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科硏人员根据线虫的生活习性和取食特点;将梨园土壤线虫划分为4个营养类群,再根据调查得到的线虫种类,计算得到各营养类群的相对丰度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0~20cm

20~40cm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常规区。

实验1区。

实验2区。

实验2区。

食细菌线虫。

79.92

80.05

79.71

77.45

60.94

66.39

食真菌线虫。

6.54

6.33

7.45

2.69

2.56

2.59

杂食捕食线虫。

5.77

5.68

5.52

4.45

4.42

4.20

植物寄生线虫。

7.77

7.94

7.32

15.41

32.08

26.82

注:常规区(频繁化学防治)、实验1区(农药减施防治)、实验2区(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在0~20cm土层,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D.在20~40cm土层,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佳2、如图表示在一个10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40~60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稳定不变B.30h后,种内斗争加剧导致酵母细胞数量增长减慢C.调查酵母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D.70h后,显微镜下计数,不能确定酵母细胞活菌数量3、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不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后都形成森林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灌木→森林四个阶段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5、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一系列环境问题;若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会造成()

①水资源短缺②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③生物多样性锐减④环境污染加剧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6、下图为某食物网部分营养级能量去向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次级消费者都处于第三营养级B.分解者可能是某些动物或细菌C.a=b+gD.b=①+②+③+f7、某种群13年来的种群增长倍数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前4年种群的数量保持不变B.第4年的种群数量比第5年的多C.第11年到第13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D.第9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年,也多于第10年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一定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B.分解者都是具有异养能力的微生物C.动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D.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属于分解者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10、如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溶解氧减少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D.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大量分解,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11、蝗虫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害虫之一;其繁殖能力强,卵一般产在土壤中,不易灭杀,幼虫(又称跳蝻)个体较小,成虫个体较大,翅较为发达可进行远距离迁移,下图为某地爆发蝗灾以后调查到的幼虫和成虫数量变化曲线,期间当地分别采取了药物防治(喷洒农药)和生物防治(引入鸭;蛙等天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蝗虫卵的数量,用样方法调查幼虫数量,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成虫数量B.t2~t3,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成虫的大量迁出,而t4~t5时段蝗虫成虫数量减少可能是进行了药物防治C.防治之前蝗虫的环境容纳量为X,防治之后蝗虫的环境容纳为YD.当地应该是在t7,时刻引入了蝗虫的天敌12、美国生态学家WarderC.Allee在研究某些动物种群数量变化时发现,种群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这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B.传染病、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阿利氏规律可用于指导珍稀动物的易地保护D.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可能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消,因为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13、下图是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6/62.8)×100%C.“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生态平衡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5、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16、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_______的关系,还要加强立法、执法和_______,反对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利用,即合理利用就是最好的保护。17、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18、种群的数量变化有_______几种类型。19、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0、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1、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22、如图为某条小河从高山湖泊汇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

(2)食品工厂排污后,河流水体变浑浊,但是下游村庄附近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说明该河流具有_____稳定性。

(3)有同学调查食品工厂附近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将土样带回实验室后,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忘记开装置的电灯,导致统计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调查表明,村庄周围被踩踏过的地方,很难见到高大的植被,取代的是低矮的草,甚至有不长草、土壤板结的现象,这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河边的芦苇,不仅可以用于造纸,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价值。23、调查某自然保护区的环颈雉时发现;在非繁殖季节,环颈雉的雌雄个体往往分群活动,具有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有学者提出如下假说来解释这种性别隔离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_____特征。调查该种环颈雉的种群密度时,常使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原因是_____。

(2)为验证学者提出的上述假说是否成立,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组别统计并记录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同时向池塘中抛出4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__

①分析可知,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自然保护区内的_____。

②对照组中的实验处理为_____,若_____,则假说成立。24、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5、水体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所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研究河蚬对富营养水体的改善效果和机理;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

(2)研究人员设计了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期间测量不同处理组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图2所示。

注:水体叶绿素a浓度反映浮游藻类密度;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反映底栖藻类密度。

①图1所示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实验中对照组的操作是________。

(3)苦草是一种常见的沉水植物,是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物种之一。研究人员尝试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复。研究表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请参照(2)实验,写出验证实验思路________。(实验所用容器为聚乙烯桶;注入湖水70L)

(4)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_______。

(5)若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湖泊的实际修复中,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6)河蚬可以食用,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说明投放河蚬如何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26、为改善长江入海口周围湿地的环境功能;科研人员综合考虑海拔差异和人为干扰,将从入海口到防洪堤的湿地划分为如下图1所示的A;B、C、D四个区域,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研究。下图2表示B区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某些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原来的样貌,由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性。

(2)图1中从入海口到防洪堤分布的种群有所不同,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______。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导致大量植物烂根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再次恢复植被的过程属于______演替。

(3)图2中食物网由______条食物链组成,其中昆虫幼虫、线虫类和虾蟹三类生物中生态位重叠较大的两类生物是____________。若食物网中大型食肉鱼数量减少,一段时间后该系统中鸟的种群数量会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保持稳定”)。27、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区;这里物种较为丰富,有海藻、藤壶和海星等。在泥质海滩上,栖息着大量的蛤、沙蚕和甲壳动物。随着社会发展,人类活动对海岸带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要研究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群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数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_____现象。泥质海滩上的生物群落_____(填“具有”或“不具有”)垂直结构。

(2)海岸带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填“不同”或“相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通常泥质海滩中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这些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有_____。

(3)生态位可以分成不同类型,营养生态位反映了物种间食物组成的相似程度,空间生态位反映的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叠程度。在泥质沙滩上A和B两物种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从生态位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28、下图为某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年变化量,单位为109tC/a,未加括号的数字表示库存量,单位为109tC.在不考虑砍伐;火灾、病虫害等情况下;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可以近似看作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净碳交换量(碳收入和碳支出的差值),NE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分布的重要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植物一年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_________tC/a。如果考虑人类生产活动影响等因素,则该生态系统的NEP是_________(填“正值”或“负值”)。土壤中某种昆虫能从植物的新鲜叶片和掉落物中获取能量,这说明它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可能是______。

(2)我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确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北京冬奥会打造了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奥运会。

①冬奥核心区绿化造林成活率达99%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冬奥核心区造林的树种多以本地树种为主,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实现森林树种的多样化。核心区多选择本地物种的原因有________,“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涉及生态工程的_________原理,冬奥核心区的绿化造林既能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也能供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②北京冬奥会严格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理,专用餐具加入微生物后直接变成水和气体,说明参与此过程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离子等物质进入土壤后会被植物吸收,沿____逐级积累,最后可能进入人体;抗生素类的药物进入土壤后会杀死土壤中的部分细菌,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废旧电池、过期药物应投入______(颜色)垃圾回收箱中。

(3)下列对“碳循环”“碳达峰”“碳中和”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填序号)。

①碳循环是指CO2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的循环过程。

②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③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CO2相对“零排放”

④绿色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D【分析】【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

A;梨园中的细菌、真菌、线虫和植物等各种生物;包含了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因此可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

B;线虫的各种营养类群在不同土层中相对丰度不同;是群落垂直结构的体现,垂直结构能使土壤中的生物充分利用空间资源,B正确;

C;在0~20cm土层;各个区域中同种类线虫的丰度差距并不明显,据此可说明不同防治方法对各营养类群线虫相对丰度影响不明显,C正确;

D;在20~40cm土层;实验2区的植物寄生线虫的相对丰度比实验1区和常规区都更大,说明以植物源农药为主的农药减施防治线虫的效果最差,D错误。

故选D。

【点睛】2、A【分析】【分析】

分析图形:图示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50年达到最大值,K值为12000个/mL×10mL=120000个,据此答题。

【详解】

A;40~60h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但K值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错误;

B;30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一定值,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继续增加,种内斗争会明显加剧,B正确。

C;调查酵母种群密度时;应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

D;70h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酵母菌死亡数量增加,显微镜下不能区分活酵母细胞和死酵母细胞,D正确。

故选A。3、B【分析】【分析】

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养鱼有利于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

【详解】

被引入稻田的鱼最终因为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成S型增长;A错误;鱼捕食浮游植物减小了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B正确;鱼的粪便作为肥料可提高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鱼粪的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后,被水稻吸收,C错误;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提高,D错误;故选B。

【点睛】

考查生态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需要判断浮游植物和水稻间的竞争关系,能够分析鱼捕食浮游植物降低了浮游植物与水稻的竞争,从而提高水稻产量。4、B【分析】【分析】

群落演替的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不是所有的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形成森林需要充足的水分,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例如草本植物阶段优势种是草本植物,而森林阶段优势种是高大的乔木,B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C错误;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D错误。

故选B。

【点睛】5、D【分析】【分析】

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

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

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

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

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详解】

①人口增长过快;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①正确;

②人口增长过快;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②正确;

③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③正确;

④人口增长过快;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④正确。

故选D。6、D【分析】【分析】

分析图示: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d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e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f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g、i表示该营养级的粪便等中的未被同化的能量;h表示生物遗体的包含的能量.图中未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①、②、③都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

A;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因此次级消费者都处于第三营养级,A正确;

B;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者主要包括大部分的细菌和真菌,其次还有腐生型动物,如蚯蚓等,B正确;

C、识图分析可知,a表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摄入量等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b和该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即图中的g,故a=b+g;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b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包括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即图中的①和c,而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这部分能量(c)的去向包括: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死亡后被分解者分解,即图中的d、h,以此类推d=e+i=②+f+i,故b=②+f+i+h+①;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把握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掌握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在该营养级的去向,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7、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因此λ>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λ=1,则说明种群数量不变,λ<1,则说明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前4年,λ均为1.5,即λ>1;说明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

B;第4年到第五年;λ在减小,但是仍然大于1,说明种群数量仍然增加,第5年的种群数量比第4年的多,B错误;

C、第11年到第13年λ一直在增加,但是前半部分λ<1,后半部分λ>1;说明种群数量先减少再增加,C错误;

D、从第3年到第5年,λ>1,种群数量增加,第5到9年,λ=1,种群数量稳定,因此,第9年的种群数量多于第3年,第9年到第10年,λ<1;种群数量减少,第9年的种群数量也多于第10年,D正确。

故选D。8、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有些自养型细菌如铁细菌、硝化细菌等也属于生产者;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有些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属于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另外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

【详解】

A;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A错误;

B;分解者也可能是动物;如蚯蚓是动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B错误;

C;动物可能是消费者;如壁虎、扬子鳄,也可能是分解者,如蚯蚓、蜣螂,C正确;

D;与大豆共生的根瘤菌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D错误。

【点睛】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9、A:C: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表示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植被类型发生差异,蝶类种类数目也逐渐减少。

【详解】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受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等影响;A正确;

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

C;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正确;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D正确。

故选ACD。10、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度的。据图分析:图中的细菌属于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藻类属于生产者,能够利用无机盐离子,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变成有机物。

【详解】

A;AB段溶解氧随有机物被需氧型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A正确;

B;BC段细菌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减少;B错误;

C;BC段有机物分解形成大量的无机物;为藻类提供了大量的无机营养,故藻类大量繁殖,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AB段伴随含碳有机物被微生物大量分解转变成了无机物,故NH4+等无机盐离子逐渐增加;D正确。

故选ACD。11、A:B:D【分析】【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蝗虫的种群数量初期呈“S”型增长,后期种群数量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出现上升;下降和波动。

【详解】

A、蝗虫的卵产在土壤中,所以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幼虫运动能力较弱,所以可以用样方法调查,成虫体积大、运动能力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A正确;

B、t2时刻,蝗虫成虫数量减少,但幼虫数量没有明显减少,所以最可能的原因是成虫发生了迁出,t4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都显著减少,且在t6时刻又基本恢复原来数量,说明t4时刻应该是进行了药物防治,B正确;

C、X和Y是防治前后蝗虫幼虫数量能维持的最大值,而不是蝗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D、t7时刻,蝗虫的成虫和幼虫数量都显著减少,且在较低的水平重新达到新的稳定状态,说明在t7时刻引入了天敌,D正确。

故选ABD。12、A:C:D【分析】【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详解】

A;集群生活的动物在种群最适密度时存活率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降低存活率,所以阿利氏规律多见于某些集群生活的动物,如企鹅,A正确;

B;传染病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气候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错误;

C;根据阿利氏规律;低于或高于最适密度都可能使种群增长受到抑制,故应该保证易地保护的动物种群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C正确;

D;由于群聚具有保护自身、发现资源或调节小气候或微环境条件的能力;所以,虽然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虽然会增加个体间对营养、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但这经常被群体存活力的提高而抵,D正确。

故选ACD。13、A:B【分析】【分析】

根据图中的信息可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中的总能量。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A;生产者积累的有机物总能量是净光合量;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总光合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生产者的净光合量,A错误;

B;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62.8/464.6)×100%,B错误;

C;未利用的能量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因此“未利用”能量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此时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等于输出,D正确。

故选AB。三、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4、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1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人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盲目地、掠夺式地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1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增长、波动、稳定、下降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3题,共30分)22、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点,能结合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食品工厂;村庄会向小河中排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由此可推知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

(2)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3)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驱湿性特点;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若忘记打开装置上的电灯,土壤中的有些小动物则不会进入捕虫器中,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5)小河边的芦苇可以用于造纸,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河边的芦苇还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解析】太阳能和工厂、村庄排放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等抵抗力偏小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直接和间接23、略

【分析】1;调查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详解】

(1)环颈雉的性别隔离现象属于种群的集群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2)①分析题干和实验方案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的假说是否成立,故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可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即自然保护区内的雄性或雌性环颈雉。②实验组中用4个相同橡胶圈(或橡胶棒)代表一群形态相同的动物,对照组应设置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代表两种形态不同的动物,若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则说明假说成立。

【点睛】

本题属于信息题,结合题干信息“性别隔离现象”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等知识,要求考生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信息的作用,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的考查。【解析】空间环颈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雄性或雌性环颈雉同时向池塘中分别抛出2个相同橡胶棒和2个相同橡胶圈对照组所用的时间均小于实验组的1组和2组24、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4题,共12分)25、略

【分析】【分析】

分析图1:自变量为不同河蚬密度和时间;因变量为水体叶绿素a浓度,由图可知: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降低(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

分析图2:由图可知:随着河蚬密度的增加;底栖藻的叶绿素a浓度逐渐升高。

【详解】

(1)河蚬通过滤食水中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2)①图1自变量为不同河蚬密度和时间;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降低,且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原因可能是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

②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因实验设计为“不同河蚬密度的野外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河蚬密度,故对照组应为无河蚬。

(3)要利用河蚬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或恢复,由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故可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无河蚬);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在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苦草幼苗,之后,添加河蚬。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苦草的相对生长率。

(4)综上分析;河蚬对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作用可能的机理是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5)若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自然湖泊的实际修复中;还需要考虑投放时间;投放密度(生物量)、河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影响,避免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6)河蚬可以食用;投放河蚬使其能量更好的流向人类,其方向为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

【点睛】

本题结合曲线图,主要考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能正确分析图形,获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解析】消费者和分解者对照组的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升高,实验组中水体叶绿素a浓度随时间变化降低(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河蚬滤食浮游藻类,从而降低了水体叶绿素a浓度②河蚬能促进底栖藻生长无河蚬实验分为对照组(无河蚬)、低密度河蚬组、中密度河蚬组和高密度河蚬组。在容器中种植一定数量的苦草幼苗,之后,添加河蚬。定期采样,记录并计算苦草的相对生长率。河蚬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浮游藻类的浓度,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进而促进了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降低了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投放时间、投放密度(生物量)、河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影响水中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碎屑中的能量流向河蚬再流向人类(或“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河蚬→人”)26、略

【分析】【分析】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2;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

(1)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气候调节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某些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原来的样貌,由此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2)群落的水品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从入海口到防洪堤分布的种群有所不同,在空间上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每年丰水期时,A;B区会被水淹导致大量植物烂根死亡,当枯水期来临后,A、B区会重新露干,再次恢复植被的过程由于具备土壤和植被条件,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