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所有动物的种群密度B.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C.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D.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2、臭氧减少产生的危害中,不包括()A.皮肤癌数量增加B.紫外线辐射增加C.海平面上升D.人体免疫功能减退3、下列关于生物圈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稳态的维持有直接关系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C.二氧化碳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稳态D.生物圈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4、食蚊鱼是一种外来入侵生物。为研究食蚊鱼对本地物种唐鱼的捕食作用;研究者分别观察雌;雄食蚊鱼对不同日龄唐鱼的仔鱼(8d、20d)和幼鱼(55d)的捕食作用,结果如图。据此无法判断出()
A.唐鱼的日龄和食蚊鱼性别是本研究的自变量B.食蚊鱼对唐鱼的仔鱼具有更强的捕食压力C.食蚊鱼雌鱼对各日龄唐鱼的捕食都强于雄鱼D.食蚊鱼入侵可能会影响唐鱼的种群数量5、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群内个体的竞争B.套种、间种和轮种体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不属于生态工程范畴D.“过腹还田”可使农作物秸秆得到多途径的利用6、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礁上生活着一种叫裸尾鼠的啮齿动物,近几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其栖息地不断减少,食物来源短缺,最终成为首个因全球气候变暖而灭绝的哺乳动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裸尾鼠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B.裸尾鼠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裸尾鼠在不同食物链中可能处于相同的营养级D.裸尾鼠的灭绝对其天敌不利,但对作为其食物的生物是有利的7、《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巴西红耳龟原产于美洲,由于当地有鹭鸳、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其数量保持稳定。巴西红耳龟将龟卵埋在潮湿的沙滩上,阳光的照射为其孵化提供适宜的温度。引入中国后,因养殖外逃、丢弃、放生等原因,已经在全国多地自然水域里形成一个庞大的种族群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B.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原产地巴西红耳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鹭鸳、浣熊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孵化地温度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D.在巴西红耳角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8、研究人员对草原上若干样地进行监控,记录每块样地中植物物种数量,并连续11年测量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情况,绘制如下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为植物总生物量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C.植物物种数量越多,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越小D.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下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10、四线蓝尾石龙子是蜥蜴目石龙子科的一个濒危物种,在我国台湾又称为丽纹石龙子。由于农药的使用、环境污染等因素,四线蓝尾石龙子数量大量减少,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数量又有所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从外地迁入四线蓝尾石龙子至台湾,则迁入后其种群呈“J”型增长B.根据种群的出生率可以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C.四线蓝尾石龙子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1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B.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C.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D.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12、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其中P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代表未被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大于A1、A2、A3之和B.若该生态系统一年内干物质总量基本不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也不变C.上图中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2+C2+D2)/D1×100%13、在自然界中,有些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关系呈现周期性波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种现象与种内竞争无关B.二者的数量变化是不同步的C.所有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该模型D.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因为两种群互相制约、互为因果14、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人员在某村引进赤松茸,推广“稻菇轮作”露地栽培模式,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属于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农业”的传统,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秸秆中的能量,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遵循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原理和整体原理15、下图为云南高黎贡山北段植物群落中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2600m以上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呈现负相关B.2600m以下海拔高度木本植物丰富度大于草本植物的丰富度C.海拔3100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可能是光照条件改变引起的D.温度是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16、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7题,共14分)1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_____。18、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_______,如_______,以及动物的_______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如_______以及哺乳类等生物体中都存在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______。19、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_______的基础。20、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1、______越复杂,_______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_______。_______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_______,生态系统的_______和_______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2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_______;食物链和_______。23、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试题分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A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B正确;采用抽样检测方法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C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及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C【分析】【分析】
臭氧层破坏:
(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氟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氟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
(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
A;臭氧层减少会使紫外线辐射增加;而过多的紫外线能诱发基因突变,因而皮肤癌数量增加,与题意不符,A错误;
B;臭氧层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臭氧层减少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与题意不符,B错误;
C;海平面上升是由温室效应引起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造成的,与题意相符,C正确;
D;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退,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点睛】3、C【分析】【分析】
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2)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详解】
A;人类的活动依赖于生物圈稳态的维持;如果生物圈稳态被破坏,人类的生存必然会受到影响,A正确;
B;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大气圈的下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这些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B正确;
C;植物和藻类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但是二氧化碳的增加超过一定的限度,将破坏生物圈稳态,C错误;
D;生物圈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超过其自我调节的能力,稳定的状态将被破坏,D正确。
故选C。
【点睛】4、C【分析】【分析】
分析题干中“为研究食蚊鱼对本地物种唐鱼的捕食作用;研究者分别观察雌;雄食蚊鱼对不同日龄唐鱼的仔鱼(8d、20d)和幼鱼(55d)的捕食作用”可知,自变量为唐鱼的日龄、食蚊鱼性别。分析图示可知,唐鱼8d日龄的仔鱼,雌食蚊鱼的捕食能力较强;唐鱼20d日龄的仔鱼,雄食蚊鱼的捕食能力较强;唐鱼55d日龄的幼鱼,雄食蚊鱼的捕食能力较强。
【详解】
A;根据题干分析;由“研究者分别观察雌、雄食蚊鱼对不同日龄唐鱼的仔鱼(8d、20d)和幼鱼(55d)的捕食作用”可知,自变量为唐鱼的日龄和食蚊鱼性别,A正确;
B;由图可知幼鱼(55d)的存活率整体高于仔鱼(8d、20d)的存活率;说明食蚊鱼对唐鱼的仔鱼具有更强的捕食压力,B正确;
C;唐鱼8d日龄的仔鱼;雄食蚊鱼的捕食能力较强,唐鱼20d日龄的仔鱼,雌食蚊鱼的捕食能力较强,不能说明食蚊鱼雌鱼对各日龄唐鱼的捕食都强于雄鱼,C错误;
D;由于食蚊鱼会捕食唐鱼;食蚊鱼入侵可能会影响唐鱼的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D。5、D【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自生、循环、协调、整体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详解】
A;生物防治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种间的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A错误;
B;套种、间种和轮种是合理使用资源;体现协调原理,无物质循环的体现,B错误;
C;风能和潮汐能的开发技术属于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体现整体原理,是生态工程范畴,C错误;
D;过腹还田是指将动物粪便施投到农田;实现了物质的良性循环和多途径利用,D正确。
故选D。6、D【分析】【分析】
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
【详解】
AB;裸尾鼠是动物;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消费者,可加快物质循环,AB正确;
C;裸尾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食物不同;可能处于相同的或不同的营养级,C正确;
D;裸尾鼠的灭绝对其天敌不利;对作为其食物的生物也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D。7、C【分析】【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
A;在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巴西红耳龟在我国也不会一直呈“J”型增长,A错误;
B;在原产地由于有鹭鸳、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B错误;
C;鹭鸳、浣熊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温度属于非生物因素,同时也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
D;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巴西红耳角种群数量应在K/2之前,D错误。
故选C。8、A【分析】【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详解】
A;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样地的总能量;生产者包括植物和其他微生物,故样地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不只是植物的总生物量,A错误;
B;植物总生物量的波动程度可反映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则总生物量波动程度越小,B正确;
C;根据分析B项分析;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植物物种数量越多,C正确;
D;气候等条件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故植物总生物量波动还会受到气候等条件的影响,D正确。
故选A。二、多选题(共8题,共16分)9、A:B【分析】【分析】
题图分析:由于直线p表示Nt=Nt+1;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甲;乙两条曲线的A、F点与P曲线相交,说明此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在P曲线以上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增长,以下的点表示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位于P曲线的上方,说明此时Nt<Nt+1;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错误;
B、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同时位于P曲线上,说明Nt=Nt+1;说明当年种群没有表现增长,就乙种群曲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时间为D点时,B错误;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正确;
D;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AB段显示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正确。
故选AB。10、C:D【分析】【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时属于次级消费者。
【详解】
A;由于台湾存在四线蓝尾石龙子的天敌等环境阻力;迁入后,种群呈“S”型增长,A错误;
B;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预测该种群未来的数量变化趋势;B错误;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抗农药基因的个体存活下来,所以种群中抗农药基因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升高,C正确;
D;四线蓝尾石龙子捕食蚱蜢;蚱蜢捕食生产者,因此四线蓝尾石龙子属于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D正确。
故选CD。11、A:C:D【分析】【分析】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S型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
A;年龄组成并不是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A错误;
B;根据“S”型曲线的斜率可知;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B正确;
C;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ACD。12、B: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据图可知:P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为未利用的能量,C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表示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
A、P体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代表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来自于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所以P大于A1、A2、A3之和;A正确;
B;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干物质总量不变,无法体现出上述情况的变化,B错误;
C、输入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根据题目信息及图中所示能量分配关系,B1+C1+D1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储存在植物体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相邻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它们同化量的比值,因此生产者到植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或);D错误。
故选BD。
【点睛】
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功能;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及特点,能根据表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13、A:C【分析】【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图示为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关系;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有周期性波动,且无论猎物还是捕食者,种群体内部的数量也会出现周期性的增减。
【详解】
A;该模型体现的是捕食者和猎物的种间关系;种内竞争会影响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该模型的形成,故这种现象与种内竞争有关,A错误;
B;由图示可知;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制约,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减少,被捕食者数量减少会限制捕食者的数量增加,故二者的数量变化是不同步的,B正确;
C;如果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小;捕食的猎物有限,不足以制约猎物种群增长,猎物数量还会出现升高,故不是所有捕食者种群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该模型,C错误;
D;呈现出这种变化规律是因为捕食者种群与猎物种群之间相互制约;二者的数量变化互为因果,D正确。
故选AC。14、A:B:D【分析】【分析】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农业的一条基本原理。
【详解】
A;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引进的赤松茸是异养生物;属于真菌,是分解者,可以实现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该模式沿袭了“无废弃物农业”的传统;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菌糠和秸秆由废弃物变为了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B正确;
C;该模式充分利用了秸秆中的能量;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C错误;
D;该模式既让土地休养生息;在确保土地的肥力的同时又增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ABD。15、A:C:D【分析】【分析】
物种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2600m以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木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下降,因此与海拔呈现负相关,A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古代文学史核心知识点试题及答案
- 营养师在宠物护理中的角色试题及答案
- CPBA考试真实案例试题及答案
- 药物作用机制解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语文基础巩固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二手车评估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统计学考试难题分析及答案
- 2024年汽车维修工岗位职责及要求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药物相互作用防范试题及答案
-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Q∕SY 02098-2018 施工作业用野营房
- 浙教版劳动五年级下册 项目三 任务三 环保小车我来造 教案
- 隔离开关培训课件
- 图像融合技术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35kV高压电缆敷设专项施工方案(完整版)
- 锅炉空气预热器拆除安装方案
- 风电齿轮箱结构原理及维护知识
- 加油站安全生产考核奖惩台账
- 出国签证户口本翻译模板(共4页)
- 农村渡口改造及小型码头
- 中国供应链管理金融调查问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