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修辞手法题的应对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解密_第1页
01 修辞手法题的应对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解密_第2页
01 修辞手法题的应对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解密_第3页
01 修辞手法题的应对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解密_第4页
01 修辞手法题的应对策略-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核心考点解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修辞手法的解题迷津【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比喻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比喻的作用:①具体、形象、生动。②浅显易懂。③表达感情。比喻的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例句: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例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例句: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比拟比拟的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比拟的作用:①色彩鲜明,增添特有的情味。②描绘形象,把事物写的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③表意丰富,能启发读者想像,使文章更生动。比拟的分类拟人拟物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把人当作物来写;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例句: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3:

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三、借代借代的概念:是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借代的作用: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借代的分类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具体代抽象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借部分代替全体结果代原因事物的名称代本体形象代本体例句:1: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例句:枪杆子里出政权。例句: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例句:1:樯橹灰飞烟灭。2: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例句:1:好吧,我们多勒勒裤腰带吧。2: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例句:1:我买了一台“康佳”。2:他一天一包中华。例句: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例1: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四、对偶对偶的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的结构:①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典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2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偶的作用:①便于吟诵,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对偶的分类正对反对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例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五、排比排比的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第三,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排比的作用: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深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排比的分类成分排比分句排比单句排比复句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用几个完整的单句形成排比。用几个有关联的语段形成排比段例句: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例句: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例句: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排比与对偶的区别:①排比是三项或三项以上的连说,而对偶则是两项的对说;②排比不限字数,句式大体整齐即可,对偶不仅要求两联字数相等,还要求结构一致;③排比中常含有反复出现的词语,对偶中则力求避免同字反复的现象。六、反问反问的概念: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反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反问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七、设问设问的概念: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作用: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设问和反问得区别: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反复反复的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反复的作用: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夸张通感通感的概念: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又称“移觉”。通感的修辞效果: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温馨提示:通感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修辞方法,它总是“依附”于另一种修辞格而存在。例句:1、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依附于比喻将嗅觉移植为听觉,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

——依附于比喻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名曲”的和谐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突出一种和谐的美。【常见的设问方式】(一)、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常见命题形式(真题展现)19【2020年新高考卷Ⅰ山东卷】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20.【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21.【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对其作简要分析。(5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6分))20.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20.请简要分析第三自然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5分)【方法总结】①分值多为5分,也有4分和6分情况;②指定一个句子进行修辞定点分析;③有时不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这时修辞手法有可能是一种,有可能是两种或三种;注意题目“什么”和“两种”“哪些”的问法;④有时直接给出修辞手法,要求分析;⑤根本任务要分析修辞的表达效果,所的题目都有“分析”二字,问法多样:“请简要赏析”“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进行简要分析”。(二)、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答题“黄金三要素”不管文句是什么,也不论题目如何问,回答语用修辞考点主观题离不开三点:一是明确指出修辞用法是什么(修辞名称),二是解读修辞手法有什么(内容解读),三是分析修辞手法效果(效果分析)。【高考真题实战练习】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答案18.以“云”为本体,使用借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可以是:“当你感到思绪混乱,难以集中精神时,就像是天空中的乌云密布,需要一场大雨来清洗你的思绪。”这个句子将思绪的混乱比作天空中的乌云,通过大雨的洗礼来象征性地表达思绪的清晰和整理。【2022年新高考Ⅰ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筒、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20.设问与排比。先用“失败意味着什么”提问,然后自己作答,有提醒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内容的效果。选用三个“意味着”语句,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把失败带来的严重后果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评分参考:共4分,每点2分,第①答出设问的构成自问自答1分,答出表达效果,“提请注意,引导思考,强化回答”任意1点1分,第②答出三个“意味着”构成排比1分,答出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层次”任意1点1分)【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明确设问的内容。画横线句子先对研究失败的意味进行提问,并从辛苦白费,工作更艰苦,可能使中国在世界航天格局中改变赛道三方面进行回答,充分阐述了研究失败所带来的影响。再看排比的使用。在设问的答句中,连用三个“意味着”,句式整齐,很有节奏感,回答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的同时,在影响的程度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阐述由此带来的后果。研究失败的后果如此严重,可失败却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的事情,足以说明航天研发过程的艰难。而设问和排比都有突出强调的作用,由此可以概括出强调航天研发过程艰难的信息,而这些艰难困苦,无不烘托了航天工作者的艰辛以及这一工作的重要地位或价值意义。综合分析后,再组织答案即可。【2022年新高考Ⅱ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答案】22.修辞手法:排比。表达效果:①按顺序写了从早到晚三个时间的三种景色,在铺叙堆叠中突出作者对小城满满的回忆;②通过细数露珠、向日葵、红霞等记忆深刻的事物,渲染了自己的怀念之情。(评分参考:共5分;“排比”1分;表达效果答出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22.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修辞手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思想情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功夫变出一匹马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可据此判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三个句子抑扬顿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语势,极富感染力。【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既不能食用,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读书人的喜爱。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C.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答案】21.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判断常见修辞的手法的能力。文中“槐蝉”是借代,带指高官显贵。A项,借代,用“管弦”代指音乐,B项,借代,用“桑梓”代指家乡。C项,借代,用“娥眉”代指杨贵妃。D项,“比喻”是反喻,人心是本体,木石是喻体,故选D项。【2021年新高考Ⅰ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________。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________,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________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目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________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0.①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②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评分参考:答出“上下句意义紧密相连”1分,结合关键词分析上下句词语“两两相对”的特点2分,答出表达效果两分)【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理解表达效果的能力。对偶的构成从结构、字数、意义、声调等角度去分析,表达效果应结合内容从语言、节奏、感染力、思想内容等角度进行分析。“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中“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词性词组,且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都是传统节目,对仗非常工整。“描绘城乡风物”和“传播时代精神”都是动宾式结构,“描绘”对“传播”,都是动词,名词“城乡”对应“时代”,名词“风物”对应“精神”,“城乡风物”“时代精神”都是偏正式结构,词性相同,意思相近,且对仗非常工整。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内容上相关,构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