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公共基础知识常识总结
L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
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两个
基本具体内涵不同的回答结果
方面
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
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
思维与存在、划分唯物为特质是世界的本原,精
第一
精神与物质谁主义和唯神是物质的派生物
个方
为第一性、谁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
面
为第二性唯一标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
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
质是精神的派生物
思维与存在、划分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
第二
精神与物质是可知论和的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
个方
否有具有同一不可知论知的
面
性的标准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
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
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可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这就是哲学的
党性。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一世界本原一一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水、火、气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一一世界本原一一自然科学意义上的
“原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一世界本原一一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一一世界本原一一“客观精神”,认为世界
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
主观唯心主义一一世界本原一一主观意识,认为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2.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震】
1.两个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
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3.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四个多发
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
界线
4.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
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6,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
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
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
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
生灾害等
7.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直接灾害: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
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
塌陷,喷水冒砂等。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
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
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
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
起)。
8.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
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
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
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9.震前、震中和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二、【洪涝】
L洪涝多发区: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
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
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洪涝的成因:(可参考练习册115页表格)
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
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
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
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
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
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
一致。
②融雪洪水:(空间分布)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
(时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
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
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C;B流向:自低纬(南)
向高纬(北)流。
4.洪水灾害的影响:
(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①直接淹没人群引起死亡②
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人③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
民钺死或病死。
(2).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动植物资源受损。
(3).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
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5.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
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
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
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
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
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
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6,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思考1: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
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
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夜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
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
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
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思考2:长江流域防洪措施:
上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库
中游:退田还湖、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兴修分洪
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思考3: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1.多数支流发源于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
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2.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
3.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思考4:海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库;
2.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
三、【台风】
L形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
层上冷下热;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2.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3.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
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4.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
减少;气温下降
5.台风危害:①狂风,使轮船、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到破坏
②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风暴潮,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6.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
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7.应对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
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及
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工程性措施:修建与加
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
四、【寒潮】
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
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寒潮灾害特点:降温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
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危害: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暴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
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沙尘暴: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
等;污染环境;破坏植物生长等。
有利影响:
1.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
扬尘天气。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
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泻”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
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3.还可以净化大气。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
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4.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
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
资源。
寒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技术)
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牧区)
五、【旱灾】
L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2.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3.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I、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4.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
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
5.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
6.中国干旱多发地区成因的异同比较:
7.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
展节水农业,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采用滴灌、喷灌农业
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
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减少水污染;
实行水价调节,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
海水淡化等。
3.我国古代科技专著总结
1、《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
的叙述;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被现
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2、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
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
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3、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
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
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4、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
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
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
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
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徐光启还译欧
几里得《几何原本》,推广甘薯种植。
6、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
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
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
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1、《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
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
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
周率的正确方法。
3、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
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
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4、在中国古代算书中,《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
子算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孙丘建算经》、
《海岛算经》、《五经算术》、《缀术》、《缉古算机》被称
为“算经十书”。其中《周髀算经》,被人们认为是流传下来
的中国最古老的既谈天体又谈数学的天文历算著作,成书于公
元前2世纪左右,所记载的周公与商高问答的事是在公元前11
世纪左右,其中提到的大禹治水时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成为现
存文献中提到最早使用勾股定理的例子。
三、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
1、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
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
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
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
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3、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4、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
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称“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
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6、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
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7、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
要影响。
8、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
家颁行的药典。
9、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
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
方医药巨典”。
4•中国古代诗人别称
一、诗人别称
1,诗仙——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
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
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作品有《李太白集》、《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
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诗圣一一杜甫
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作品有《春
望》、《北征》、《三吏》、《三别》等。杜甫在中国古典诗
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
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3.诗魔---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
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
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
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诗佛一一王维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
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
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
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
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
丞集》、《画学秘诀》。
5.诗骨一一陈子昂(唐之诗祖)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
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噪,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
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
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6.诗杰——王勃
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
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
骆”、“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
王阁序》等。
7.诗星一一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
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
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8.诗家夫子一一王昌龄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
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
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9.诗狂——贺知章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
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
“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
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
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10.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一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
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文U胜。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1L诗瓢一一唐求
唐求(约880~约907)(约公元九零六年前后在世),唐诗
人。求一作球。成都(今属四川)人。性放旷疏逸,不乐仕进。
居灌县味江山,人称唐隐居。好吟诗,每成诗,即捻稿成丸,
纳大瓢中。今传《唐求诗集》。
12.诗囚——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湖州武康人,
祖籍平昌。先世居洛阳,后隐居嵩山。
13.诗鬼——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
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
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
关B王)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
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
《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14.诗奴——贾岛
贾岛(779〜843年),唐代诗人,字阖(读Idng)仙,人
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汉族,唐朝河北道幽
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人。自号“碣石山人”。
15.五言长城一一刘长卿
刘长卿(709〜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
一作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至德年
间任监察御史,大历年间任鄂岳转运使留后,因被鄂岳观察使
吴仲孺诬陷而被贬为睦州司马,贞元年间又升任随州刺史。刘
长卿当时诗名颇大,尤其擅长五律,他曾自称自己的诗为“五
言长城”。他的山水写景诗风格清淡,与王维、孟浩然颇为接
近。
16.红艳诗人——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
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
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二、历代大诗人
汉朝三国:司马相如、卓文君、扬雄、孔融、曹操、曹植、
曹丕、蔡文姬、阮籍。
两晋南北朝:陶渊明、谢灵运。
隋唐:杨广、李密、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陈子
昂、宋之问、杜审言、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崔颖、贺
知章、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张继、柳宗元、许浑、
韩愈、韦应物。李贺、刘禹锡、温庭筠、李商隐、杜牧、罗隐、
陆龟年、皮日休、王建。
五代宋:欧阳修、苏轼、陈师道、黄庭坚、尤袤、杨万里、
范成大、陆游、王安石。
金元:元好问、王冕。
明清:高启、杨慎、厉鹦、朱尊彝、张问陶。
民国至今: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舒婷、席慕容、郑愁
予、顾城、厉声教、海子、黑丫。
5•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氾胜之书》与《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
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
1.《汜胜之书》
《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
为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
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
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
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
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氾胜之书》原来分十八篇,在《汉书•艺文志》所著录
的九种农家著作中,它的篇数仅次于“《神农》二十篇”。现
存《氾胜之书》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原书的一部分,以至一小
部分。但仅从这一小部分内容已经可以看出,它所反映农业科
学技术,与前代农书相比,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书中介绍的农业技术原则是相互联系。贯彻其中的一根红
线就是“三才”理论。“趣时”就是掌握“天时”,它体现于
耕作、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各个环节中。“和土”就是
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结构良好、水分、温度等各种条件相互协
调土壤环境,以充分发挥“地利”,“趣时”“务粪泽”都是
它的手段之一。而无论“趣时”“和土”或“务粪泽”“早锄
早获”,都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可以说《氾胜之书》
的“耕之本”正是“三才”理论在耕作栽培方面的具体化。
2.《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书,为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
首,该书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
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盖述农、林、牧、
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全书10卷92篇,系统地总结
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
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
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被誉为“中
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作者:贾思勰,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
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
了基础。成年以后,他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属山东
临淄)太守等官职,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
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
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
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
技术。
3.《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
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
思想。《农政全书》按内容大致上可分为农政措施和农业技术
两部分。前者是全书的纲,后者是实现纲领的技术措施。所以
在书中人们可以看到开垦、水利、荒政等一些不同寻常的内容,
并且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这是其他的大型农书所鲜见的。
徐光启认为,水利为农之本,无水则无田。当时的情况是,
一方面西北方有着广阔的荒地弃而不耕;另一方面京师和军队
需要的大量粮食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为了解决这一
矛盾,他提出在北方实行屯垦,屯垦需要水利。他在天津所做
的垦殖试验,就是为了探索扭转南粮北调的可行性问题,以借
以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生活。这正是《农政全书》中专门讨论
开垦和水利问题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徐光
启写作《农政全书》的宗旨。
4.《农书》
元王朝统治中国97年,时间虽不算很长,但却在我国农学
史上留下了三部比较出色的农学著作。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
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
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
《王祯农书》是中国元代综合性农书。元代总结中国农业
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
行系统研究的巨著。《农书》37集本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
明代初期被编入《永乐大典》。明清以后,有很多刊本。《王
祯农书》成书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作者王祯(生卒
年不详)。全书共13万字,一改以往农书多述北方农业的局限,
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及其异同,同时以图文方式广泛介绍各种
农具。
6.农作物的分类
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包括谷类作物、薯类作物或豆类作物,亦称食用
作物。
1.谷类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伏出租合同标准文本
- 个体工商经营合同标准文本
- 代理售票合同样本
- 与矿签合同标准文本
- 供应增补合同样本
- 修建赞助合同样本
- 二相供电合同标准文本
- 供氧管道整改简易合同样本
- 企业安全用工合同标准文本
- 住房家具买卖合同标准文本
- 第16课《大家排好队》名师课件
- 湖北咸宁咸安区招引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41人高频重点模拟试卷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江西抚州市市属国有企业招聘员工入闱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T-CWEC 37-2023 着生藻类监测技术规范
- 1、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重点排查事项清单
- 2025年纪检工作要点
- 医院工程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北京大学DeepSeek系列-DeepSeek与AIGC应用
- DB23-T 3912-2024 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深度融合指南
- DB11-T 1526-2018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
- 金属冶炼中的铍冶炼与铍合金生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