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作业指导书TOC\o"1-2"\h\u14122第一章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 2239701.1病虫害分类及识别 2291691.1.1病虫害分类 2295201.1.2病虫害识别 3296941.1.3病虫害发生规律 3257311.1.4防治原则 330842第二章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 352321.1.5概述 4244951.1.6监测方法 4277721.1.7监测设备 4221841.1.8监测数据收集 445691.1.9监测数据处理 512507第三章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 5268851.1.10概述 5113021.1.11天敌防治 5241551.1.12病原微生物防治 5229431.1.13植物源农药防治 6256241.1.14概述 6312461.1.15农药种类 6229041.1.16农药应用方法 6212561.1.17防治效果评估 6276141.1.18概述 6271351.1.19机械防治 6189801.1.20灯光诱杀 7155621.1.21热处理 79031.1.22概述 729281.1.23防治策略 7304091.1.24防治措施 79525第四章林业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技术 770331.1.25药剂种类 7315551.1.26药剂选择 8323981.1.27药剂配制 834281.1.28药剂喷洒 821678第五章林业病虫害防治器械使用技术 9106531.1.29喷雾器 9224891.1.30喷粉器 9321841.1.31烟雾机 949511.1.32无人机 9127901.1.33喷雾器操作与维护 961621.1.34喷粉器操作与维护 10160051.1.35烟雾机操作与维护 1094141.1.36无人机操作与维护 1131084第六章林业病虫害检疫技术 11267951.1.37检疫对象 1123141.1.38检疫标准 11318821.1.39检疫程序 1218851.1.40检疫方法 1219805第七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管理 13175751.1.41管理体系 13196761.1.42职责 13195081.1.43病虫害监测与预报 1481161.1.44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 1492901.1.45检疫管理 14323141.1.46技术培训与宣传 1419075第八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培训 14255491.1.47培训内容 14143791.1.48培训方法 15190251.1.49评价指标 15220991.1.50评价方法 1623135第九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与发展 16183611.1.51研究方向 16322881.1.52研究方法 16242481.1.53技术发展 17296881.1.54技术创新 172003第十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案例分析 17100751.1.55案例一: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18301201.1.56案例二:美国白蛾的防治 1824411.1.57案例一:某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失败原因分析 183161.1.58案例二:某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失败原因分析 19第一章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1.1病虫害分类及识别1.1.1病虫害分类林业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病害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虫害则是指危害林业资源的昆虫和其他动物。(1)真菌病害:如松材线虫病、杨树溃疡病、落叶松枯萎病等。(2)细菌病害:如松针线虫病、杨树细菌性溃疡病等。(3)病毒病害:如核桃病毒病、柑橘黄龙病等。(4)线虫病害:如松材线虫病、柳树根结线虫病等。(5)虫害:包括鞘翅目、鳞翅目、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昆虫。1.1.2病虫害识别(1)真菌病害识别:观察病斑、霉层、菌丝、孢子等特征。(2)细菌病害识别:观察病斑、溢脓、菌脓等特征。(3)病毒病害识别:观察叶片、果实等器官的畸形、变色等特征。(4)线虫病害识别:观察植物根部、枝干等部位的病变、虫瘿等特征。(5)虫害识别:观察害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危害症状等。第二节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原则1.1.3病虫害发生规律(1)季节性规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是真菌病害的高发期,夏季是细菌病害和虫害的高发期。(2)地理分布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显著影响。(3)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如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4)植物品种抗性规律:不同植物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明显,抗性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1.1.4防治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核心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2)安全、有效、环保:在防治过程中,应选择安全、有效、环保的防治方法,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植物品种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4)科学用药,合理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应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目标,科学选择和使用农药,避免滥用和过量使用。(5)加强监测,及时防治:建立健全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发觉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第二章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第一节监测方法与设备1.1.5概述林业病虫害监测是保障林业资源安全、促进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监测方法与设备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监测效果与准确性。本节主要介绍林业病虫害监测的常用方法与设备。1.1.6监测方法(1)目测法:通过人工观察,对林业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等进行初步判断。(2)标准地法:在调查区域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地,对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发展趋势进行监测。(3)网格法:将调查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病虫害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整个区域的病虫害发生状况。(4)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技术手段,对林业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5)生物监测:通过监测害虫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素,间接反映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情况。1.1.7监测设备(1)望远镜:用于观察林业病虫害的远距离调查。(2)显微镜:用于观察病虫害的微观特征,如病原菌、害虫卵等。(3)无人机:搭载遥感设备,进行空中监测,提高监测效率。(4)数据采集器:用于收集监测数据,如病虫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5)计算机软件:用于处理和分析监测数据,病虫害分布图、发展趋势图等。第二节监测数据收集与处理1.1.8监测数据收集(1)数据来源:监测数据来源于现场调查、遥感影像、气象资料、历史资料等。(2)数据类型: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发展趋势等。(3)数据收集方法:现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拍照等方式;遥感影像通过解译、处理获取;气象资料、历史资料通过查询、整理获取。1.1.9监测数据处理(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去除重复、错误、不完整的数据。(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监测数据集。(3)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空间分析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发展趋势等。(4)数据可视化:将监测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展示,便于理解和分析。(5)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监测数据存储于数据库,便于查询、调用。(6)数据更新:定期更新监测数据,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通过上述方法与设备,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为林业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第一节生物防治1.1.10概述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防治林业病虫害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和植物源农药等手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安全性高等优点。1.1.11天敌防治(1)天敌种类: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微生物等。(2)天敌引入与释放:根据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天敌种类,进行引入与释放。(3)天敌保护与管理:加强对天敌的保护和管理,提高其存活率和防治效果。1.1.12病原微生物防治(1)病原微生物种类: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2)应用方法:采用喷雾、注射、浸泡等方法,将病原微生物应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3)防治效果评估: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优化防治策略。1.1.13植物源农药防治(1)植物源农药种类: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植物精油等。(2)应用方法:将植物源农药喷雾、涂抹或浸泡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3)防治效果评估:对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优化防治方案。第二节化学防治1.1.14概述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病虫害抗药性等问题。1.1.15农药种类(1)杀虫剂:用于防治林业害虫。(2)杀菌剂:用于防治林业病害。(3)除草剂:用于防治林业杂草。1.1.16农药应用方法(1)喷雾:将农药溶液均匀喷洒在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2)涂抹:将农药涂抹于林业病虫害发生部位。(3)浸泡:将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浸泡在农药溶液中。1.1.17防治效果评估对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优化防治方案,减少环境污染。第三节物理防治1.1.18概述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林业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方法。它主要包括机械防治、灯光诱杀、热处理等。1.1.19机械防治(1)清除病虫害发生区域:及时清除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的病残枝、落叶等。(2)修剪病虫害枝条:对发生病虫害的枝条进行修剪,减少病虫害传播。1.1.20灯光诱杀(1)诱杀灯具:选择适合的灯光诱杀灯具,如紫外线灯、黑光灯等。(2)应用方法:将灯具放置在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利用灯光诱杀害虫。1.1.21热处理(1)热处理方法:采用高温或低温处理林业病虫害发生区域。(2)应用范围:适用于种子、苗木等林业产品的病虫害防治。第四节综合防治1.1.22概述综合防治是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防治效果的一种方法。1.1.23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加强林业病虫害监测,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2)优化防治方案:根据林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效果,不断优化防治方案。(3)加强管理:加强林业管理,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虫害发生。1.1.24防治措施(1)加强林业科研: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提高防治水平。(2)完善防治体系:建立健全林业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防治效率。(3)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防治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四章林业病虫害防治药物使用技术第一节药剂种类及选择1.1.25药剂种类林业病虫害防治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杀虫剂:用于防治林业害虫,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2)杀菌剂:用于防治林业病害,如苯并咪唑类、三唑类、抗生素类等。(3)除草剂:用于防治林业杂草,如苯氧羧酸类、脲类、二硝基苯类等。(4)激素类药剂:用于调控林业植物生长发育,如生长素、赤霉素等。(5)防腐剂:用于防止木材腐朽、霉变等,如苯酚、卤素化合物等。1.1.26药剂选择(1)根据防治对象选择药剂:针对不同类型的林业病虫害,选择具有针对性的药剂。(2)考虑药剂毒性:选择毒性较低、对环境影响小的药剂,保证人畜安全。(3)药剂剂型选择:根据防治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如粉剂、水剂、乳油等。(4)药剂使用方法:根据防治对象和防治环境,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第二节药剂配制与喷洒1.1.27药剂配制(1)药剂浓度:根据防治对象和药剂毒性,确定合适的药剂浓度。(2)配制方法:按照药剂说明书进行配制,保证药剂均匀混合。(3)配制容器:使用清洁、干燥的容器,避免药剂污染。1.1.28药剂喷洒(1)喷洒设备:选用合适的喷雾器,保证喷洒均匀。(2)喷洒时间: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喷洒,以提高防治效果。(3)喷洒方法:根据防治对象和药剂特性,采取合适的喷洒方法,如全面喷洒、局部喷洒等。(4)喷洒剂量:根据防治对象和药剂浓度,确定合适的喷洒剂量。第三节药剂使用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药剂使用说明书,保证药剂使用安全。(2)选择合适的药剂品种和剂型,避免盲目使用。(3)药剂使用前进行试验,观察防治效果。(4)喷洒药剂时,注意药剂雾化,提高防治效果。(5)避免药剂污染水源、土壤和空气,保护生态环境。(6)使用药剂后,及时清洗喷雾器,防止药剂残留。(7)妥善处理废弃药剂包装,防止污染环境。(8)定期对林业病虫害进行调查监测,合理调整药剂使用策略。第五章林业病虫害防治器械使用技术第一节常用防治器械1.1.29喷雾器喷雾器是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器械,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压缩空气将药液雾化,形成细小的雾滴,均匀喷洒在植物叶片或树木表面。喷雾器可分为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器两种类型。(1)手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操作简单,便于携带,适用于小面积防治。其主要由储液罐、喷杆、喷头等组成。(2)机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具有喷雾速度快、射程远、喷洒均匀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防治。其主要由发动机、储液罐、喷杆、喷头等组成。1.1.30喷粉器喷粉器是利用压缩空气将粉剂农药喷洒到植物表面的一种防治器械。喷粉器具有操作简便、喷洒速度快、节省农药等优点,适用于防治林业害虫和病害。喷粉器主要由储粉罐、喷杆、喷头等组成。根据喷粉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手动喷粉器和机动喷粉器两种类型。1.1.31烟雾机烟雾机是一种将农药溶液雾化成烟雾状,利用烟雾弥漫的特性进行病虫害防治的器械。烟雾机具有防治效果好、扩散速度快、穿透力强等优点,适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烟雾机主要由燃烧室、储液罐、喷嘴等组成。根据燃料类型,可分为燃油烟雾机和电热烟雾机两种类型。1.1.32无人机无人机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人机具有操作简便、飞行速度快、喷洒均匀等优点,可减少人工防治的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无人机主要由飞行器、遥控器、喷洒装置等组成。根据用途,可分为固定翼无人机、旋翼无人机和多旋翼无人机等类型。第二节防治器械操作与维护1.1.33喷雾器操作与维护(1)操作步骤:(1)检查喷雾器各部件是否完好,连接管道是否畅通。(2)将农药溶液加入储液罐,注意不要超过安全水位线。(3)打开喷头,调整喷洒角度和雾化效果。(4)启动喷雾器,均匀喷洒农药。(5)喷洒完毕后,关闭喷头和喷雾器。(2)维护措施:(1)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喷雾器,防止农药残留。(2)检查喷头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及时清理。(3)定期检查管道连接处,防止泄露。(4)存放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干燥。1.1.34喷粉器操作与维护(1)操作步骤:(1)检查喷粉器各部件是否完好,连接管道是否畅通。(2)将粉剂农药加入储粉罐,注意不要超过安全水位线。(3)打开喷头,调整喷洒角度和雾化效果。(4)启动喷粉器,均匀喷洒农药。(5)喷洒完毕后,关闭喷头和喷粉器。(2)维护措施:(1)每次使用后,及时清理喷粉器,防止粉剂堵塞。(2)检查喷头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及时清理。(3)定期检查管道连接处,防止泄露。(4)存放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干燥。1.1.35烟雾机操作与维护(1)操作步骤:(1)检查烟雾机各部件是否完好,连接管道是否畅通。(2)将农药溶液加入储液罐,注意不要超过安全水位线。(3)打开喷嘴,调整喷洒角度和雾化效果。(4)启动烟雾机,均匀喷洒农药。(5)喷洒完毕后,关闭喷嘴和烟雾机。(2)维护措施:(1)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烟雾机,防止农药残留。(2)检查喷嘴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及时清理。(3)定期检查管道连接处,防止泄露。(4)存放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干燥。1.1.36无人机操作与维护(1)操作步骤:(1)检查无人机各部件是否完好,电池电量是否充足。(2)将农药溶液加入喷洒装置,注意不要超过安全水位线。(3)启动无人机,调整飞行高度和速度。(4)根据防治需求,进行喷洒作业。(5)作业完毕后,关闭无人机。(2)维护措施:(1)每次使用后,及时清洗无人机,防止农药残留。(2)检查喷洒装置是否堵塞,如有堵塞,及时清理。(3)定期检查电池电量,保证飞行安全。(4)存放时,避免阳光直射,保持干燥。第六章林业病虫害检疫技术第一节检疫对象与标准1.1.37检疫对象林业病虫害检疫对象主要包括:对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源微生物、害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具体包括以下几类:(1)病害: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引起的林业病害。(2)害虫:昆虫、螨类、软体动物等对林业植物造成危害的害虫。(3)杂草:对林业植物生长产生竞争、侵占生长空间、传播病虫害的杂草。(4)其他有害生物:如鼠害、鸟类等。1.1.38检疫标准(1)检疫标准应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条例》、《林业病虫害检疫办法》等相关法规、规章和标准制定。(2)检疫标准应结合我国林业生产实际,充分考虑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因素。(3)检疫标准应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保证林业病虫害检疫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节检疫程序与方法1.1.39检疫程序(1)接收检疫申报:林业生产单位、个人或相关企业应主动向林业检疫部门申报检疫需求。(2)核实检疫对象:林业检疫部门接到申报后,应及时核实检疫对象,明确检疫任务。(3)制定检疫方案:根据检疫对象和任务,制定具体的检疫方案,明确检疫方法、时间、地点等。(4)实施检疫:按照检疫方案开展检疫工作,对检疫对象进行检测、鉴定、处理。(5)检疫结果处理:对检疫结果进行记录、报告,对检疫不合格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采取相应措施。(6)跟踪监测:对检疫合格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进行定期跟踪监测,保证其不带病虫害。1.1.40检疫方法(1)目测法:通过观察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外观特征,判断是否携带病虫害。(2)显微镜检查法:利用显微镜对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组织、细胞进行观察,检测病虫害。(3)生物检测法: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检测病虫害。(4)诱集法:利用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诱集器、诱集剂等手段,诱集病虫害进行检测。(5)病害诊断法:根据病害的症状、病原体形态特征等,对林业植物病害进行诊断。(6)害虫鉴定法:根据害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等,对林业害虫进行鉴定。通过以上检疫程序与方法,保证林业病虫害检疫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严谨性。第七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管理第一节管理体系与职责1.1.41管理体系(1)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林业主管部门,以及基层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森防检疫站等相关部门。(2)国家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政策、法规、规划、技术规范等,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3)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政策措施。(4)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5)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的具体实施,组织、协调、监督基层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森防检疫站等相关部门的工作。1.1.42职责(1)国家级林业主管部门职责:(1)制定全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政策、法规、规划、技术规范;(2)组织全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和推广;(3)指导、协调和监督地方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2)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职责:(1)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政策措施;(2)组织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和推广;(3)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职责:(1)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2)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中的问题;(3)监督、指导基层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森防检疫站等相关部门的工作。(4)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职责:(1)具体实施本行政区域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工作;(2)组织、协调、监督基层林业工作站、国有林场、森防检疫站等相关部门的工作;(3)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培训。第二节防治与检疫工作流程1.1.43病虫害监测与预报(1)收集和分析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2)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3)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报。1.1.44防治措施制定与实施(1)根据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结果,制定具体的防治措施。(2)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3)组织实施防治措施,保证防治效果。1.1.45检疫管理(1)对调入调出林业植物及产品进行检疫,防止病虫害传播。(2)对发觉疫情的林业植物及产品,采取隔离、销毁等措施。(3)对林业病虫害疫情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1.1.46技术培训与宣传(1)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业务水平。(2)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防治意识。(3)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知识。第八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培训第一节培训内容与方法1.1.47培训内容(1)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包括林业病虫害的分类、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危害特点等。(2)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等。(3)林业病虫害检疫技术:包括检疫对象、检疫程序、检疫方法、检疫处理等。(4)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政策法规:包括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政策法规、国际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相关规定等。(5)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教训。1.1.48培训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防治技术、检疫技术等内容,使学员掌握相关理论知识。(2)现场教学:组织学员到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现场进行实地教学,使学员更好地了解实际操作过程。(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使学员深入了解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实际应用。(4)互动讨论:组织学员就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实践操作:安排学员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的实践操作,增强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二节培训效果评价1.1.49评价指标(1)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试学员对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防治技术、检疫技术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际操作能力:观察学员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讨论和分析案例,评价学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沟通与协作能力:观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表现,评价学员的团队协作能力。1.1.50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根据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对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等进行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员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等进行定量评价。(3)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对学员的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价。(4)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反馈与改进,以提高培训质量。第九章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研究与发展第一节研究方向与方法1.1.51研究方向我国林业建设的不断深入,林业病虫害防治与检疫技术的研究方向逐渐明确。以下为主要研究方向:(1)林业病虫害生物学特性研究:深入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生长发育、繁殖、传播途径、生态环境适应性等,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林分的病虫害监测技术,提高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3)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高效、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降低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4)林业病虫害检疫技术:研究完善林业病虫害检疫体系,加强检疫技术手段,防止有害生物传入和扩散。(5)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研究集成多种防治技术,形成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高防治效果。1.1.52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室和野外试验,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等,验证防治措施的有效性。(2)现场调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危害程度、防治效果等进行现场调查,收集数据,为研究提供基础信息。(3)模型构建:运用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研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防治效果。(4)数据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揭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效果。第二节技术发展与创新1.1.53技术发展(1)监测技术发展:科技的发展,林业病虫害监测技术逐渐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如采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进行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2)防治技术发展:生物防治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如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同时新型化学农药的研究和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果。(3)检疫技术发展:检疫手段逐渐完善,如采用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方法进行有害生物的快速检测和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