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民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态学的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分解者可以将能量传递给生产者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2、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图中a点和b点的山羊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D.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3、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初生演替B.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C.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D.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4、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种信息的作用A.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B.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5、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数如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e点B.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6、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
I
Ⅱ
Ⅲ
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B.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C.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D.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7、“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所示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请根据图和表格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农作物110702158鸡81023
A.该小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成分及它们之间形成的营养结构B.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7×105kJ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7.2%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②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④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⑤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9、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的净补充量和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该种群的数量变化B.该种群呈“S”型增长,i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C.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在i点进行捕获,有利于人们收获该种家畜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B.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等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主要对策D.我国可以走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11、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原理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有关实例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A“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B部分“三北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违反物种多样性原理C过度放牧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违反系统整体性原理A.AB.BC.CD.D12、河流生态系统受到养猪场排出的污水轻度污染后可以随水流逐渐净化。在沿河的甲;乙、丙、丁四处采集了水样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乙、丙、丁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CO2浓度增加C.样品2中溶解氧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和藻类植物减少D.样品3的数据说明该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13、若人为引入某种外来物种,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v=(第N+1年的种群数量-第N年的种群数量)/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外来物种引入不一定能增加生物的多样性B.外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均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形增长C.一个群落中入侵种群的个体数量增加属于演替过程D.种群增长不受当地非生物因素制约,种群密度能无限增大14、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1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出生率和死亡率、λ(等于Nt+1/Nt)、增长率及增长速率是判断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列曲线代表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的是()A.B.C.D.16、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中突出了“绿色理念”,环保细节处处可见,如七棵烟花树的焰火药剂无重金属物质且低硫,是高科技环保焰火产品;迎宾礼炮零污染;由再生涤纶、地毯专用纱线编织而成的红地毯是由40余万个废旧矿泉水瓶制作而成的;气球可生物降解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焰火药剂鸣放时产生的含碳气体可以参与碳循环B.零污染环保礼炮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导致酸雨C.用废旧矿泉水瓶制作红地毯,有利于减轻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D.研究土壤微生物分解可降解气球时,对照组土壤需60℃处理1h17、生活史对策指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如r对策和K对策,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生殖力强但存活率低:K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大、寿命长、生殖力弱但存活率高。如图所示,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和灭绝点X,r对策生物只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对策生物X点比S点的增长率大B.东亚飞蝗属于r对策生物,易受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C.r对策生物即使在种群密度较低时也能迅速回升到稳定平衡点SD.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18、“鱼菜共生”模式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将水产养殖与无土栽培两种不同的技术相结合。在该模式中,水产养殖系统的水被输送到无土栽培系统,经由植物吸收过滤后再输送回水产养殖系统(如图),进而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B.从整体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可直接被蔬菜利用D.该模式所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20、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_______。2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______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信息的传递还能调节生物的_______,以维持___________的稳定。2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24、特点:在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______;能量流动则不同,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时,是______的,而且是_______的流动,而不是_______。2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的。26、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_______→热能27、起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途径: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8、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A区;B区和C1~C5区;除A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C3~C5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4、8、16种。第3、7和13天测定B、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2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
a.A区和C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A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C区。
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
②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_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30、三裂叶豚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被我国列为外来入侵物种。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其种群往往呈“_____”形增长,种群出现这种增长的原因有_____。
(2)研究发现某锈菌对三裂叶豚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对其生长有抑制作用,为了验证该锈菌对三裂叶豚草的专一性寄生,科研人员进行了侵染实验。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_____,实验结果应为_____。
(3)为了有效控制三裂叶豚草,科研人员开展了生物控制实验,样地中三裂叶豚草初始播种量一致,部分实验结果见表。组别三裂叶豚草生物量(kg/m2)第1年第2年第3年第3年A:三裂叶豚草8.0712.2412.24B:三裂叶豚草+锈菌7.656.434.77C:三裂叶豚草+广聚萤叶甲8.1012.4312.78D:三裂叶豚草+野艾蒿4.894.023.12
注:锈菌—真菌;广聚萤叶甲—昆虫;野艾蒿—植物。
表格中体现出的种间关系除了寄生外,还包括_____。分析表中数据初步判断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做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有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在尚未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但入侵风险较高的区域可通过种植野艾蒿预防其入侵,在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的区域可以通过喷洒锈菌以防治其入侵。请你评价一下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31、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3题,共12分)32、城市景观水用以修饰环境;给人以美感。但由于污染以及水质管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水质迅速恶化,景观效果大为降低,有些严重的更是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所以修复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回答下列问题:
(1)当受到轻微污染时;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机制。
(2)在修复城市景观水生态系统时;对于水藻疯长的水体可以引入荷花;香蒲等挺水植物,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挺水植物能够抑制水藻疯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在修复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的水体时,可以通过压力容器将纯氧溶入水体,其目的是________,从而更加有效地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改善水质。
(3)专家建议在水体发绿初期,可适量投放喜欢滤食藻类的鲢鱼来控制藻类数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价值。33、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
(1)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通常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__________,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表明;稻田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协同实现南方双季稻区粮食丰产与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表所示。
生物炭由农业废弃物在高温;稀氧条件下;经高温裂解制备而成,是资源优化利用的重要方式,本实验生物炭化原料为小麦秸秆。
对照组:不施生物炭。
生物炭组:早稻稻田翻耕前7d施用生物炭。
表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早晚稻季和累积排放量、综合温室效应和产量的影响。季别处理累积排放量。
()累积排放量。
()综合温室效应。
()产量。
()早稻对照组107.920.043021.785309.56生物炭组85.4602384.506059.566059.56晚稻对照组81.250.202275.257426.96生物炭组60.550.201695.458419.018419.01
由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表可知,生物炭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施加生物炭,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促进水稻增产。
(4)2021年9月24日,《科学》期刊刊登了一篇中国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成果:利用无机催化剂和生物酶,首次在全球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合成。请你谈谈该技术若能实现产业应用会有哪些意义(答出一点即可)。34、我国部分村庄的污染治理目前还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阶段,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单纯套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置及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为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及污水处理的问题,某学院提出了图中甲所示的方法。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河流后,水体中部分成分相对数值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食物残渣,这部分垃圾可经发酵产生沼气。参与发酵的微生物可将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此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包装垃圾如纸杯、塑料袋等,若通过焚烧处理,其有害产物可能会出现在南极企鹅体内,原因是__;因此需经卫生处理后再进行填埋处理。
(3)在该河流的BC段上,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可通过___________(填两项即可)等作用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
(5)对于农田生态系统这种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要提高其稳定性,可采取的措施是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B【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生物群落:
。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详解】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属于同一个种群,其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再供给生产者利用,此过程没有能量的传递,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不含分解者,D错误。
【点睛】
注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物,植物吸收无机物只是作为营养物质,不能为其生长发育作为能源物质。2、B【分析】【分析】
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但又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的核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详解】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
C.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C错误;
D.b~c时间段内,该种群经历了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个时间段,即年龄组成经历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错误。3、B【分析】【分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3;演替过程中,由于植物形成垂直结构,则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但种群数量不一定呈现S型曲线。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详解】
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B正确;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故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发生变化,C错误;通过曲线图看出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的取代,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4、A【分析】【分析】
行为信息:也是借光;声及化学物质等信息传递;同类生物相迁时常表现各种有趣的行为信息传递。如草原上的鸟,当出现敌情时,雄鸟急速起飞,扇动两翅,给雌鸟发出警报。物理信息:以物理因素引起生物之间感应作用的一类信息.如光信息、声信息、接触信息等。化学信息: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物质,如酶、维生素、生长素、抗生素、性引诱剂和促老激素等,经外分泌或挥发作用散发出来,被其它生物所接受而传递。
【详解】
萤火虫通过闪光--物理信息来识别同伴;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为雌鸟发出信号;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化学信息,经过分析可知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
故选A。5、B【分析】【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
A;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A错误;
B;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B正确;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B。6、A【分析】【分析】
由表格可知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为试管内培养液体体积最少,起始酵母菌数最多,因此最先达到K值;由于有毒物质积累,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也最先开始下降。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则初始阶段时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曲线增长,K值指的是最大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是由环境阻力的大小决定的。
【详解】
A;试管I与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均不同;试管I与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量不同,试管Ⅱ与I、Ⅲ中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A错误;
B;试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数量相同;但是培养液体积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B正确;
C;试管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试管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
D;由于初始阶段;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数量比较少,4个试管中的种群都会经历J型曲线增长,D正确。
故选A。7、C【分析】【分析】
1、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
3;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详解】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除了生物成分还有非生物成分,A错误;
B、据表分析,农作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31×104kJ,鸡的同化量为10+8=18×104kJ,所以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是13×104kJ,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8-2-3=3×104kJ,所以人通过食物网获得的能量为1.6×105kJ;B错误;
C、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104kJ)÷[(110+70)×104kJ]=17.2%;C正确;
D;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C。8、C【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有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详解】
①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①错误;
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②正确;
③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它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固定而输入到系统里,保存在有机物中。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任何生态系统要正常运转都需要不断地输入能量,③正确;
④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它可发生在同一物种之间的不同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而植物激素的作用是在个体的体内,故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④错误;
⑤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可见,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⑤正确。
故选C。9、D【分析】【分析】
种群净补充量为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根据净补充量随着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可知,种群密度从0到i,种群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i点时净补充量为0,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种群呈“S”型增长,g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i点时的种群数量最多。
【详解】
A;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g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i点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最多,B正确;
C;种群密度从0到i;种群净补充量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大,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i点时净补充量为0,种群数量达到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正确;
D;g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在超过g点时捕获,捕获后让种群密度维持在g点,有利于人们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D错误。
故选D。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B【分析】【分析】
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
(1)问题:矿区土体;土壤和植被;乃至整个地区生态系统的破坏。
(2)对策: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关键是植被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3)案例:赤峰市元宝山矿区生态恢复工程。
【详解】
A;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正确;
B;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B正确;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措施有保土蓄水、耕作、林草、生物等;层层设防控制土壤侵蚀,C错误;
D;我国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之路,D错误。
故选AB。
【点睛】
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恢复工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要求考生识记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案例,明确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11、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
A;无废弃物农业是将一个系统中的废物作为另一个系统中的原料;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故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A正确;
B;三北防护林是人工种植的单一的林木;违背了多种多样性原理,B正确;
C;过度放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使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违反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前面造林;后面砍林,说明没有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这违背了整体性原理,D错误。
故选ABC。12、C:D【分析】【分析】
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详解】
A;污水进入河流后;近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减少,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被大量消耗;远离污染源的水域藻类大量繁殖,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细菌的数量下降,因而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因此比较水中溶解氧可得出,样品1、样品2、样品3的取样地点分别为丙、乙、丁,A错误;
B;样品1中藻类植物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和P浓度增加;B错误;
C;样品2中藻类减少;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减少,然而需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溶解氧大量减少,C正确;
D;样品3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物质种类和浓度与甲地水样中的相差不大;说明题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CD。
【点睛】13、B: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
【详解】
A;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可能使物种多样性下降;A正确;
B;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也有可能不适应当地环境被淘汰;B错误;
C;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错误;
D;种群增长受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共同制约;D错误。
故选BCD。14、A:B:D【分析】【分析】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
A;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A正确;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正确;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大,水热充足,光合作用旺盛,C错误;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利于对水的吸收并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
故选ABD。15、C:D【分析】【分析】
1;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种群数量减少。
2;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详解】
A;图中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A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A错误;
B、当0<λ<1时,种群数量减少,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加,所以B选项代表的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
C;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图中种群的增长率为1,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C正确;
D;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数量;图中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增加地越来越慢),D正确。
故选CD。16、A:B:C【分析】【分析】
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传递到动物,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枯枝落叶被分解者分解,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碳再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以化石燃料的形式通过燃烧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
【详解】
A、焰火药剂鸣放产生的含碳气体(如CO2)可以参与碳循环;A正确;
B;分析题意可知;环保礼炮零污染,既不会导致雾霾,也不会导致酸雨,B正确;
C;废旧矿泉水瓶属于难降解制品;对难降解制品进行二次利用可以减轻该类制品对环境的污染,C正确;
D;观察土壤微生物对可降解气球的分解作用时;对照组要用来观察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土壤不做处理,实验组要在尽可能保证土壤理化性质的前提下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可在60℃恒温箱中处理1h进行灭菌,D错误。
故选ABC。17、B:C:D【分析】【分析】
图中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
【详解】
A、增长率=(Nt+1-Nt)÷Nt,X点与S点均为Nt+1和Nt的重合点;故X点与S点增长率均为0,K对策生物X点与S点的增长率相等,A错误;
B、东亚飞蝗的生活史对策为r对策;个体小生殖能力强,但是成活率低,易受非密度因素的制约,B正确;
C、r对策物种的曲线特点是有一个稳定平衡点而没有灭绝点;这样种群密度极低时也能迅速回升,最终形成S型增长曲线,C正确;
D;K对策生物的曲线是S型曲线;其中的S点为该环境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指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正确。
故选BCD。18、A:B: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能力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详解】
A;“鱼菜共生”模式中;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的饵料中含有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
B;从协调原理出发;该模式中应选择合适的“鱼菜”种类,因为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B错误;
C;“种菜不施肥”是因为鱼粪中的有机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后变成无机物供蔬菜吸收利用;C错误;
D;重金属残留会随着生物富集作用在高营养级生物体内富集;而图示的该模式中通过无土栽培实现了对重金属残留的吸收,进而使用于蔬菜栽培的水体中含有的重金属残留下降,因而该模式中收获蔬菜中的重金属残留远低于传统土壤栽培,D正确。
故选ABC。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短。
(3)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解析】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既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变快未发生改变20、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河流的自净能力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详解】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点睛】【解析】负反馈调节21、略
【解析】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22、略
【解析】①.生命活动②.种间关系③.生态系统23、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反复利用逐级递减单方向循环2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CO2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化学能2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4题,共16分)28、略
【分析】【分析】
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详解】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c先种植C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A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从结果来看,B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2分析,C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B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C1~C5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点睛】
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找到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从实验结果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并把相关的结果加以归纳即是实验的结论。【解析】天敌竞争抵抗力c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29、略
【分析】【分析】
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详解】
(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
(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
(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
【点睛】
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解析】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ef变大抽样检测1011偏大代谢废物大量积累30、略
【分析】【分析】
1;“J”形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
(1)三裂叶豚草刚开始入侵某地时;由于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无限增殖,呈现J形增长。
(2)在三裂叶豚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将叶片静置于适宜条件下,观察和记录发病情况。根据题干信息“某锈菌对三裂叶脉草表现为专一性寄生,可使叶片出现锈斑“可知,在三裂叶草和多种植物的离体叶片上分别喷一定浓度的锈菌菌液,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由表格中各组的处理可知;三裂叶豚草和锈菌,种间关系为寄生;三裂叶豚草和广聚萤叶甲,种间关系为捕食;三裂叶豚草和野艾蒿,种间关系为竞争。由表格数据可知,D组和B组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了三裂叶豚草生物量,由此可得除锈菌外,可用于控制三裂叶豚草的生物是野艾蒿。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解析】(1)J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2)发病情况只有三裂叶草出现锈斑;其他植物叶片正常生长。
(3)捕食和种间竞争D组的三裂叶豚草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4)合理;因为在被三裂叶豚草入侵前可进行生物预防,即种植野艾蒿,通过种间竞争抑制三裂叶豚草入侵;当已经被三裂叶豚草入侵了,再种植野艾蒿,在竞争中野艾蒿处于劣势,有可能被三裂叶豚草淘汰,因此需要进行喷洒锈菌及时治理3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3题,共12分)32、略
【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
①含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
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公共场所窗帘清洗与保养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离婚后子女抚养权协商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税收筹划与税务筹划合规性审查合同2篇
- 2025年度恐怖剧本定制与特效设计合同3篇
- 2024版轻钢房屋建造协议模板协议
- 二零二四商铺租赁合作协议:教育培训机构商铺租赁合同3篇
- 2025年度餐饮品牌连锁拓展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四年家居装饰团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材料垫资供应链金融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铁矿石采购中介服务合同样本
- 使用错误评估报告(可用性工程)模版
- 公司章程(二个股东模板)
- GB/T 19889.7-2005声学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第7部分:楼板撞击声隔声的现场测量
- 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6年级试题
- 药用植物学-课件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课件(完整版)
- 国货彩瞳美妆化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 云南省就业创业失业登记申请表
- UL_标准(1026)家用电器中文版本
- 国网三个项目部标准化手册(课堂PPT)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