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B/18/wKhkGWefG2KAbbAQAAJwhrU9iHk773.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B/18/wKhkGWefG2KAbbAQAAJwhrU9iHk7732.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B/18/wKhkGWefG2KAbbAQAAJwhrU9iHk7733.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B/18/wKhkGWefG2KAbbAQAAJwhrU9iHk7734.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3B/18/wKhkGWefG2KAbbAQAAJwhrU9iHk77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二战后,亚洲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等经济显著发展,在文化上,他们也有共通之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B.优先发展出口工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C.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必须共同发展D.把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机融合2、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人不仅保存了古代医学,而且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通过与希腊、波斯、拜占庭、中亚各民族和中国唐代的科学文化交融,创造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A.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B.阿拉伯帝国的医学成就领先于世界C.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D.阿拉伯人自主创新取得巨大医学成就3、某历史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图片,请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形势图《马可·波罗游记》
丝绸之路A.中华文化的吸引力B.西方文明的优越性C.帝国的扩张与崛起D.文明的碰撞与交流4、2003年,在美国所有的拥有博士学历的人口当中,34.6%是在外国出生的。在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移民的比例也不尽相同。其中,移民比例最低的为心理学,仅为8.5%;移民比例最高的为化学工程学,高达49.2%。这一移民趋势()A.提高了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B.适应了美国科技发展的需要C.维护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D.使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落后5、1977年10月,在邓小平的积极推动下,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不再根据家庭成分限定考生资格。这一举措()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体现B.落实了“百家争鸣”的方针C.彻底否定了“文革”的错误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6、1583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于1599年记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一说法,据说这是首个记录、传播这句话的西方人。利玛窦在华期间的活动()A.推动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B.掀起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潮流C.为中国传统科技带来新知识D.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1683年,牛津大学通过接收英国贵族阿什莫林捐赠的各种器物和动、植矿物标本建立了阿什英林博物馆,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摘编自池永梅《公共博物馆在欧洲的起源》材料二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困强御辱“有用”的东西,譬如京师同文馆下属的教学辅助设施——科学博物馆。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予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1905年,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他认为,文物收藏的目的是“留存往迹,启发未来”。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藏品多来自清廷内府,以历史古物为主,参观人数众多。——摘编自李飞由“集新”到“集旧":中国近代博物馆的一一个演进趋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博物馆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博物馆的文化功能。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10、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材料二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材料三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己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三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仕”与“隐”是自士阶层出现便困扰士人身心的两难选择。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但东汉中后期一直到南北朝,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在生存和内心自由之间痛苦挣扎。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仗进之风大起,乐于高卧山林者凤毛麟角。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他更愿意选择远离朝廷政治权力中心,到州郡做地方官或闲职散官,似官似隐,同享世俗享乐与精神自由。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
——引用自微博作者橙子辅导《传统心态与行为》(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仕隐观念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12、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其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礼"文化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对中国文化而言,是承先后后的一大开创.”礼乐的推行对个体而言,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对群体而言,是为了“爱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玉敏《以“仁”释礼,援“仁”入乐》材料二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蒋传光《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材料三近代以来,一些人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源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并为此发起了批判旧文化的运动.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看,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郭瑞民《中国的礼仪文化》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是如何丰富“礼”内涵的?归纳“礼”的价值追求。
(2)材料二中的宋明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礼”的?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批判旧文化的运动”是什么?作者认为它存在什么局限?
(4)“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材料三,指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中华传统文化不被“淹没”?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你认为当前我国应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11世纪教皇的权力开始由盛转衰,教皇解释《圣经》的话语权和释义权的威信逐渐降低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摘编自黄雅丽《古登堡机器印刷术引发的系列变革研究》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材料二路德曾描述印刷机是“上帝最大、最极致的仁慈,通过它,福音事业被推向前行”。萨尔顿指出印刷术:“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登堡印刷术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印刷革命”产生的深远影响。15、语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礼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1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都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订。”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据统计,即使是一般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从此,汉语拼音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网络整理(3)根据材料三概括汉语拼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广汉语拼音的积极作用?
(4)综上,概括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1题,共4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城。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一词的内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题,共12分)1、D【分析】【分析】
【详解】
韩国、新加坡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印度接受了西方的自由主义等一些基本价值取向,但又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据此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均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2、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人除了对传统医学的发展之外,还融合西方和东方中国的医学文化,形成了兴盛的阿拉伯医学,这说明阿拉伯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遗产,A正确;题干没有对阿拉伯医学和其它地区的医学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阿拉伯对各处医学文化的融合,而非强调其桥梁作用,排除C;阿拉伯人借鉴了其他地区的文化,排除D。3、D【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对外扩张,将希腊文明带到东方;马可·波罗丰富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的经贸和文化往来,由此可见,三者共同反映了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选D;亚历山大帝国并未扩张到中国,其扩张也不是受到中华文明的吸引所致,故排除A;《马可·波罗游记》和丝绸之路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优越,无法体现西方文明的优越性,故排除B;丝绸之路无法体现帝国的扩张与崛起,故排除C。4、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2003年在美国的移民群体中,博士学历占据多数,并且理工科人才较多,这适应了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外来移民最多的是理工类,有利于促进科技的发展,移民的文化素质与美国整体的文化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维护依靠的是综合国力,C项说法夸大了移民的作用,排除C项;这些移民有利于提升美国的科技创新,但并不能导致其他国家科技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关恢复高校招生的重要文件,是对“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和全面恢复教育秩序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百家争鸣”方针是双百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相互争鸣,自由讨论,这在材料中并没有呈现,排除B项;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作出彻底否定,排除C项;十年探索时期,我国建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6、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末年(中国)。结合所学,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将西方在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带到中国,C项正确;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晚于利玛窦来华,排除A项;徐光启等人对利玛窦等带来的西方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但学习西方科技并未成为普遍潮流,也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D项。故选C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7、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8题,共16分)8、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以开始了探索海外世界的热潮,将从全世界搜罗;掠夺的奇珍异宝带到了欧洲”可得出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根据材料一“大量私人收藏的发展,为博物馆的藏品积累做了准备”可得出,私人收藏的发展;根据材料一“17世纪开始,在人人平等的思想影响之下,许多皇室和贵族的收藏品开始对部分公众开放参观”可得出,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根据材料一“这是世界上第一间永久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博物馆,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可得出,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2)趋向:根据材料二“晚清人视‘博物院’为‘新物云集’之地;主要是展示器械枪炮;科学发明、水火电气等对困强御辱‘有用’的东西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博物馆被赋子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历史古物为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趋势是: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走向独立和专业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原因:根据材料二“甲午战后,日本明治维新的显著成果给中国知识阶层沉重警示”“张謇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民国建立后,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宗旨开设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相继成立”并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分析回答。
(3)根据材料一“并成为牛津大学的科学研究中心”、材料二“基于文化之成就,本乎历史之传承,而历史之精神,端在文物之观感”“以历史古物为主”并结合所学从推动科学文化研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传承和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进行分析。【解析】(1)原因:文艺复兴推动欧洲探索海外世界;欧洲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私人收藏的发展;启蒙运动传播了平等思想;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需要。
(2)趋向:从展示工业文明成果走向展示历史文物;走向独立和专业发展;公共性不断增强;民族性不断增强。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爱国意识进一步觉醒;西学东渐不断深入;知识分子的推动;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3)功能:推动科学文化研究;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激发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传承。
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和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角度回答。【解析】(1)不同:中国古城文物的历史时限比欧洲长;但数量比欧洲少。说明: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开始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
(2)不是。理由: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抹杀了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坏了城市历史延续。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可知,从传播形式来看,有随着宗教文化传播,也有教学传播等,传播形式多样;根据材料“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可知,随佛教传播而传播;根据材料“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可知,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根据材料“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并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国力强盛,推动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根据材料“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并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也便利了古代汉语不断外传;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吸引力也是汉语传播的重要条件。
(2)变迁:根据图表材料;结合所学从1862年-19世纪末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从1919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从1945年抗战胜利前后美苏与国共关系进行分析;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冷战格局的国际环境及外交政策进行分析;从1964年中苏关系进行阐述;从1978年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影响:结合所学从人才培养;中外交往及经济文化交流进行概括阐述。
(3)根据材料“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等方面分析概括,言之成理即可得分。【解析】(1)特点:历史悠久;传播形式多样;随佛教传播而传播;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
原因:古代中国国力强盛;中国文化具有吸引力;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外交通的畅通;明清以前的中国对外政策较为开放;宗教文化传播的推动。
(2)变迁: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开展,为培养翻译人才开设外语教育。
1919年前后;在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影响下,先进的中国人纷纷从国外寻求救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而苏联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故出现国统区的英语热和解放区的俄语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冷战”;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964年;在中苏关系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教育部把第一外语由俄语改为英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加强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外语教育出现持续高潮。
影响:培养了大批近代化人才;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见解:它丰富了英语文化,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世界文明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1、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可归纳出起源较早;根据材料“实际上‘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最终目的还是‘仕’”可归纳出“隐”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士”;根据材料“汉代大一统确立后,由于国家的强大,士人深受鼓舞,投身庙堂成为自然选择”可归纳出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根据材料“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可归纳出受到其它思想的影响。因素:根据材料“孔孟二人都有过看似机变,通达的仕隐观念”“由于时局动荡,士人或归隐山林放浪形骸,或欲隐却仕苟且偷生”“唐朝科举兴盛,思想开放”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统治者的政策态度及儒家学者的个人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评析: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转衰,时令人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注催生了白居易的‘中隐’思想”“白居易以儒修身以佛道修形成了更为成熟、圆融的处世心态和行为”和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平衡进退出处的中隐思想,是他对自己人生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理性思考的产物,是在对黑暗现实的逃避与消极反抗之余,去追寻人格的独立,去探寻生活中的美的结果。【解析】(1)特点:隐为仕服务(仕主隐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素:政治环境;儒家社会责任感;士人的探索反思;佛道思想的融合。
(2)述: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指的是亦官亦隐,与现实政治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是中唐时期政治环境恶化、国力衰弱的背景之下士人吸收传统仕隐思想和佛道思想的产物。评:积极:调和了仕与隐之间的矛盾,为后世文人心态的成熟作了铺垫,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消极:弱化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一定程度上促使士大夫价值观庸俗化发展。12、略
【分析】【详解】
(1)内涵:根据材料“他(孔子)以“仁”做为礼乐精神的内核”可归纳出以仁为内核。追求:根据材料“是为了道德的完善,成为仁德之人”可归纳出完善道德;根据材料“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归纳出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根据材料“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理’”可归纳出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是为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和加强思想控制。
(3)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局限:根据材料“但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可归纳出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根据材料“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如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就会被淹没”和所学知识可知,围绕继承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解析】(1)以仁为内核。完善道德;和谐人际关系。
(2)解释:礼等同于“天理”。目的:维护君主专制;思想控制。
(3)运动:新文化运动。局限: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
(4)做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或保持民族自尊;)借鉴吸收西方文化。13、略
【分析】【分析】
(1)
特点:①渐近性;据材料“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据材料“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儒家;道家等更多的中国元素,适应了中国文化的特点。③明清以前,据材料“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并结合所学可知,少数民族内迁,其文化自动与汉文化融合,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据材料“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传教士东来,以知识传教;尤其是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纷纷进入中国,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据材料“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据材料“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大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西方学说的传入则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等方面回答。
(2)
策略:据所学可从我国应在大力宏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制度;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等角度回答。
【点睛】【解析】(1)特点①渐近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⑦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⑧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影响:①大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进。⑤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⑥西方学说的传入则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2)策略:①我国应在大力宏扬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②在对待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也要去其糟粕。③我们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制度。④在外来文化面前,既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也要切忌盲目自大,固步自封。14、略
【分析】【详解】
(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基督教会迫切需要传播教义和布道占领民众心智;恢复信徒的信任”可知,教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12世纪,大学中的学问研究开始盛行,14;15世纪的德国出现了类似海德堡大学这样的著名学府”和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推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急需一项全新的、能够实现信息内容大批量复制的技术,以实现大规模传播、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思想上分析,这一时期欧洲的思想解放。
(2)根据材料“既促成了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又给旧思想的生命翻开了新的一页”可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当印刷文化到来,书籍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个思想强烈躁动的时期随之而来,进而推动了新技术的采用,对后来的以机器取代人力影响深远。”可知,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刷革命的出现,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印刷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解析】(1)教会发展的需要;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商品经济的推动;欧洲的思想解放。
(2)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欧洲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兴起;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欧洲的社会转型。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可得出历史悠久;从传播形式来看,有随着宗教文化传播。也有教学传播等,传播形式多样;根据材料“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可知,随佛教传播而传播;从传播区域来看,主要影响东亚近邻国家。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语传播在汉唐时期传播较快,原因在于古代中国国力强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语传播与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同时,而后者得益于“丝绸之路”,因此汉语传播也得益于“丝绸之路”推动,对外交流频繁;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特质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吸引力也是汉语传播的重要条件。
(2)原因: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分析。经济方面:根据材料“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密切各地联系;根据材料“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二战后成为世界经济、技术主导者,因此英语的地位自然提升。从政治角度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确立在近代世界的政治优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二战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从文化角度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成为日不落帝国,推动英语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加快,密切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强化英语的地位。
(3)特点:根据材料“文字必须改革形式应该是民族的;字母和方案都要根据现有汉字来制订”可知,突出民族性;根据材料“即使是一般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可知,语言简单,便于掌握;推广;根据材料“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可知,以立法形式推广。作用:根据材料“即使是一般农民,15到20个小时就能掌握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100个小时就能识字1500个”可知,有利于文化普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材料“汉语拼音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HO-PEG3-CH2-6-Cl-生命科学试剂-MCE-6427
- CP-LC-0743-生命科学试剂-MCE-6886
- 5-Hydroxy-9-S-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2639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医疗企业股权并购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新品全国市场推广与销售代理协议
- 2025年度二零二五年度终止股权转让终止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终止体育赛事组织劳务终止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蔬菜大棚租赁与农业循环经济合作协议
- 施工现场施工防生物战争威胁制度
- 施工围蔽项目特征描述
- 2024年山东泰安市泰山财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近五年重庆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2023
- 2023年新高考物理广东卷试题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版)
- 全科医医师的临床诊疗思维
- 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单元测试卷)(原卷版)
- GB/T 16818-2008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
- (七圣)七圣娘娘签诗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护理要点及健康教育
- 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精品课件(完整版)
- 2022年全省百万城乡建设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暨“华衍杯”江苏省第三届供水安全知识竞赛题库
- 广西北海LNG储罐保冷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