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1.(2024全国Ⅰ卷·29)20世纪20年头,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这一状况A.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B.加剧了军阀林立的局面C.造成国民经济结构失衡D.阻断了商品的大量流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出当时国内的度量衡种类繁多,这种混乱的状况使得商品交易须要相互间的换算,因此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故选A项;材料中国经济领域度量衡的混乱,没有干脆导致政治上的军阀割据混战,解除B项;材料中国度量衡的混乱状况,与国民经济结构内部农、轻、重比例失衡无关,解除C项;材料度量衡混乱的状况不利于商品的流通,但没有体现出“阻断了”,解除D项。2.(2024全国Ⅱ卷·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9所示。据图9可知,当时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中,运输业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结合所学,甲午战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进而攫取铁路沿线的物产资源,因此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状况,并未提及中国的对外贸易,解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状况,无法体现国际资本垄断的趋势,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外国企业而非民族企业,解除D项。3.(2024山东卷·8)如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改变示意图。其中①是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一战期间特殊是1915年《二十一条》签订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曲线①所示的在华商号数量迅猛增长相对应,A项符合题意;1914年到1918年,英德等欧洲列强忙于帝国主义斗争,削减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华商号数量发展与曲线①所示不符,BC两项错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退出了帝国主义阵营,在华商行数量与图中曲线①的发展趋势并不对应,D项错误。4.(2024浙江卷·1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忱。其指导发展实业的机构是()。A.实业部 B.参议院 C.钱业公会 D.工业建设会【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设立实业部,下设农政、工政、商政、矿政四司,以指导实业发展,A正确;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询问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关,不干脆指导实业,解除B;钱业公会负责金融事务,不干脆指导实业,解除C;工业建设会是协会,不属于政府机构,不能干脆指导实业,解除D。5.(2024·江苏单科·8)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状况。年头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干脆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答案】C【解析】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干脆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其干脆缘由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错误;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短暂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供应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快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6.(2024·浙江文综·20)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显示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以作为干脆史料来说明()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实行不反抗政策【答案】C【解析】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只是材料中反映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压迫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共抗争之”说明实业家具有危机意识,故C项正确;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实行不反抗政策是材料中论及的背景,故D项错误。7.(202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心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答案】D【解析】“皖直交斗”反映出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时期还未形成地方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才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故C项错误;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之间的混战,出现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D项正确。8.(2024·安徽文综·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推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缘由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不符合题意,故①错误;“迨欧战告终……外纱复纷至沓来……一蹶不振”,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昙花一现”,故②正确;官僚资本一般是指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的垄断力气,通过发行公债、苛捐杂税、商业投机、通货膨胀等手段巧取豪夺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还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故③错误;“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可以得出,国人一战期间投资规模太大,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9.(2013·福建文综·19)表1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改变表。影响改变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表1年份1912191319141915工厂数(家)4646122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起先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D.新文化运动的干脆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是一道表格题目,涉及的时间范畴是1912——1915年,事务是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的削减。可用解除法解题,A选项自然经济的最终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时;B选项是在19世纪末;新文化运动起先于1915年,所以D也解除。文化:1.(2024山东卷·7)五四时期,中国学问界掀起了“平民教化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高校“平民教化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学问界已初步相识到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学问”。……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学问,做个有学问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 B.新文化传播必需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答案】C【解析】五四运动时期,学问分子深化到工商业者中宣扬“追求学问”,“追求自由同等”的道理,反映出学问界已经初步相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徐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学问分子到工商业者中学宣扬求知和同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相识的进步,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2.(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见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重点不是强调个人之自由,而是强调从思想上打倒封建伦理,故选B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强调个人权利的重要性,而非国家至上,解除A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思想,解除C项;“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还停留在西方民主的范畴,没有上升为马克思主义,解除D项。3.(2024.4·浙江高考·10)有学者探讨新文化运动时留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当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簇新的趣味”因素干脆关联。这种因素是()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文学革命”【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17年起,为数渐增……真正轰动一时……更与引起青年‘簇新的趣味’因素干脆关联”,结合所学,1917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了“文学革命”,故选D项;自强求富,是19世纪六七十年头洋务运动时期的口号,解除A项;实业救国论,以张謇等人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就已提出,解除B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化人心,解除C项。4.(2024·江苏高考·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其次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陈独秀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扬马克思主义,与材料中“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相符,故A项正确;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B项错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建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C项错误;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详细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材料中“1920年5月”不符,故D项错误。5.(2024·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醇厚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运用白话文C.订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B【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头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的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干脆醇厚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了,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订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干脆醇厚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订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醇厚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6.(2024·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志向甚高,学派亦甚困难。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困难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看法【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说明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精确深化,主要缘由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探讨不深,故A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纳马克思主义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缘由,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困难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因素,但不是主要缘由,故C项错误;从“社会主义,志向甚高”,可知《新青年》没有对社会主义持怀疑看法,故D项错误。7.(2024·上海单科·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宠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观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当是()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答案】B【解析】“观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可知,这份出版物应当是宣扬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刊物。《时务报》是梁启超主笔宣扬维新思想的刊物,故A项错误;《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故B项正确;《民报》是宣扬革命思想的刊物,故C项错误;《申报》是近代主要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8.(2024·海南单科·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听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学问阶层具有参加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阔民众起先拥有确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学问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相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化的传播【答案】C【解析】由“进步报刊《每周评论》”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前卫的学问分子,不代表整个学问分子阶层,故A项错误;由“《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听从民意。’”可以看出只是对民众力气的认可,还没有到组织群众形成力气的时机,故B项错误;从“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可以看出学问分子已起先相识到推翻反动势力的重要性,已经具有向光明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相识,故C项正确;由此看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相识,对马克思主义的相识还处在起先阶段,没有进入深化传播的阶段,故D项错误。9.(2024·北京文综·18)20世纪一二十年头,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新青年》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此人()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B.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书记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D.指挥了“八一”南昌起义【答案】B【解析】创办《新青年》的是陈独秀,中共“一大”召开时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没能出席会议,中共“一大”上海组的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故A项错误;由于对党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陈独秀被缺席选举为书记,故B项正确;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故C项错误;周恩来指挥了南昌起义,故D项错误。10.(2024·海南单科·16)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高校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指责的北京高校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反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故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故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见,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1.(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学问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高校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确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辨析和所学学问的迁移运用实力。从题干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沉没了的传统重现光线。可以推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ABC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会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故正确答案选D。12.(2013·海南单科·16)从鸦片斗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验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答案】C【解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都没有对封建制度的否定,解除A。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头,是向西方学习之后,解除B。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寻求强国御辱之道,实现富国强兵,解除D。13.(2013·上海单科·25)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探讨,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高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合一处,激烈争辩,各不相让。故选D。14.(2012·上海单科卷·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试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较为彻底地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同时宣扬了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因此新文化运动时期西方的各种学说得到快速传播,一部分学问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找到支持者”。15.(2011·天津文综·5)《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特地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阅历 D.提倡文学革命的须要【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实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特地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16.(2011·浙江文综·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验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学问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确定的片面性【答案】B【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推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爱好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爱好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探讨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解除。17.(2011·江苏单科·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自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见()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不正确;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自然淘汰已耳”说明D不正确。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18.(2011·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化,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相识不足C.确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题干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解除D。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作者相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解除B。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看法,解除D。故选A。19.(2011·上海单科·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当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见()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从题干的信息看,是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索。可以推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学问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A项求强求富、B项变法维新、C项共和革命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见,均不符合题意,解除。综合题:1.(2024·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指责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阔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看法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很多主动有益的内容,事实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样。上海某报指责北京高校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见过于急迫,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特别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威猛的、也是简洁而确定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行避开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相识,分析这些相识产生的缘由。(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相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相识:传统文化中存在主动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确定。缘由: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须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解析】(1)第一小问相识,据材料一“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儒家学说中包含很多主动有益的内容”和材料二“不承认任何传统权威和因袭的教条”得出传统文化中存在主动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确定;其次小问缘由,结合所学学问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从社会缘由、思想和民主发展的角度得出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须要,受到启蒙思想影响。(2)小论文首先要明确观点,综合材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相识,得出观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然后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论证,要从两方面绽开论证,先从正面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材料中的史实,他们并没有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当然新文化运动中也存在形式方面的问题,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结合所学进行论证,要留意史论结合。2.(2024·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指责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阔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看法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很多主动有益的内容,事实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样。上海某报指责北京高校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见过于急迫,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特别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威猛的、也是简洁而确定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行避开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相识,分析这些相识产生的缘由。(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相识。(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相识:传统文化中存在主动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确定。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