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1页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2页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3页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4页
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冀教新版选择性必修1历史下册月考试卷18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六年,李忠迁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李忠的这一举措A.有利于汉朝太学规模的扩大B.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C.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D.标志着汉代私塾教育的兴起2、下表是西汉至宋代中书省的起源和演进情况。这说明。

。时期。

概况。

西汉。

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

晋朝。

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由士人充任,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

唐代。

掌侍进奏;参议表章;草拟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及报上的奏状,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

宋代。

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行台谏章疏,群臣奏请兴创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监、侍从、知州军、通判等官员。

A.君主专制统治的逐渐加强B.中书省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中枢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D.官僚的行政效率日益提高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

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定居生活是农业、畜牧业出现的基础B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中国丝绸在欧洲市场的贸易中国丝绸是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贸易物资C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

际货币体系,明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D20世纪以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高度发展解决了人类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的问题

A.AB.BC.CD.D4、美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不包括A.政府行政效率低下B.“恩赐官爵制”腐败至极C.工业革命的影响D.借鉴英国文官制度经验5、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坚持“庶政公诸舆论”,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这表明当时()A.国家出路选择的共识增强B.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广泛认同C.清政府无意进行社会变革D.地方士绅成为社会革新主力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研究隋唐以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沿袭与变革情况:。朝代。

特点。

地方。

沿革情况。

秦。

传承开创。

郡县制。

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郡县制,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汉。

汉承秦制。

西汉初年:

(1)_________(制度名称);

东汉:州;郡、县。

汉初(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来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基础上,汉武帝颁布(3)“_____”,_______。

东汉时“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政区。

隋。

承前启后。

州;县。

隋废郡;由州直辖县。

唐。

发展完善。

道;州、县。

州的行政权力萎缩;

监察区“道”(4)________________。

7、中国古代的国家政治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其中治理国家的政治制度体系是共中的一个重耍组成部分。(1)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A.削弱地方权力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官制。

B.选择标准的演变与不断制度化的趋势。

C.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D.由官员兼任到设立专门机构的演变趋势。

E;“家国一体”政治特点的先秦政治制度。

(2)若就提纲中的“二”展开论述;可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8、(一)官员的选拔。制度时期内容世官制西周至。

春秋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世代垄断高官荐举功劳制春秋。

战国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授予官职“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秦朝向官吏学习____而为官察举制汉代含义察举指先____而后____形成汉武帝时期形成汉武帝时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分____(岁举)和____(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评价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此外,积____为官和____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九品中正制魏晋。

南北朝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推行220年,魏王曹丕推行此制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内容在各州、郡设置____、____,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____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____。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9、民族交融往往通过战争;和亲、改革与管理、经济交往等方式实现。按照这种分类;与下列事件对应,填写在答题纸上(填写序号和文字)。

①征伐匈奴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

④文成公主进藏⑤建立榷场⑥设宣政院。

。民族交融的方式事件战争

和亲

改革与管理

经济交往

10、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秦汉时期田赋秦朝“收泰半之赋”;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秦朝的主要有口赋。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________税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唐时期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唐朝实行________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780年,唐朝政府改行________,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征收两税,但________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宋朝除了征收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王安石推行________王安石推行________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明朝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________清朝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________”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庸调制。A.正确B.错误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A.正确B.错误13、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是具有独立主权的实体。A.正确B.错误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在广西设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A.正确B.错误15、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A.正确B.错误16、《战争与和平法》标志国际法诞生;()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8分)17、制度建设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是宗法等级君主政体,其典型是西周王制,简称“王制”;二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其典型是秦朝帝制,简称“帝制”。两者在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王制是典型的“家天下”,而帝制在“家天下”中注入了一些“公天下”的成分。相对来说,后者更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摘编自商爱玲、张鸿《大国治理中的国家结构形式选择——基于封建与郡县之争的考察》材料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具有独创性,以建立广泛的、包容各阶级各阶层的民主参与为中心,进行了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实践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如在选举前通过协商的方法,各方联合提出候选人,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和威望,做群众的工作,在选举后实行共产党退出及增聘党外人士的方式,以保证“三三制”的比例落到实处。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摘编自汪朝光《民族抗战与革命建设——中共的抗战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帝制”国家结构的基本特点,并谈谈秦朝帝制中“公天下”因素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有何历史意义?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2题,共1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含义的历史演变。周代青铜器“何尊”上有铭文“宅兹中国,自兹义民”,其意为武王灭商之后成周(今河南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汉代将汉朝所统治区域视为中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南与中国界于故塞”。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有中原之地的曹魏政权被称为“中国”,而蜀、吴两国亦皆以魏为“中国”。入主北方地区的一些游牧民族政权也开始自称“中国”。唐朝《唐会要》里曾多次将“中国”与“波斯”和“大秦”(东罗马帝国)并列。宋元时期辽金元自称“中国”的记载有很多。部分汉族文人学士,认同其为“中国”。北宋与南宋也都自称中国,并认为“正统”。清朝康熙晚年接触到大量西方国家的人员与事物之后,对臣子发出警合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感受其累。“中国”这个词得到了更多的运用。——据来梦娜《论“中国”含义的历史演变》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9、【照片中的历史】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有历史爱好者在搜集有关中国历史上关于国家外交的相关图片时,得出从古至今的四幅以外交为主题的图片,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图1《客使图》图2《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影》(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东罗马的使节)

图3《尼克松访华新闻图片》图4《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新闻图片》请围绕“照片中的历史”,提取以下一幅或多幅有历史关联的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8分)20、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21、简述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李忠做丹阳太守后认为丹阳的风俗不好学问,嫁娶礼仪比中原差,因此设立学校,学习礼节,选用通晓经书的人,表明李忠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当时的丹阳,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太学的内容,排除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是太守设学校,不应该是私塾,D错误。2、A【分析】【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为了分化相权,中书省从皇帝的秘书机构转变为国家的正式机构,并设置其他机构对中书省进行监管,说明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的行政,排除B项;材料与中枢制度的延续性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管理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3、C【分析】【详解】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明确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逐渐开始定居生活,农业的出现为定居生活奠定基础,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中国丝绸在欧洲市场的贸易,不能说明中国丝绸是拜占庭帝国最重要的贸易物资,排除B项;“解决了人类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的问题”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4、B【分析】【详解】

“恩赐官爵制”是中古时期西欧出现的,不属于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B项符合题意;“政党分肥制”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加速美国文官制度的产生,A不符合题意,排除;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管理职能急剧扩展,职业官僚体系亟待建立,C项属于其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除;英国最先建立西方文官制度,美国借鉴了其经验,D不符合题意,排除。5、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谭延闿作为湖南咨议局议长,并联合其他各省请愿中央,希望加快立宪。‘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以谭延闿为代表的众多立宪士绅认为‘欲救中国,舍革命无他法’。”可知,20世纪初,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省纷纷成立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咨议局,希望加快立宪,但是“皇族内阁”名单公布后,众多立宪士绅认识到清政府立宪的实质,纷纷转投革命,说明当时更多的立宪派倾向于革命,国家出路选择的共识增强,A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得到认同是辛亥革命后以及中华民国的成立,排除B项;清政府的社会改革其目的是维护其腐朽的封建调整,但不能说清政府无意进行社会变革,排除C项;材料信息描述的是立宪派转投革命,但无法判定此时地方士绅成为社会革新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二、填空题(共5题,共10分)6、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化了中央集权;唐朝时期州的行政权力萎缩,监察区“道”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解析】郡国并行制推行郡国并行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权力扩大。7、略

【分析】【详解】

(1)一;贵族政治指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夏商周的制度都具有“家国一体”特点,所以1)应填E;二、根据材料中的皇权加强、地方管理由中央垂直管理等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央集权,所以二出应填C;且2)处应填A;三、标题是选官制度的演变,而中国的选官制度的标准经历了从血缘到德才、门第和才学的演变,且不断制度化,所以1)处应填B;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封建社会初期往往由官员兼任,随着历史发展,后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监察,所以1)处应填D。

(2)根据材料可知,“秦代行政图“,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B项正确;“清掣签金瓶”反映的是清朝利用民族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有关,故C项正确;都护府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为监护边境各族而设置的军事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E项正确;“清民间匾额”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发展,与君主专制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著作反映的是西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当时还未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解析】(1)一;1):E;二、C;2):A;三、1):B;四、1):D

(2)B、C、E8、略

【分析】【详解】

①结合所学可知;西周至春秋实行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为荐举功劳制,即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③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官员选拔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④⑤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

⑥⑦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分常科(岁举)和特科(无固定时间)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⑧⑨结合所学可知;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⑩⑪⑫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置资品、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获得中正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⑬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来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解析】贵族军功大小律令考察推举常科特科功劳征辟资品大中正中正中央集权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征伐匈奴属于战争方式;文成公主进藏属于和亲方式;设河西四郡、孝文帝改革和设宣政院属于改革与管理的方式;建立榷场属于经济交往的方式。【解析】战争:①征伐匈奴;和亲:④文成公主进藏;改革与管理:②设河西四郡③孝文帝改革⑥设宣政院;经济交往:⑤建立榷场。10、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的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用“庸”代替。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80年,唐朝政府改行两税法,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推行募役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解析】财产租庸调两税法附加税募役法金花银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三、判断题(共6题,共12分)11、B【分析】【详解】

唐朝开始实行租庸调制,故题目错误。12、A【分析】【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故正确。13、B【分析】【详解】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区都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遵循宪法的前提下实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离的部分,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故该说法错误。14、A【分析】【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据此,中央政府设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故正确。15、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规定输庸代役,保障了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国家赋税收入。故题干表述正确。16、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战争与和平法》国际法”可知,《战争与和平法》是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创作的政治类著作,而国家法诞生的标志是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故题目错误。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共8分)17、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帝制”是“中央集权君主政体”,特点是以皇帝为中心(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体现: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帝制中“公天下”因素的体现有官僚政治,官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官职分工明确,实行俸禄制度。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二“广泛的、包容各阶级各阶层的民主”可得出落实了民主原则,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材料二“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和威望,做群众的工作”可得出增强了党的组织能力和政治威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政治实践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根据材料二“普选制的民主选举实践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解析】(1)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君主专制)(答皇权至上;皇帝独尊也可给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

体现:官僚政治(答官员由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官职分工明确,实行俸禄制度都得分)

(2)历史意义:落实了民主原则;增强了党的组织能力和政治威望;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五、论述题(共2题,共16分)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这一名称的使用群体;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对于这一名称的使用,这说明“中国”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因此可以得出观点:“中国”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阐述:根据材料列举的各项史实和所学知识,侧重“中国”词义内涵的变化与民族交融之间的关联展开论证。具体而言,“中国”一词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周代,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已用于整个王朝统治区域,但区分华夷的色彩十分浓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封建化,“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华夷之别受到冲击。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北方民族交融加快,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代,受西方的影响,“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外族相对,体现了华夷之别的进一步削弱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间交流的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解析】示例:“中国”含义的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阐述:“中国”一词的演变与古代民族关系有内在联系。周代;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有“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服从于周天子,故此时的“中国”指周天子所在的国都。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国”已用以整个王朝统治区域,但区分华夷的色彩十分浓厚。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封建化,“中国”一词被少数民族所接受,华夷之别受到冲击。宋元时期,两宋与辽金对峙,北方民族交融加快,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自称“中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清代,受西方的影响,“中国”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与外族相对,体现了华夷之别的进一步削弱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一词的演变,反映了古代境内各族间交流的密切,华夷之别逐渐消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是开放题,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所学可知,壁画、影像图片和纪念邮票都是重要的史料,承担了记录历史的作用。首先要认真分析四幅图片蕴含的深层次历史信息,提取相关的信息,然后选取恰当的主题进行分析论证。提取信息,可以从照片反映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历史内涵或者影响来分析。例如选取图一、图二,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当时政府的强大,据此可以拟定论题为“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论述环节,需要结合材料,从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内容、影响几个维度进行分析,要求史论结合,表达清晰。例如,在国力强盛的唐代,文化繁荣,统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亚欧各国使团也纷纷来华,《客使图(壁画)》就反映了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的情景,这是唐代综合国力强盛的一种证明。明成祖时期开启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是强盛国力支撑下的政府外交行为。最后需要总结回扣观点。【解析】【示例1】

论题:照片见证了中国外交发展;说明了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现。

论述:壁画;影像图片和纪念邮票都是重要的史料;承担了记录历史的作用。这四幅图片,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了相应时期的中国外交状况,从盛唐时期外交盛况到现代社会的独立自主外交,展现了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演变历程。在国力强盛的唐代,文化繁荣,统治开明,对外交往频繁,亚欧各国使团也纷纷来华,《客使图(壁画)》就反映了唐代外交官员即鸿胪寺官员接待从东罗马而来的使团的情景,这是唐代综合国力强盛的一种证明。明成祖时期开启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是强盛国力支撑下的政府外交行为。新中国建立后,为了更好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在七十年代选择恢复与美国的正常外交关系,这是国家在独立自主地位下自由选择的结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又有较大提升,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主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交流,更好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外交选择,是与该时期的中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是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变化的展现。

【示例2】

论题:历史照片增强了对历史的认知;见证了中国自古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来进行外交实践。

论述:壁画;影像图片和纪念邮票都是重要的史料;承担了记录历史的作用。这四幅图片,以不同的形式记录了相应时期的中国外交状况,从盛唐时期外交盛况到现代社会的独立自主外交,归根到底都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的,从唐代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有力提升了唐代的国家影响力,丰富了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内容,而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更是宣扬了国威,展示了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