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1地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354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所示的四条曲线中,表示冷锋过境的曲线是A.B.C.D.2、流水对地貌形态影响普遍而强大,但在不同地区,流水作用有明显的差异。回答下列关于流水作用的正确叙述是()A.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向下侵蚀强烈,常形成峡谷B.在上游山区,河流以侧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C.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常形成冲积扇D.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3、下图为塔里木河下游某地部分地理要素剖面示意图。该地的地下水主要靠地表径流补给。图中,相对于荒漠()

A.河岸林地地下水含盐量低B.耕地地下水埋藏较深C.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较少D.耕地地表水蒸发量小4、下表是我国四城市某日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关于表中四城市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城市日出日落①06:04:5017:25:54②07:25:3119:04:58③06:45:0318:31:52④08:16:4119:57:11

A.自西向东依次是④③②①B.自东向西依次是①③④②C.自南向北依次是③④②①D.自北向南依次是②①③④5、关于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地处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B.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C.里海盐度北部比南部更高D.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6、下列各图中,正确表示12月22日太阳光照情况的是(图中虚线圈表示极圈)()A.B.C.D.7、形成该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地壳运动B.流水侵蚀作用C.流水搬运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8、读图,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②亚热带季风气候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9、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B.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C.海陆分布状况不同D.人类活动状况不同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读“太阳光照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用斜线绘出夜半球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的节气是_________;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_______。

(3)图中A;B、C、D四地;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最先看到日出的是_______。

(4)这天;四地按正午太阳高度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为________。

(5)图中地方时是12点的是________,B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点,C地此时正值日出还是日落?_____。11、热量交换:

(1)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南北赤道暖流是________吹拂形成的。12、水分交换:________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13、影响——决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周期:一个____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表格。

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分布图。

。发射基地。

有关自然条件。

发射突出优势。

西昌;酒泉。

位于西部内陆;人烟稀少。

酒泉;太原。

利于观测。

西昌;酒泉。

海拔高;大气稀薄。

文昌。

节省燃料和成本。

沿海。

15、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恒星①是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16、读“我国部分地区春季某时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两处,______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______,图中乙处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______(填“上升”或“下沉”)。

(2)甲、乙两气压中心控制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______;此时长春刮______风。

(3)图中①②两条锋线中,冷锋是______。锋线旁阴影为雨区,A雨区在锋______(填“前”或“后”),B雨区在锋______(填“前”或“后”)。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硅化木是真正的木化石,是几百万年或更早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对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生物和环境演变有着重要的作用。树木保存为化石的条件极为苛刻,树木成为化石的几率非常小。新疆木化石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以中晚侏罗纪沉积地层为主。新疆奇台县将军戈壁的石树沟木化石群储量最大,为世界第二大木化石群。现在新疆大面积的森林早已不复存在。左图为奇台县硅化木景区,右图为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地区景观。

(1)根据木化石证据可推断中晚侏罗纪奇台县石树沟的主要植被类型是___,说明当时环境特征:___、___。

(2)现代古尔班通古特主要的植被类型是___,其植物形态和结构能适应长期___的环境特点,叶片___,以减少蒸发;根系___;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3)从侏罗纪到现代,植被类型的变化说明了当地气候变化总体趋势是___。根据植被演变的过程,可以推测当地曾经有段时间出现过大面积的___(植被类型)。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8、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会因为某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而变化。(_____)A.正确B.错误19、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均与副热带高压有关。(_____)A.正确B.错误20、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所形成的________。(判断对错)A.正确B.错误21、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____A.正确B.错误22、中南半岛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_____)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综合题(共2题,共4分)2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距市中心50千米,这里泉水众多,素有京南水乡美誉,是我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该镇因地制宜,建成了以泉水、天然湿地为主的国家湿地公园。图为长沟甘池泉附近地质示意图。

(1)从水循环的角度;推测长沟泉水;湿地形成的自然过程。

(2)沿AB绘制简要地质剖面示意图,标注方向、示意地表形态、地层新老关系及泉水出露的位置。24、北美洲各类气候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密切相关。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综合分析相关自然地理要素对A、B、C三类气候形成的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详解】

锋面过境会导致气温、气压相比过境前出现较大甚至相反变化,气旋或反气旋是在过境期间发生大的变化,过境后和过境前变化较小。仔细读图,注意坐标显示的时间,最左端应该是过境前、最右端应该是过境后,据此结合选项可知,c线过境时气压比过境前后都低,应该是气旋过境;d线过境时气压比过境前后都高,应该是反气旋过境。Ab线发生相反变化,应为锋面过境。其中,a线过境前气压高、过境后气压低,应该是暖锋过境;b线过境前气压低;气温应该较高,此时受暖气团控制,过境后气压高,气温应该较低,此时应该受冷气团控制,所以该曲线应该表示的是冷锋过境,据此分析本题选B正确。

【点睛】

锋面过境会导致气温、气压相比过境前出现较大甚至相反变化,气旋或反气旋是在过境期间发生大的变化,过境后和过境前变化较小。据此结合选项看过境前后变化确定是哪一类天气系统,再根据过境时的特征具体分析即可。2、D【分析】【分析】

【详解】

在中下游平原地区;河流流速慢,因此主要向侧面侵蚀,向下侵蚀不强烈,常形成宽谷,而不是峡谷,A错误;在上游山区,河流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河流以下蚀为主,而不是侧蚀为主,B错误;在山区河流出山口处,河流落差变小,流速快速降低,大量泥沙在山前出口处堆积形成冲积扇,不是由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形成冲积扇,C错误;黄土高原黄土疏松,降水集中,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D正确。故选D。

【点睛】3、A【分析】【详解】

由图可知,与荒漠相比,河岸林地距河流更近,地下水位更高,地下水直接接受河水的补给,含盐量较小,而荒漠的地下水中含有更多的地下水流动过程中和地表径流下渗过程中溶解的盐类物质,A正确;由图可看出,耕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小于荒漠,B错误;林地植被能涵养水源,增加下渗,河岸林地地表水下渗的更多,C错误;与荒漠相比,耕地土壤水分含量高,故耕地地表水蒸发量更大,D错误。故选A。4、C【分析】【详解】

根据表中四城市的日出、日落时刻可以计算出白昼时间,城市①、②、③、④的白昼时间分别是11小时21分4秒、11小时39分28秒、11小时46分49秒、11小时40分30秒,我国这四个城市的白昼均小于12小时,表示此日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此越向南白昼越长,由此可知,这四个城市由南向北依次为③、④、②、①,C正确,D错误;根据白昼时间可计算当地日出地方时,根据日出地方时与日出北京时间可计算当地的经度,经计算,城市①、②、③、④的经度分别约为124°E、101°E、110.5°E、88.5°E,由此可知,表中四城市自东向西依次为①、③、②、④,A、B错误。故选C。5、D【分析】【详解】

中亚地区不在板块交界处;A错;水汽主要来自于大西洋,B错;里海北部纬度高,有伏尔加河等河流汇入,盐度比南部低,C错;多丘陵,里海沿岸分布广阔平原,D正确。故选D。

【点睛】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内部,距离最近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线在印度半岛北部通过,受西风带影响,带来大西洋水汽。6、B【分析】【分析】

【详解】

读图可知;四幅光照图均为极点俯视图,A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中心极点应为北极点,图中显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光照图,A不符合题意;B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极点应为南极点,图中显示,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的光照图,B符合题意;C图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中心极点应为北极点,图中显示,北半球各地均昼夜等长,应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或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的光照图,C不符合题意;D图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中心极点应为南极点,图中显示,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光照图,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7、D【分析】【详解】

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图示三角洲主要作用是流水堆积作用,D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D。8、C【分析】【详解】

读图可知,①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为温带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故判断为温带季风气候;②最冷月气温在15℃以上,为热带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故判断为热带草原气候;③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为亚热带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故判断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④最冷月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约在5℃-10℃,应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地区,降水集中在冬季,故判断为地中海气候。故选C。9、C【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海陆分布状况不同。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需要重视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的原因。受全球海陆分布的影响,南半球下垫面比较单一,陆地较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故气压带一般呈条状,而北半球陆地较多,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往往陆地会把条状气压带分割,形成块状。二、填空题(共8题,共16分)10、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判断。

【详解】

(1)晨昏线为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背对阳光一侧为夜半球。

(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为一年中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的时间,即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3)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C位于赤道,线速度最大;南北极圈以及以内的地区可能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图示D点在南极圈,有极昼极夜现象;图示A;B、C、D四点比较A点位于晨线以东,且距离晨线的经度差最大,即日出最早,最先看到日出。

(4)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自北回归线上向南北两侧递减;各点和北回归线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即B>C>A>D。

(5)图示A点和D点所在的经线正好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地方时12时。根据图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C点,地方时为6点,计算B点位于C点以东30°,故地方时为8点。C点位于晨线上,此时处于日出。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常规性试题,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二分二至日晨昏线的分布规律;②五带划分的基本规律;③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规律;⑤晨昏线图上分析时间问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出6点、18点或12点的位置等。【解析】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CDAB>C>A>DA、D8日出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信风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海洋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回归年14、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射基地的区位条件;难度较小,按照气象条件;纬度因素、地势因素、地形条件、安全因素等角度分析。

【详解】

西昌位于西部内陆;人烟稀少,安全性强,即便发射失败或有其他坠落物所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小。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文昌是我国纬度最低的卫星发射基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海运对货物的适应性更强,运输量更大。

【点睛】【解析】。发射基地。

有关自然条件。

发射突出优势。

西昌。

位于西部内陆;人烟稀少。

①保证安全。

酒泉;太原。

②晴天多;能见度高。

利于观测。

西昌;酒泉。

海拔高;大气稀薄。

文昌。

③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

节省燃料和成本。

沿海。

④海运便利;方便运输大宗物资。

④海运便利;方便运输大宗物资。

15、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黄赤交角示意图为材料;考查黄赤交角的相关知识。

【详解】

恒星①在北极上空,为北极星;角②是黄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其角度是66°34′;平面③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其名称是黄道平面。【解析】北极星66°34′黄道平面16、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等压线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天气系统及其影响,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详解】

(1)由图示等压线的分布规律可知;图中甲;乙两处,甲处气压从四周向中间逐渐增大,为高气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反气旋;图中乙处为低压中心,按天气系统的气流状况划分属于气旋,中心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状况为上升。

(2)晴天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受甲高压系统控制的地区,天气晴朗,气温日较差较大。图示两城市为长春和哈尔滨,长春的纬度低,此时受暖气团控制,而哈尔滨纬度高,受冷气团影响,温度低,所以图中两城市气温较高的是长春;根据等压线的递减规律以及风的形成可知,此时长春刮偏南风。

(3)本题考查锋面气旋。近地面的锋面往往和气旋结合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气旋的左侧为冷锋系统,右侧为暖锋系统。所以图中①为冷锋,②为暖锋。A位于冷锋的锋后,B位于暖锋的锋前。【解析】甲反气旋上升甲长春偏南风①后前17、略

【分析】【分析】

本题以硅化木景区和古尔班通沙漠的图文材料为背景;涉及植被的类型;气候判断等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

(1)由材料可知;中晚侏罗纪时的树木具有木质结构和纹理,故其类型为森林。结合所学知识及化石特征可知,当时气候湿润,有利于植被生长,森林茂密,植被种类繁多。

(2)结合图片信息可知;古尔班通沙漠的植株低矮,叶片面积细小,根系发达,为典型的荒漠植被,主要生存在气候干旱的环境当中。

(3)由古时候的森林演变为干旱的荒漠,可以看出当地气候趋向干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植被会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演变特征。故当地可能出现过大面积的草原。【解析】(1)森林

气候湿润植被茂密。

(2)荒漠干旱面积较小发达。

(3)湿润至干旱草原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8、×【分析】【分析】

【详解】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以错误。

【点睛】19、√【分析】【分析】

【详解】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控制,形成“伏”旱。本题描述正确。20、×【分析】【分析】

【详解】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昼夜现象则是因为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导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而形成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是错误的。

【点睛】21、√【分析】【详解】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据此可知,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故本题结论是正确的。22、×【分析】【分析】

【详解】

中南半岛夏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故中南半岛的夏季风主要成因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此说法错误。

【点睛】

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南亚季风其形成主要是由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同时也有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移至南半球,亚洲大陆冷高压强大,风由蒙古西伯利亚吹向印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东北风,即亚洲南部的冬季风。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压移至北半球,本来位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至印度半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成为西南风,即为南亚的夏季风。四、综合题(共2题,共4分)23、略

【分析】【分析】

本题考查泉水和湿地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地理现象出现的过程,难度偏大,需结合水循环和地质构造的相关内容作答。

(1)

由图可知;本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多向斜构造和断裂构造,依据河流的流向可大致确定该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当该地区出现降水时,部分降水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后受地势影响,地下水顺岩层倾斜方向流动过程中,在断裂地带附近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或在地势低洼区汇集形成湿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