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牛津译林版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如图所示为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C.两个细胞有发生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D.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一定相同2、杂合白色绵羊交配,后代出现白色绵羊和黑色锦羊,这种现象称为()A.自由组合B.基因重组C.基因分离D.性状分离3、如图所示的细胞名称是()
A.精细胞B.卵细胞C.初级精母细胞D.次级精母细胞4、同位素标记法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用15N标记DNA分子,通过测定放射性,证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B.用小球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进行分析可研究暗反应的途径C.将实验用小白鼠放入含有18O2的培养箱中饲养,其呼出的二氧化碳不含C18O2D.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中蛋白质的羧基、DNA的碱基,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摩尔根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镰刀型贫血病的根本原因是肽链上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D.自然选择可以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的明显差异,进而形成生殖隔离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决定的,其中决定显现性状的为_____,用_____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_____,用_____表示。7、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_____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_____;在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_____。8、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等。9、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_____→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10、科学家_____的果蝇杂交实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______)A.正确B.错误12、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______A.正确B.错误13、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随性染色体传递()A.正确B.错误14、若一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一定是伴X隐性遗传病。()A.正确B.错误15、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B.错误16、人工诱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_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17、某种雌雄异株(XY型)的二倍体高等植株,其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有一株白花植株和一株橙黄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植株,F2中红花植株有95株;橙花植株31株,白花植株40株。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2)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3)若F2中橙花植株全为雄株,则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位置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18、A型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少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病人因缺乏DNA修复过程所需的一种重要蛋白质XPA(由XPAC基因控制合成)而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皮肤日晒伤,继而陆续出现步态不稳;语言障碍、耳聋、视觉异常等神经系统病症。图1为一个该病家族的系谱图,图2为对患者及其父母的XPAC基因测序的结果。请回答以下问题:
注:图2测序结果中第一行和第二行是分别对2个基因的单链进行测序的结果;第2行仅显示不同位点。
(1)从图1可以判断出此病的致病基因是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_性基因。图2的测序结果也支持上述判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正常的XPA蛋白含有273个氨基酸。图2所示的突变发生在XPAC基因第631位碱基对(C//G→T//A);使得相应位点由精氨酸密码变为终止密码子UGA,图2是显示的序列是___________(“信息链”或“模板链”),从分子水平上解释该病的致病机理是___________,导致病人出现多种病症。
(3)用PCR扩增包含该突变位点的一个长度为322bp的DNA片段,突变序列的扩增片段可用一种限制酶(DdeI)切为长度分别为197bp和125bp的两个片段;但正常序列的扩增片段不能被该酶酶切。目前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并接受了产前基因诊断,家庭成员及胎儿的PCR扩增产物酶切电泳带型示意图如图3所示。
据图分析;胎儿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基因用A;a表示)。用上述方法分别检测患者的爷爷和奶奶,结果分别与Ⅱ-6、胎儿相同,则Ⅱ-5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
(4)研究者从另一个家庭中找到了一种蛋白质XPA蛋白功能缺陷患者,并对该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基因测序,部分测序结果如图4所示。据图4分析,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实验题(共4题,共36分)19、已知果蝇的眼色(白眼与红眼);翅形(长翅与小翅)、体色(灰体与黑檀体)为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三对等位基因W/w、M/m、E/e控制。现有一批纯合果蝇,杂交情况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组合I白眼小翅♀×红眼长翅♂→白眼小翅♂∶红眼长翅♀=1∶1
组合Ⅱ红眼长翅灰体♀×白眼小翅黑檀体♂→F1→F2红眼长翅灰体∶红眼长翅黑檀体∶白眼小翅灰体∶白眼小翅黑檀体=9∶3∶3∶1
(1)眼色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组合Ⅰ中亲本翅形相关的基因型为__。
(2)组合Ⅱ中子二代(F2)的每一种表现型中雌雄果蝇比例是否为1∶1?____(填“是”或“否”)。3对性状的遗传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__。请从现在果蝇中选择适当个体设计杂交实验予以验证,写出实验思路及结果分析。___20、某校高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对本校全体高中学生进行了某些遗传病的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
(1)调查时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_(填“单基因遗传病”或“多基因遗传病”)。
(2)若要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在__________中进行调查。
(3)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家族进一步调查,得到的家族系谱图如下,发现一男生(9号个体)患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咨询中知道其同胞姐姐(10号个体)患白化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8号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5号个体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
②若12号个体与9号个体结婚,所生子女患隐性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__________是减少后代患遗传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1、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遗传学家摩尔根曾因对果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请回答下列有关果蝇的一些问题:
(1)在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中,摩尔根用________法把白眼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为了验证假说,摩尔根等人设计了测交实验的方法,以下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不考虑XY同源区段):
为充分验证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请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该实验方案________。(提示:亲本从上述测交子代中选取;遗传图解要求写出配子)
(2)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卷翅和直翅是两对独立遗传的性状。科研人员将黑身卷翅与灰身直翅果蝇分别进行正交和反交,发现F1中灰身直翅与灰身卷翅果蝇各占1/2;再将F1中的卷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发现F2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卷翅果蝇与直翅果蝇的比例均为2∶1。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果蝇的卷翅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或“性”)染色体上。若将F1中的灰身卷翅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其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研究发现,F1的卷翅果蝇体内,卷翅基因(A)所在染色体上还存在一个隐性基因(b),该基因可能与致死有关,但不影响存活个体的其他性状,F1卷翅果蝇的基因型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甲。为了解释F2果蝇卷翅与直翅的性状分离比为2∶1,有人提出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AA纯合致死,另一种假设是bb纯合致死。
实验室有上图所示的甲、乙,丙、丁四种基因型的果蝇可以作为实验材料,若要利用这四种果蝇,从中选择作为亲本,通过亲代交配产生的子一代情况就能证明一种假设成立、另一种假设不成立(不考虑其他致死原因、也不考虑交叉互换),可以比较不同亲本杂交的后代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________(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及结论)。22、研究人员对荞麦的若干性状进行了研究,包括花果落粒性、瘦果棱形状、花药大小等性状,已知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都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选择两株纯合荞麦作为亲本进行杂交获得F1,让F1自交得到F2;实验结果见下表。
。性状。
母本。
父本。
F1
F2(共320株)
花果落粒性(落;不落)
不落。
落。
落。
落∶不落=236∶84(3∶1)
瘦果棱形状(尖;圆)
圆。
尖。
尖。
尖∶圆=233∶87(3∶1)
花药大小(正常;小)
正常。
小。
正常。
正常∶小=183∶137(9∶7)
(1)由实验结果可知,上述三种性状中,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该荞麦群体内,与这三对相对性状有关的表现型共有______种,基因型共有_______种。F2的植株中;花果落粒;尖棱、正常花药的植株占_________。
(2)仅考虑花药大小这对性状(相应的基因用A/a、B/b、C/c表示,需要几对用几对),父母本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F2的小花药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如果让F2的植株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理论上有__________株。
(3)从F2中随机选择一株正常花药植株与一株小花药植株杂交,杂交后代全部是正常花药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六、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3、下图表示生物的育种过程,A和b为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F2获得的优良品种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
(2)经过④、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和①、②、③育种过程相比,其优势是________。⑤和⑥过程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培育出的新品种⑦为________倍体,是否可育________(填“是”或“否”)。
(3)经过过程⑧育种方式称为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该方式诱导生物发生的变异具有多害性和________性,所以为获得优良品种,要扩大育种规模。24、鸡的性别决定为ZW型,鸡冠的单冠和复冠由B/b基因控制,单冠为显性性状。现让单冠雄鸡与复冠雌鸡交配产生足够多的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单冠雄鸡:单冠雌鸡:复冠雌鸡=1:1:1。回答下列问题:
(1)针对上述比例的出现;某生物兴趣小组成员提出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雄鸡中,基因型为_________个体死亡。
观点二: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且基因型为ZbZb的个体死亡。
若观点二正确,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以F1为材料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实验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判断。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子代的性别比例。
预期结果:若F2中雌雄鸡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则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单冠和复冠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图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
A;两个细胞所属的分裂方式不同;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错误;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都为两个;但图B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依据题目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图中含A或a的染色体上都有b的变异均来自于染色体的易位;故两个细胞发生了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前一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是复制时出现了基因突变;后一细胞则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故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的识别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知识。2、D【分析】【分析】
性状分离是指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即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详解】
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如:杂合子白色绵羊交配,后代出现白色绵羊和黑色绵羊,D正确。
故选D。3、D【分析】【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含有2条大小不等的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裂,不规则地排列在细胞中,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为次级精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精细胞和卵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初级精母细胞中应含同源染色体。
故选D。
【点睛】4、B【分析】【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
【详解】
A、15N没有放射性;半保留复制实验是通过检测DNA的条带(质量)的不同得出来的结论,采用的是密度梯度离心,A错误;
B、用小球藻做14CO2示踪实验;不同时间点对放射性碳进行分析可得出暗反应的途径,B正确;
C、将实验用小白鼠放入含有18O2的培养箱中饲养,可以产生H218O,H218O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可以产生C18O2;C错误;
D、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中蛋白质的R基;DNA的磷酸基团;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D错误。
故选B。5、D【分析】【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这样到达DNA分子和蛋白质的彻底分离。
2;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患者体内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导致密码子改变;最终导致氨基酸的种类发生改变,血红蛋白质的结构由此改变。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的不定向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的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使同种生物不同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详解】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镰刀型贫血病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即基因突变,C错误;
D;自然选择可以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异;随着遗传变异的积累,导致不同种群基因库的差异越来越大,进而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
故选D。
【点睛】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略
【解析】①.遗传因子②.显性遗传因子③.大写字母④.隐性遗传因子⑤.小写字母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非同源染色体互不干扰的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8、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遗体遗物生活痕迹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初级精母细胞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摩尔根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1、A【分析】【详解】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但这种适应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生物的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正确。12、A【分析】【分析】
【详解】
一个卵细胞一般只能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使染色体数目恢复成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故正确。13、A【分析】略14、B【分析】略15、B【分析】【详解】
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为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而不同位置上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故非等位基因也可能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不同的位置,而不是非等位基因都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故错误。16、A【分析】【详解】
人工诱变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它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加速育种工作的进程。正确。四、非选择题(共2题,共10分)17、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会根据子代性状及其分离比判断出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以及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由F2中红花植株有95株;橙花植株31株,白花植株40株。即红花:橙花:白花=9:3:4,说明该植物花色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若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_B_,橙花的基因型为A_b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_、aabb;或者橙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_bb、aabb;一株白花植株和一株橙黄植株杂交,F1全为红花植株,则F1红花植株为AaBb,亲本白花植株为AAbb或aaB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有4种。
(3)若F2中橙花植株全为雄株,说明其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由于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控制花色的两对基因的位置可能为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当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位于X染色体上,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当A、a位于X染色体上,B、b位于常染色体上,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BbXAXa和BbXAY【解析】基因的自由组合AAbb或aaBB4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aXBXb和AaXBY(或BbXAXa和BbXAY)18、略
【分析】【分析】
据图1分析;图中Ⅱ-6;Ⅱ-7正常,而他们的女儿Ⅲ-9患病,说明A型着色性干皮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6、Ⅱ-7都是杂合子,Ⅲ-9是隐性纯合子。据图2分析,父亲和母亲的基因序列相同,但是他们的两个基因的序列不同,而患者的两个基因序列相同,且与亲本的一个基因序列相同。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患者父母都是杂合子,2个XPAC基因序列不同,而患者是纯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方,因此图2的测序结果也支持上述判断。
(2)根据题意分析;图2所示的突变发生在XPAC基因第631位碱基对(C//G→T//A),使得相应位点由精氨酸密码变为终止密码子UGA,则终止密码对应的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为ACT,说明图2显示的序列(TGA)是信息链;从分子水平上看,该病的致病机理是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导致形成的XPA蛋白结构异常(缺少63个氨基酸),最终导致病人细胞的DNA修复能力受损,出现多种病症。
(3)Ⅱ-6和Ⅱ-7的基因型都是Aa;Ⅲ-9的基因型为aa,根据图3分析,3号的电泳图与4号胎儿的电泳图含有的片段完全不同,说明他们不含相同的基因,因此胎儿基因型为AA。根据题意分析,患者的爷爷奶奶的电泳图分别与Ⅱ-6;胎儿相同,说明Ⅱ-1、Ⅱ-2基因型分别为Aa、AA,则Ⅱ-5的基因型为AA或Aa,其与Ⅱ-6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
(4)据图分析;比较正常个体和患者的碱基种类和顺序可知,正常人的基因序列为CAGTCTCGCAAG,患者的碱基序列为CAGTCTTGCAAG,因此该患者DNA序列上的碱基对变化是C/G→T/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遗传系谱图中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关系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并判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还要能够根据基因测序图加以分析和验证。【解析】常隐患者父母都是杂合子,2个XPAC基因序列不同,患者是纯合子,其致病基因来自父母双方信息链基因突变后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形成的XPA蛋白结构异常(缺少63个氨基酸),导致病人细胞的DNA修复能力受损AA50%C/G→T/A五、实验题(共4题,共36分)19、略
【分析】【分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详解】
(1)由组合Ⅰ白眼小翅雌果蝇与红眼长翅雄果蝇杂交,子代果蝇中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可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性状。又由于子代果蝇中雄果蝇全为小翅,雌果蝇全为长翅,则可知控制果蝇翅形的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且长翅对小翅为显性。故组合Ⅰ亲本翅形相关的基因型为XmXm和XMY。
(2)由于组合Ⅱ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长翅灰体∶红眼长翅黑檀体∶白眼小翅灰体∶白眼小翅黑檀体=9∶3∶3∶1,可知果蝇的眼色和体色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1)可知控制果蝇眼色和翅形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体对黑檀体为显性。则可知组合Ⅱ亲本的基因型为EEXWMXWM和eeXwmY,则F1的基因型为EeXWMXwm和EeXWMY。F1雌雄果蝇交配得F2,F2果蝇的眼色这一相对性状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雄果蝇=2:1:1;果蝇的翅形这一相对性状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长翅雌果蝇:长翅雄果蝇:小翅雄果蝇=2:1:1;体色这一相对性状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灰体:黑檀体=3:1。故每一种表现型中雌雄果蝇的比例都是1:1。由(1)可知控制果蝇眼色和翅形的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果蝇眼色和翅形这两对相对性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由于控制果蝇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所以果蝇的眼色与体色或者翅形与体色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为验证这一结论,可选择F1中的红眼长翅灰体雌果蝇与白眼小翅黑檀体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长翅灰体:红眼长翅黑檀体:白眼小翅灰体:白眼小翅黑檀体=3:3:1:1,则说明果蝇眼色和翅形这两对相对性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果蝇的眼色与体色或者翅形与体色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基因”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是指等位基因,也不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解析】红眼XmXm和XMY是果蝇的眼色与体色或翅形与体色选择F1中的红眼长翅灰体雌果蝇与白眼小翅黑檀体雄果蝇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若子代果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红眼长翅灰体:红眼长翅黑檀体:白眼小翅灰体:白眼小翅黑檀体=3:3:1:1,则说明果蝇眼色和翅形这两对相对性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果蝇的眼色与体色或者翅形与体色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0、略
【分析】【分析】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
(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2)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3)①由遗传系谱图可知,13是色盲兼白化病患者的男性,基因型为aaXbY,其中aXb来自母亲8,而8个体表现正常,因此个体8的基因型为AaXBXb;5号个体是表型正常的女性,但是有患白化病和色盲的兄弟,因此1和2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5个体的基因型为1AAXBXB、1AAXBXb、2AaXBXB、2AaXBXb,其中AAXBXB是纯合子;占1/6。
②禁止近亲结婚是减少后代患遗传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点睛】
本题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明确调查人类遗传病时,调查的内容不同,选择的调查对象就不同;识记基因频率的概念,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患者家系AaXBXb1/6禁止近亲结婚21、略
【分析】【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实质:
(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详解】
(1)在果蝇的眼色遗传实验中,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法把白眼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为了充分验证摩尔根提出的“控制颜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说,应该选择白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进行测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XwXw、X+Y,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X+Xw(红眼雌果蝇)、XwY(白眼雄果蝇);且比例都1:1;
遗传图解如下(遗传图解要写明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相关符号等):
(2)F1中的卷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发现F2代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卷翅果蝇与直翅果蝇的比例均为2:1,后代没有性别差异,说明控制卷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中的灰身卷翅的基因型是AaBb,雌雄自由交配后,灰身:黑身=3:1,卷翅:直翅=2:1,则后代的表现型是灰身卷翅:灰身直翅:黑身卷翅:黑身直翅=6:3:2:1。F1中的卷翅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发现F2代无论雄性还是雌性,卷翅果蝇与直翅果蝇的比例均为2:1,本来是3:1,说明存在致死效应,可能是AA致死,或bb致死,通过给定的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判断是AA致死还是bb致死,则选取的材料杂交后应得到含AA或bb的基因型;则可以选取的材料进行的杂交实验为:
方案1:将乙基因型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卷翅∶直翅=2∶1,则AA纯合致死;若子代全为卷翅,则bb纯合致死;
方案2:分别将甲与丙、乙与丁(或甲与丁)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1,后者卷翅∶直翅=2∶1,则AA致死;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2,后者卷翅∶直翅=3∶1,则bb纯合致死;
方案3:分别将乙与丙、甲与丁(或乙与丁)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1,后者卷翅∶直翅=2∶1,则AA致死;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2∶1,后者卷翅∶直翅=3∶1,则bb纯合致死。
【点睛】
本题主要考生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确定显隐关系,从而确定基因的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假说—演绎法常灰身卷翅∶灰身直翅∶黑身卷翅∶黑身直翅=6∶3∶2∶1方案1:将乙基因型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子代卷翅∶直翅=2∶1,则AA纯合致死;若子代全为卷翅,则bb纯合致死。
方案2:分别将甲与丙、乙与丁(或甲与丁)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1,后者卷翅∶直翅=2∶1,则AA致死;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2,后者卷翅∶直翅=3∶1,则bb纯合致死。
方案3:分别将乙与丙、甲与丁(或乙与丁)杂交,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1∶1,后者卷翅∶直翅=2∶1,则AA致死;若前者的子代卷翅∶直翅=2∶1,后者卷翅∶直翅=3∶1,则bb纯合致死22、略
【分析】【分析】
由题意知;花果落粒性;瘦果棱形状、花药大小等性状,已知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都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及应用分离定律解答自由组合问题。
【详解】
(1)由表格信息可知;花果落粒性;瘦果棱形状子二代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此2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三对相对性状遵循自由组合,因此表现型共有8种;花药大小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7,因此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3对相对性状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型共有3×3×3×3=81种;子二代中花果落粒、尖棱、正常花药的植株占3/4×3/4×3/4×3/4=81/256。
(2)由表格信息可知,正常花药:小花药=9:7,正常花药为A_B_,aaB_、A_bb、aabb为小花药,母本正常花药的基因型是AABB,小花药基因型是aabb,子二代小花药植株的基因型是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7;子二代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型是AABB、aaB_、A_bb、aabb;理论上是(183+137)×8/16=160株。
(3)从子二代中随机选择一株正常花药植株与一株小花药植株杂交,杂交后代全部是正常花药植株,杂交组合是AABB×____、AABb×aaBB、AaBB×AAbb;杂交后代全部是正常花药植株的概率为1/9×1+2/9×1/7×2=11/63。
【点睛】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解析】花果落粒性、瘦果棱形状88181/256aabb、AABB3/716011/63六、综合题(共2题,共20分)23、略
【分析】【分析】
本题是关于育种的问题;包括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单倍体育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详解】
(1)经过①、②、③过程先进行杂交,再进行自交,因此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得到的F1为双杂合个体,自交得到的F2中优良品种占3/16;其中纯合子占1/3。
(2)④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过程;⑤过程是秋水仙素处理,这种育种方式称为单倍体育种,和①;②、③育种过程相比,其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的年限。⑤和⑥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需要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培育出的新品种⑦为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因此是四倍体,同源染色体为偶数,因此可育。
(3)过程⑧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该方式诱导生物发生的变异具有的特点不定向性,所以为获得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足疗店创业计划
- 图书馆读书课件
- 五人联合影视制作2025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 关于篮球的课件
- 地理-辽宁省协作校2024-2025学年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协作校一模)试题和答案
- 广告设计专业知识讲座
- 废气处理培训课件
- 第2章 图形设计的基本原理
- 幼儿知识阅读
- 护士评职称个人述职报告
- 【真题】202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高压旋喷桩安全教育
- 电子商务的用户关系构建和传播策略案例
- 河北开放大学2022年《合同法》形考1-4答案
- 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客运驾驶员岗前培训课件
- 大型风电场智能运维方案
- LMX2594实现跳频的编程时序分析
- 劳动教育-专题一崇尚劳动(劳动的意义)
-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之辩证关系-以泰州港务集团为案例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 网络协议逆向工程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