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五十一中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历史第I卷(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甘草岭遗址是目前广东地区揭露墓葬数量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迹现象复杂,出土遗物众多,制作精美。共揭露出墓葬304座,灰坑窖穴225座,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702件(套)。上述信息反映该地区()A.生产力水平有一定发展B.阶级分化和私有制出现C.早期国家初始形态出现D.母系氏族社会发展情况2.秦汉时期,南方地区仍然实行“火耕水耨”。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使用铁犁和耙等铁农具进行稻田耕作。这反映了南方地区()A.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铁犁牛耕技术已实现普及D.耕作方式得到改进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发展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普遍降低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均田制在全国的推广4.宋朝扩大进士的录取名额,在全国范围内以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从根本上确立了文官政治。这导致的消极影响是()A.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B.君主专制的削弱C.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D.地方势力的膨胀5.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期。这一时期,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的民族政权是()A.辽B.西夏C.金D.元6.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7.如下表内容反映出,明清时期()明朝中后期日本倭寇威胁沿海16世纪中期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1624-1661年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A.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差距扩大B.西方列强大举侵略中国C.中国社会在繁荣中面临危机D.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8.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9.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11.邓颖超在《五四运动的回忆》中提到,随着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同时掀起了妇女解放运动······提出了“男女平等”“反对包办婚姻”等口号。在当时男同学中的积极分子,受其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也被大大的打破了,对女同学都很尊重的。该现象反映出()A.五四运动促进思想启蒙B.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转变C.爱国主义得到广泛传播D.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裂12.1927年7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等文件,规定外国货物,一律要征收进口税;进口关税税率除现行的5%外,普通货物应另外加征至7.5%。这些条例的颁行()A.表明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B.解决了国民政府的财政危机C.为国民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D.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13.1938年5月,毛泽东相继发表《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双方存在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这些论述在当时()A.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企图B.揭露了汪伪集团的卖国行径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14.1949年4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详尽规定了进入江南城市后实行军事管制的任务,接管城市的方针,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方法,保护民族工商业和保护学校、文化教育机关的政策,以及暂时利用旧有保甲人员、慎重处理外事、保护一般外侨的原则等。这些规定着眼于()A.保持军队的革命性B.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C.恢复发展城市事业D.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15.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共产党将新解放城市的官僚资本予以没收,并将其改造为国营经济;还及时对国营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到1952年,国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确立。这些变化说明()A.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逐步奠定B.计划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C.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走向消亡D.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改善16.1979-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跃升至518942亿元,年均增长9.8%;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8%提高到11.5%。从1978年居世界第10位,到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2位。这主要得益于()A.改革开放事业持续推进B.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C.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D.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第II卷(52分)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据《史记》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诸子百家也纷纷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形成了百家争呜的文化繁荣局面。-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汉)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汉)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汉)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岁余,复如故。-摘编自【东汉】班固《汉书·儒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发展的表现。(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7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1947年7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讨论土改的政策方法等问题,以指导全国的土改工作。9月13日,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因为“多数意见赞成彻底平分”,故大纲以彻底平分土地为原则,提出没收地主土地,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同时分配地主的牲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彻底平分土地的政策,“办法简单,群众拥护”,但在实践中势必侵犯中农利益。-摘编自汪朝光主编《中国近代通史: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材料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国家层面规定了土改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新解放区开始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全国约有3亿农业人口的地区,在三年之中完成了土地改革,加上三年以前业已完成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地区的农业人口已占全国农业人口总数的90%,土地改革基本结束。-摘编自张建《中国社会历史变迁中的乡村治理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土地改革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共同影响。(8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国民革命歌》(《北伐军军歌》)发布于1926年7月。②“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官兵高唱《义勇军进行曲》,与日军浴血奋战。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于1950年11月。选择材料中的一首歌曲,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歌曲所反映的时代主题。(要求:自拟论题,表述成文,观点正确。)2024—2025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及简析一、选择题1.答案:A简析:甘草岭遗址出土众多制作精美的陶、石、玉等文物,且墓葬、灰坑窖穴数量较多,这表明当时该地区生产力水平有一定发展,能够制造多种质地的物品并进行较为复杂的生产活动。B选项,仅从这些遗迹和遗物无法直接推断出阶级分化和私有制出现;C选项,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出现通常伴随着一系列更为复杂的特征,如城市、文字、国家机构等,材料未体现;D选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多为父系氏族社会,且材料未明确体现母系氏族社会特征。2.答案:D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从“火耕水耨”发展到使用铁犁和耙等铁农具进行稻田耕作,这明显体现了耕作方式得到改进。A选项,材料强调的是耕作技术的变化,未提及自然条件;B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C选项,“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仅表明南方使用了铁犁和耙,但不能说明已普及。3.答案:A简析: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以资产为宗收税,相对减少了对农民人身的控制。B选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是租庸调制中的“庸”;C选项,以资产为宗收税不一定普遍降低农民赋税负担;D选项,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瓦解,且与赋税制度的这种变化关系不大。4.答案:C简析:宋朝扩大进士录取名额、以文官代替武将管理地方,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军队战斗力下降,从而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A选项,中枢权力机构异化并非这种措施导致的直接消极影响;B选项,宋朝此举是加强君主专制;D选项,宋朝通过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地方势力。5.答案:C简析: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特色管理系统“猛安谋克”。A选项,辽实行南北面官制;B选项,西夏制度也有自身特色,但没有“猛安谋克”;D选项,元朝实行行省制等制度,没有“猛安谋克”。6.答案:B简析: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大学士,目的是加强君主集权,明中后期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是在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下出现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本质上还是君主集权加强。A选项,明朝皇权是不断加强的;C选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不能取代六部;D选项,首辅权力受皇权制约,并非失控。7.答案:C简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繁荣,但从表格内容来看,面临着日本倭寇威胁、西方列强侵占土地等危机。A选项,材料未体现中国与世界发展差距的比较;B选项,“大举侵略”在当时不准确,只是有一些局部的侵略行为;D选项,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是在鸦片战争后。8.答案:A简析:广州出口瓷器不仅有各地名窑产品,还有专门烧制的贸易瓷,且聘请欧洲画师绘制欧风图像,说明广州在中外交流方面处于前沿位置。B选项,材料未表明出口瓷器都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选项,仅从瓷器绘制欧风图像不能说明西方艺术在中国普遍受欢迎;D选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明显削弱。9.答案:A简析:这种观点把鸦片战争归因于自由贸易,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侵略中国,①②③正确;但该观点并非意在说明战争是偶然事件,④错误。10.答案:B简析: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表明国人意识到单纯的纪念国耻不够,更要通过自强来救亡。A选项,材料未体现北洋时期政治分崩离析;C选项,“彻底失败”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9月,与这一转变时间不符。11.答案:A简析:五四爱国运动发展过程中掀起妇女解放运动,男同学受影响打破重男轻女思想,这反映出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B选项,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是民主与科学,材料未体现转变;C选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思想启蒙,而非爱国主义传播;D选项,材料未提及新文化运动阵营分裂。12.答案:D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提高进口关税,外国货物进入中国成本增加,有利于保护民族工业发展。A选项,中国完全收回关税自主权是在新中国成立后;B选项,提高关税不能解决国民政府财政危机;C选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13.答案:D简析: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中日双方特点,指出中国抗战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信心。A选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速决战的企图;B选项,汪伪集团1940年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C选项,材料论述主要是关于抗战的战略和前景,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直接作用。14.答案:C简析: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从多个方面对城市接管进行规定,目的是恢复发展城市事业,稳定城市秩序。A选项,材料规定主要针对城市接管,与保持军队革命性无关;B选项,材料重点不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D选项,1949年还未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15.答案:A简析:没收官僚资本并改造为国营经济,以及对国营企业进行改革,使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确立,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B选项,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1956年;C选项,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当时是符合国情的经济形态,并非走向消亡;D选项,材料未涉及国民经济区域布局。16.答案:A简析:1979-2012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推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B选项,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是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D选项,国企改革只是改革开放的一部分,不全面。二、材料分析题17.(1)答案: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1)简析: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物质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诸侯国为增强实力重视人才,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学术下移,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文化氛围。(2)答案:扩大太学规模;地方设立专门传授儒家经典的职位;汉代统治者在人才选拔上向儒家倾斜;儒家经典传承广泛;儒家经典学术研究兴起。(2)简析:从材料中昭帝到成帝不断增加太学弟子员人数可知扩大了太学规模;“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体现地方设立相关职位;汉代实行察举制,以儒家学说为标准选拔人才,体现了人才选拔向儒家倾斜;太学规模扩大、地方有传授儒家经典的职位,有利于儒家经典传承和学术研究。18.(1)答案: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1)简析:从材料“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合群立国”可提炼出关键词;康、梁等人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群学”思想,根本目的是通过“合群”等方式实现救亡图存。(2)答案: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2)简析:根据材料“‘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可知报刊宣传的推动,“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体现绅士的推动,且“社会”概念更新;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前的重要举措有建立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通过报刊等进行革命宣传,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还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19.(1)答案: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分得土地,借鉴苏区土地革命的经验;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