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泸州市纳溪中学集团校2024—2025学年度上期七年级学业水平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B.相关影视作品 C.北京人复原头像 D.历史学家的著述2.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者直接发生时所产生或者记录的资料;后者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做的诠释。下列各项中,属于研究秦朝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秦始皇陵兵马俑 B.《春秋》的记载C.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D.电视剧《大秦帝国》3.如果把蓝田人、郧县人、大汶口文化、良渚古城、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A.人类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C.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D.文化的发展4.《左传》记载:“周公……封建亲戚以屏周。”这说明,“封建亲戚”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诸侯的兵力 B.保证国家的兵源C.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 B.国家走向统一 C.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D.封建制度的确立6.“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得益于(

)A.商鞅变法的实施 B.都江堰的修建C.铁犁牛耕的推广 D.秦朝统一的完成7.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主要用于(

)A.农业生产 B.日常生活 C.祭祀和战争 D.交换物品8.“休”字从造字法上来说,属于(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9.下图是某同学进行探究学习的思维导图,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A.货币的演变 B.经济的恢复 C.文化的发展 D.中外的交流10.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自制的年代标尺。其中,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间应标注在(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11.驷马安车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却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实施了(

驷马安车画像砖A.统一车轨 B.反击匈奴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12.《后汉书•方士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A.炎帝 B.华佗 C.张仲景 D.扁鹊13.以下是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年谱(部分)。他是(

)公元前141年公元前136年公元前129年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8年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置五经博士派卫青等北击匈奴颁布“推恩令”下令铸造五铢钱崩,葬于茂陵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景帝 D.秦始皇14.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刘秀前后颁布六次释放奴婢、三次禁止虐杀奴婢的诏令,“敢拘制不还,以卖人法从事”,刘秀大规模释放奴婢的主要影响是(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瓦解了封建等级秩序C.减轻了国家负担 D.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15.在今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等地发掘的汉墓中,西域骆驼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壁画、摇钱树、铜镜、铜器装饰上随处可见。这反映出当时内地与西域(

)A.商品买卖发达 B.文化交融密切 C.人员往来频繁 D.思想境况相同16.揭露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A.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一一黄巾起义B.蔡伦改进造纸术一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丝绸之路的开辟一一两汉之际佛教逐步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D.赤壁之战一一三国鼎立17.下边示意图可以反映(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C.三国经济发展状况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8.据西晋史料记载,从北方迁入内地的少数民族中,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后代(

)A.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交融B.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C.鲜卑族匈奴族完全融入汉族D.内迁民族受到西晋的残暴统治19.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影响中原,中原地区的围棋、投壶等体育项目传入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这反映了当时(

)A.政权的更替 B.江南的开发 C.科技的进步 D.民族的交融20.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及五代、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政府组织民众垦荒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轻徭薄赋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21.“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下表所示的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部分),据此可知(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A.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 B.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C.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象形是汉字唯一的造字方法22.古代诸子百家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均衡教育”思想的是(

)A.提出“仁”的学说 B.提出“为政以德”C.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D.提出“温故而知新”23.秦朝时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些措施的重要历史影响(

)A.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缓和了社会矛盾C.加重人民负担 D.维护了国家统一24.曹操在《蒿里行》中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来描绘当时的社会景象。为改变诗句中描述的这一状况,曹操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 C.招揽人才 D.扩充军队25.他为巩固统治,立志以文治移风易俗,迁都至洛阳,推行汉文化,由鲜卑国主化生为中华皇帝。他是(

)A.晋武帝司马炎 B.北魏孝文帝 C.前秦苻坚 D.东汉光武帝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共50分)26.(本题12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汉高祖像

图二汉景帝像

图三汉文帝像(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人物建立了哪一王朝?(2分)该王朝在哪里定都?(2分)(2)图二和图三人物共同营造的治世在历史上称为什么?(4分)(3)这三位汉初的封建帝王在治国安邦方面都采取了哪一共同政策?(4分)27.(本题18分)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劳动人民不断的实践和创造,推动古代农业不断向前发展。材料一

(1)据材料一举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4分)材料二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据材料二都江堰可发挥哪些作用?(4分)简要说明它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4分)材料三《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人口迁徙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8.(本题20分)中华文明是在民族交融与对外互动中逐渐形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中原迁徙,……各有各的语言,发展速度也不一致,即使一族内部,如鲜卑,也分成好多部,互相争斗。这就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内徙诸族不得不适应被他们征服后的汉族的较高文明,甚至不得不采用汉族的语言,民族融合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展开了。——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的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南朝时期的宋)材料四

汉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次民族迁徙产生的影响。(4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项措施。(4分)依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4分)(3)材料三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2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在西汉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CCCBCAA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BDBBBBDD题号2122232425答案CCDBB26.(1)西汉。长安。(2)文景之治。(3)休养生息政策。27.(1)标志: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作用:具有防洪、灌溉、水运等多种功能。影响:促进了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3)影响:北方人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经验,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28.(1)影响:加剧民族间的争斗,使中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