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红烛》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红烛》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红烛》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红烛》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红烛》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红烛》练习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芙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的“意”。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了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这是从创作构思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在我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意象”的具体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意象”是意中之象,可理解为“人心营构之象”,即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有机统一。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郑燮《题画》中有云:“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这里的此竹非彼竹,就是指客观的竹已在画家心中意化为审美的竹,形成了“意象”。所谓“成竹在胸”也是艺术家头脑中营构出的“意象”。第二,“意象”指艺术形象,特别是在明清的文艺理论中,普遍被采用来评论诗歌、绘画和书法创作。第三。“意象”指自然景物的形象。第四,“意象”指人物的风度神态。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与发展》)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选择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B.“意”与“象”融合并被引进文学领域,从根本上实现了语义转换,因而意象才具有了美学意义。C.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文学欣赏的过程则与之相反。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了一种艺术语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B.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都经过了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B.《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D.《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材料一有关“意、象、言”的相关论述,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试着分析下面诗歌中三者的具体体现。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了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百合花》节选材料二: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节选自闻一多《红烛》)6.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年纪的担架员”的话一方面交代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机智和勇敢。B.新媳妇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第一次是表明她认出是小通讯员,第二次表明她发现小通讯员伤势严重,可能已经牺牲。C.“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照应上文,既表现了小通讯员关心他人的品格,也表达了“我”无比痛苦的心情。D.“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流泪”写出红烛燃烧的状态,“灰心”表明红烛对未来信心不足的矛盾心理。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艺术特点的理解、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合花》中的“我”,不仅起到串连情节的作用,还表明文中的人和事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性。B.“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中的“百合花”象征着小通讯员的纯洁与高尚,同时也照应了题目。C.“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残风来侵”是指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D.闻一多的《红烛》这首诗,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诗歌浓郁的抒情氛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8.文中小通讯员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死的?9.请分析《百合花》中,“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这句话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0.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D.“新诗”代表《红烛》运用现代白话,打破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11.下列对《红烛》第一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12.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13.“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彩——这正是自然的方法。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4.全诗可分几层?写出每层层意。1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全诗的主旨。16.全诗一共有九节,每节都以“红烛啊!”开头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成果,创造光明你的原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说明: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用以表达自己内心的全部感情,即既要拯救这个世界,又充满着困惑。17.下列各项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18.下列各项对诗歌艺术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B.重复句的使用、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构成诗歌的突出的外在特征。C.这首诗歌不但深得自由诗的体式之美,而且深得中国传统诗的意境之美。通过对红烛这一意象的多层次挖掘,营造了深邃、迷离的意境。D.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19.诗中“红烛”这一意象既有传统内涵,又有作者赋予的新的意蕴,请予以分析。20.写诗讲究抑扬结合。“扬”是褒扬,“抑”是贬抑。这首诗多处扬抑结合: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是抑;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是抑;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请找出两处以上的扬,说说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21.根据你的理解,最适合依次填入原诗的一项是(

)红烛(节选)闻一多红烛阿!______?____?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____,____,____,也捣破他们的监狱!……①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②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③烧沸世人的血

④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⑤烧破世人的梦A.②①③④⑤ B.②①⑤③④ C.①②⑤④③ D.①②③⑤④22.学了闻一多的《红烛》,再结合他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崇敬之情。三、小阅读23.下列对《红烛》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每一节都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B.诗人在从红烛的外在形态上提取了红烛精神之后,进一步将之归结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画龙点睛,揭示了红烛精神的本质和灵魂所在,收束全诗,可谓“卒章显其志”。C.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反复使用感叹词强烈地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D.这首诗注重反复、反问等修辞的使用,注重押韵、格律,突破了诗人以往诗歌形式美和节奏感的限制,诗风自由,和诗中的情感适配。24.请赏析下面语句。(1)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2)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3)第二节说“一误再误”,到第三节却说“不误,不误”,应怎样理解?25.诗人在《红烛》第二节与第五节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26.下列各项对诗歌《红烛》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B.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C.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D.这首诗有明了的现实主义色彩。作者重个人情绪的宣泄,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27.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①红烛啊!

④红烛啊!

你烧得不稳时,这样红的烛!

既制了,便烧着!

才着急得流泪!诗人啊!

烧吧!烧吧!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烧破世人的梦,

⑦红烛啊!可是一般颜色?

烧沸世人的血——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请将你的脂膏,②红烛啊!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不息地流向人间,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培出慰藉的花儿,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⑤红烛啊!

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你心火发光之期,然后才放光出?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⑧红烛啊!一误再误;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矛盾!冲突!

⑥红烛啊!

灰心流泪你的果,匠人造了你,

创造光明你的因。③红烛啊!

原是为烧的。不误,不误!

既已烧着,

⑨红烛啊!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又何苦伤心流泪?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四、作文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从《红烛》的精神内涵、闻一多的学术成就、为民主献身等角度入手,用简洁而饱含深情的语句来撰写,可以有下面一些墓志铭。红烛燃尽,蜡泪凝诗魂,学术海洋里,你是领航的星辰。以笔为刃,剖析古典的奥秘;用声呐喊,唤醒沉睡的民主。从书斋走向街头,从学者成为斗士,为正义,无畏生死。诗韵里藏着家国的眷恋,烛光下映着理想的炽热,先生千古。一生探寻,在文字的长河中溯源文化;满腔热血,为自由的曙光舍生忘死。红烛精神,照亮黑暗时代;民主信仰,撑起华夏脊梁。学问的山峰,你攀登至巅;正义的战场,你冲锋在前。于故纸堆里寻根,在烽火岁月中抗争,用生命谱写自由之歌。烛火虽微,却敢与黑暗较量;先生虽逝,精神永照后人。把学术的严谨融入生命,将民主的火种撒向人间,永垂不朽。请选取其中的三条,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B3.C4.①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②接着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意象”概念的演变与发展过程;③然后具体分析“意象”在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中的具体含义;④最后强调“意象”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5.①言:作者运用反复和问句对红烛反复咏叹;②象:抓住红烛烛色鲜红和烛身成灰的典型特征;③意:意在赞美红烛燃烧自己点亮世界的牺牲奉献精神。6.D7.A8.第一问:小通讯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关心战友、体贴群众,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第二问:为了战友和抬担架民工的生命,他自己扑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的手榴弹上,壮烈牺牲。9.这句话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幸存同志的讲述,再现了小通讯员牺牲的画面,刻画了小通讯员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英雄形象。10.B11.B12.B13.B14.全诗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4节)紧扣“火”字,表现了诗人的觉醒和崇高的爱国情感。第二层(5~9节)紧扣“泪”字,写出诗人的冷静思索,表明了诗人要牺牲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望。15.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歌咏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世界,借红烛形象表白了自己的情怀。16.这是一种呼告的修辞手法。有力地倾诉了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17.D18.C19.牺牲奉献,忠诚担当;生活中的迷茫困顿和矛盾彷徨。20.归纳起来,这样的抑扬大体上经历了七次显著的变化,赞叹红烛的“红”,这是扬;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这是抑;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这是扬,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这是抑;欣喜于红烛的伟绩,这又是扬;最后,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时,感伤之情又隐隐透出,是抑,但全诗的收束却又是昂扬向上的。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线索清晰,形成了全诗特有的情绪型节奏。这种方法可以情绪多变,形成波澜和鲜明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考生可通过以上分析选两处“扬”的手法加以分析)21.B22.(示例)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23.D24.(1)“这样”是指示代词,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等词形象丰富得多。“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等其他字爽快率直。(2)其一,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不同程度地摇曳晃动。用“着急”更好地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3)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比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