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 卷二(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 卷二(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 卷二(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 卷二(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 卷二(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语文全国各省市联考卷11月精选卷二(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两个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答案】1.D2.C3.B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5.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是……”绝对化。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三子者出,曾哲后”,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B.“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合对“以下犯上”的批判。C.“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可知,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可知,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可知,材料一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材料一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加强表达的严密。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可知,“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②由“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③由“‘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④由“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可知,“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桂林的受难巴金①在桂林,我住在漓江的东岸。这是那位年长朋友的寄寓。我受到他的好心的款待。他使我住在这里不像一个客人。于是我渐渐地爱起这个小小的“家”来。我爱木板的小房间,我爱镂花的糊纸窗户,我爱生满青苔的天井,我爱后面那个可以做马厩的院子。我常常打开后门走出去,跨进菜园,只看见一片绿色,七星岩屏障似地立在前面。②在桂林,人不大喜欢看见晴天。晴天的一望无际的蓝空和温暖明亮的阳光虽然使人想笑,想唱歌,想活动。但是凄厉的警报声会给人带走一切。在桂林,人比在广州更害怕警报。③我初到桂林时,这个城市还是十分完整的。傍晚我常常在那几条整齐的马路上散步。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警报,后来我听见了紧急警报。又过一些日子,我听见了炸弹爆炸的声音。以后我看见大火。我亲眼看见桂林市区的房屋有一半变成了废墟。几条整齐马路的两旁大都剩下断壁颓垣。人在那些墙壁上绘着反对轰炸的图画,写着抵抗侵略的标语。④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看见炸弹怎样毁坏房屋,我看见烧夷弹怎样发火,我看见风怎样助长火势使两三股浓烟合在一起。在月牙山上我看见半个天空的黑烟,火光笼罩了整个桂林城。黑烟中闪动着红光,红的风,红的巨舌。十二月二十九日的大火从下午一直燃烧到深夜。连城门都落下来木柴似的在燃烧。城墙边不可计数的布匹烧透了,红亮亮地映在我的眼里像一束一束的草纸。⑤每次解除警报以后,我便跨过浮桥从水东门进城去看灾区。第一次在中山公园内拾到几块小的弹片;第二次去得晚了,是被炸后的第二天,我只看见一片焦土。自然还有几堵摇摇欲坠的断墙勉强立在瓦砾堆中。然而它们说不出被残害的经过来。在某一处我看见几辆烧毁了的汽车:红色的车皮大部分变成了黑黄色,而且凹下去,失掉了本来的形态。这些可怜的残废者在受够了侮辱以后,也不会发出一声诉冤的哀号。⑥第三次大轰炸发生在下午一点多钟。这是出人意外的事。以前发警报的时间总是在上午。警报发出,凄厉的汽笛声震惊了全市,市民狼狈逃难的情形,可想而知。我们仍旧等着听见紧急警报才出门。我们走进菜园,看见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我们刚走出菜园,打算从木桥到七星岩去。突然听见人们惊恐地叫起来,“飞机!飞机!”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我觉得奇怪。我仔细一听,果然有机声。但这不是轰炸机的声音。我仰头去看,一架飞机从后面飞来,掠过我们的头上,往七星岩那面飞走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骚动平息了。飞机声又响了。这次来的是轰炸机,而且不是我们的。人们散开来,躲在各处的树下。他们来不及走到山洞了。十八架飞机在上空盘旋一转,于是掷下一批炸弹,匆匆忙忙地飞走了。这次敌机来得快,也去得快。文昌门内起了大火。炸死了一些人,其中有一位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⑦第四次的大轰炸应该是最厉害的一次了,我要另写一篇《桂林的微雨》来说明。在那天,我看见了一个城市的大火。火头七八处,从下午燃烧到深夜,也许还到第二天早晨。警报解除后,我有两个朋友,为了抢救自己的衣物,被包围在浓焰中,几乎迷了路烧死在火堆里。这一天风特别大,风把火头吹过马路。桂西路崇德书店的火便是从对面来的。那三个年轻的职员已经把书搬到了马路中间。但是风偏偏把火先吹到这批书上。最初做了燃料的还是搬出来的书。不过另一部分书搬到了较远的地方,便没有受到损害。⑧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关于轰炸我真可以告诉你们许多事情,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从以上简单的报告里,你们也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受难的情形,从这个城市你们会想到其他许多中国的城市。它们全在受难。不过它们咬紧牙关在受难,它们是不会屈服的。在那些城市的面貌上我看不见一点阴影。在那些地方我过的并不是悲观绝望的日子。甚至在它们的受难中我还看见中国城市的欢笑。中国的城市是炸不怕的。我将来再告诉你们桂林的欢笑。的确,我想写一本书来记录中国的城市的欢笑。1939年1月中旬在桂林(选自《旅途通讯》,有删改)6.下列关于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桂林,人不大喜欢看见晴天”,因为不敢面对晴天带来的轰炸警报,客观表现出桂林人软弱畏缩的一面。B.“我带着一颗憎恨的心目击了桂林的每一次受难”,我憎恨的不仅是城市的受难,更是战争带来的伤害。C.“以后还有第五次、第六次的轰炸。……”省略号使人联想轰炸次数之多,也流露出作者沉重的心绪。D.“我想写一本书来记录中国的城市的欢笑”,意味着我渴望中国的城市能恢复和平与光明,停止战争。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画线句中,客居“桂林”,平凡的居处带给作者“家”的感受,此处的“爱”,与下文的“难”形成鲜明对比。B.第④段画线字词中,作者用“我看见”引导我们亲历“受难”,使读者印象深刻;反复连用,充满感情色彩。C.第⑤段画线句中,使用比拟手法,强烈而形象地表现了敌机的轰炸所带来的创痛之D.第⑥段画线句中,语言尖锐犀利,借“大家都知道的青年音乐家”之死,爆发作者的满腔愤恨。8.本文写了四次轰炸,结合第⑥段的具体内容,从描写方面谈一谈作者是怎样来写“桂林的受难”的场景的。(4分)本文是一篇通讯稿,通讯有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实效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厚五大特点。请阅读文本,任选三个特点来谈一谈巴金的这篇通讯是如何体现这些文体特征的。(6分)6.A(“客观表现出桂林人软弱畏缩的一面”错误。意在表现桂林的战争形势更加严峻危急,带给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7.D(“语言尖锐犀利”错误。画线句笔调极度冷静。)8.描写方面:①点面结合:个别人的细节和整体场景的描写。(“人们挑着行李、抱着包袱、背负小孩向七星岩那面张惶地跑去”的战争逃难的整体场景描写,“一些人抛下担子往矮树丛中乱跑,一些人屏住呼吸伏在地上”有个别人逃难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②正侧结合:既正面写轰炸的可怖场景,通过路人的反应来侧面展示出轰炸的残酷和危险。(每点2分,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9.要点示例:①严格的真实性;细节描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②报道的客观性:满腔愤恨,写出来的却是极度冷静的笔触。③较弱的实效性:文学色彩较浓,新闻的实效性不强。④描写的形象性:不仅用事实说话,还有情节和细节,用形象说话。⑤议论色彩较浓厚:在语言的表达和手法上面没有选择议论性的表达方式,但是从选材的角度,巴金选择了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意义的题材。(每点2分,任答三点,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今者上党足马足甲,后负燕,前触魏,侧肘赵。此天下之郡国,足以事区区于忠烈,无如上党者。明智武健,忠宽信义,攻必巧,战不负,能使万人乐死赴敌。足以事区区于忠烈,天下之人无如将军者。爵号禄位,富贵休显,宜出万死,以副倚注,天下之人亦无如将军者。今者将军负三无如之望,所宜日夜具申喧请①,今默而处者四五岁矣。负天下之三无如者,宜如是邪?不宜如是邪?是以天下之小人,以为将军始者取齐,见利而动,今者安潞,见义而止。诸侯之骄久矣,是以高才之人,不忍及门;仁政不施久矣,是以暴乱不止。若此者,将军行仁政,来高才。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节选自杜牧《上泽潞②刘司徒书》)材料二:今者上党之叛,复与淮西不同。淮西为寇五十岁,根深源阔,取之固难。夫上党则不然,自安、史南下,不甚附隶,每奋忠义,是以李抱真能窘田悦走朱滔常以孤穷寒苦之军横折河朔强梁之众。及元和十五年,授与刘悟。长庆元年八月,军大乱,杀大将磁州刺史张汶,因劫监军刘承阶。此实承阶侮媟一军,侵取不已。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军人忌怒,遂至大乱。刘悟卒,从谏求继,其副使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之朝廷,其功非细,只以张汶之故,自谓不洁淋头,竟至羞死。尔一孺子,安敢如此?”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值宝历多故,因以授之,今才二十余岁,风俗未改,故老尚存,虽欲劫之,必不用命。伏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一百里,关隘多山,井泉可凿,虽有兵力,必恐无功。其用武之地,必取之策,在于西面。今者严紫塞之守备,谨白马之堤防。以青州五千精甲,宣、润二千弩手,由绛州路直东径入,不过数日,必覆其巢。以某愚见,不言刘稹③终不能取,贵欲速擒,免生他患。(节选自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注]①喧请:申请出兵讨伐河北三镇的叛乱。②泽潞:镇名。③刘稹:刘从谏之侄,从谏卒,稹代其位,抗拒朝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是以李抱真能窘A田悦B走C朱滔D常以孤穷寒苦E之军F横折G河朔H强梁之众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区区,指国家,与《陈情表》中“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词义不同。B.副,相称、符合,与常用成语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副”词义相同。C.竟,终于、最终,与《与妻书》中“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词义相同。D.谨,用作动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党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武器装备充裕,将士聪明睿智,勇猛善战,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重要作用。B.刘司徒享用尊贵的爵号禄位,拥有众人比不上的声望,却按兵不动,在藩镇叛乱的危局中作壁上观。C.监军刘承阶骄横无礼,贪婪无度,觊觎刘悟权位,暗中与张汶图谋的机密泄露后,引发了军中大乱。D.杜牧对李司徒直陈己见,认为“河阳西北”地势险要,拥有水资源,如果在此用兵,难以取得胜利。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苟行仁政、来高才,若非止暴乱,复何汲汲如是邪?(2)从谏恐悚,不敢出言,一军闻之,皆阴然直言之说。14.杜牧认为,若平“上党之叛”,“不过数日,必覆其巢”。请结合材料二,概述其缘由。(3分)10.BDF11.C(词义不相同。“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竟”意思是“完成”。)12.C(“监军刘承阶……觊觎刘悟权位”错误。根据原文“汶既因依承阶,谋欲杀悟自取”,可知觊觎刘悟权位并想取代他的是张汶。)13.(1)如果实行仁政、使才能高超的人前来投奔,要不是为了制止暴乱(保国家平安),又为什么这样急切地做呢?(“苟”“来”“汲汲”各1分,句意1分。)(2)从谏恐惧,不敢说话,全军听说后,都暗中认为贾直言的话正确。(“恐悚”“出言”“阴”“然”各1分。)14.①存在上党军民心向朝廷的有利因素;②有可以致胜的用兵策略。(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现在上党地区马匹克足,盔甲齐全,后面靠着燕国,前边挨着魏国,左边和赵国接壤。天下郡国中,足以为朝廷忠烈效死的,没有比得上上党的。(上党地区的将领)聪明睿智勇猛健壮,忠诚宽厚讲求信义,攻打敌人能巧妙取胜,与敌人交战不会辜负君命,能使士卒乐于为国效死。(天下将军中)足以为国忠烈效死的,没有人比得上将军您。(拥有)爵号禄位,(地位)富贵显耀,应该豁出性命,才符合皇上的倚重,(这方面)没有人能比得上将军您。现在将军您背负着三个别人都比不上的声望,应该日夜向朝廷申请制止暴乱,然而您却在那里沉默了四五年的时间。背负着天下三个别人都比不上的声望,应该这样做呢?还是不应该这样做呢?因此天下的百姓,都认为将军您起初是只想取得齐国,见到利益才行动,现在安于潞地(不出兵平叛),忠义在前而不践行。各藩镇骄横已久,因此富有才华的人不愿意到其门下;不施行仁政已经很久了,因此暴乱也不能止住。在这种情况下,将军您施行仁政,聚集人才。如果实行仁政、使才能高超的人前来投奔,要不是为了制止暴乱(保国家平安),又为什么这样急切地做呢?材料二:现今上党的叛乱,又与淮西的叛乱不同。淮西反叛已近五十年,根基深厚,攻取一定(很)艰难。上党地区则不是这样,自从安禄山、史思明南下以来,(这里)就不太服从,常常发扬忠义(的精神和气节),因此李抱真能够使田悦困窘,让朱滔逃走,常以弱小穷苦的军队,打败黄河北部的强悍来敌。到了元和十五年,(朝廷将上党)授予刘悟管理。长庆元年八月,军中发生混乱,杀死了磁州刺史张汶,趁机劫持了监军刘承阶。这实在是因为刘承阶(平素)侮辱军队,欺凌掠夺不止。张汶依附刘承阶,(暗中)谋划杀死刘悟并取代其职位,军队官兵憎恶发怒,于是招致大乱。刘悟死后,刘从谏谋求继承(节度使职位),副使贾直言入内责备从谏说:“你的父亲带着十二个州归附朝廷,他的功劳不小,只因张汶的缘故,自称是用脏东西淋头,最终羞愧而死。你一个后辈,怎么敢这样?”从谏恐惧,不敢说话,全军听说后,都暗中认为贾直言的话正确。宝历年间多变故,于是才把(上党)这个地方授予从谏,到现在才二十来年,(这里忠君)风俗没有改变,元老、旧臣仍思念(朝廷),(叛贼)即使胁迫他们,(他们)一定不会听从命令。我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有一百多里,关隘有很多山,井泉可以开凿,即使派出兵力,必然担心无功而返。我们用兵的地方,一定要采取的策略,在于西面。现在要加强紫塞的防备,认真部署白马的堤防。选派青州的五千精锐,宣州和润州的两千弓弩手,由绛州路一直向东进发,不过几天时间,必定颠覆他们的巢穴。依照鄙人不成熟的看法,不能说刘稹最终不能被平叛,重要的是要快速擒拿,免得生出其他祸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周邦彦翠葆[注]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注]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荷跳雨泪珠倾”与“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都刻画雨中荷花,但写法有异,各具神韵。B.上片最后一句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伏线。C.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着“弄”描出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D.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意境清新,笔意闲适。16.宋人曾赞叹周邦彦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作者是如何写出“荷”“燕”“鱼”三种景物的情态之妙的,请简要赏析。(6分)15.A(“都刻画雨中荷花”错误。《苏幕遮(燎沉香)》原文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句刻画的是昨夜雨停,朝阳新出时的荷花。)16.①写“荷”:比拟手法,以动写静。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动态的雨滴写出了静态的荷叶的清新可爱。(2分)②写“燕”:拟人手法。雨停燕回,一个“急”字赋予燕子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2分)③写“鱼”:拟人手法。“惊”字生动地刻画了游鱼敏锐的条件反射及瞬间变化的情景。(2分)(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啸,是人们抒发情感的特别方式,张孝祥“扣舷独啸”抒发出满腔豪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借“啸”寄寓自己的志趣。(2)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开创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来沉迷享乐,疏于朝政,导致国家发生祸乱,自身处境艰难。我们可以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点评这一历史现象。(3)小刚准备写一篇文学短评,主题为唐宋诗人用时空对举方式来营造阔大意境,让读者获得独特审美体验,你可以为他提供的例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登东皋以舒啸②.临清流而赋诗③.忧劳可以兴国④.逸豫可以亡身⑤.万里悲秋常作客⑥.百年多病独登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皋、啸、赋、豫、作。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别抒已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A,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宋人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不必少见多怪。晏几道《临江仙》:“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黄庭坚《次韵公秉子由十六夜忆清虚》:“车驰马逐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陈与义《夜赋》:“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陆游《初夏闲居即事》:“轻风忽起杨花闹,清露初曦药草香。”……①从这些例子证明,②方中通说“闹”字“形容其杏之红”,③还不够确切,④应当说:“形容其花之盛(繁)”。⑤“闹”字是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⑥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这类“闹”字的用法,不仅常见于古诗文,B。例如《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写一个“小媳妇子”左手举着“闹轰轰一大把子通草花儿、花蝴蝶儿。”形容“大把子花”的那“闹”字被“轰轰”两字申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也足以证明近代白话往往是理解古代文言最好的帮助。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18.下列句子中的“再”与文中加点的“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色已晚,再说,加快速度也赶不上了。B.在这么多字帖中,没有比这本再适合你的了。C.他早已有了成见,你跟他再解释也没啥用了。D.新疆真美,我已做好明年再去一次的打算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含标点),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请对李渔、方中通有关“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见解,分别作出点评要求每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通感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请参考文意,围绕“涟漪”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通感;生动贴切,表达流畅。【答案】18.B19.示例:A不能形容其红之多B也见于后世的白话作品20.语句①:修改为“从这些例子来看”,或删去“从”。语句④:删去冒号,或将句号置于后引号之前。语句⑥:修改为“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感受”。21.李渔:①对“闹”字的通感特点完全没有认识;②一味采取嘲笑的态度。方中通:①认识到“闹”字的表达效果;②但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22.示例:船夫的桨落下来,一阵一阵涟漪像是孩子的笑声荡来荡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B项与文中加点的“再”都表示在比较中程度加深,有更加之意。A.表示有所补充,另外。C.表示即使继续下去也不会怎样。D.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此句与“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是照应句,句式也应是“不能形容……之……也”,而“寺多红叶烧人眼”是写“红叶”之“红”或“多”的,可填:不能形容其红之多。B由“不仅”可知此处应有“也”“还”之类词语,内容上应是“也见于……”;后文“近代白话”可知也见于后世的白话文,可填:也见于后世的白话作品。【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语句①,“从这些例子证明”搭配不当,句式杂糅,修改为“从这些例子来看”,或删去“从”。语句④,“说”后有冒号,表明是直接引用,句号应该在后引号里面,或者删去冒号。语句⑥,“仿佛在听觉里获得了视觉的感受”不合逻辑,“闹”是声音,属于听觉,此处看到红叶之“红”是视觉感受,“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表明是在视觉感受里获得听觉感受,可修改为“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1)首先找出李渔对“闹”字的评价,“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可见李渔根本没有认识到“通感”用法的特点和作用,对“闹”字的通感特点完全没有认识;由“别抒己见,加以嘲笑”可看出其态度是一味地嘲笑。(2)再看方中通对“闹”字的认识,“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犹之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可见他认识到“闹”字的表达效果;由作者的评价“也没有把那个‘理外之理’讲明白”可知,他没有讲清其中的道理。【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的能力。试题要求运用通感修辞仿写句子,也就是要打通不同的感觉器官,比如“涟漪”一般属于视觉所见,因此描写时就要借助其它感觉如听觉、触觉、嗅觉等来表现视觉感受。比如,从听觉角度,可以抓住涟漪一圈圈荡开的特点,联想到孩子的笑声荡来荡去的特点,进行仿写。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图画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用图文的方式介绍了甲骨文中“立”字的构形及其内涵。第一句话说明“立”字的造型,“立”字在甲骨文中呈现的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在地面上的形象,这个形象已经直观地表达了“立”的基本含义,即站立。第二句借“立”字形体结构中下面的一横,说明“立”字原本兼有“位”的意思,凸显出位置之于“立”的重要意义。两句话,借由一个汉字的形体,标示出“立”与“位”两个核心概念,启发考生思考两个概念各自的意义内涵,也提示考生思考两者之间的关联。“立”字本义为“站立”“直立”,可进一步引申出“独立”“成人自立”“立身处世”等意义。“位”字本指人站立的处所位置,“人”下的一横本就是脚下的大地,参考“立”的引申义,由实入虚,可以引申出“根本”“基础”“立场”“原则”“底线”“定位”等意义。可以看出,本题核心概念中的“立”字意义指向较为明确;而“位”字,由于没有具体情境的提示与限制,所包蕴的内涵则较为丰富,可以指相对具体的岗位角色或职业身份,也可理解为相对抽象的立身之根本、成长之基石、为人之原则、处世之立场、行为之底线、自我之定位等,立意空间更大。对于以上材料,考生可以有以下几个立意角度:角度一:立与位——人生定位的思考甲骨文中的“立”字,既表现了人站立的动作,又暗含了人所处的位置。这启示我们思考人生中的“立”与“位”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处于社会、家庭、职业等各种角色之中,需要有明确的定位。立意可以围绕如何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角度二:立身之本——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支撑“立”字象征着人的站立,也代表着人的成长和进步。在成长的过程中,品德和能力是支撑我们“立”于社会的双重基础。品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能力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工具。立意可以讨论如何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时,不忘修炼品德,做到内外兼修,真正“立”于社会。角度三:立足之地——传统文化的根基甲骨文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观察。从“立”字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人与大地关系的深刻理解。立意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和传承我们的文化根基,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撑。角度四:立言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