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6课时作业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1.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治体制改变反映的历史趋势是(B)A.部落血缘色调增多 B.国家政权的强化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 D.等级制度的瓦解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王等同于方国联盟领袖,而西周通过大规模分封成为“天下共主”,天子对诸侯的限制增加,故B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从部落制度演化而来,总趋势是血缘色调削减、财产地域观念增加,故解除A、C两项。D项,西周分封制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解除。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自杀;汉武帝执政53年,先后更换12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4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D)A.秦汉丞相位高权重 B.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解析:结合所学,秦汉时期,丞相统领百官,相权极重,能够与皇帝的君权相争,因此相权与君权的冲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对重要的冲突,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D正确;材料表明丞相大多不能善终,说明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并非丞相位高权重,解除A;秦和西汉前期,丞相统领百官,位高权重,B错误;相权对皇权有肯定制约作用,C错误。3.以下是秦朝九卿职责一览表,对此表理解精确的是(D)职务职责奉常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郎中令宫中警卫卫尉宫门警卫廷尉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典客主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太仆负责宫廷车马A.反映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历程B.为历代王朝所沿用C.职能分工体现出相互制约的原则D.还没有完全摆脱家国一体的政治状态解析:“九卿”中的“宗正”“太仆”“少府”主要负责皇帝的家务事,体现了显明的家天下的特点,故D项正确。A、B、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4.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心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解析:依据材料中“松散联邦,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心集权大帝国”可知,体现的是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故答案为A项。B项,先秦时期尚未确立中心集权制度,解除;C项,思想由多元走向统一与材料无关,解除;D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宗法分封制渐渐走向崩溃,解除。5.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承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B)A.主管军事 B.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监察系统 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解析:由材料“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可见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B符合题意。主管军事的是太尉,负责监察系统的是御史大夫,故A、C不符合题意。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上,故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不行能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故D不符合题意。6.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均兼任军职,或由都督兼领刺史,或由刺史兼任将军。不领军职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不仅权责有限,而且为时俗所轻,到南北朝时被取消。这反映出(A)A.斗争体制的需求 B.中心集权的加强C.门阀势力的形成 D.监察制度的异化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州刺史一般兼任军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斗争频发,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便于应对边疆战事,这是斗争体制的需求,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地方刺史驾驭行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过大,简单形成威逼中心集权的势力,减弱了中心集权;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与门阀势力的形成没有干脆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刺史兼任军职,这是符合法律制度的现实须要,并未体现出监察制度的异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7.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A.有助于提中学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解析: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相互扯皮,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见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正确;三省长官还是各负其责,并没有扩大权力,故B错误;材料论述的是行政效率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冲突问题,故C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要废除三省六部制度,故D错误。8.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策划了四大案件,其中之一是诛杀宰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心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改变是(B)A.设置三省六部 B.废除宰相制度C.设置军机处 D.废除科举制度解析: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常见的教训,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干脆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至此,在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斗争中,皇权最终战胜相权。故B项是正确的。A项是隋唐时期,C项是清朝雍正帝设立的,D项是在1905年废除的,故解除A、C、D三项。9.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B)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解析:材料“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体现了内阁对于国家中枢机构运转的核心作用,故B项正确;A项“分权”与材料不符;C项“阶级对立”错误;D项中“限制了君主”错误。10.乾隆皇帝曾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嘉庆皇帝则盛赞“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这两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B)A.议政王大臣会议被皇帝限制B.军机处的设立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阁只获得了票拟权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军机处的设置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选项符合题意。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威逼了皇权,A选项解除。材料与宰相制度废除无关,C选项解除。材料与内阁获得了票拟权无关,D选项解除。11.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事实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改变。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A.中心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解析:通过图片中臣子姿态的改变,由坐——站——跪的改变可知,臣子的地位不断下降,君主权力的不断加强,所以C正确。12.读表,据此不能得出的相识是(C)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解析:从表格信息看,自秦汉至清,各朝都设置“县”级行政区划,这说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A项表述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州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之后州之上有过“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等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故B项表述正确;宋至元清,我国中心集权渐渐加强,地方自主性渐渐减弱,故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秦汉、隋唐时期我国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体,自宋之后,以三级制为主体,故D项表述正确。二、非选择题13.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化伴随着宰相权力的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其详细职责包括: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困难的军国大事时,特殊状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探讨,它通常受到宰相限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确定权,但需皇帝最终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供应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加。——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诞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实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最终使他确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心官制的?(2)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钱穆的观点。(3)据材料三,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化趋势。答案:(1)影响: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中心官制: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2)三省宰相共同议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实施);宰相拥有较大确定权;皇帝批准决策;决策须要统治集团的支持与参加。(3)缘由:元朝丞相跋扈的教训;诞生社会底层的自卑;胡惟庸之狱的推动。(4)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被废除。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归纳回答;其次小问结合所学从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回答。(2)依据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机构以及决策方式回答即可。(3)依据材料三“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诞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的信息归纳回答。(4)依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减弱直至被废除。14.中国历代中心政府都重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各个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不同,效果也各有千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当,任免权集中于中心。……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需听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心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心与地方关系探讨》材料二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需“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需敬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殊是楚、齐、赵人之俗。——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探讨》材料三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志》(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有何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元朝在地方管理制度上的最大创新,并分析推行的缘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如何处理中心与地方关系。答案:(1)内容:“郡”直属于中心;设郡守、郡尉与监御史等官职,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得世袭;便于中心垂直管理地方。(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不利于中心集权。(3)创新:行省制。缘由:元朝疆域宽阔。(4)关系:中心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解析:(1)内容:由材料“中心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形成中心——郡——县的行政体系;由材料“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郡设郡守、郡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