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八年级化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实验室用足量CO高温还原16g氧化铁,则消耗CO的质量为()A.大于8.4gB.等于8.4gC.小于8.4gD.无法确定2、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C6H12O6C.H2OD.CoCl23、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②④③D.①④③②4、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rm{(}rm{)}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B.氧气极易溶于水C.氧气可以燃烧D.氧气能与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5、正确量取rm{18mL}水,应选用的仪器是()rm{垄脵5mL}量筒rm{垄脷20mL}量筒rm{垄脹50mL}量筒rm{垄脺}胶头滴管A.rm{垄脵垄脺}B.rm{垄脷垄脺}C.rm{垄脹垄脺}D.rm{垄脷}6、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

rm{垄脵}颜色;rm{垄脷}密度;rm{垄脹}溶解性;rm{垄脺}气味;rm{垄脻}可燃性;rm{垄脼}能否与水反应;rm{垄脽}能否与空气反应;须考虑的是rm{(}rm{)}A.rm{垄脵垄脷垄脹垄脻}B.rm{垄脷垄脹垄脺垄脻}C.rm{垄脷垄脹垄脻垄脽}D.rm{垄脷垄脹垄脼垄脽}7、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rm{(}rm{)}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并列关系C.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D.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8、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长期接触可引起变应性皮炎.过硫酸铵【(NH4)2S2O8】中硫(S)元素的化合价()

A.+7

B.+6

C.+4

D.-2

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9、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变化与现象是化学学科的特有思维方式.

(1)请将下列现象中体现出的分子性质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A:____;

②B:____;

③C:____.

(2)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有助于理解反应的实质.

①如图是氢气燃烧过程的微观模拟示意图;请将如图“反应”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在该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保持不变的粒子是____,生成的新粒子是____.

③通过上图可以获取的信息:____;____.(写两条)10、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其结构____,不能阻碍里层的铁继续生锈,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11、某校初三(3)班的同学在探究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碰到了如下一系列问题;请你帮助解答这些问题:

(1)杨洋同学想知道:为什么水能够防止溅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课代表检查发现全班24个实验小组中有4个组的集气瓶底炸裂了,进一步调查发现:这4个组的同学也是按如图所示的规范操作来完成实验的,并且铁丝燃烧特别剧烈,现象非常明显,你分析瓶底炸裂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张田同学认为如果用沙子代替瓶底的水就不会出现瓶底炸裂现象,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____________(填“是”或“否”),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12、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加热时,应先使试管______,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______.13、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请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14、现有下列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rm{(1)}写出仪器的名称:rm{A}______、rm{C}______、rm{D}______、rm{E}______、rm{H}______。

rm{(2)}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要用到______。rm{(}填字母或仪器名称rm{)}

rm{(3)}量取一定量液体除了图中某仪器,还需要______。rm{(}填仪器名称rm{)}15、物质的分类标准有多种,标准可以是物质的类别、性质、用途等rm{.}请根据所学知识;自拟分类标准,将下列物质平均分成两组:洁净的空气;氦气、汽水、一氧化碳、水泥砂浆、人体呼出的气体、液态氧、蒸馏水.

rm{(1)}你选择的一种分类标准是______;

rm{(2)}所包含的物质有______.16、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遇到燃烧与灭火这一对矛盾.请你通过学习和体会归纳出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①____②____③____.17、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使用有毒原料力争从源头上断绝污染.____.(判断对错)评卷人得分三、探究题(共6题,共12分)18、rm{16.}如图rm{A}为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老师指出反应物不同的质量比可能会影响生成物的种类,在学习时,可以从定性观察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来判断生成物。请你跟随老师的思路,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rm{.(}浓硫酸具有吸水性rm{)}【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是什么rm{?}【作出猜想】:猜想rm{垄脵}rm{CO}猜想rm{垄脷}rm{CO_{2}}猜想rm{垄脹}________【实验设计】:装置图如图:rm{(1)}方案一:从定性观察角度判断:若猜想rm{3}成立Ⅰ、rm{B}处的现象是________,rm{D}处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rm{(2)}Ⅱ、方案二:从定量计算角度判断:测定表格中的四个数据:。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装置rm{A}rm{m_{1}}rm{m_{2}}装置rm{B}rm{m_{3}}rm{m_{4}}

Ⅰ、若猜想rm{垄脷}成立,则rm{m_{4}?m_{3}}________rm{m_{1}?m_{2}(}选填“rm{>}”、“rm{<}”或“rm{=}”rm{)}此时rm{A}中的现象是________rm{B}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Ⅱ、实际测量中rm{B}增加的质量小于理论值,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19、某同学设计了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rm{垄脜}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rm{垄脝}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rm{1/5}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rm{垄脟}如将红磷换成炭粉,实验能否成功?____rm{(}填“能”或“不能”rm{)}原因是____。rm{(4)}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rm{(}rm{)}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rm{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rm{(5)}这个实验也说明了氮气具有物理性质:____20、rm{(10}分rm{)}某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探究:rm{垄脵}点燃一支蜡烛,用一只烧杯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蜡烛燃烧片刻后熄灭,如实验一。rm{垄脷}再点燃蜡烛,然后吹灭,看到烛芯产生一缕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引燃,如实验二。rm{垄脹}将粗细均匀的木条水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上,稍加热后观察木条燃烧现象,如实验三。rm{(1)}操作rm{垄脵}中,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2)}操作rm{垄脷}中,关于白烟的成分,有同学做出了下列猜想:rm{A.}白烟是水蒸气;rm{B.}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rm{C.}白烟是二氧化碳。你认为上述猜想有道理的是rm{(}填序号rm{)}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m{(3)}该同学在做实验一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rm{(4)}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的外焰温度最______________。21、许多物质燃烧都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rm{.}王刚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王刚小组的同学对此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一;都是化学变化;二: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rm{(1)}将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燃烧火焰上;观察到:

rm{a}烧杯内壁出现______;

rm{b}手摸烧杯壁有______感觉;

rm{c}蜡烛火焰逐渐变小至熄灭.

rm{(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rm{.}观察到______.

分析: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是______;蜡烛燃烧为______变化.

rm{(3)}观察白炽灯rm{(}灯丝为钨丝rm{)}

。通电前通电中通电后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感觉灯丝为银白色固体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_变化.

【获得结论】猜想______rm{(}填“一”或“二”rm{)}正确.22、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填“甲”或“乙”);

(3)要使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23、某学生用右图所示装置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图中烧杯上方玻璃管(预先固定好)中部有一小块白磷;在左端管内密封有空气。活塞右端的玻璃管口跟空气连通,实验开始前活塞处在刻度5cm处。

(1)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水;与生石灰反应放热,其目的是______。

(2)可观察到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

①白磷(足量)______;

②活塞先向(填“左”或“右”)______移动再向______移动。

(3)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活塞应停在约______厘米处,据此可得出结论是______。评卷人得分四、推断题(共2题,共10分)24、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水与能源”

rm{(1)}从组成的角度看:水是由_______________组成的rm{.(}填编号rm{)}

rm{A.}氢元素和氧元素rm{B.}氢原子和氧原子rm{C.}氢气和氧气。

rm{(2)}从微观角度:如图rm{1}可以表示构成水的微粒的是________________rm{.(}填写图示编号rm{)(3)}从能源的角度看:电解水产生的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rm{.}氢气燃烧的符号表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m{(4)}从净化的角度看:如图rm{2}所示净化河水简易装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rm{A}水本身是一种化学资源rm{B}此装置可以将硬水软化C、利用此装置可得到蒸馏水rm{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不易直接饮用rm{(5)}从应用的角度看:rm{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Ⅰrm{.}主题馆“生态绿墙”建设集中体现了“节能减排”的理念rm{.}“生态绿墙”能吸收____气体;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实现自然界中碳氧转化.

Ⅱrm{.}世博园区内有许多饮水台,可直接取水饮用rm{.}其中的饮用水处理步骤如图所示.

水经过沙滤池,除去的是____;rm{垄脵}中活性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rm{垄脹}中紫外灯管照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rm{(6)}从资源保护的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m{.}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rm{(}填序号rm{)}.

rm{垄脵}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rm{垄脷}积极探索污水处理的新技术。

rm{垄脹}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rm{垄脺}抑制水中所有动、植物的生长rm{垄脻}不任意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25、rm{A}元素原子核内有rm{1}个质子;rm{B}元素的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氩原子相同;rm{C}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第二层,其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rm{2}倍;rm{D}元素的原子比rm{C}元素的原子多一个电子层,其阳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rm{E}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试推断:rm{(1)}写出元素符号:rm{A}_______;rm{B}______;rm{C}______;rm{D}______;rm{E}______。rm{(2)}画出rm{D^{+}}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五、计算题(共2题,共6分)26、小杨家里新盖了五间大瓦房;乔迁新居之后,小杨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用石灰浆新刷过的墙壁,在一段时间内会出汗,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27、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课中;某同学取一段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此实验失败的原因(写两点):

(1)______(2)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A【分析】【解答】解:设还原16g氧化铁;反应的一氧化碳质量为x.

3CO+Fe2O32Fe+3CO2

84160

x16g

=

x=8.4g

因为反应开始要通入一氧化碳排净试管空气;防止发生爆炸,实验完毕要通一氧化碳至试管冷却为止,防止生成的铁被氧化,所以实际消耗的一氧化碳大于8.4g;

故选:A.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步骤,结合方程式分析即可.2、C【分析】【解答】解:A、O2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B、C6H12O6中含有三种元素;属于化合物,但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C、H2O是一种含有H和O两种元素且有氧元素的物质;则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D、CoCl2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且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来分析解答.3、B【分析】解: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顺序是:③④①②.

故选: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发生反应时的先后顺序方面的问题.【解析】【答案】B4、A【分析】解:

A;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故正确;

B;氧气不易溶于水;故错误;

C;氧气能够支持燃烧;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错误;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不是所有物质,故错误.

答案:rm{A}

A;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解答;

B;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解答;

C;根据氧气能够支持燃烧解答;

D;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常温下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解析】rm{A}5、B【分析】【分析】

量取液体时要用到量筒和胶头滴管,关键是如何选用量筒rm{.}选取量筒时;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了解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化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解答】

由题意可知,量取rm{18mL}液体,应该选用的仪器是量筒、胶头滴管,选取量筒时,选取一次量取全部液体的最小规格的量筒,所以要选rm{20mL}量筒。

故选B。

【解析】rm{B}6、D【分析】解: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能否与空气反应.

故选:rm{D}

本考点是考查实验室选择收集装置的题型;只要联系排水法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排空气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题目就很快解决了.

实验室选择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是中考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rm{.}同学们只要抓住关键点,制取装置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收集装置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解析】rm{D}7、C【分析】解:rm{A}混合物是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二者是并列关系,所以错误.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二者是包含关系,所以错误.

C;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的反应;二者属于并列关系,所以正确.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二者是并列关系,所以错误.

故选C.

A;根据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定义和关系判断.

B;根据化合物与氧化物的定义和关系判断.

C;根据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定义和关系判断.

D;根据单质与化合物的定义和关系判断.

物质的分类和反应类型的判断知识是初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也是考查的热点之一,透彻理解有关概念,明确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析】rm{C}8、A【分析】

铵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8=0,则x=+7价.

故选A.

【解析】【答案】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过硫酸铵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二、填空题(共9题,共18分)9、略

【分析】

(1)①能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②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混合后体积变小.③闻到花的香味能说明分子不断的运动.

(2)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过程;旧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变,故画:2个氧原子和4个氢原子.②在该变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分子和氧分子,保持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生成的新粒子是水分子;③通过上图可以获取的信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故答案为:(1)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不断的运动;(2)①②氢分子和氧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水分子;③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再分.

【解析】【答案】(1)从分子的性质考虑;分子都很小,都有间隔,都在不断运动.有些宏观的变化现象能说明分子的基本性质.

(2)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就是破坏旧分子形成新分子的过程画出;要体现出原子的个数不变。

10、氧化铁(Fe2O3或Fe2O3•xH2O)疏松【分析】【解答】解:氧化铁的化学式为:已知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标注化,利用化合价数值交叉法书写化学式Fe2O3;

钢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汽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生成的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xH2O;结构很疏松.

故答案为:氧化铁(Fe2O3或Fe2O3•xH2O)疏松。

【分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铁锈的结构疏松;11、略

【分析】解:(1)水能吸收生成物的热量;从而降低温度,防止溅落的生成物炸裂瓶底,故填:水能吸收热量;

(2)铁丝燃烧特别剧烈;若水量太少,则不能吸收足够的热量,起不到降低足够的温度的作用,导致瓶底炸裂,故填:水太少;

(3)使用沙能起到阻挡生成物与瓶底接触的作用,从而防止炸裂瓶底,故填:沙能阻挡生成物溅落在瓶底.【解析】水能吸收热量;水太少;同意;沙能阻挡生成物溅落在瓶底12、略

【分析】解: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加热时,应先使试管略微倾斜,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试管口切不可对着自己或他人.

故答案为:略微倾斜;对着自己或他人.

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解析】略微倾斜;对着自己或他人13、略

【分析】解:(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金属锈蚀等,故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产生氧气的有③⑥;

(2)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基本不变;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氧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b正确;

c.每个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所以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故c正确;

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故d正确.

e.空气中氧气浓度太高也会使人和动植物中毒;故e错误;

故选bcd

故答案为:(1)①②④⑤;③⑥.

(2)bcd

(1)氧气的来源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有动植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等;

(2)氧气既有消耗;又有获得,但空气中氧气含量基本不变,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事物都有多面性,适中最好.

本题考查自然界氧气的循环,属于基础题,解题时要注意:(2)氧气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且氧气既有利也有弊,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解析】①②④⑤;③⑥;bcd14、试管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E量筒【分析】解:rm{(1)}根据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可知,rm{A}是试管,rm{B}是烧杯,rm{C}是酒精灯,rm{D}是漏斗,rm{E}是胶头滴管,rm{F}是集气瓶,rm{G}是水槽,rm{H}是铁架台。

rm{(2)}胶头滴管常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rm{(3)}量筒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最后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添加;故还需要量筒。

故答案为:

rm{(1)}试管;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

rm{(2)E}

rm{(3)}量筒。

rm{(1)}由各种常用的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rm{(2)}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rm{(3)}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要用量筒。

本题很简单,考查常用实验仪器的用途,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实验中、课堂上多加留心各仪器的用途。【解析】试管酒精灯漏斗胶头滴管铁架台rm{E}量筒15、略

【分析】解:rm{(1)}分类标准是:是否是混合物或是否是纯净物;故答案为:是否是混合物;

rm{(2)}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洁净的空气;汽水、水泥砂浆、人体呼出的气体都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洁净的空气、汽水、水泥砂浆、人体呼出的气体;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洁净的空气、汽水、水泥砂浆、人体呼出的气体都属于混合物;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氦气、一氧化碳、液态氧、蒸馏水都属于纯净物rm{.}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rm{.}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rm{.}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rm{.}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解析】是否是混合物;洁净的空气、汽水、水泥砂浆、人体呼出的气体16、略

【分析】

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物质具有可燃性;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解析】【答案】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17、略

【分析】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其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所以绿色化学的理想是不使用有毒原料力争从源头上断绝污染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对.

【解析】【答案】根据绿色化学的内涵考虑回答本题.

三、探究题(共6题,共12分)18、【作出猜想】rm{CO}和rm{CO_{2}}

【实验设计】rm{(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

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

}Ⅰ、rm{(2)}黑色粉末变红色rm{=}

Ⅱ、装置内会残留少量的rm{CO_{2}+Ca(OH)_{2}=CaCO_{3}隆媒+H_{2}O}未被澄清石灰水吸收rm{CO_{2}}【分析】【分析】本考点考查了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它包括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实验结论和实验规律的探究等。本题通过实验资料和实验分析,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属于结论性探究rm{.}同学们要具体分析,综合掌握。【解答】【作出猜想】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猜想rm{垄脵}rm{CO}猜想rm{垄脷}rm{CO_{2}}猜想rm{垄脹}rm{CO}和rm{CO_{2}}故答案为:rm{CO}和rm{CO_{2}}【实验设计】rm{(1)}方案一:若猜想rm{3}成立,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有,rm{B}处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D}处发生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故答案为: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

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

}方案二:若猜想rm{(2)}成立,则只有二氧化碳,rm{垄脷}中减少的质量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rm{A}中增加的质量也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则rm{B}此时rm{m_{4}-m_{3}=m_{1}-m_{2}}中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红色;rm{A}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实际测量中rm{B}增加的质量小于理论值,因为装置内会残留少量的rm{B}未被澄清石灰水吸收;故答案为:Ⅰ、rm{CO_{2}}黑色粉末变红色;rm{=}Ⅱ、装置内会残留少量的rm{CO_{2}+Ca(OH)_{2}=CaCO_{3}隆媒+H_{2}O}未被澄清石灰水吸收。rm{CO_{2}}【解析】【作出猜想】rm{CO}和rm{CO_{2}}【实验设计】rm{(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rm{2CO+{O}_{2}overset{碌茫脠录}{=}2C{O}_{2}

}Ⅰ、rm{(2)}黑色粉末变红色rm{=}Ⅱ、装置内会残留少量的rm{CO_{2}+Ca(OH)_{2}=CaCO_{3}隆媒+H_{2}O}未被澄清石灰水吸收rm{CO_{2}}19、(1)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2)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3)不能炭粉燃烧消耗了氧气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能回流(4)D(5)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分析】本题考查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与评价,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难度较难,细致答题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解答】rm{(1)}红磷燃烧是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为:红磷rm{+}氧气rm{xrightarrow[]{碌茫脠录}}五氧化二磷,故答案为:红磷rm{+}氧气rm{xrightarrow[]{碌茫脠录}}五氧化二磷;rm{(2)}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rm{1/5}可能是装置漏气导致,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等原因,所以为:可能是装置漏气导致,红磷量不足氧气没有消耗完等原因,所以为: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故答案为: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rm{1/5}不能,炭粉燃烧消耗了氧气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能回流,故答案为:不能;炭粉燃烧消耗了氧气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能回流;rm{(3)}该实验能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红磷过量,装置气密性良好等,rm{(4)}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瓶内压强大于外界压强,水不能回流,所以不正确,故答案为:rm{D}rm{D}水回流到一定刻度不再回流说明氮气不溶于水,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说明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答案为: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答案为: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rm{(5)}【解析】rm{(1)}红磷rm{+}氧气rm{xrightarrow[]{碌茫脠录}}五氧化二磷rm{(2)}装置气密性不好、红磷量不足rm{(3)}不能炭粉燃烧消耗了氧气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基本不变,水不能回流rm{(4)D}rm{(5)}不溶于水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0、(1)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2)B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石蜡能燃烧(3)C(4)高【分析】rm{(1)}蜡烛能燃烧片刻的原因是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rm{(2)}关于白烟的成分,因为白烟能燃烧,故选B,理由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石蜡能燃烧。rm{(3)}根据实验探究的目的可知不可取的方法是rm{C}rm{(4)}根据碳化的情况可知,蜡烛的火焰的温度外焰的温度最高。【解析】rm{(1)}烧杯内有一定量的空气rm{(2)B}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石蜡能燃烧rm{(3)C(4)}高21、略

【分析】解:【收集证据】rm{(1)}蜡烛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感觉到烧杯的外壁变热;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

rm{(2)}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蜡烛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rm{(3)}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所以可以判断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光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

故答案为:rm{(1)a.}水雾;发烫;rm{(2)}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化学;rm{(3)}物理;

【获得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知道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即猜想二正确rm{.}故答案为:二.

【收集证据】蜡烛燃烧放出热量;而烧杯内壁产生了水,该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

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比较通电前后灯丝的变化可以知道灯丝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可以据此解答;

【获得结论】根据上述的实验进行确定结论.

本题以试验探究的形式验证了发光放热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判断物质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主要标准为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解析】水雾;发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化学;物理;二22、B甲升高温度BD【分析】解:(1)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5g、30g、30g氯化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由于在三个烧杯中只有B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因此B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A、C烧杯中没有未溶解的固体存在,不能确定能否再溶解氯化钾。所以不能确定是否是不饱和溶液。

(2)由题意可知;在等量的30℃的水中全部溶解了30g氯化钾,而20℃的水没有全部溶解30g氯化钾,说明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能表示氯化钾溶解度曲线的是甲;

(3)由1可知:要使烧杯B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还可以采取加水的方法;

故答案为:升高温度;

(4)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

A;甲的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为饱和溶液;乙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乙;为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溶剂的质量不变,从t2℃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则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溶剂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C;降温后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乙的质量不变,则溶液质量:甲<乙,故选项说法错误。

D、t1℃,尽管甲乙的溶解度相等,从t2℃降温到t1℃,乙的溶解度增大,但溶液的组成未发生变化,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为t2℃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而甲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但t2℃乙的溶解度小于t1℃甲的溶解度;即溶质质量分数:甲>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1)B;(2)甲;(3)升高温度;(4)BD。

(1)根据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进行分析解答。

(2)由烧杯中不同温度下溶解的硝酸钠的质量可知;硝酸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通常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4)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的溶解度减小,乙的溶解度增大,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表示很大,本题综合考查了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本题可以加强学生对固体溶解度曲线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析】B甲升高温度BD23、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右左4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解:(1)白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生石灰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2)当玻璃管内的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白磷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由于燃烧放出热量,所以气体体积膨胀,因此活塞右移,当玻璃管冷却后,由于氧气被消耗,所以活塞左移;

(3)因为空气中氧气占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因此实验结束后,恢复到常温,活塞应停在约4厘米处;

故答案为:(1)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2)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右;左;(3)4;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1)根据燃时可燃物要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的实验现象及燃烧消耗氧气;放出热量使气体膨胀分析;

(3)根据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燃烧时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解析】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右左4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四、推断题(共2题,共10分)24、(1)A

(2)B

(3)H2+O2H2O

(4)BC

(5)二氧化碳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吸附杀菌消毒

(6)③④【分析】【分析】rm{(1)}根据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行解答;根据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进行解答;rm{(1)}根据从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rm{(2)}根据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来书写;

rm{(3)}根据净化水的方法进行解答;rm{(4)}根据光合作用、水的净化进行解答;rm{(5)}根据水资源的保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rm{(6)}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rm{(1)}从组成的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rm{A}rm{(1)}从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rm{A}个氧原子和rm{(2)}个氢原子构成;故填:rm{1}

rm{2}rm{B}rm{(3)}氢气燃烧生成水,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rm{H}rm{H}rm{{,!}_{2}}rm{+O}rm{+O}rm{{,!}_{2}}故填:rm{H_{2}+O_{2}xrightarrow[]{碌茫脠录}H_{2}O}rm{xrightarrow[]{碌茫脠录}}rm{xrightarrow[]{碌茫脠录}}B.利用在这个净化水的装置不可以把硬水软化;故错误;

C.利用此装置不能得到蒸馏水;故错误;

D.利用此装置净化得到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和细菌;病毒;所以还不能作为饮用水,故正确;

故选BC;

rm{H}rm{H}“生态绿墙”能吸收二氧化碳,rm{{,!}_{2}}rm{O}故填:rm{O}rm{H_{2}+O_{2}xrightarrow[]{碌茫脠录}

H_{2}O}杀菌消毒。故填:不溶于水的固体颗粒;吸附;杀菌消毒;rm{(4)}A.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资源,故正确;rm{(5)}严格监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正确;Ⅰrm{.}“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