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0/0B/wKhkGWefqVGASYhSAAL3aDiDKsk072.jpg)
![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0/0B/wKhkGWefqVGASYhSAAL3aDiDKsk0722.jpg)
![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0/0B/wKhkGWefqVGASYhSAAL3aDiDKsk0723.jpg)
![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0/0B/wKhkGWefqVGASYhSAAL3aDiDKsk0724.jpg)
![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1/30/0B/wKhkGWefqVGASYhSAAL3aDiDKsk072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一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学习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二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坚持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信念。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作文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三《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学。宇宙的微观粒子对于人来说是无法感知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物理学研究宇宙讲的是物质、能量,以及物质能量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中医研究人体这个小宇宙讲的是精、气、神。精即物质、气即是能量、神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表象及本质。中医常常与道相论,道追求的是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这个道就是我们所说的神。我们都知道五脏,心肝脾肺肾。大家细心一点就会发现,五脏除心外都有月旁,月在说文解字把它归为肉旁,说明这些都还属于有形之物。唯有心,没有月旁,说明它是神的范畴。心主火,这里的火,指的就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神火。《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十二脏如十二官,凡十二官者,不得相失,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可见形器的东西是要依赖神明而存在的。五行之中,唯独火为无形之物。我们所能见到火,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我们会发现火仿佛不受地球引力影响,故曰上炎。再看我们的身体,发生上火的基本也都是在上部。可见与其它四行的差别。纵观中医各大流派,伤寒、温病、扶阳等等,究其根本就是将人体中的这股生命之火控制在最均衡的状态。说明神明之火才是生命之基。故养生善知火,是为根本。当下最盛行的扶阳派,也是深得命之本也。现在大多数人对中医的认知,都是从已病这个层次认识的。单从这个层次去认识中医当然会不如西医。比喻一个突发心梗的病人,你会送什么医院呢?当然是西医,我想哪怕是医圣复生也会建议送西医院。在处理类似危及生命的急症的时候,中医确实不如西医。但我们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中医的意义是让类似心梗这类的高致死率的疾病不会发生。当下的医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个是慢性病及健康管理,一个是大数据精准化医疗。无论是哪一种,目的都是治未病。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压根就不让疾病冒头。可见治病于未发的疏导手段无疑是最为科学的。要知微见著,那就得学经典。"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不易,你得学会望闻问切,很大程度上还得要靠经验和感知。所以中医学之不易,且学且珍惜。中医特色就是形而上,西医特色是形而下。一个是道,一个是器,所谓以道御器。是为上医。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四记得第一次读《思考中医》的时候,是在省中医针灸科进修期间。前途未卜时献身中医事业,不单单是要有足够的热忱和激情。在物欲横流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古人心已不可得,而是否能从古人心亦未可知!被刘力红老师的书所吸引,是一种幸运,书里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信仰和理念,为之而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一种长时间的孤独,与寂寞相伴,青灯下阅读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对经典的别出心裁的阐释,让我耳目一新,读后豁然开朗。坚定了我从医的决心,增加了我为之的勇气!斗转星移,不觉间已从医十六载,虽然这几年也曾翻阅《思考中医》,但毕竟还是查阅性的阅读,接到三轮笔试的通知,再次翻开书橱中的思考中医,认真阅读,又是另有一番收获。思路也无限性的扩展,①、阴阳五行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的哲学里,阴阳五行是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和范畴。②、理性思考与内证实验———内证不就是道家在返观内视的过程中对身体经络走行的一种高度概括啊!几千年以前我们祖先就发现了这种神秘而又天人相应的修行方法,及其对人体养生保健,治病作用的延伸,与《内证观察笔记》的天人相应相互验证。③、时相里面的假设与应用———《黄帝内经》:“谨侯其时,气可与期”,五运六气的应用及伤寒论的欲解时就是最好的应用,针灸的候气、守神又何尝不是这句话的应用呢?④、正确的认识与经验的传承———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确要从繁体字入手,繁体字的意、形、象、义,都需要认真的去琢磨,去咬文嚼字方得真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家里,而中医又与三家文化密切相关,若说中医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载体,也未必有过分之处。整本书写下的是一个理,留下的是对事物人情的思辨,充满智慧的总结,对经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刘力红老师与龙子仲编辑问答中有句一句经典性总结———治境不如治心,堪称点睛之笔,由于特殊的家教关系,从小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之道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又怎能失去一个格物致知的小人才呢!若所有人都懂得从意诚心正的修炼,积淀自己的德行而达到修己化人,天下不就太平了吗?我们做医生的应该真正的做到格物致知,发扬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精神,做个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上医,这样才能实现上医医国的好大夫!医之道,君子之道也,必有恒者、仁心者、慧心者,始可为医,方能成上医!借刘力红老师祝福语谨愿普天下的人家庭幸福,身心健康!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五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藏。柴胡和大黄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推陈致新”。“陈”与“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现代物理学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临界相变”。所谓“相变”,说白了就是事物状态的变化,事物由此一状态进入到彼一状态,必须经历一个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一区间或状态,对于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进程、变化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个区间或状态,称之为临界或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为临界相变,因此,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相变的情况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情况。临界状态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事物能否由“陈”的状态进入到“新”的状态,要看临界相变的发生情况。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与大黄“推陈致新”的作用,是否就是直接作用在临界状态及临界相变上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假如柴胡和大黄确实能够直接作用于临界状态,直接促使临界相变的发生,那这个意义就太大了。疾病是一种状态,健康也是一种状态,有时候我们从健康走向疾病,有时候我们由疾病回到健康,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因为相变的方向不同,所以就有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不同。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是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了,为什么五藏元真不通畅呢?因为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五藏六府,被结气、积聚、瘀血、血闭、风寒、痰湿水饮等等病理产物阻滞了、障碍了,因此,我们利用中药来扫清障碍,拿掉阻滞,疏通道路,这就解决了疾病的关键问题。《素问》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升降为什么会废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元气升降出入的这个“道”被阻滞了、障碍了。道路不通,怎么出入?怎么升降?那就只好作罢。只有元气的升降出入有保证,神机气立才有保证,健康才有保证。阻滞了,障碍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怎么还会有健康呢?所以就要设法疏通它。引申开来,其实每味中药都是一个“推陈致新”的高手,它们通过参与相变、影响相变,使相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对此中奥秘,既可以从“推陈出新”言,也可以从“临界相变”言,这是中医认识生命,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不出这个法门。思考中医读后感2000字篇六《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现在的科学发达,对于宇宙物质构成和规律这个概念已经研究到很细,从分子论到原子论,到中子、质子、介子、夸克,再到反物质以及最近的热词"引力波"。而研究这些物质以及能量的学科被称为物理学。物理者,自然之理也。《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们现在的科学体系被称为自然科学,《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说,科学也是道的一种。很多科学家都是神学的笃信者,而他们所信奉的神不只是泥塑木偶,更多的是对于宇宙万物宏伟、美丽、和谐的敬畏。牛顿在《光学》中写到:"从现象中不是可看出有一位神吗?他无实体却活着,有智慧而无所不在"。爱因斯坦的自传中说"赞美秩序与和谐的美,相信其中存在的逻辑简单性,这种秩序与和谐我们能谦恭地而且只能是不完全地去领会。""同深挚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经验世界中所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和坚定信仰,这就是我的神的概念"。基础科学的本质是发现,而中医就是对人体中的秩序与和谐的总结,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先人对自身的经验与智慧汇集而成的一门璀璨的科学。当下的前沿科学研究,主要集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超滑爽氨基硅原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护色保鲜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珠光双酯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塑料轻便锯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羟基亚乙基二膦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二丙二醇单甲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长富宫小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纯橄榄油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电磁制动电动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骨状螺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休闲食品加工技术》 课件 1 休闲食品生产与职业生活
- 春季开学安全第一课
- 十大护理安全隐患
- 2025年新生儿黄疸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 广东大湾区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测试英语试题(无答案)
- 2025年四川中烟工业限责任公司招聘11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课题申报书:数智赋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实践路径研究
- 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工作制度
- H3CNE认证考试题库官网2022版
- 感统训练培训手册(适合3-13岁儿童)
- 公司章程范本(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