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1页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2页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3页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4页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单元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人教版(2024)八年

级上册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单选题

1.“声纹锁”运用声纹识别技术,能识别主人说出的“口令”并自动解锁,而当其他人说出同

样的“口令”时却无法让锁打开。你认为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什么特性来识别主人身份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2.某超声波测速装置工作时,它可以定向发出超声波。一辆汽车始终在装置的某一方位上

沿直线行驶。如图所示为装置屏幕,屏幕上方有标尺,PpB是装置先后发出的相邻两次超

声波信号,其时间间隔为4s,%、%是Pr已由汽车反射回来后装置接收到的信号。设装置

匀速扫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根据如图所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I।I।I।I।I।I।I।I

AAAA

Pn

尸I"122

A.汽车朝着装置行驶

B.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Is

C.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这段时间内,此超声波信号传播了

170m

D.测速仪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到被测汽车收到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255m

3.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甲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停止发声

B.乙图:用发声响度不同的音叉轻触静止的乒乓球,两次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不同

C.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随音乐跳动,这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丁图:用嘴吹一根带活塞的塑料管,将活塞上下拉动时,发出哨声的响度改变

4.下列对图中四幅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B.乙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丙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丁图B超检查身体是应用声能传递信息

5.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些海洋生物能够感觉到超声波的存在,并可能受到其影响,在物

理效应方面,超声波可以通过振动直接对海洋中的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在海底钻探等工作

中使用超声波会导致藻类和浮游动物受损甚至死亡。关于这一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A.该现象说明超声波具有较高的能量

B.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慢

C.超声波是声源做低频高幅振动时产生的

D.超声波可以穿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前传播

6.关于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音调与振幅有关

B.乙:通过观察乒乓球是否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探究的是声音传播的条件

C.丙: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可以推断真空中不能传声

D.T: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可以探究“响度与频率的关系”

7.有一种专门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当人们存放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后,要用仪器记录下

自己的“手纹”、“眼纹”、“声纹”等。以便今后用这些自己独有的特征才能亲自取走物品,防

止被别人领走,这里的“声纹”记录的是人说话声音的()

A.音调B.响度

C.音色D.振动的幅度

试卷第2页,共8页

8.下列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A.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

B.建筑工人在嘈杂的环境中戴耳罩

C.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

9.2024年9月18日,合肥市肥东县发生了4.7级地震。发生地震时有些动物会出现异常行

为,它们能听到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但是人耳却无法听到,原因是次声波的()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振幅太大D.频率太低

10.如图所示,小红在校园文化艺术节进行古筝表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B.演奏声只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C.演奏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xl(/m/sD.弹奏粗细不同的琴弦,改变了演奏声

的音色

11.超声波屏下指纹识别是一种新型的手机解锁技术。超声波发射器向屏幕发送信号穿过屏

幕,并被手指反射回来。接着,超声波传感器会检测这些反射信号,根据指纹纹路的细微差

别来识别人的指纹。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A.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人可以听到其声音

B.超声波识别指纹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

C.湿手或沾水的手能被识别利用了水不能传声

D.手机音量开得越大,人听到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12.声音不能被肉眼直接看见,但可以用手机软件一示波器显示出波形来进行研究。下列对

C.b、d的音调和响度相同D.c、d的音色和频率相同

13.如图所示是一款超声导盲手杖,它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来探测周围5m障碍物的

情况,并处理成语言信号及时播放出来,达到“以听代视”的效果。该手杖可帮助盲人辨别障

碍物的方位、距离、大小甚至形状等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该声音是因为超声波的能量太小

B.该手杖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C.人耳听不到超声波因为它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该导盲手杖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

二、填空题

14.生活中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的特性,如“女高音”、“男低音”“引吭高歌”、“低声细语”。

“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描述是,“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描述

是。(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下面四幅图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以知道,甲和乙的不同,乙和丙

的________相同,乙和丁的_______相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6.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频率是Hz,

人耳听到(选填“能”或“不能”),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大约6Hz,人耳听到(选

填“能”或“不能”但是图中的能听到。

试卷第4页,共8页

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频新Hz)

三、实验题

17.跨学科实践: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小明想比较聚酯棉材料和海绵材料的隔音性能,

□□

(1)小明分别用两种材料做了如图甲所示的隔音盒。该制作的错误之处是两个隔音盒的厚

度;

(2)改正错误后,小明在安静的环境下,将手机1播放80dB的声音,先后置于两种隔音盒中,

另一个手机2在距隔音盒不同距离的位置测量接收的声音,如图乙,得出如表中的数据。表

格A处应填写(选填“音调”或“响度”);

(3)利用表中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得出_________材料的隔音性能更强;

(4)小明认为人耳可以替代手机2进行探究,并提出如下两种方案,最佳的是;

A.人距隔音盒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手机1在两种材料的隔音盒里发出声音大

小。

B.人边听声音边后退,直至听不到手机1发出的声音为止,比较两次距隔音盒的距离。

(5)小明发现上录播课时,为了防止录播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使用了隔音

材料,这种噪声的控制途径是o(以上两空选填字母)

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传播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四、综合题

18.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是我们学好物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如图是小明做物理实验时

使用的一些工具。

(1)如图甲,测量橡皮的长度,正确的视线方向是长度是(选填"A”或"B”),橡皮的长

度是cm;

(2)图乙是用秒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1000m比赛成绩、示数是s;

(3)图丙,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发生变化。

五、计算题

19.如图所示是地下车库车位指示灯工作的示意图。车位指示灯与车位探测器连接。车位探

测器向地面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依据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

声波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感知”车位上是否有车。当车位上没有车辆时,超声波往返时间较长,

指示灯为绿色;当车位上有车辆时,超声波往返时间较短,指示灯为红色。超声波在空气中

传播速度为340m/s,当车位上没有车辆时,车位探测器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

超声波所需的时间是0.012s,求指示灯到地面的距离So

试卷第6页,共8页

车位探测器

车位指示灯

六、科普阅读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真的发生声波,几名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雪

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x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

海里的鲸鱼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然而,这些声音

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著名的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通过实验作出断定,这

些声音不是雪花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雪花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他还发现,大气泡振动

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科学家们不信,因为雪花

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在一个风雪的夜晚,科学家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

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

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

或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该声波在生活中的一个

应用是«

(2)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于鲸鱼来讲(选填“属于”或“不属于”)噪声。

(3)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声,还是雨滴落水声,都是气泡引起的,这个

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能传播声音。

(4)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和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是因为大气泡内空气振动的比小

气泡内空气振动的(选填“快”或“慢”)。

(5)渔民用的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发射和接收的声波的频率=

(填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等于20000HzB.等于2000HzC.小于20000HzD.大于20000Hz

(6)请你列举一种你家或学校周围存在的噪声,你是从哪方面来控制这一噪声的?

试卷第8页,共8页

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DBDACCDDA

题号111213

答案BCD

1.C

【详解】A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故AD不符合题意;

B.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因此声纹锁是根据音色来识别主

人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A.由标尺上的时间刻度可以看出,第一个超声波信号Pi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2

个小格,第二个超声波信号P2从发出至返回历时为3个小格,即第二个超声波信号从发出

至返回所用时间较长,表明Pi、P2两个超声波信号分别遇到汽车时,第一个信号与汽车相

遇的位置离超声波测速装置较近一些,可见汽车是朝着远离超声波测速装置的方向行驶的,

故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Pl,P2是装置先后发出的相邻两次超声波信号,其时间间隔为4s,由图

可知,标尺上的时间刻度有8小格,所以图中每小格表示的时间是0.5s,故B错误;

C.由图可知,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时间为

tA=2x0.5s=Is

此超声波信号传播的路程为

sx=vtx=340m/sxIs=340m

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此反射信号的时间为

t2=3x0.5s=1.5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

“=g”2=gx340m/sx1.5s=255m

故D正确。

答案第1页,共6页

故选D。

3.B

【详解】A.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传声的介质变少,听

到声音的响度变小,闹钟不会停止发声,故A错误;

B.用发声响度不同的音叉轻触静止的乒乓球,此时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因此两次乒乓球

被弹开的幅度不同,故B正确;

C.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随音乐跳动,这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C错误;

D.用嘴吹一根带活塞的塑料管,将活塞上下拉动时,内部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

不同,声音的音调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甲图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用无线电

才能对话,故A错误;

B.乙图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频率不同,则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丙图道路两旁的隔音墙,阻止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丁图B超检查身体是应用声能传递信息,了解病人的病情,

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在海底钻探等工作中使用超声波会导致藻类和浮游

动物受损甚至死亡,说明超声波具有较高的能量,故A正确;

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在液体中次之,在气

体中最慢,所以,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B错误;

C.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为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为次声波,超声波的频率较高,

因此超声波是声源做高频高幅振动时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超声波不可以穿过一定厚度的真空向

前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6.C

【详解】A.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纸屑跳动的幅度不同,说明鼓面的振幅不同,声音

答案第2页,共6页

的响度不同,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把静止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逐渐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听到铃声逐渐变小,进一步推理可知真空中不能传声,故C

正确;

D.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则钢尺振动的频率不同,探究的是音调

与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因为每个人发声的特点都不同,即音色不同,这样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进行辨别不同

人的说话,所以“声纹”记录的是人的音色。

故选Co

8.D

【详解】A.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不符

合题意;

B.戴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测量噪声大小,不能控制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D.学校录播教室的内墙常用吸声软装材料,可以吸收反射噪声,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详解】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其中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高于

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次声波,它的频率范围低于20Hz,我们的

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Hz〜20000Hz,所以人们听不到。故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演奏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演奏声能够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故B错误;

C.演奏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C错误;

D.弹奏粗细不同的琴弦,改变了琴弦振动的快慢,改变了演奏声的音调,故D错误。

答案第3页,共6页

故选A。

11.B

【详解】A.超声波是声波的一种,不在人耳听到的范围,人不可以听到其声音,故A不符

合题意;

B.超声波发射器向屏幕发送信号穿过屏幕,并被手指反射回来是利用了回声定位原理,故

B符合题意;

C.湿手或沾水的手能被识别利用了水能传声,故C不符合题意;

D.手机音量开得越大,人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C

【详解】A.a、b的波形相同,振幅不同,则a、b的音色相同,响度不同,故A错误;

B.a、c的波形相同,振幅不同,则a、c的的响度不同,音色相同,故B错误;

C.b、d的振动频率相同,振幅相同,则b、d的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故C正确;

D.c、d的波形不同,振动频率不变,则c、d的音色和频率均不同,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A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耳听不到该声音是因为超声波的频率太高,超

出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故AC错误;

BD.根据题意可知,超声导盲手杖可以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回波来探测周围5m内障碍物的

情况,说明手杖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且利用了回声定位的原理,故B错误,D正

确。

故选D。

14.音调响度

【详解】[口⑵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

距离有关。女高音”和“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高低,即声音的音调不同。“引吭

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不同。

15.音色响度音调

【详解】口]甲和乙波的形状不同,表示音色不同。

⑵乙和丙波的振幅相同,表示响度相同。

[3]乙和丁波的疏密程度相同,表示音调相同

答案第4页,共6页

16.350能不能大象

【详解】⑴⑵[3][4]昆虫的翅膀在2s内振动了700次,频率为

700次

-----二350Hz

2s

人耳的听觉范围在20~20000Hz,因此昆虫翅膀振动的声音人耳能听到。蝴蝶翅膀的振动频

率大约6Hz,人耳听不到,图中大象的听觉范围在l~20000Hz,因此大象可以听到蝴蝶翅膀

振动的声音。

17.(1)不同

⑵响度

(3)聚酯棉

(4)B

(5)B

【详解】(1)用两种材料做的隔音盒大小,厚度应该相同,这用到了控制变量法,从图中可

以看出,制作的错误之处是大小不同,厚度不同。

(2)手机2在距隔音盒不同距离的位置测量接收声音的响度,单位是dB。

(3)利用数据进行比较,距离相等,响度小的效果好,由此得出聚酯棉材料的隔音性更强。

(4)人距隔音盒一定距离处,先后比较人听到手机1在两种材料的隔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