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4/16/wKhkGWeYSwmAXJwHAAE9SEtkadY438.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4/16/wKhkGWeYSwmAXJwHAAE9SEtkadY4382.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4/16/wKhkGWeYSwmAXJwHAAE9SEtkadY4383.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4/16/wKhkGWeYSwmAXJwHAAE9SEtkadY4384.jpg)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9/14/16/wKhkGWeYSwmAXJwHAAE9SEtkadY43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这场战争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客观上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该战争是()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亚历山大远征D.拿破仑战争2、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A.京师图书馆B.巴尼拔王图书馆C.亚历山大图书馆D.天一阁3、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考古成果历史解释A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B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966人,平均每县174人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C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D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A.AB.BC.CD.D4、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绘制献给万历皇帝的《坤舆万国全图》时,选择了欧洲人惯用的本初子午线以西170度的经线作为地图的中轴线,让中国贴近地图的中间。利玛窦对此的解释是“他们(中国人)深信他们的国家就在它(世界)的中央”。这说明A.利玛窦所绘地图存在科学性错误B.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C.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D.西方传教士引领明清新思想潮流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城市文明的历史最早;几千年来历史不断,历史上的文化遗产很多,现存古城很多,有许多古城的历史都在几百年以上,但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据调查,包括已经批准的国家级和地方级文物大概有50余万项,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近年来中国在保护历史街区;历史遗迹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北京市的四合院、胡同现在已经决定不再拆了。过去提出改造旧城的政策,现在也应该转变为整治旧城和保护旧城的政策,一部分重点地区可以进行翻建。
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伴随古镇风潮的兴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仿古建筑。这些仿古建筑,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建筑风格和情调,与明清宫廷建筑风格极其相仿。近年来,房地产商又把安徽;江苏一带的农村民居建筑风格开发进了别墅楼盘之中,苏徽风格的仿古建筑大面积崛起。总体看来,目前城市中的仿古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种:一是明清宫廷建筑风格,二是苏徽民居风格。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受保护的古城文物在历史时限和数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对旧城由“改造”到“整治和保护”的政策调整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所描绘的“仿古”现象是对城市文明历史延续的重视和保护吗?请结合材料简述其理由。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调整,礼崩乐坏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显性文化。此前累世传承的国家宗教祭祀系统以及神学体系,随着人文精神的兴起而被逐渐破坏。成国中晚期的秦国诸君多表现出尚法重刑的执政趋向,宗教意识则相对淡漠,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糸的发展亦显缓慢而迟滞。秦始皇承数世余烈,开创旷古之业,更把此种风气推于极致。在秦帝国神权系统的建构过程中,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之术。其实是欲以个人神权取代此前的公众神学系统,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乱与崩溃。——摘编自袁宝龙《秦汉时期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整合与建构》材料二在汉承秦制的时代视野,下,汉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人既有的文化遗产。直至汉武帝时,始承汉初以来丰硕的文化遗产.革易旧制,锐意创新.国家宗教与神学体系的建构,遂得达于大成。汉武帝的神权改造与统一表现出鲜明的“去秦朝化”特征,去除战国秦代的区域性倾向,完成了对全国山川神祇的整合,堪称一场意义重大的文化大变革。汉代国家宗教与神学系统的整合与统一,对于汉代帝国政治文化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通过对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的整理改造,进一步提升了西汉帝国的凝聚力,对汉民族的形成、帝制时代政治文明的演变发展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摘编自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系的紊乱与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国家信仰文化体系发展特点和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信仰文化体系的理解。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摘编自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摘编自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材料三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美)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2)综合材料,说说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经济文化中的作用。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071838年,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的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最高学府。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予帑金以支持其办学、学术科研及藏书建设。康熙至嘉庆年间,福建各级官吏捐俸或拨付田产,资其购置图书。1851年,“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1908至1901年,藏书先毁于战火再呈“中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
(1)根据材料;概括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的历史价值。——摘编自陈明利《唐至清代闽台书院藏书研究》12、物种的交流;人口的流动,是世界文明进步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由于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逐渐得到了某些地方政府官员的认识和重视,并采取措施在所属地区进行提倡和推广。——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材料二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之所以被继承,是因为后继的美国历届总统都看到了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1986年,里根总统就曾指出:“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为他们自己和整个国家都带来了益处。”继任的布什总统也持相似的观点。随着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不但在吸引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优惠政策,而且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朱维维《美国移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动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在中国得以传入;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65年至20世纪末美国移民政策的特点和影响。13、扩张之路。
美国在19世纪末的扩张。
问题:
(1)根据以上材料;美国的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
(2)美国实行扩张政策的前提是什么?
(3)美国扩张战略在20世纪初取得了何种成果?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大致进程如下:
。西周时期。
青钢铭文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指天子所居之城或“王畿”地区,即周人的政治中心;或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为“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有了民族名称即华夏族的含义;与“蛮夷戎狄”等相对,且华夏族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如原被视为“蛮夷”的秦;楚,在战国时期逐渐成为华夏族,其分布区也因之成为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国”。
汉代。
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常与西城的一些国家对举。但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一词仍是华夏族和汉族;汉朝核心控制区的含义。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中国”一词多指汉族;汉族政权及汉族分布的中原地区;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拓跋魏认为自己才是中国的正统,反而把汉族建立的南朝叫作“岛夷”。唐代李延寿的《南史》《北史》把所有政权和民族都作为一体,仅有南北之分,但都是“中国”。
宋元时期。
宋人只把宋朝看成“中国”;把辽;金、元等看成夷狄,但辽、金、元则常常自称“中国”。元朝的脱脱主持撰修前朝历史时把辽、金、西夏等国与宋朝一样,都看成“中国”的王朝。
明清时期。
明朝官私文献中涉及与海外国家和民族交往的语境之下;“中国”一词开始具有国家的含义。晚清时期,传统的国家观即“华夷观”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质的变化。
民国时期。
“中国”正式具有了包含各民族在内的历史文化;政治主权实体的含义;成了具有近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国名。
——摘编自龙晓燕、王文光:《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5、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图中选取一组人口迁移路线,概括指出其路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摘编自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21分)1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8、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19、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坏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经这一途径,希腊和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交流和融合的机会,故选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拿破仑战争1796~1815年拿破仑发动的战争拿破仑战争,初期主要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后期有明显的侵略性质。从战争的范围、参战国、战场等方面看它们都不符合材料“客观上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内容,故排除ABD。2、B【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图书馆,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可排除。3、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6—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可以看出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依据材料“出土铜锭4个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反映的是西南与中原之间有交流,排除A项;依据材料“免老”,能够得出对老人的赋役政策,但不能得出西汉的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保人的记载”,结合所学可知单一史料不能证明唐朝开始实物借贷,排除C项。故选D项。4、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中心的思想,但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崛起,中国依旧抱守陈规,逐渐落伍于时代,材料中中国人坚持坚持将自己放在地图的中间就是明证,这同时也说明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相当有限,即西学东渐进程体现出一定曲折性,C项正确;利玛窦只是转换了地图的中心,并未出现基本错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先进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受阻,排除B项;明清之际的新思想发展依旧是以传统的士人主导,而不是西方传教士引领,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加强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古罗马人面对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而“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的方式织成市场需求的纺织品,没有体现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材料也没有体现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廉俭问题,故D选项错误。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6、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留下来的东西并不多”“而在欧洲发达国家,例如法国,拥有100多年历史的文物就有200余万项,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等角度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和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角度回答。【解析】(1)不同:中国古城文物的历史时限比欧洲长;但数量比欧洲少。说明:我国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开始渗透到城市发展理念之中,对城市历史环境;特色的维护及城市历史延续性的保存和人文内涵、价值的认识大大提高。
(2)不是。理由:单调甚至同质化的建筑风格抹杀了各个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对商业价值的过分追求削弱甚至破坏了城市历史延续。8、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社会制度的调整,礼崩乐坏成为富有时代特征的显性文化。此前累世传承的国家宗教祭祀系统以及神学体系,随着人文精神的兴起而被逐渐破坏”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冲击;人文精神兴起;根据“秦国诸君多表现出尚法重刑的执政趋向,宗教意识则相对淡漠,国家宗教系统与神学体糸的发展亦显缓慢而迟滞”得出秦国尚法重刑,忽视信仰文化的传统;变革为主题的时代风气影响;根据“秦始皇孜孜不倦地追求长生之术。其实是欲以个人神权取代此前的公众神学系统”得出秦始皇谋求个人神权的影响。
(2)特点:根据“在汉承秦制的时代视野,下;汉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探索与建构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秦人既有的文化遗产。直至汉武帝时,始承汉初以来丰硕的文化遗产,革易旧制,锐意创新”得出继承和创新;融合、大一统。历史影响根据“进一步提升了西汉帝国的凝聚力,对汉民族的形成、帝制时代政治文明的演变发展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政权合法性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塑造社会道德文化规范社会行为;提升了西汉国家凝聚力;推动了汉民族的形成;对后世政治文明影响深远;加强思想文化统为儒家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3)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信仰文化体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民间社会文化,凸显国家意识形态。【解析】(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冲击;人文精神兴起;秦国尚法重刑,忽视信仰文化的传统;变革为主题的时代风气影响;秦始皇谋求个人神权的影响。
(2)特点:继承和创新;融合、大一统。
历史影响:强化了“君权神授”观念;加强了中央集权;为政权合法性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塑造社会道德文化。
规范社会行为;提升了西汉国家凝聚力;推动了汉民族的形成;对后世政治文明影响深远;加强思想文化统为儒家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3)理解:中国古代信仰文化体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信仰文化融合民间社会文化;古代信仰文化凸显国家意识形态。9、略
【分析】【详解】
(1)据材料一“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得出重视人才;据材料一“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得出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一“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得出整合东西方文化。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对欧洲近代自然科学、文艺复兴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加以分析。据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概括得出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概括得出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概括得出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解析】(1)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
(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10、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得出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原因: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主要原因包括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根据“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可得出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等。【解析】(1)特点:将东西方文化进行兼容并包;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传统,创造出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原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的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及民众的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等。
(2)作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传播各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和桥梁;对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均作出了巨大贡献。11、略
【分析】【详解】
(1)特征:根据材料“‘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农桑、占星、巫医等稀见”可得到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根据材料“其《藏书章程》规定:各书备士子观览后,应查修贮存;肆业生取阅,登记档册;夏月应行晒晾”可得到保存规定详细;根据材料“1851至1908年呈现传统经典史籍与体现洋务、新学、西学、时务等书籍收集并重1901年,书院改为学堂,藏书由近代图书馆接收”可得到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根据材料“朝廷赐其‘经书、《孝经法帖》、《渊鉴斋法帖》’置古今经著四百六十种,除经、史、子、集外,闽人著述和刻印书籍为数也不少书院曾培养出林则徐、陈化成等”,可得到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到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解析】(1)特征:藏书数量多;类型多样;保存规定详细;历史与现代并存;具有教育特征;具有近代化发展特征。
(2)历史价值:培养了相关人才;推动了我国藏书业的发展;为我国藏书保存提供了范本;丰富的藏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1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原因:根据“玉米”;结合所学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根据“受到人口增长的压力”得出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根据“玉米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得出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根据“玉米‘接济民食’的功效”得出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根据“开放的政策”得出开放性;根据“1965年;《移民和归化法》”“90年代”得出持续性;根据“《移民和归化法》开放的政策精神也为后继的移民法律所继承”得出政府推动,立法保障;根据“”得出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影响:根据“外来移民为其他工人增加了就业机会并提高了生活水平”得出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根据“外来移民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得出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在吸引教育、艺术、体育等人才方面的政策也有所拓宽和鼓励”得出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点睛】【解析】(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缓解人口增长压力的需要;部分政府官员的支持;玉米的适应性较强,玉米的高产性。
(2)特点:开放性;持续性;政府推动;立法保障;立足于提升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影响:吸引大量人才流入,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文化交流。13、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
(1)重视海上扩张;特别是1898年的扩张;从1900年贸易状况看,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的日本;中国、菲律宾,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2)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吸收工业化的成果,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资源丰富,发展后劲足,通过西进运动使国力大增,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卷入与列强的斗争中去,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3)总体上通过华盛顿会议在亚太取得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形成·美国的扩张和强盛·南北战争。【解析】(1)水平1: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多个特点。
·重视海上扩张;扩张的主要动机是追求商业利益;扩张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亚太地区;主要目标是中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中国赢得了与列强均等的机会。
水平2:能根据地图发现美国扩张的一个特点。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联性。
(2)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迎来了工业化的高潮,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
其他答案:回答与材料;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
(3)水平1:能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合理解释。
·一战后;美国通过《四国公约》拆散了英;日同盟,通过《五国海军协定》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通过《九国公约》保证了门户开放政策,奠定了在亚太地区的霸主地位。
其他答案:回答与问题无关或不符合史实四、论述题(共3题,共9分)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历史上的“中国”一词含义较多,这些含义说明“中国”的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相应的变化即可。【解析】示例:“中国”一词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趋势。
“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中国”逐渐指代拥有礼乐文化的华夏族。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的背景下,中原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多,推动了周边民族对华夏的认同;“中国”所指的地域范围和人群也在扩大,但华夷之别的色彩还较为浓厚。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各民族交流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已用以指代整个王朝统治区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族民族入主中原;人口大迁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等,大大加强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并用以自称,加上隋唐时期的再度统一与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的交融进一步加强,华夷之别也受到冲击。
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元代版图空前辽阔,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拓展,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并写入官方正史,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多,以及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成为我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具有了国家的含义,与外国相对,体现了转是之汕的进一步削弱、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加强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交融日益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地图信息;可选取非洲人口迁移路线,即第4条路线:非洲人向美洲迁移。阐释:结合所学,从黑人奴隶贸易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在美洲奴役屠杀印第安人,美洲人口大量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奴隶贸易兴起;非洲移民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等进行说明。(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
【点睛】【解析】(1)欧洲(第1;2、3条路线):西欧人向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迁移。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迁移。
欧洲移民改变了南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人口格局;有利于文明的交融;推动文化重构,形成新的文化认同;引起动植物的世界大交流;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欧洲移民伴随着殖民掠夺,增加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灾难,也给移民国家带来了文化认同的新挑战。
(2)中国(第6条路线):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迁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中国移民促进了东南亚;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国文化,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多元发展。
(3)非洲(第4条路线):非洲人向美洲迁移。
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在美洲奴役屠杀印第安人,美洲人口大量减少,为了弥补劳动力不足,奴隶贸易兴起。
非洲移民为美洲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使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加剧了非洲的贫困落后。
(4)印度(第5条路线):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迁移。
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法美等国先后废除了奴隶法令,为了弥补劳动力的紧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
印度移民刺激了英国殖民地经济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财富,重构了当地的文化结构。
注:此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案不拘所给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师须酌情给分。16、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核:富强、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3篇
- 甘肃省天水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九校联考语文试题
- 自考《劳动法(00167)》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江苏职教高考《职业适应性测试》考前冲刺模拟试题库(附答案)
- 《个人信息保护法》考试参考试题库100题(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榆林能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职业大学高职单招高职单招英语2016-2024历年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专题07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带解析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钾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课题申报参考:社会网络视角下村改居社区公共空间优化与“土客关系”重构研究
- 乡镇卫生院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山东省泰安市初中学业水平生物试题含答案
- 机械工程类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冠心病课件完整版本
- 微生物组与胆汁性肝硬化
- 《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课件
-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须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函-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承诺
- 1325木工雕刻机操作系统说明书
- 初中衡水体英语(28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