄,人称“吴下阿蒙”;后过寻

阳,与蒙论议,得五策,不由对蒙“刮目相待(刮目相看)”。

5.甲、乙两文均以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对刻画吕蒙这一人物形象

有什么作用?

答:两处均以鲁肃的行为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

参考译文

【乙】鲁肃接替周瑜,准备去陆口,经过吕蒙的军营。鲁肃心中还有些轻视

吕蒙,有人劝说鲁肃:“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赫,不可以用旧的想法来看

待他了,您应当去看看他。”(鲁肃)于是去拜访吕蒙。酒喝到畅快(时),吕

蒙问鲁肃:“您接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准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防止意料之外

的情况?”鲁肃轻率地回答说:“到时候再采取适宜的措施。”吕蒙说:“如今

东吴、西蜀虽然是一家,但关羽的确是像熊虎一样的人物,谋略怎能不预先确定

呢?"(吕蒙)就为鲁肃谋划了五个策略。鲁肃于是越过自己的座位,靠近吕蒙,

抚摩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已达到了这种程度。”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好友后才离去。

二、(2023•黄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

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

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

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①,

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

不满在尺身担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

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③。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大盖:车上的伞盖。②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损:

克制、谦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孰视之(同“熟”,仔细)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3)策驷马(鞭打,驾驭)

(4)然子之意自以为足(意态,神情)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客之美我者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C.妾是以求去也

御以实对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

晏子怪而问之

D解析A.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B.于:介词,对;介词,表示比较。C.以:介词,因为;介词,用。D.而:均为

连词,表顺承。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文: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2)既而归,其妻请去。

译文:不久,(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请求离开。

5.甲文和乙文都与劝谏有关:甲文中的邹忌在面对赞美和奉承时,没有自我陶醉,

反而冷静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齐威王不要(1)受(被)人蒙蔽;乙文

中的御之妻将晏子乘车和丈夫驾车的表现进行对比,劝谏丈夫不要(2)自我

满足(或: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等)。(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参考译文

【乙】晏子担任齐国的相国,(有一天坐车)出去,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

里偷看她的丈夫。她丈夫替相国驾车,坐在伞盖下,鞭打着四匹马,意气扬扬,

十分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他的妻子就请求离开。丈夫问她原因。妻子

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身为齐国的相国,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志向

显得很深远,常常有甘居人下的姿态。现在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然而

你的神情(看起来)自认为很满足,我因此请求离开。”从此之后她的丈夫自我

克制。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情告诉他。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三、(2023•宜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象万千

黄图琏

【甲】云霞雾露者,山川河岳熏蒸之气也。气结成云,云散为|霞];气凝

成雾,雾滞为|露春气温煦,云如絮而霞如绮,自必晴明;雾若烟而露若膏,

定然阴雨。夏气炎烈,云有奇峰,霞饶文锦,雾蒸潺暑①,露拂南风。秋气商奥

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够。冬气寒肃,云轻霞薄,风日天美,雾凝露结,

霜雪交荣。故谓云霞雾露之明事相应春夏秋冬之令节。

【乙】夫风者,天地之呼吸气也,无声无形。兴波涛而得形,依林木以为声。

雨者,天地之熏蒸气也。夏天当热,凉则不晴;冬天应寒,暖则必由。霜者,天

地之清凉气也;雪者,天地之严肃气也。露凝而为雨结而成

霜降于秋杪②,能驱烦暑而豁新凉;雪攀于腊中,可杀诸毒而获丰兆。

【注】①潺(ru)暑:潮湿闷热之气。②杪(miWo):末尾。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并(都,一起)晦(昏暗)

雨(下雨)骤(急)

2.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秋气高爽/云弄巧而霞吐彩/雾含风而露生凉

3.请将恰当的选项填在甲文中画横线处()

A.之B.乎C.而D.也

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说云霞雾露的明暗变化是与春夏秋冬的节令相

对应的”。横线处应填一个介词,用于表示“云霞雾露之明晦”和“春夏秋冬之

令节”的关系。B项的''乎”作介词时,相当于“于”,符合文意。

4.请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兴波涛而得形,依林木以为声。

译文:(风)掀起波涛而获得形貌,依托树木而发出声响。

5.(新考法•跨学科•地理〕请结合语境,在文中选择恰当的单音节词填入方框内。

6.(新考法•情境化〕你的朋友想在节日出门拍摄风光明媚的照片。请从文中摘取

相关词句,为他的出行整理天气观测指南。

/=令

时间-V家

清明A云如絮而霞如绮温煦

元旦云轻霞薄B寒肃/寒

7.积累链接:请默写许浑《咸阳城东楼》的第二联。

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参考译文

【甲】云霞雾露都是山岳河流被日晒蒸腾的气体形成的。水汽凝聚形成云,

云朵飘散形成霞;水汽凝结形成雾,雾气凝滞形成露。春天气候温暖和煦,云朵

如棉絮,彩霞像锦缎,就一定会是晴朗明媚的天气;雾气像青烟,露水像脂膏,

就一定会是阴雨天气。夏天气候炎热炽烈,云朵像奇峰一样堆叠,彩霞繁复如色

彩斑斓的织锦,雾气蒸腾潮湿闷热,晨露晶莹南风轻拂。秋天气候凉爽宜人,天

空晴朗明净,云朵在天空中幻化出各种形状,烟霞散发出各色的光芒,雾气裹着

秋风,露水生出凉意。冬天气候凄寒萧肃,云霞都变得非常轻薄,微风和畅,阳

光明丽,雾气凝滞,露水凝结,霜雪交加。所以说云霞雾露的明暗变化是与春夏

秋冬的节令相对应的。

【乙】风是天地呼吸形成的气体,没有声音也没有形态。(风)掀起波涛而

获得形貌,依托树木而发出声响。雨是天地间日晒蒸腾形成的气体。夏天正当炎

热,天气微凉就会不见阳光;冬天正当寒冷,天气回暖就一定会下雨。霜是天地

间的清凉之气,雪是天地间的肃杀之气。露水凝结形成霜,雨水凝结形成雪。霜

在秋季末尾降临,能驱散暑热带来清凉;雪在腊月急降,可以去除有害的东西而

获得丰收的吉兆。

四、(2023•河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螯尤美,望之蔚然而港秀者,琅哪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

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V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予家城市,人事丛委①,应酬为劳。老母在堂,于礼不能远离,日惟

避喧南园内。园去城二余里,无杂木,柏可三百株,松止有五,计其植日,才四

十年,而已成林。松柏之间,有一草庐,岁久熟漏,不蔽风雨,且卑隘②如坐阱

中。不得已改作焉。撤草而覆之以瓦,左右置牖③,前后为门,疏朗空洞,落日

后犹能辨蝇头字。中设一扁,名以“后知轩”。夫松柏皆后凋材也,必于岁寒然

后知;又居之四面通明者为轩,孰谓斯名不情称哉?

(摘选自李开先《后知轩记》)

【注】①丛委:繁杂,堆积。②卑隘:矮小狭窄。③牖(you):窗户。

1(新考法•关注过程方法〕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

(1)四时之景

词语推断法:四时更替季,季节

不同

查阅词典法:①离开。②距,距离。③

(2)园去城二

赴,前往。④表示行为的趋势。(摘自②(填序号)

余里

《古代汉语词典》)

课内迁移法: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送

(3)岁久敝漏破,破旧,破烂

'东阳马生序》)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下面是甲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解说其合理性。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答:这样标点层次分明。前两句先整体描写西南诸峰之美,后两句再聚焦其中

的琅珊山。

4.甲、乙两文所写的亭和轩分别用“醉翁”和“后知”来命名,原因各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醉翁”:因作者自号“醉翁”,又常与客人来此饮酒,所以用“醉翁”

来命名此亭。

“后知”:因为轩的周围有松柏,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大寒之后才知道它们

的品质(作者借此表明心志),所以用“后知”来命名此轩。

参考译文

【乙】我住在城市,人事繁杂堆积,因为应酬而劳苦。老母在堂,出于礼法

不能远离,每天只能在南园内躲避喧嚣。南园距离城市二里多,没有别的树木,

有三百株柏树,松树只有五棵,计算它们种下的时间,才四十年就已经长成了林

子。松树和柏树之间,有一座草庐,年代久远,破旧有漏洞,不能遮蔽风雨,而

且矮小狭窄,就像是坐在井中。不得已进行修缮改造。撤去茅草,用瓦覆盖,左

右开窗,前后开了门,开阔明亮,空空荡荡,落日后还能看清蝇头小字。中间挂

了一块匾,用“后知轩”命名。那松柏都是后凋的树木,一定要到大寒之后才知

道(它们的品质);另外四面通透明亮的屋子叫作轩,谁说这个名称与(这个屋

子的)情调不相称呢?

五、(新考法•跨学科•物理、数学〕(2023・河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的题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兽、木石,罔不目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节选自《核舟记》)

【乙】古法,以牛革①为矢服②,卧则以为枕。取其中虚③,附④地枕之,数

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⑤声也。

(选自《梦溪笔谈》)

【丙】仝有客当目_行二苴里客去忘持衣且已二会之一主人发觉。持衣追及与

之而还。至家理日四分之三。问:主人马不休,日行几何?答日:七百八十里。

(选自《九章算术》)

【注】①革:去了毛的兽皮。②矢服:装箭的盛具。③虚:空。④附:附着。

⑤纳:收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罔不国势象形因:顺着,就着

(2)则皆呼之闻:听到,听见

(3)至家视日四分之三视:看到

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B.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C.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D.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A解析该句意为: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

了三分之一日,主人才发现。故断句为:今有客马/日行三百里/客去忘持衣/日已

三分之一/主人乃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持衣追及与之而还。

译文:(主人)拿着衣服追上(客人),给他衣服后返回。

4.甲文中王叔远的高超技艺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用料体积小。所刻的东西多。能够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各种形状的物

件,情态各异。

5.请为乙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答:示例:牛革矢服

参考译文

【乙】古人有一种方法,用牛皮做箭袋,睡觉时把它当枕头。利用它中间空

的特点,放在地上枕着,几里内有人马声,都能听见。这大概是因为中间的空腔

能收拢声音的缘故。

【丙】现有客人的马日行三百里。客人离去时忘记带衣服。时间过了三分之

一日,主人才发现。(主人)拿着衣服追上(客人),给他衣服后返回。到家时

看太阳已经过了四分之三日。问:主人的马不休息,一天能跑多少里?回答说:

七百八十里。

六、(2023•永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僵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日:“良月嘉夜,先

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

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

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

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信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③民:指汉

族人。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⑥过:苏轼的

小儿子。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

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C解析A.句意为:院子里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句子中“庭下”是主语,

故停顿为:庭下/如积水空明。B.句意为: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句子中“盖”

是句首发语词,“竹柏影”是句子主体,故停顿为:盖/竹柏影也。C.句意为:

家里人掩门熟睡。句子中“舍中”是主语,故停顿为:舍中/掩关熟睡。D.句意

为:(他)不知道走到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得到大鱼。故停顿为:不知走海者/

未必得大鱼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司•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C.归舍已三鼓矣

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

可远观画不可亵玩焉

A解析A.寻:均为动词,寻找。B.之:代词,指代老书生的建议;结构助词,

的。C.归:动词,回去;名词,归宿。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但,

却。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