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09/23/wKhkGWed5USAaePsAANfuwVGRjA825.jpg)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09/23/wKhkGWed5USAaePsAANfuwVGRjA8252.jpg)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09/23/wKhkGWed5USAaePsAANfuwVGRjA8253.jpg)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09/23/wKhkGWed5USAaePsAANfuwVGRjA8254.jpg)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M02/09/23/wKhkGWed5USAaePsAANfuwVGRjA82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利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分布区域的化石证据的多学科鉴定与分析成果,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这里有规律地发生着物种形成,但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了由骨骼上的切痕所显示的技术的痕迹。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话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进两百万年。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距今50000至4000年的第3时空,见证了多个人族物种并存局面的结束。人类此时掌握了一定的穿越水域的技术,到达了海洋的边缘地带,从非洲、亚洲和欧洲大陆扩散至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在本时空,人类开始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这个过程一方面放大了生产资源。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生态系统以支持更多的人口,构成了下一时空“景观迁移”的基础。在距今4000年前,人类终于拥有了跨越远距离海洋的能力,由此揭开了长达三千年的第4时空的历史此时空中,人类在流动过程中携带了各种生活工具以及被驯化的作物和动物,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加之全新世温暖的间冰期环境,人口大规模增长,以致由扩散导致的取代现象日益频繁。第5时空是今天的人类最为熟悉并仍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公元1400年被认为是第5时空的开端,大航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地球上几乎不再存在尚未有人涉足过的土地。这意味着政治性的取代和散居——而非定居,开始成为人类历史的主题。(摘编自克莱夫•甘布尔《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郭建龙译)材料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科技的力量注入考古学,为考古研究注入新活力,让不能说话的文物开口。遥感考古。指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等探测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手段,寻找地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法。它最大优势是不会破坏考古遗存。在明长城附燧遗址考古中,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沿长城超低空飞行拍摄,进而获取海量图像,并运用低空遥感技术测绘形成三维模型。建立了“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了明长城横亘万里的历史场景。关于年代测定,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多种测年方法。其中,碳十四法确定绝对年代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通过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测定生物体死亡或沉积物形成的年代,从而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中,为解决“祭祀坑”的年代问题,研究人员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经过超声波清洗、弱酸—弱碱—弱酸处理、氧化等,测定其属于商代晚期。树木年轮法是借助树木年轮的分布规律与时间顺序,判断木制遗物年代的测年方法。在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中,工作人员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本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还结合降水量和单轮宽度指数的联建立了年轮年表,为确定古墓群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专PNA及本是指从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中获取古代生物DNA分子,通过比对,研究吉代生物的谱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一种研究手段,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出土的狗骨进行线粒体DNA分析,并将研究日本考古的中世纪家犬DNA序列进行比对,证明了日本家犬的一些组先表源中国。(摘编自高蒙河《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的人类历史由于过于遥远,缺乏文字记录,要依赖化石证据进行合理推测。B.在第0时空阶段,亚、非地区的进化脊上虽有物种形成,但技术一直停滞下。C.在第3时空,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既推动生产资源的扩大,也简化了生态系统D.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科技考古综合应用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等考古证据,直接推定人族开始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B.第2时空的人族因为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故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也没有自动推进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C.在第4时空中,人类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并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增长。D.借助无人机摄像、卫星低空遥感测绘等技术,可建立起关于明长城的实景二维数据库,再现明长城宏伟景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观点的一项是A.《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B.《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C.十五世纪末,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D.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遥感考古→借助遥感卫星、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寻找地面、地下考古遗存→不会破坏考古遗存B.碳十四法→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推测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C.树木年轮法→对出土的木材做多个方向的切面→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和定年→关联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D.古DNA技术→采集古代生物DNA分子→比对、研究古代生物的谱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5)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读书赵丰我的读书,习惯在路上,在异乡,在山间,身无琐事,心无旁骛,如此能读出感觉,生出灵感。五年前,盛夏,太平峪冉家湾。夏日里,我退居二线,但无所事事那种生活状态不属于我,闲来仍喜欢读书。一日我将目光瞄向了书架,看到了译林出版社出版,潘丽珍、王论跃、丁步洲三人合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淡绿的封面印着他沉思的头像,鼻梁高耸,明亮的目光斜向我,像是对我的召唤。——就是它了,足以让我度过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接下来,我要为阅读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冉家湾的山居。此峪水景蛮好,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但大多山外人是白日来,傍晚归,过夜者寥寥。受昔日的一个学生的盛情邀请,我住在他家,起初他说不收我费,我说那我心不安宁,他笑着说那就给你打折吧,我以微笑默许。傍晚抵达,夜里的静谧和凉爽,让我睡了一个好觉。清晨六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静坐于二楼宽敞的餐室,数了数,八张餐桌,四圆四方,五十六把椅子,十几盆花草散置其间,菖蒲、长寿花、水葫芦,还有一盆倒挂金钟。餐室一面是玻璃遮挡了半截的露台,凝目西望,晨光落了半坡,满山被苍翠的绿植覆压,水在哗哗作响,已有留夜者性急入水,大人坐石,娃娃戏水,钓者举竿。一切皆是读书的前奏,于是饮温水半杯,在一张餐桌上打开书,静心享受思想的滋润。“享受”这个词,完全是属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放松身体,徜徉心灵,减少工整的姿势,或卧或躺,甚至歪着身子,就像蒙田的文字,随意,散漫。阅读蒙田的文章,有时难免头疼。瞄着每篇的题目,潜意识地想着文中的解释。可是读着读着,就迷了路。他在《谈维吉尔的诗》里这样解释:“我愿意说明我的思想的过程,让人看到每个想法当初是怎样产生的。”因此,他的文字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边是溪流、小桥,那边是野花、老树,远处有鸟儿在鸣啼……这就是蒙田的“离题”。离题而不离意,是随笔的真谛。蒙田说:“我的思绪接连不断,但有时各种思绪从远处互相遥望,不过视觉是斜的……失去我的文章主题线索的不是我,而是不够勤奋的读者。”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蒙田的随笔可以列举许多不足:抽象、缺少逻辑性、语序不连贯……总之,没有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剔除译者对蒙田语言风格的把握,还与我们轻松的阅读习惯有关。对于一些出版物,我常常是一目十行来对付它,那不是好作品。对于思考者来说,阅读是一种停顿的过程。一篇文章,如果引不起思考,那无疑是为昏睡者的口里喂饭。阅读的阵痛,这是许多文学作品难以带来的效果,日本厨川白村关于随笔的“以不至于头疼为度”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适用于蒙田。读至兴致,垂目下望,几只鸡立在路旁篱笆下的阴影里,不觅食,一动不动,像在打瞌睡。篱笆里面的绣球、月季、牵牛开得正艳,花香随风飘散;丝瓜、黄瓜、西红柿搭着架,高低错落,适合有点困顿的目光在其中穿梭,让阅读变得惬意。举目四望,阳光覆满山坡壑沟,高高低低的植物形成立体的风景。青翠中,随意配置着一块块的岩石,为大山完成留白。翻开日历,正是夏至。夏为大,至为极。夏至的节气中,阳气达到极致,秦岭的草木,在这个节气里也繁茂到极致,仿佛突然间所有的树木都长高了,处处苍绿。“你尽有苍绿”,这是张爱玲的表述。苍绿的本意,是含有光泽的深绿,其中裹挟着苍茫的气息,烘托出大自然辽远、阔达的意味,是草木在这个节气里最恰当的表述。正午的空气里有股浓烈的生晒气息,树叶、草叶的青涩味,以及岩石的涩腥味,拥挤在狭窄山沟之中,像一条涌动的河流,令人呼吸舒畅。冉家湾的正午还是有点热,风裹着草木的气息,弥漫在山沟,毛孔出汗,蒙田的文字不宜入目,又不想午睡,茶也喝得无味,就坐在餐桌前看河水,看草木,目光也不安定,山景一片迷离。蒙田的随笔,大约是在如此的状态下写的,他自己也说:“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忽然,屋后坡上的蚂蚱叫了,先是一声引导,随之三两声,其后连起一片,酣畅淋漓,大脑立时清醒。想起孩提时的夏秋,曲峪河的北岸是条很长的土石坡,我们叫河坎,乱石中长着蒿草、刺棘,还有膝盖高的野生酸枣树,蚂蚱隐在其中勾魂似的啼叫。麦子收过,孩子们用铁筢去搂麦秆。别的孩子搂满一背笼麦秆,欢呼着上了河坎捉蚂蚱,我还拉着铁筢在地里转圈,孤独的背影在广阔的田野里那样渺小。常常是,孩子们捉到了蚂蚱撤离了河坎,举着蚂蚱笼喊着我的名字时,我的背笼才装满麦秆,然后飞快地去捉蚂蚱。捉蚂蚱的感觉,鬼知道有多爽。我们不叫捉,叫“逮”,发音快捷,狠劲。听见哪儿草丛里有蚂蚱叫,便屏住呼吸,瞪眼猫腰悄悄靠近它,两只手掌合拢,手背拱起,将它捂在手心。蚂蚱也有品相高低,“麦猴儿”只要有草就行,而“绿板子”或“黄元帅”都在酸枣树丛,非得进去才能捉住。最佳时间是晚上,拿着手电筒,光亮下蚂蚱不跑。白天还好说,可以躲避枣刺,晚上就惨了,常常是身上被枣刺划出道道血痕。这血的代价便是一只心爱的蚂蚱,捉住了放进竹笼回家。“绿板子”的叫声里有种动听的韵律,像马头琴奏出悦耳悠扬的乐曲,我的心脏随之有节奏地颤动。读乐府古诗,看到两句:“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古人也是性急,正如我少年捉蚂蚱的样子。看我停下读书,学生上楼来与我聊天,我想让他带我上坡去捉。学生说白天不好捉蚂蚱,晚上吧。我迟疑了,说视力不好。他说不用你去,我给你捉回来。我说那多没意思啊,我要亲手捉住,找回曾经的感觉。夜里,他拿了两把手电,给我一把,带我爬坡。一路爬着,心虽激动,但体力跟不上,爬不多远便气喘吁吁,学生让我歇着,自己朝蚂蚱叫唤的地方去了。不大一会,他果然捉了两只。我大喜。那晚,两只蚂蚱就被关进笼子,挂在我读书的餐桌上方的铁钩上。谁知它们沉默了三天,才肯叫出声来,是那种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生怕安静读书的我不喜欢它们的吵闹之音。捉蚂蚱,听它叫,是我生命绕不过的过程,如《蒙田随笔全集》上卷106页的句子: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读书习惯及其偏好的读书环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纯净读书环境的向往。B.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这也是作者在阅读蒙田的文章时感觉“有时难免头疼”,甚至会迷略的原因。C.清晨时正适合读书,而正午时阳光晒得人出汗,让人无法专心,作者此时正陷入迷蒙,直到被一片蚂蚱的叫声唤醒。D.作者听到被关进笼子的蚂蚱“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后,揣测其心理活动,表现出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感。(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指出“享受”这种阅读体验是独属于个人的,强调了阅读的个体性和主观性。B.句子②中蒙田把失去主题线索的原因归咎于读者,但作者并不认同他的观点。C.句子③运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将山间正午的气味比喻成“涌动的河流”。D.句子④通过“瞪眼”猫腰”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我们”捉蚂蚱时的“狠劲。(3)文末引述了蒙田的“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请谈谈这句话有何含意。(4)作者在叙写自己的山居之旅时穿插了大量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注】茀:通“孛”,指彗星。材料二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之行A义回邪B无德C于国D穿E池沼F则欲G其深H以广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B.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C.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D.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公在泰山摆设酒宴款待了群臣,并在宴会上为自己即将舍弃国家死去而痛哭流泪,身边一些近臣也陪着他难过、流泪。B.晏子认为人的生死、物的盛衰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如果前代的国君没有死亡,景公也不会拥有现在的国家。C.晏子认为景公惧怕死亡十分怯懦,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D.景公在自己的猎狗死后,让人给它置办棺材并准备祭奠它,但最后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及时停止了这种行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5)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2)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一句和苏轼《赤壁赋》中的“”一句,都用蛟龙起舞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2)陶渊明安贫乐道,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用“,”两句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感到精神的富足。(3)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可谓(a)。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然而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c)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许多家长都关心一个问题,①____?首先,进行户外活动对预防近视很有效。户外活动对近视防控的核心是光照,大家最好在阳光充足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每天累计2小时,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阳光下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眼部多巴胺的含量,增加脉络膜厚度,抑制眼轴增长,控制近视的发展。即使没有阳光,户外活动也可以让孩子的眼睛得到充分的放松,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其次,②_____。不要躺着、侧卧或者在移动的车厢看书、看手机;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到3个“一”:眼离书本一尺(≥33厘米),胸离桌边一拳(6~8厘米),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另外,还要保证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孩子来说,饮食均衡和保持充足的睡眠都是健康成长的基石,睡眠不足可能从内分泌、神经、免疫等不同途径影响眼睛,从而降低用眼舒适度,导致孩子视力下降。所以,③_____,保证其充足的睡眠也同等重要。(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开大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B.米考伯先生正在栅栏门里面等着我,我走进他的牢房(在顶层下面的一层),我们大哭了一场。C.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的“树”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D.他递过来一张皱皱巴巴的信纸,信纸上用稚嫩的字体写着:“阿夷(姨),你好!”(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主持人尼格买提在配合刘谦的魔术时,产生失误,没有成功对上扑克牌。当时,他绝望的神情马上被网友捕捉并调侃“像极了坐在老师身边的差生”“感觉他在台上都快碎了”。本该被批评的失误,反而被观众们津津乐道,也意外成为龙年春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对于这次失误,撒贝宁在春晚上直言不讳地揭穿,春晚导演于蕾在访谈中坦然承认,尼格买提更是在社交平台上与网友“心碎地”互动。正月十五的元宵晚会上,尼格买提续变了魔术,圆上了春晚扑克牌的失误,也成就了一个有趣的节目。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湖南省益阳市安化二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利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分布区域的化石证据的多学科鉴定与分析成果,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这里有规律地发生着物种形成,但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了由骨骼上的切痕所显示的技术的痕迹。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话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进两百万年。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距今50000至4000年的第3时空,见证了多个人族物种并存局面的结束。人类此时掌握了一定的穿越水域的技术,到达了海洋的边缘地带,从非洲、亚洲和欧洲大陆扩散至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在本时空,人类开始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这个过程一方面放大了生产资源。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生态系统以支持更多的人口,构成了下一时空“景观迁移”的基础。在距今4000年前,人类终于拥有了跨越远距离海洋的能力,由此揭开了长达三千年的第4时空的历史此时空中,人类在流动过程中携带了各种生活工具以及被驯化的作物和动物,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加之全新世温暖的间冰期环境,人口大规模增长,以致由扩散导致的取代现象日益频繁。第5时空是今天的人类最为熟悉并仍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公元1400年被认为是第5时空的开端,大航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地球上几乎不再存在尚未有人涉足过的土地。这意味着政治性的取代和散居——而非定居,开始成为人类历史的主题。(摘编自克莱夫•甘布尔《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郭建龙译)材料二: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科技的力量注入考古学,为考古研究注入新活力,让不能说话的文物开口。遥感考古。指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等探测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手段,寻找地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法。它最大优势是不会破坏考古遗存。在明长城附燧遗址考古中,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沿长城超低空飞行拍摄,进而获取海量图像,并运用低空遥感技术测绘形成三维模型。建立了“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了明长城横亘万里的历史场景。关于年代测定,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多种测年方法。其中,碳十四法确定绝对年代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通过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测定生物体死亡或沉积物形成的年代,从而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中,为解决“祭祀坑”的年代问题,研究人员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经过超声波清洗、弱酸—弱碱—弱酸处理、氧化等,测定其属于商代晚期。树木年轮法是借助树木年轮的分布规律与时间顺序,判断木制遗物年代的测年方法。在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中,工作人员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本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还结合降水量和单轮宽度指数的联建立了年轮年表,为确定古墓群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专PNA及本是指从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中获取古代生物DNA分子,通过比对,研究吉代生物的谱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一种研究手段,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出土的狗骨进行线粒体DNA分析,并将研究日本考古的中世纪家犬DNA序列进行比对,证明了日本家犬的一些组先表源中国。(摘编自高蒙河《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知识就是力量》杂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早期的人类历史由于过于遥远,缺乏文字记录,要依赖化石证据进行合理推测。B.在第0时空阶段,亚、非地区的进化脊上虽有物种形成,但技术一直停滞下。C.在第3时空,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既推动生产资源的扩大,也简化了生态系统D.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科技考古综合应用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通过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等考古证据,直接推定人族开始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B.第2时空的人族因为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故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也没有自动推进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C.在第4时空中,人类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并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增长。D.借助无人机摄像、卫星低空遥感测绘等技术,可建立起关于明长城的实景二维数据库,再现明长城宏伟景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观点的一项是CA.《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B.《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C.十五世纪末,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D.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CA.遥感考古→借助遥感卫星、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寻找地面、地下考古遗存→不会破坏考古遗存B.碳十四法→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推测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C.树木年轮法→对出土的木材做多个方向的切面→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和定年→关联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D.古DNA技术→采集古代生物DNA分子→比对、研究古代生物的谱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5)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解答】(1)B.“但技术一直停滞不前”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技术的痕迹”“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可知,技术并非“一直”停滞不前。故选:B。(2)A.“直接推定”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可知,“考古证据可以推定”的是“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阈值,“间接”得出人族“脑进化之路”。B.“故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可知,“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与“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是并列关系,选项强加因果。C.“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错误,从材料一第六段“更少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可知,选项夸大程度。故选:D。(3)A.主要记录汉代已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不符合“公元1400年被认为第5时空的开端”这样的限制条件。B.主要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通使西洋”只是附带作用。C.写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扩大了东西方贸易交通,最符合“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D.清廷的海洋贸易政策,主要为了让百姓富庶,不符合观点。故选:C。(4)C.“做多个方向的切面”“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和定年”错误,以偏概全,选项表述的只是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的做法“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木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关联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结合降水量和年轮宽度指数的关联建立了年轮年表”。故选:C。(5)先分析侧重点:材料一题目是《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对“深层人类历史”这一学术概念的阐述,作者是先以“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引出话题,再总说观点“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后,逐一对各时空进行具体阐释。材料二题目是《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侧重于“科技考古”方面,文章首段先介绍其定义“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分析了其作用及意义。然后分别介绍了遥感考古、年代测定法(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古DNA技术等考古方法,对科技考古进行了普及性介绍。再分析原因:材料一“摘编自”外国科学家克莱夫•甘布尔的学术论著,意在进行学科化论证,澄清错误观念“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材料二的文章选自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意在向大众普及知识,语言浅显易懂,举了贴近生活的事例,如“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等等。答案:(1)B(2)D(3)C(4)C(5)侧重点:材料一针对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史前史”称呼提出“深层人类历史”概念,将其划分为“六个时空”并予以具体阐释;材料二侧重介绍科技考古及其种类,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遥感考古、碳十四法等考古方法,增进人们对科技考古的认知。原因:材料一出自个人学术著作,意在阐述自己观点,澄清错误观念;材料二出自科普杂志,意在向大众普及知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7分)2.(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居读书赵丰我的读书,习惯在路上,在异乡,在山间,身无琐事,心无旁骛,如此能读出感觉,生出灵感。五年前,盛夏,太平峪冉家湾。夏日里,我退居二线,但无所事事那种生活状态不属于我,闲来仍喜欢读书。一日我将目光瞄向了书架,看到了译林出版社出版,潘丽珍、王论跃、丁步洲三人合译的《蒙田随笔全集》。淡绿的封面印着他沉思的头像,鼻梁高耸,明亮的目光斜向我,像是对我的召唤。——就是它了,足以让我度过一段美好的阅读时光。接下来,我要为阅读找到一处合适的地方。于是,就有了冉家湾的山居。此峪水景蛮好,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但大多山外人是白日来,傍晚归,过夜者寥寥。受昔日的一个学生的盛情邀请,我住在他家,起初他说不收我费,我说那我心不安宁,他笑着说那就给你打折吧,我以微笑默许。傍晚抵达,夜里的静谧和凉爽,让我睡了一个好觉。清晨六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静坐于二楼宽敞的餐室,数了数,八张餐桌,四圆四方,五十六把椅子,十几盆花草散置其间,菖蒲、长寿花、水葫芦,还有一盆倒挂金钟。餐室一面是玻璃遮挡了半截的露台,凝目西望,晨光落了半坡,满山被苍翠的绿植覆压,水在哗哗作响,已有留夜者性急入水,大人坐石,娃娃戏水,钓者举竿。一切皆是读书的前奏,于是饮温水半杯,在一张餐桌上打开书,静心享受思想的滋润。“享受”这个词,完全是属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放松身体,徜徉心灵,减少工整的姿势,或卧或躺,甚至歪着身子,就像蒙田的文字,随意,散漫。阅读蒙田的文章,有时难免头疼。瞄着每篇的题目,潜意识地想着文中的解释。可是读着读着,就迷了路。他在《谈维吉尔的诗》里这样解释:“我愿意说明我的思想的过程,让人看到每个想法当初是怎样产生的。”因此,他的文字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边是溪流、小桥,那边是野花、老树,远处有鸟儿在鸣啼……这就是蒙田的“离题”。离题而不离意,是随笔的真谛。蒙田说:“我的思绪接连不断,但有时各种思绪从远处互相遥望,不过视觉是斜的……失去我的文章主题线索的不是我,而是不够勤奋的读者。”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蒙田的随笔可以列举许多不足:抽象、缺少逻辑性、语序不连贯……总之,没有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剔除译者对蒙田语言风格的把握,还与我们轻松的阅读习惯有关。对于一些出版物,我常常是一目十行来对付它,那不是好作品。对于思考者来说,阅读是一种停顿的过程。一篇文章,如果引不起思考,那无疑是为昏睡者的口里喂饭。阅读的阵痛,这是许多文学作品难以带来的效果,日本厨川白村关于随笔的“以不至于头疼为度”的说法,在我看来,并不适用于蒙田。读至兴致,垂目下望,几只鸡立在路旁篱笆下的阴影里,不觅食,一动不动,像在打瞌睡。篱笆里面的绣球、月季、牵牛开得正艳,花香随风飘散;丝瓜、黄瓜、西红柿搭着架,高低错落,适合有点困顿的目光在其中穿梭,让阅读变得惬意。举目四望,阳光覆满山坡壑沟,高高低低的植物形成立体的风景。青翠中,随意配置着一块块的岩石,为大山完成留白。翻开日历,正是夏至。夏为大,至为极。夏至的节气中,阳气达到极致,秦岭的草木,在这个节气里也繁茂到极致,仿佛突然间所有的树木都长高了,处处苍绿。“你尽有苍绿”,这是张爱玲的表述。苍绿的本意,是含有光泽的深绿,其中裹挟着苍茫的气息,烘托出大自然辽远、阔达的意味,是草木在这个节气里最恰当的表述。正午的空气里有股浓烈的生晒气息,树叶、草叶的青涩味,以及岩石的涩腥味,拥挤在狭窄山沟之中,像一条涌动的河流,令人呼吸舒畅。冉家湾的正午还是有点热,风裹着草木的气息,弥漫在山沟,毛孔出汗,蒙田的文字不宜入目,又不想午睡,茶也喝得无味,就坐在餐桌前看河水,看草木,目光也不安定,山景一片迷离。蒙田的随笔,大约是在如此的状态下写的,他自己也说:“我脑海里幻觉丛生,重重叠叠,杂乱无章。”忽然,屋后坡上的蚂蚱叫了,先是一声引导,随之三两声,其后连起一片,酣畅淋漓,大脑立时清醒。想起孩提时的夏秋,曲峪河的北岸是条很长的土石坡,我们叫河坎,乱石中长着蒿草、刺棘,还有膝盖高的野生酸枣树,蚂蚱隐在其中勾魂似的啼叫。麦子收过,孩子们用铁筢去搂麦秆。别的孩子搂满一背笼麦秆,欢呼着上了河坎捉蚂蚱,我还拉着铁筢在地里转圈,孤独的背影在广阔的田野里那样渺小。常常是,孩子们捉到了蚂蚱撤离了河坎,举着蚂蚱笼喊着我的名字时,我的背笼才装满麦秆,然后飞快地去捉蚂蚱。捉蚂蚱的感觉,鬼知道有多爽。我们不叫捉,叫“逮”,发音快捷,狠劲。听见哪儿草丛里有蚂蚱叫,便屏住呼吸,瞪眼猫腰悄悄靠近它,两只手掌合拢,手背拱起,将它捂在手心。蚂蚱也有品相高低,“麦猴儿”只要有草就行,而“绿板子”或“黄元帅”都在酸枣树丛,非得进去才能捉住。最佳时间是晚上,拿着手电筒,光亮下蚂蚱不跑。白天还好说,可以躲避枣刺,晚上就惨了,常常是身上被枣刺划出道道血痕。这血的代价便是一只心爱的蚂蚱,捉住了放进竹笼回家。“绿板子”的叫声里有种动听的韵律,像马头琴奏出悦耳悠扬的乐曲,我的心脏随之有节奏地颤动。读乐府古诗,看到两句:“枣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古人也是性急,正如我少年捉蚂蚱的样子。看我停下读书,学生上楼来与我聊天,我想让他带我上坡去捉。学生说白天不好捉蚂蚱,晚上吧。我迟疑了,说视力不好。他说不用你去,我给你捉回来。我说那多没意思啊,我要亲手捉住,找回曾经的感觉。夜里,他拿了两把手电,给我一把,带我爬坡。一路爬着,心虽激动,但体力跟不上,爬不多远便气喘吁吁,学生让我歇着,自己朝蚂蚱叫唤的地方去了。不大一会,他果然捉了两只。我大喜。那晚,两只蚂蚱就被关进笼子,挂在我读书的餐桌上方的铁钩上。谁知它们沉默了三天,才肯叫出声来,是那种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生怕安静读书的我不喜欢它们的吵闹之音。捉蚂蚱,听它叫,是我生命绕不过的过程,如《蒙田随笔全集》上卷106页的句子: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文章第一段主要介绍了作者的读书习惯及其偏好的读书环境,从而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纯净读书环境的向往。B.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这也是作者在阅读蒙田的文章时感觉“有时难免头疼”,甚至会迷略的原因。C.清晨时正适合读书,而正午时阳光晒得人出汗,让人无法专心,作者此时正陷入迷蒙,直到被一片蚂蚱的叫声唤醒。D.作者听到被关进笼子的蚂蚱“试探性、颤颤巍巍”的叫声后,揣测其心理活动,表现出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宁静感。(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句子①指出“享受”这种阅读体验是独属于个人的,强调了阅读的个体性和主观性。B.句子②中蒙田把失去主题线索的原因归咎于读者,但作者并不认同他的观点。C.句子③运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将山间正午的气味比喻成“涌动的河流”。D.句子④通过“瞪眼”猫腰”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出“我们”捉蚂蚱时的“狠劲。(3)文末引述了蒙田的“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请谈谈这句话有何含意。(4)作者在叙写自己的山居之旅时穿插了大量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解答】(1)B.“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错误。由原文“他的文字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边是溪流、小桥,那边是野花、老树,远处有鸟儿在鸣啼”可知,作者是将蒙田的文字比作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看到的自然风光,而不是蒙田常将笔触延伸到更广阔的自然风光中。故选B。(2)B.“但作者并不认同他的观点”错误。由原文“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蒙田的随笔可以列举许多不足:抽象、缺少逻辑性、语序不连贯……总之,没有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剔除译者对蒙田语言风格的把握,还与我们轻松的阅读习惯有关”可知,作者是认同蒙田的观点的。故选B。(3)作者听到山后蚂蚱的叫声,就想起小时候捉蚂蚱的情景,于是在晚上就想要去捉蚂蚱,自己就和自己的学生去捉蚂蚱,自己捉蚂蚱是想听蚂蚱的叫声,可两只蚂蚱沉默了三天,才肯叫出生来,所以,捉蚂蚱、听蚂蚱的叫声都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过程就是完美无缺的了。所以,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在于如何使用,当自己想要干的事情动手去做了,就没有白白地活着。(4)文章开篇就说到“我的读书,习惯在路上,在异乡,在山间,身无琐事,心无旁骛,如此能读出感觉,生出灵感”,可见作者认为只有身无琐事,心无旁骛,才能读出感觉,生出灵感。而自己在阅读蒙田的文章,瞄着每篇的题目,潜意识地想着文中的解释,读着读着就迷了路。而作者却说蒙田的文字就犹如在林中穿行的人,目光不时离开树林看看田野的风光,这就是蒙田的“离题不离意”,进一步深化了小说关于读书的主旨,引发了读着对于随笔真谛的思考。作者认为按照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去读蒙田的随笔,会列举很多不足之处,会失去我们通常的阅读快感,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应该如何阅读蒙田的作品。作者在叙写自己的山居之旅时穿插了大量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跟随作者深入思考,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本文写到自己在山中读书,放松身体,徜徉心灵,就像蒙田的文字,随意,散漫。但是后文却写到阅读蒙田的文章,有时难免头疼,从而通过对蒙田随笔的思考,引出了随笔的真谛是离题不离意,使文章的叙述发生变化。之后又通过蒙田的随笔引出按照读者司空见惯的阅读模式阅读蒙田的作品,是收不到通常的阅读快感的,从而让文章又生出一层新意,扩大了作品的张力。所以,作者在叙写自己的山居之旅时穿插了大量阅读蒙田随笔的思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本的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答案:(1)B(2)B(3)你的生命不管何时结束,总是完整无缺的。生命的用途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长,却几乎没活过。在你活着时,要好好地生活。(4)深化小说的主旨,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穿插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使文本的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酒酣,公四望其地,喟然叹,泣数行而下,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左右佐哀而泣者三人,曰:“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乐哉!今日之饮也。”公怫然怒曰:“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公曰:“何谓谀怯也?”晏子曰:“夫古之有死也,令后世贤者得之以息,不肖者得之以伏。若使古之王者如毋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夫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曷为可悲?至老尚哀死者,怯也;左右助哀者,谀也。怯谀聚居,是故笑之。”公惭而更辞曰:“我非为去国而死哀也。寡人闻之,彗星出,其所向之国,君当之,今彗星出而向吾国,我是以悲也。”晏子曰:“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自是观之,茀[注]又将出,彗星之出,庸可悲乎!”于是公惧,乃归,填池沼,废台榭,薄赋敛,缓刑罚,三十七日而彗星亡。(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七•外篇》)【注】茀:通“孛”,指彗星。材料二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馆,内给之祭,晏子闻之,谏。公曰:“亦细物也,特以与左右为笑耳。”晏子曰:“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怨聚于百姓,而权轻于诸侯,而乃以为细物,君其图之。”公曰:“善。”趣庖治狗,以会朝属。(节选自《晏子春秋•卷第二•内篇谏下》)(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之行A义回邪B无德C于国D穿E池沼F则欲G其深H以广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置,摆设,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中的“置”意思相同。B.辞,言辞,与“辞不赴命”(《陈情表》)中的“辞”意思不同。C.薄,减轻,与“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中的“薄”意思不同。D.鳏寡,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泛指老弱孤苦的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景公在泰山摆设酒宴款待了群臣,并在宴会上为自己即将舍弃国家死去而痛哭流泪,身边一些近臣也陪着他难过、流泪。B.晏子认为人的生死、物的盛衰都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如果前代的国君没有死亡,景公也不会拥有现在的国家。C.晏子认为景公惧怕死亡十分怯懦,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D.景公在自己的猎狗死后,让人给它置办棺材并准备祭奠它,但最后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告,及时停止了这种行为。(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细人也,犹将难死,而况公乎!弃是国也而死,其孰可为乎!②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5)通过两则材料,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解答】(1)根据波浪线后“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的句子结构,可知此处应是“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因此D、F处应断开。而前半部分“无德于国”的意思是对国家没有恩德,句子结构完整,故B处应断开。综上应在BDF三处断开。句意:您的品行不正,对国家没有恩德,开凿池塘,就想它又深又大。(2)A.有误,“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意思是放弃、丢下,与“景公置酒于泰山之上”中的“置”意思不同。句意:景公在泰山上摆设酒宴;刘邦丢下了他的车马和随从。故选:A。(3)C.“但景公实际上是因为彗星出现并指向自己的国家,自己作为君主将承担恶果而哀伤哭泣”错误,根据原文分析可知这只是景公的辩解之词,景公是因为留恋权势、惧怕死亡而哭泣。故选:C。(4)①“细人”,地位低下的人;“是”,这个;“其”,表反问,难道。译文:我们是地位低下的人,尚且感到难以去死,何况您呢!舍弃这个国家而死去,难道谁肯这样做吗?②“傲”,轻视;“崇”,重视;“左右”,指身边的近臣。译文:轻视平民百姓的忧患,却重视身边近臣的欢乐,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5)从原文“晏子对曰:‘今日见怯君一,谀臣三,是以大笑’”“君之行义回邪,无德于国,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赋敛如为夺,诛戮如仇雠”等文字可以看出晏子不畏强权,敢于进谏;从原文“君过矣!夫厚藉敛不以反民,弃货财而笑左右,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之笑,则国亦无望已。且夫孤老冻馁,而死狗有祭;鳏寡不恤,死狗有棺”可以看出,他爱护百姓,推崇仁政;从晏子的劝诫话语中可见其能言善辩、长于辞令。答案:(1)BDF(2)A(3)C(4)①我们是地位低下的人,尚且感到难以去死,何况您呢!舍弃这个国家而死去,难道谁肯这样做吗?②轻视平民百姓的忧患,却重视身边近臣的欢乐,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5)①不畏强权,敢于进谏;②爱护百姓,推崇仁政;③能言善辩、长于辞令。参考译文:材料一:景公在泰山上摆设酒宴,酒喝得正酣畅时,景公四处望望他的土地,长叹起来,流下了几行眼泪,说:“我将舍弃这强大的国家而死去啊!”身边三个近臣也陪着景公哀伤哭泣,说:“我们是地位低下的人,尚且感到难以去死,何况您呢!舍弃这个国家而死去,难道谁肯这样做吗?”晏子独自拍着大腿,仰天大笑道:“今日的宴饮真高兴啊!”景公勃然大怒道:“我心里悲哀,你却独自大笑,为什么?”晏子回答说:“今日我看见了一个怯懦的君主,三个阿谀的臣子,因此大笑。”景公说:“什么是阿谀、怯懦?”晏子说:“自古以来人都会死,死亡可以使后代贤德之人得到安息,让无德之人消失。如果使古代的国君不死,从前的先君太公至今都还活着,那么国君您又怎么能拥有这个国家并为失去国家而悲伤呢?有兴盛就有衰败,有新生就有死亡,这是自然的法则。事物有必然的归向,事情发展有它的规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有什么可悲的?活到老了还为死亡悲伤,是怯懦;身边近臣也陪着哀伤,是阿谀。怯懦的人与阿谀的人聚集在一起,我因此大笑。”景公感到惭愧,改变说辞:“我不是为了舍弃国家死去而悲哀。我听说,(如果)彗星出现,那么彗星指向的那个国家,君主将承担恶果,现在彗星出现并指向我们的国家,我因此悲哀。”晏子说:“您的品行不正,对国家没有恩德,开凿池塘,就想它又深又大;建筑亭台楼阁,就想它又高又宏伟;征收赋税如同挥手抢夺,诛杀百姓如同对待仇敌。从这些事情看起来,彗星又将出现,彗星出现,哪里需要悲哀呢!”于是景公感到畏惧,就回到国都,填平池塘,停建亭台楼阁,减轻赋税,宽缓刑罚,三十七天后彗星消失了。材料二:景公的猎狗死了,他命令在宫外给它置办棺材,在宫内给它准备祭品。晏子听说这事,进行劝谏。景公说:“不过是小事,只是拿这和近臣们取乐罢了。”晏子说:“您错了!大肆征收赋税不把它用到百姓身上,浪费货物钱财来取乐近臣,轻视平民百姓的忧患,却重视身边近臣的欢乐,那么国家也没有希望了。何况孤独无依的老人受冻挨饿,而死去的猎狗却拥有祭品;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没有得到救济,而死去的猎狗却有棺材。行为不正到了这种地步,百姓知道这事,一定会怨恨自己的国君;诸侯知道这件事,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怨恨在百姓中积聚,而威望在诸侯中减轻,您竟然认为这是小事,您还是考虑一下这件事吧。”景公说:“好。”催促厨师烹煮猎狗,拿来和朝臣们共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剑州道中见桃李盛开而梅花犹有存者唐庚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①苦留客。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即今已是丈人行②,肯与年少争春风?【注】①东君:指司春之神。②丈人行:指父辈,长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生动描绘了桃李花开之绚烂,第二句又进一步表现桃李花开之盛大。B.“不应”承接前句“春深”构成语意的转折,“尚有”又强化这种意味。C.因为一直在寒冷的冬天开放,所以与桃李甚少往来,对此梅花深感遗憾。D.梅花与桃李象征着不同之人,而诗人对梅花的理解,含有以梅自喻之意。(2)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记载,当朝权贵见此诗,“恶其自尊”,遂将唐庚贬黜。诗中哪些地方体现唐庚“自尊”之意?请结合诗歌分析。【解答】(1)C.“对此梅花深感遗憾”错,“桃李未在交游中”表现的是梅花的高洁孤傲,没有遗憾之情。故选C。(2)注意,“自尊”借助梅花来表现,是托物言志,需要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诗句加以分析。①“桃花能红李能白,春深何处无颜色。不应尚有数枝梅,可是东君苦留客”,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深之际,竟然还有几支梅花在盛开,诗人感到很奇怪,难道是东君苦留的结果?梅花应在严冬开放,而这几支梅花却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梅花就是诗人的化身,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开处当严冬,桃李未在交游中”,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这里的“桃李”代表权贵或者世俗之人,而身为“梅花”的诗人向来不与之交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即今已是丈人行,肯与年少争春风?”,“丈人行”就是“长辈”,因为梅花在严冬开放,比在春天开放的桃李开得早,故有此一说;“年少”指的就是晚开的桃李了,因桃李开得正绚烂,春风得意,此处可以理解为当权者或者得势小人。此句是说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肯与”就是“不与”,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答案:(1)C(2)①梅花在桃李花开之时开放,显得不合时宜,暗示诗人也是一个不合于俗的君子。②向来梅花只在严冬开放,不会与桃花来往,暗示诗人孤芳自赏,不愿与小人交往。③梅花身为长辈,不屑与桃李争妍,暗示自己也不屑与小人争权,对得势小人有轻蔑之意。(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和苏轼《赤壁赋》中的“舞幽壑之潜蛟”一句,都用蛟龙起舞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2)陶渊明安贫乐道,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用“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感到精神的富足。(3)碣石,山名,古代诗词之中不乏它的影踪,除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外,写到“碣石”的诗词还有“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等。【解答】故答案为:(1)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重点字:幽、壑)(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重点字:倚)(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重点字:潇、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①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就是敬畏自然。我们要记住,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人可以亲近自然,可以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自然有其不可接近和揭穿的秘密,虔信的民族把这秘密称作神,我们应当尊重这秘密。②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结果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并最终使自身受到伤害,可谓(a)。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反省的第一个认识是,人不能像奴隶主对待奴隶那样(b)地奴役和蹂躏地球,否则必将遭到地球的报复。然而在这一认识中,主人的地位未变,只是统治的方式开明了一些。于是反省的深入正在形成更高的认识: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真的(c)吗?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③人是自然之子,在自然的规定范围内,可制作,可创造,可施展聪明才智。但是,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人不可背离土地,不可遮蔽天空,不可忤逆自然之道。④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则呼吁我们与万物平等相处,摆脱认知和被认知、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这样,人不再是主体,物不再是客体,而都成了宇宙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要知道,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也只是花而已。唯有当观赏停止,而交流和倾听开始之时,花儿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谈。(1)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放在段首,最合适的位置是CA.①B.②C.③D.④(2)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文中画波浪线处连续使用“可”和“不可”,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老子的意思是人应该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具有顺其自然的本性。他强调的是人应该遵循自然。A.第①处,其后由“我们应向一切虔信的民族学习一个基本信念”谈起人应该敬畏自然。与老子的话的侧重点不一致。B.第②处,其后是指出人应该在为自己破坏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反省的事实。与老子的话的侧重点不一致。C.第③处,其后是在肯定人是自然之子的基础上,讲不可违背自然之道,这和老子的话是相关联的。D.第④处,其后是说“人习惯于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与老子的话的侧重点不一致。故选C。(2)a处,根据语境看,要填的成语是要说明人破坏环境,然后最终却伤害自己的情况,可用“自食其果”或“自作自受”或“咎由自取”。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自作自受,指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招致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咎由自取,指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b处,根据语境看,所填词语是要说明人“奴役和蹂躏地球”的状态,该状态类似于奴隶主对待奴隶,联系前文“人类曾经以地球的主人自居,对地球为所欲为”,可推知成语可用“肆无忌惮”。肆无忌惮,指恣意妄行,毫无顾忌。c处,根据语境,要填的是对“人作为地球主人的地位”这一问题的认识,结合“与地球上别的生物相比,人真的拥有特权吗?”可推知,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谈EPC总承包模式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 2025年度住宅小区绿化工程承包合同范本-@-1
- 2025年新能源车辆配送及维护保养服务合同
- 劳务合同范本内容
- 个人信誉合同范例
- 借款合同范例汇编
- 劳动终止合同范例
- 上海个人租赁合同范本
- 个人吊车转让合同范本
- 企业药品采购合同范例
- 【申报书】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书
- 公文写作题库(500道)
-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学习活动课件
-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大闸蟹养殖行业运营形势分析及未来销售格局研究报告
- 餐饮业绩效考核表(店长、前厅领班、吧台、厨师长、后厨、服务员、收银员、库管、后勤)3
- (2024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 集成墙板购销合同范本(2024版)
- 202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 新人教版
- 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汇报
- 2024版买卖二手车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