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核心素养练习一、核心素养聚焦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瀛洲(yíng)天姥(mǔ)剡溪(shàn)渌水(lù)B.荡漾(yàng)栖隐(qī)倚石(qǐ)已暝(míng)C.澹澹(dàn)天台(tāi)觉时(jué)訇然(hōng)D.岩扉(fēi)魂悸(jì)青冥(míng)长嗟(jiē)【答案】B【解析】“倚”读yǐ。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实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渌:澄澈B.失一直之烟霞 一直:原来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等待C.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訇然:形容声音很大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D.恍惊起而长嗟 恍:恍然,猛然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天黑、夜晚【答案】C【解析】因:依据。3.下面给出的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脚著谢公屐B.水澹澹兮生烟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D.惟觉时之枕席【答案】C【解析】“列”通“裂”。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明有误的一组是()A.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B.忽魂悸以魄动(因惊惧而心跳) 失一直之烟霞(原来)C.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挡) 渌水荡漾清猿啼(凄清)D.迷花倚石忽已暝(睡着) 熊咆龙吟殷岩泉(振动)【答案】D【解析】暝:昏暗。5.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状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A.云青青兮欲雨 B.栗深林兮惊层巅C.越人语天姥 D.虎鼓瑟兮鸾回车【答案】B【解析】B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为名词作动词。6.下列各项中,没有运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答案】D【解析】D没有运用夸张,运用的是比方的修辞,将古来万事比作东流水。A.“四万八千丈”夸张地写天台之高。B.“千岩万转”夸张地写出了天姥山的山路曲折。C.“一夜飞度”夸张地写出心情的急迫。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李白擅长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6)《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厚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部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青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答案】(1)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3)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4)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5)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6)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7)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解析】留意正确书写。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射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一直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觉时之枕席惟:独、只。B.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安:怎么。C.恍惊起而长嗟而:表顺承。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有的人。【答案】D【解析】或:有时。(2)第一段运用了衬托手法,下列各句运用的手法与此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答案】D【解析】“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不是衬托,其余都运用了衬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干脆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改变、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C.诗中特意提到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是因为谢灵运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有意仿效之。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或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作者躲避现实,消极颓废,不免给人肯定的消沉之感。【答案】D【解析】没有“颓废”,没有“消沉”。(4)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五岳等山川,有何用意?【答案】(1)首先以“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使诗一起先就带有奇妙的色调。(2)诗人将天姥山与五岳、赤城、天台山进行比照,把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入云,五岳、赤城黯然失色,万丈天台拜倒脚下。事实上天姥山只不过是浙东的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这是用陪衬、夸张的手法营造一种奇妙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的世界。【解析】分析时,要联系写“瀛洲、五岳”等山川的内容,找出其特点,与天姥山进行比对,看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天姥山的哪些特点。如文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联系下文“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是以瀛洲的难求比照衬托出天姥山的“或可睹”;文中“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天台本身就高,但面对天姥山却要拜倒在脚下,这是用的夸张和衬托手法,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憧憬,写得富有奇妙色调,引人入胜。二、学业质量测评基础练:1.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五岳剡溪渌水荡漾青云梯B.层颠列缺丘栾石扉水澹澹C.倚石青冥訇然魂悸忽已瞑D.长嗟浩荡霹雳崩崔谢公屐【答案】A【解析】B项,颠—巅,栾—峦。C项,瞑—暝。D项,崔—摧。2.高三毕业班的学生给语文老师赠送对联,下面最恰当的一副是(4分)()A.杏林分种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B.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C.书味本长宜细索砚田可种勿抛荒D.杏坛文章传承远楼观道德浸润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实力。A.送给医生的,“杏林”“桔井”分别出自“虎踞杏林”“龙蟠桔井”的故事,皆用于医生,最好是中医;B.对联常见于古琴古筝,也见于农村戏台;C.适合老师送给学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eq\b\lc\{\rc\(\a\vs4\al\co1(①云霞明灭或可睹,②一食或尽粟一石))B.eq\b\lc\{\rc\(\a\vs4\al\co1(①我欲因之梦吴越,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C.eq\b\lc\{\rc\(\a\vs4\al\co1(①且放白鹿青崖间,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D.eq\b\lc\{\rc\(\a\vs4\al\co1(①春水碧于天,②青,取之于蓝))【答案】A【解析】A项均为有时。B项依据/沿袭,接续。C项暂且,姑且/并且。D项比/自,从。4.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如花,则。A.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B.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C.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D.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性和修辞的运用。题中将唐诗、宋诗比作花,依据花的内涵、意蕴推断“芍药海棠”是“浓花繁枝”,“寒梅秋菊”是“幽韵冷香”。再依据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及宋诗“以意胜,故瘦劲”的特点,可选A项。5.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语句,正确的一组是()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政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浓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唐诗;宋诗。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宋诗则。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①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②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③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④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⑤如埃荔枝,一颗人口,则甘芳盈颊⑥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A.⑥②⑤④③①B.②⑥⑤③①④C.②⑥③⑤④①D.⑥②③⑤①④【答案】B【解析】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依次支配,须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留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连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6.请在横线上填写句子,与画波浪线的部分构成排比句,使上下文连贯、流畅。李白的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志气、豪气、骨气。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输肝剖胆效英才”的主动奋进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李白的志气,是他生活的底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骨气,是他生活的气概。这三种气质构成了李白的人格魅力。【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信不疑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果敢叛逆精神豪气是他生活的风度【解析】留意引用诗句与所写内容的一样性。综合练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古风(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①。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漂流升天行。邀我至云台,高揖卫叔卿②。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③。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注】①明星:华山仙女。②卫叔卿:仙人。③胡兵:指安禄山的军队。(1)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相同之处?【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解析】本诗和《梦游天姆吟留别》都有描写了诗人游身于仙境的内容,再联系《梦游天姥吟留别》所用手法,答案不难得出。(2)从抒情主子公的角度看,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何不同?【答案】《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诗人鄙视黑暗的现实世界、蔑视权贵、追求特性自由的精神,塑造了一个与官场决裂、高蹈出世的诗人形象。而《古风(第十九首)》则表现了诗人出世和入世的冲突思想,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形象。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抒情主子公的内在品质。《梦游天姥吟留别》关注最终一句,本诗关注最终两句。(3)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比较,说说李白在这首诗中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答案】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流露了自己因愤世嫉俗而对超越现实的仙境的追求。这种躲避现实的思想实质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关怀,所以在这首诗中当他目睹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时,又从遗世独立的幻想中回到了严酷的现实,表现出对叛军的切齿痛恨和对人民的深切怜悯。可以说,《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现实的“仙境”的憧憬,而《古风(第十九首)》则是向现实的回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实力。两首诗虽都有对仙境生活的描写,都写了寻仙访道、追求解脱的幻想,但当他面对现实时,思想感情有所不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表明作者对现实的悲观、刚好行乐的思想以及对“仙境”的憧憬;本诗“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写”安史之乱带来了国家局面的极大改变,也在李白的心头掀起了巨大波澜。还能接着消极遁世吗?这首诗,正好反映出李白此时的思想冲突。“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抒发了对人民的怜悯,对乱军的痛恨。8.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快乐颜。(1)李白的这两首诗歌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歌主旨,其中《独坐敬亭山》运用了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运用了手法。【答案】拟人比方/夸张/借代【解析】《梦游天姥吟留别》行文较长,所用手法较多。(2)这两首诗歌的主旨有何不同?【答案】《独坐敬亭山》描写山与人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悠然恬适(答“孤寂”亦可)的心情。《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呈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坚守气节的傲岸。【解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悟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改变。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其次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②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③葛洪,东晋闻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漂浮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境况。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心情。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示意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挚友的怜悯、赞许和规劝等困难情感。【答案】AD【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全部内容,留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精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留意细致辨析。题中A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炼字,BDE项考核句子含义和情感。其中A项,“借代手法”错,应是比方手法;D项,用典意义分析错误,仅仅表现了李白修道的不胜利。(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憧憬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样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爱炼丹的形象,与《梦》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明珠暗投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快乐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非常相像。【解析】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形象的实力,留意依据文中对人物行为的表述分析性格,依据诗中的“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扬跋扈”和《梦》诗中“憧憬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梦游仙境、访仙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快乐颜”概括“漫游漂泊”“寻道求仙”“愤世嫉俗”的形象的特征。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赠裴十四①李白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黄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