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某中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某中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某中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某中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哈尔滨某中学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释名》云:“名,明也,名

实事,使分明也。”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因此,给事物命名在

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

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

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

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

点。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

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

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

条件限定也欠严密。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即认为“名”

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

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

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

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意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羹冕”则

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周礼之所以如此关注“名物”,正因为“名物”有“用事”之目的,此小者关乎地

位、财富,大者事关尊卑、等差以及社会秩序,此即周礼之核心目的。

⑤周代乃礼仪大邦,其礼仪制度和文明建设的高度发展与名物学息息相关。仅《周礼》所涉名物类型

就有二十余种,这些名物根据名称范畴、功能属性、职官归属等作了更细致的区分。名不同则其形制、功

能也随之各异,体现出时人清晰的思想逻辑,远远走出了早期先民浑朴的命名状态。后人常以周礼皆为“繁

文缗节”,对此多有讥刺,认为其繁缗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诸多“名物”的区分和配用上。其实,正是借助

于“辨析名物”使得相关名物各有所用、各有象征,周代才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进入一个相对较

高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名实、名号、名分、名序、名目等格外敏感重视,也正是由此而来。

(摘编自王静、那文倩《从“命名识物”到“辨物刻物”中国古代博物学的知识技术和思想观念》)

材料二:

①张定浩《文学与名物》一文讨论了名与物在文学当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基本相对性,在

于使人“从观念的重重罗网中挣脱出来,重新透过坚实的万物去观看事件,并被万物和事件所观看”。①如

何做到这一点呢?“单是知道这些事物抽象和普遍的名字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道它们在彼时彼刻具体

的、被唤出来的名,将那些被湮没的具体的名和同样被湮没的具体的物相连接,如此它们才可能复活,像

密码锁的开启,咯哒一声,一个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世界,而非我们带着今日眼光所以为的那个现实世界,

才得以呈现。”

②什么是“抽象和普遍的名字”,什么又是“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呢?唐宋之际,某种芜杂琐碎的

名物记录开始悄然渐增,人们热衷于为寻常事物巧制“文呼”,为己有常名之物另取新名;至于在北宋兴起,

在南宋自成一类的谱录,乃至热衷于名物记录的小说,则更是风气已开之后的产物了。此类作品对名物的

记录,并不以训诂与考证为目的,它们与巧制“文呼”的风气一样,与其说是为了准确指称某物,不如说

是出于审美与娱乐之动机。牡丹,有鹤翎红、倒晕檀心、九蕊真珠;砚之形制,有仙桃、玉台、月池;酒,

有瑶池、兰芷、千日春……在牡丹、砚、酒等“类名”底下,它们提示的差异微乎其微,②难道没有它们,

或者说没有这些差异,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与交流会受到影响吗?然而,正是它们,能够打破“简单固有的

符号化认识”。“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是牡丹、砚、酒,而有心人在千百年间孜孜不倦地记录下的九蕊真

珠、月池、千日春等繁冗琐碎的“无用之名”,才在当时的生活(而非生存)当中具体地被唤起。止匕外,张

定浩还借金宇澄的小说《繁花》来说明,“人的真实的活动与感情,需要一个具体的物的世界来安放,并

通过那些物的名字来保存”,而“一切的人类,最终都是生活在沉默却有名字的物的怀抱,而非意见和观念

的喧嚣中”。

(摘编自鄢虹《注目于“名”:“名物学”的另一条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典籍为物怪命名会描摹其声音或记载其活动场所,以准确识别归类,建立秩序。

B.借助“辨析名物”构建起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周朝才成为礼仪大邦,进入较高的文明。

C.“具体的、被唤出来的名”既能保存真实存在的历史,还能安放人真实的活动与感情。

D.从“命名识物”到“文呼”,中国古代的名物观呈现出从实用性到审美性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名不虚传”等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辨析名物的重视。

B.《周礼》中对名物区分细致、配用明确,近于繁缗,是因为“名物”有“用事”目的。

C.《周礼》中“名物”承载着抽象伦理象征意义,意在说明周人的认知模式远优于早期先民。

D.“无用之名”相较于“抽象和普遍的名字”打破了简单固有的符号化认识,才在当时具体地被唤起。

3.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刘姥姥在宴会上以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巧妙应对牙牌令,连比带划,逗乐贾府众人。

B.宝钗设宴,提议咏菊作诗,黛玉连作《咏菊》《问菊》《菊梦》三首,最终夺冠。

C.在斗草报花草名的游戏中,豆官以“姐妹花”难住众人,香菱则以“夫妻蕙”应对。

D.宝玉生日宴上,众人以抽签的方式行酒令,每支签上都画有一种花,并附有诗句。

4.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两个画线问句的论证效果。

5.孔子重视《诗经》,除了其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外,还特别提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请根据材料概

括孔子提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这一主张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线

尹木

y八、、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

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

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

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风雪一层层都洗掉,也就薄得透亮了。压在

那大红色的箱子底里,黑铁抓手的大红箱子,你知道的,但你一定不知道那里面装着家里的过去,压着咱

们的家底。和棉衣在一起的,应该还有一条腰带、一本证书和一包奖章。

我在火线上的那条棉裤,屁股上打了千层底的补丁。那是我自己打的,打了补丁,下坡才快。那些补

丁驮着我,哧溜一滑就到了坡底,线拐子都赶不上我。那线拐子跟着我,木柄被烟火舔舐得发亮,③淬过

异国的风雪已硬成钢了。绕缠在拐子上的花线哗啦啦把自己放出去,它们知道自己将被弹雨绞碎。可我们

也收获了不少敌人留下的黑皮线,因为队伍已经冲锋,阵地滚动前移,我们又向前推进了。我拾起他们的

线头,那些未送达的撤退指令就从断口处一股股冒出来,麻酥酥地沾染了一手。重新卷好的线拐子因为缠

绕了太多的军情而鼓鼓囊囊沉坠着。没多久,那里面就吹响了咱们冲锋的号角,回荡起胜利的欢呼,传播

着丰收的喜讯。我想,这丰收果实里有一小块要归于那些补丁。

你也要打些补丁,并且应该打在肩上。也可能不需要,油田勘探已经让你的肩膀生出了茧,并层层厚

实起来。我们的茧都生在要生的地方。屁股和脚底不用说了,我腰上的茧是线拐子磨的,手指头上的是接

线搓出来的。因为我是通信兵,我的主要任务是让战友们的枪口能在节骨眼上喷出火来,我刚把电话线从

团指挥所拉上来,火焰就通过这根线从枪口喷射出去,映红了整座山谷。

你那里一定不缺少声音,四处都噫亮着钢铁奏出的旋律和音色。可有一种声音,你说之前从没听过,

说戈壁滩上真的有豺狼和鬼怪。那是一种灰白色的号叫,和灰白色的风重叠在一起,有着相同的形状。那

鬼狼只在有风的时刻出没。那叫声鞭刃锋利,像钻头一样浑身长满刀片,在砂岩丘的转角雕琢自己的形

状。那声音把铭刻自己当成宿命,所以那岩丘的样子就是那声音的样子,就是听不到了,也看得到摸得

到,长久地挑战你。

我想那就是风了,你那里是风的喉头和声带。那声音在后方就显得愚钝、浑浊和啰唆,没有了犀利和

灵气,但也同样蛮横莽撞。你一定还记得,它把咱家的凉棚掀翻过,还吹倒了鸡窝矮墙。风停了,房后会

出现一条泄洪后干涸的河道。树和电线杆都折断了,黄白色的茬口尖尖地向上戳着,就迎着风来的方向,

做出一个反抗者的姿态。那些堵过的朝北的窗户还要再去添上两块砖头,塞些碎毛毡和卫生球进去。

你们在那里战斗,一定打了胜仗吧。见到那带火的泥浆了吗?它一股股地喷涌出来,泼洒在蓝天上。

你们在开辟新的疆域和战场,打的是先锋,在最前线。你们遭遇看不见的地下岩石,钻凿怪叫的风和戈壁

的火,就像我们在朝鲜迎向流弹,冲进吞掉肢体的弹坑和漫天卷地的火焰。

从朝鲜回来,部队去了天津。我们打了一个秋天、一个冬天外加半个春天。仗打到一半,我负了伤,

一块炮弹皮斜插在我的屁股上。我趴着阅读了在医疗所头一个夜晚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大睁的双眼问候不

断变换面孔的夜色。我辜负了日落的好意,面枕黑夜而不能沉入安眠的湖底。我耳边依旧震颤着炸弹的闷

响,一声接着一声。脸颊还在等着掀起的砂石劈头盖过来,而且真的感受到了暴雨倾泻般针扎的痛感。刚

有了些睡意,脖颈软下来,梦又燃烧起来,炙烤得人难受,疼痛得又昂起头。邻床的士兵一直在呻吟,一

块弹片插进了他的前额。士兵试图用最小的力气发出最大的声响来稀释疼痛。太阳抚触到额头的时候,我

眯了一会儿,再睁开眼,他的床位已躺着一个汽车兵。

到了天津,就到了另一个世界,然后就遇见了你妈。你妈是村里的妇女队长,年龄比我小一轮,这你

是知道的。她见我年纪大,个子又小,不太乐意。可见过几次面后,婚事还是定了下来。然后就是转业。

现在想,如果不去朝鲜,如果回不来,我也不会遇见你妈,也不会有你。在朝鲜,我们又往南挺进了。那

几天冻得手粘在线上拿不下来,四周又都狂舔着火信子。火海的浪涛拍击着耳朵,那冲击波穿透了岩石,

把我们胸腔沸腾着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像用钻杆打通矿脉,让地火自由地喷发。我把话机递给前线指挥,

④一只手还一直死死地攥着那根线,另一只胳膊则拼命抵挡不断喷射过来的砂土石块。我怕线断了就再找

不到头了,我感觉到线路里战情通报正汹涌奔流。后来在天津的海边休整,我也长久地不能下水。我分不

清那到底是海水还是火焰。

我接到松开那根线的命令时,也被告知负伤了,因为血已浸透棉裤。我趴在一块门板上,准备被抬下

去。抬我的人也带着伤,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他们尽量平稳地抬我起来,我抓紧了门板的边

缘。这时一个沙哑充血的嗓音从背后叫住了我们。这个疙里疙瘩的声音粗拉拉地勾出一个问句,你写申请

书了吗?我觉得在这个将走不走的当口,他问的一定是门板上的我。我报告一声,写了。后来,“火线”

这两个字就刻进了我的生命里。我想,你此刻就身在火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叮嘱儿子要在肩上打补丁,既表现对儿子在“火线”工作的关心,也是教育儿子应发扬勤俭节约

的作风。

B.父亲回忆在天津海边休整时仍不能下水的经历,写出了战争给父亲带来的心灵创伤,侧面表现出战争

的残酷。

C.小说结尾段写到两个战士“一个包着头,另一个也包着头”,展现出志愿军战士受伤不下火线的战斗精

神。

D.文中父亲始终在与没有出场的儿子聊天,内容看似随意,但字里行间饱含真情,是两代人在精神上的

接力。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单独成段,开篇点题,让读者将阅读关注点聚焦于“火线”,迅速进入小说情境,增强阅读体

验。

B.句子②用排比写出父亲战争经历的丰厚与不可磨灭,棉衣被母亲捶洗后“薄得透亮”,让父亲倍感失

落。

C.句子③“淬”字一方面写木柄经过异国风雪洗礼而坚硬如钢,另一方面暗示战争也是对父亲身心的淬

炼。

D.句子④“攥着”“抵挡”等动作描写,再现了战场上父亲为保护电话畅通所展现出来的舍生忘死的精

神。

8.“火线”作为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在叙事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吴楚反,闻,晁错谓丞史曰:“夫袁盎多受吴王金钱,专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请治盎,盎宜

知计谋。”丞史曰:“事未发,治之有绝。今兵西乡,治之何益!且袁盎不宜有谋。”晁错犹与未决。人

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窦婴入言上,上乃召袁盎入见。$

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可罢。

孝文帝时,天下无治《尚书》者,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

错受《尚书》伏生所。还,因上便宜事,以《书》称说。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书数十上,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

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

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

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

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上书言军事,谒见上。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

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

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

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

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嗟

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

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郤。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苏轼《晁错论》,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袁盎具言吴A所以反B状C以错D故E独急斩F错以谢吴G吴兵乃可罢

11.下列对材料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副词,于是,就,与《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的“乃”意思不相同。

B.治,研究,与《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的“治”意思不相同。

C.称,称述,称引,与《出师表》”先帝称之曰能”的“称”意思相同。

D.弱,使……变弱,削弱,与《过秦论》“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丞史认为要在事情没有爆发时处理才有效,现在处理没有益处,晁错也提及袁盎不应该有什么阴谋,

所以他犹豫不决,错失处治袁盎的机会。

B.晁错忠心护国,积极建言献策,维护国家利益,在孝文帝和景帝时期都曾上书请求削减诸侯封地势

力,分别遭到诸侯们的反对和痛恨。

C.晁错的父亲认为晁错的做法会招致杀身之祸,晁错坚持己见并不认同他父亲的观点,晁错的父亲死

后,吴楚七国果然以诛杀晁错的名义反叛。

D.从前大禹治水的时候,他预料到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因而能够从容

不迫地去治理水患,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郤。

14.苏轼评价“错有以取之也”,是说晁错遭到杀身之祸有他自己的原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①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②。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③。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④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

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注】①作者受诬陷落职,有此作。②《晋书•张华传》中载,张华看到斗牛之间中有光芒,遂问雷

焕,雷焕认为是宝剑之气上冲于天,相传宝剑在深潭之中。③鱼龙,水中怪物,这里暗指朝中阻遏抗战的

小人。惨,狠毒。④元龙,陈登的字,东汉末年杰出将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浮云”既可能是“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中真实的浮云,也可能是大宋沦陷的北国江山。

B.“斗牛光焰”中的“斗牛”是星宿的名字,和《赤壁赋》中的“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牛”相同,属

于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玄武。

C.“千古兴亡,百年悲笑”八个字写作者看透了历史兴亡、是非成败,感慨人生只不过是一场百年的悲喜

感叹而己,充满了洒脱与喜悦。

D.后三句写诗人登楼俯瞰,沐浴着夕阳的航船再一次卸落风帆,在沙滩上搁浅停留,渲染一派和平景

象,实则寄寓了诗人更为深沉的家国之思。

16.这首词内容写出了面对国土沦丧、战云密布的情势,南宋朝廷却苟合偷安,不思进取的情形,请找出

并分析原文中有对比关系的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听闻国学老师说,礼乐属于外在,仁义才是内在,不禁心有所感,想起了《论语•八信》的

几句话,请任写两句:“,?”

(2)疫情期间,日本捐赠武汉物资上写的“?"两句是《诗经•秦风•无

衣》中描写战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句子。

(3)小宇最近在研读《孟子》,他读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结合近期学过的《屈原列传》,认

为司马迁的这两句“,”就是赞扬屈原的著作“言近旨远”。

(4)在诗歌的比较鉴赏中,小丽认为《春江花月夜》中“,”两句写了游

子和思妇通过互相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这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

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电视剧中播放主人公梦中与去世的爱人相见的场景,二人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泪

中,生动感人,你感动不已,想起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两句。

(6)小亮酷爱钻研中国历史,朝代的兴衰让他感觉“民心所向”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比如贾谊

《过秦论》中“,”描写了天下百姓拥护陈涉起义,奋起反抗秦朝暴政的

盛况。

(7)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老师告诉同学们在唐宋

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名句还有很多,如李白《将进酒》",

(8)“酒”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常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感叹人生。唐

代诗人李白就写过很多这样的诗句,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他大都是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沈先生读很多

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①,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

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

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天真,甚至很诚恳;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

益匪浅,也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②。

沈先生教创作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③,还会介

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

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几篇这样的作品,包

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④,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

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节选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8.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新的国家领导人就职典礼开始了!

B.他住了三天就走了,我来不及见他。

C.我们就事论事,不作过度发挥。

D.就算他亲自来了,我也是这个意见。

19.“举一隅而三隅反”这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标点符号使用及表述等方面有三处错误,请进行修改,并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

答题卡上。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犹如用兵。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坏兵愈多愈不易调动,愈不易获得好的战

果。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须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用兵又讲究布

阵,步,马,炮,工,辎,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按部就班,各守岗位,本队侧翼,前锋,后卫,

必须摆布周密,纪律严明。在一篇文章之中,全文就是一个阵势,A.为了使各段之间,紧密联

络,相互照顾,组成一篇完美的作品,写作时另一件需要注意的工作就是布局或安排。很多作品,内容零

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调和,就是由于作者_B

一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所谓剪裁,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选择必须学习抓

重点。我们再以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如此始能稳操胜算。作文章亦与此类

似。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做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主旨,一个着重点。我们运

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举例来说,守财奴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多,但是吴敬梓

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却只拣选了严监生临死时手指灯碗内两根灯芯不肯瞑目的故事。曲:

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心性虽冷静,骨子里却仍不能“忘情”的人。曹雪芹却只选了刘姥姥游大观园

时,当刘姥姥从妙玉的庵里辞出后,妙玉竟连刘姥姥用过的茶碗都扔了。但是宝玉到庵里来的时候,她却

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让给宝玉使用。这一切都为我们证明,C,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

22.请从窦娥、周朴园、王利发这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印证作者有关文学

剪裁的观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需求是发明之母。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1~5题答案】

【答案】1.A2.C

3.C4.①句为设问,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寻常事物具体名称的重要性。

②句为反问,能增强语气,更加鲜明地表明不明辨事物具体的名字并不会影响生存和交流,但“无用之

名”具有审美意义。

5.①“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反映了《诗经》认知名物的作用。

②这一主张有利于区分物类自然属性、建构抽象伦理象征意义,建立社会秩序。

③有利于连接具体的物,重现真实的存在过的生活世界。有利于安放人的活动与感情。(或彰显审美、娱

乐)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A7.B

8.①“火线”是父亲传递战争指令和捷报的电话线;②“火线”是父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与敌人交锋的前

线;③“火线”是儿子勘探石油的最前线;④“火线”是坚守、担当和牺牲的革命精神。

9.①回忆与现实交织。将父亲对革命经历的回忆和儿子勘探油田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打破时空限制,使情

节具有跳跃性。②采用对话的叙事方式。以父亲与儿子聊天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使叙事集中,便于引发

读者共情。③语言富有诗意。用词形象鲜明,如“舔舐”“一股股”“麻酥酥”等词,表达形象,富有诗

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CEG

11.C12.A

13.(1)等到窦婴、袁盎进言。皇上就命令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把他处死。

(2)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能够趁着君臣隔阂钻了空子

14.①晁错未能准确预料强大的七国起来反叛,当祸患发生时又不能像大禹治水一样从容不迫地去治理,最

终导致失败。

②晁错一心想保全自身,当七国反叛时,他主张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导致君臣离心,招致杀

身之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C16.①“举头西北浮云”和“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的对比。开篇直写国家

危急存亡的形势。西北被浮云遮蔽,暗示中原沦陷金人之手。结尾停船系缆却渲染了一派悠闲和平之景。

②“夜深长见,斗牛光焰”与“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的对比。表现出传说和现实的巨大反差,这也是词

人收复失地壮志和外界无人理解的矛盾。

③“待燃犀下看”与“风雷怒,鱼龙惨”的对比。想要“燃犀下看”寻找宝剑但是却怕“风雷怒,鱼龙

惨”。表现收复失地的壮志遭遇了小人的阻遏。也暗示了诗人遭受朝中奸佞的诋毁与诬陷。

④“过危楼,欲飞还敛”与“元龙老矣”形成鲜明的对比。过高楼(古代的危楼是指高的楼台),本想飞

去但还是收敛作罢,身体精神都已感到疲惫。诗人老当益壮,想要建立一番功业。却又因现实的打击而自

敛锋芒。运用对比表现出诗人的无奈和自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人而不仁②.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⑤.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6).举类迩而见义远⑦.此时相望不相闻⑧.愿逐月华流照君

⑨.相顾无言⑩.惟有泪千行⑪.天下云集响应⑫.赢粮而景从⑬.君不见高堂明镜悲

白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