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年级上学期12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俗与法律有何不同?孟德斯鸠《法意》上说:盖法律者,有其立之,而民守之者也;礼俗者,无其立之,而民成之者也。礼俗起于同风,法律本于定制。这是指出二者所由来之方式不同。其实这一不同,亦还为其本质有着分别:礼俗示人以理想所尚,人因而知所自勉,以企及于那样;法律示人以事实确定那样,国家从而督行之,不得有所出入。虽二者之间有时不免相滥,然大较如是。最显明的,一些缺乏客观标准的要求,即难以订入法律;而凡有待于人之自勉者,都只能以风教礼俗出之。法律不责人以道德;以道德责人,乃属法律以外之事,然礼俗却正是期望人以道德;道德而通俗化,亦即成了礼俗。——明乎此,则基于情义的组织关系,如中国伦理者,其所以只可演为礼俗而不能成法律,便亦明白。张东荪先生在《理性与民主》上说,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彼邦组织与秩序即著见于其法律。惟中国不然。中国自古所谓法律,不过是刑律;凡所规定都必与刑罚有关。它却没有规定社会组织之功用,而只有防止人破坏已成秩序之功用。社会组织与秩序大部分存在于“礼”中,以习惯法行之,而不见于成文法。不过为什么,一则走向法律,一则走向礼俗,张先生却没有论到。我以为,推原其故,就决定于开初一步。西洋自始即重在团体与个人间的关系,而必然留意乎权力(团体的)与权益(个人的),其分际关系似为硬性的,愈明确愈好,所以走向法律,只求事实确定,而理想生活自在其中。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而映于心目者无非彼此之情与义,其分际关系似为软性的,愈救厚愈好,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儒家之伦理名分,自是意在一些习俗观念之养成。在这些观念上,明示其人格理想;而同时一种组织秩序,亦即安排出来。因为不同的名分,正不外乎不同的职位,配合拢来,便构成一社会。孔子著《春秋》以道名分,实无异乎外国一部法典之厘定。为文化中心的是非取舍,价值判断,于此昭示;给文化作骨干的社会结构,于此备具;真是重要极了。然而却不是法典,而是礼。它只从彼此相对关系上说话,只从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而期望各人之自觉自勉。这好像铺出路轨,引向道德;同时,使礼乐揖让乃得有所施。于是道德在人,可能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除了社会上循名责实而外,不像法典有待一高高在上的强大权力为之督行。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此即我曾说过的:“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修正功夫,要使它理想化,结果是白费。”其所贻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材料二:礼法关系,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最难辨析清楚的关系。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无确论成说。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而且,礼法关系本身在传统中也是流动的,大致可表述为三种情形:一是将礼与法相对应,如贾谊云:“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在这个意义上,礼为道德教条,法为禁止性规则。二是将礼与刑相对应,如荀子所云的“治之经,礼与刑”,又如东汉陈宠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很显然,礼与刑在此均表示一定的规则,只是礼为第一性规则,而刑为第二性规则,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和上述第一种礼与法的关系相类似,上述的法实质上就是刑。三是“德礼”和“刑罚”相对,最典型的表述为《唐律疏议》所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此时“德礼”可简化为“礼”,而“刑罚”亦可简化为“刑”,依旧是礼与刑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于“礼”与“法”的关系,基本上是在“礼”与“刑”这个意义上阐释的,此时的法的词性是缩小了的,与当今所理解的法差别巨大。我们在谈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实质上就是“礼刑结合”。如果将法的内涵限制在“刑”这一意义上,则礼法关系主要表现为:其一,礼是法的基础或渊源,“失礼则入刑”即指此义。其二,礼与法作用不同,上文贾谊“将然”“已然”即指此义。其三,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即指此义。其四,礼和法均为治理的重要手段,上述“治之经,礼与刑”以及“德刑二柄”即指此义。如果不将法律局限于惩罚性的“刑”或者“罚”,而理解为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总和的话,那么礼法关系可以一言以蔽之,就是部分的礼实质上就是法。但不管“法”作广义的“规则”解,还是作狭义的“刑罚”解,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中国传统法文化呈现出道德(礼)和法律(法)的“混同”色彩,这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礼法结合”的立法模式为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正宗,同时也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律不责人以道德,而礼俗期望人以道德,这是两者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伦理只可演为礼俗不能成法律的重要原因。B.与西洋不同,中国社会的组织与秩序,大部分不会出现在法律之中,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C.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礼”与“法”的关系进行阐释时,对“法”的理解与当今不同,其内涵往往限制在“刑”上。D.“礼法结合”这一立法模式构成了中华法系最具特色的一面,它的形成与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特点密不可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由传统的伦理名分安排出理想的秩序,这套秩序虽然未曾实现过,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的影响仍十分深远。B.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关系尚无确论,由此可见,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C.传统礼法关系的实质是礼刑关系,“失礼则入刑”,所以《乡土中国》中乡土社会的人们宁愿“无讼”,也不愿打官司。D.孔子所著《春秋》定秩序,《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刑罚,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3.下列对材料中引用论证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中的话语,用权威的观点直接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并为后文的讨论张本。B.材料一转述张东荪《理性与民主》一书中的看法,能够帮助读者迅速了解西洋法律与中国法律的区别。C.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自己关于《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无法实现的论断,足以看出他对传统伦理文化的深刻思考。D.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时,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4.请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礼法结合”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礼与法还是重要的,譬如,大熊猫基地被划为无人机禁飞区,对于违规游客,园方进行规劝,而对不听规劝致使大熊猫受到伤害的,警方立案处理。其次,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如我们既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遵信守诺的社会风气,也对那些失信且造成严重损害者,依法惩处。同时,“礼法结合”的观念走出国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曾在断案时引用《礼记》中“礼,其政之本欤”来阐释婚姻之于国家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就是的生动体现。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礼与法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传统礼与法的已发生改变,即使“王子犯法”,也必“与庶民同罪”。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的关系,二者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奥运消息龙仁青次洛有一架望远镜。这架望远镜,说起来还有点来历。随着冬日的临近,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起来。这天早上,土灶里的火刚刚着起来,阿爸就起身了,他看着蜷缩在一件大皮袄里的儿子,一把把皮袄掀开,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阿爸阿妈都起来了,你怎么还睡呀!”次洛立刻打了个冷战,气得眼泪都出来了,阿爸却满不在乎地走出了帐篷。次洛只好把委屈咽到肚子里,哭哭啼啼地穿上皮袄。吃早饭的时候,次洛噘着嘴,没有理阿爸,阿爸呵呵笑着,说:“一个男人家,这个样子像什么呀。”说着把一碗拌好的糌粑递过来,次洛这才转怒为乐。吃完早饭,次洛帮阿爸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独自一人去了干河滩。他摇摇晃晃沿河床走着,把一串欢快的笑声撒在了空旷的草滩上。慢慢地,他离自家的帐篷越来越远。次洛就是在这时候发现那只野狐狸的。发现它后,次洛再也没法关心周围其他的事儿了。他向着它小心走过去,不想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受了惊的野狐狸蹿起来没命地跑了。次洛跑过去看了看刚才狐狸藏身的地方,断定这里是狐狸出没的地方,便想做个记号,下次带阿爸来捉。他本来想找一块大一点的鹅卵石做记号,回头一想,这满河滩的全是鹅卵石,到时候可能就找不到了,于是他去找一样其他的东西。他走出河滩,终于在一个鼠洞边看到了一块斜躺着的青石板,纹刻着梵文。次洛把青石板搬起来,却发现石板底下有一样东西。这是一把锈迹斑斑的藏刀。刀柄的一半已经不见了,仅剩的另一半上一颗豆青色的松耳石却完好无损。他把藏刀插在刚才发现狐狸的地方。晚上回到家里,他把发现狐狸并做了记号的事忘在了脑后,要不是几天以后发生的事,他恐怕一辈子也记不起那只狐狸来了。也是个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羊们开始啃吃牧草了,次洛便朝着干河滩走去,却发现干河滩里今天有几个人。本来就对什么都好奇的次洛不假思索地走了过去。那些人正在传递着一样东西,人人都兴高采烈的样子。次洛凑过去看了个清楚。那是一把藏刀的半截刀柄!次洛立刻想起他作为记号插在狐狸出没处的那把藏刀。“半截刀柄算什么,我捡了一把藏刀都没当回事儿。”次洛有些不屑地看着那几个人。“你说什么?”后面忽然传来一句纯正的藏语。是那位太阳帽上绣着一只金色雄鹰的小伙子说的,他正望着次洛微微笑着。“我是说……”次洛有点犹豫,“我捡到了一把藏刀。”次洛带着那几个人沿着河床去找那把藏刀。藏刀斜斜地插在石缝里,刀柄上镶嵌的那颗豆青色松耳石上,落了一堆鸟粪。次洛把藏刀拔出来,递给那位会说藏语的小伙子。“头儿,你看!”小伙子立即大声叫着,朝一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了过去。不一会儿那几个人就抱成了一团,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次洛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那位年长的男人看见了次洛,他像喝醉了酒一样趔趄着走过来忽然抱住了次洛。“你知道吗?”年长的男人说,“你让我们找到了这里就是吐蕃古战场的重要证据,你是历史的功臣。谢谢你,谢谢你!”临走之前,年长的男人把脖子上的望远镜取下来,挂到次洛的脖子上。他还帮次洛把望远镜按在眼睛上,次洛立即看到了他家的羊群,那只叫森森的母羊湿漉漉的嘴唇几乎就要挨到他的鼻尖了,次洛吓了一跳,急忙拿开望远镜,朝着自家羊群的方向看了看。他只看见一小片白色像一小朵云彩在远处地平线上飘浮。自从有了望远镜,次洛放羊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他每天都早出晚归,省了阿爸不少事儿,这让阿爸感到高兴,有了望远镜,次洛看到了许多东西,他看到远处雪山上又多了几猎经幡,新鲜而亮丽;他看到离他家不远的阿克普罗家的帐篷上破了一个洞,他们家在县城工作的儿子万玛也回家来了。这天早上,次洛把羊群赶到草滩上后,便用望远镜到处张望,远远地他看到有一个白色的东西在动,起初他以为是一只野兔,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张报纸,在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地飘动着。次洛决定去捡起那张报纸。他一边走,一边不断地拿望远镜观察,当一把芨芨草挡住了随风乱飘的报纸,他走到了报纸跟前,也就到了阿克普罗家。他把报纸捡起来,看到报纸上有一张大大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年轻的姑娘微笑着,一手拿着鲜花,一手还拿着一样圆圆的东西,那东西是用一条布带挂在脖子上的,就像此刻的次洛,脖子上挂着望远镜。次洛不知所以地看着,又朝阿克普罗家的方向看看,他看见在县城工作的万玛在家门口看书,便走了过去。次洛把手里的报纸晃了晃说,“你给我看看这个,这是什么。”万玛把报纸接过来看了看:本报悉尼今日电北京时间今天上午8时52分,26岁的上海姑娘陶璐娜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注]女子10米气手枪决赛中,以488.2环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奥运军团夺得首枚金牌,《义勇军进行曲》在悉尼上空奏响。次洛期待着万玛的回答,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帐篷,又从帐篷窜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哈达,向着前方的草原飞奔而去。次洛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帐篷一侧的狗受了惊,狂叫声不绝于耳。(有删改)[注]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于2000年9月在悉尼举行。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爸逗儿子起床的一系列细节,写出了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呈现了父子之间温馨而充满情趣的生活场景。B.次洛放羊的地方曾是吐蕃古战场,他无意中捡到的古藏刀被考古队认定为重要证据,由此引出望远镜的故事。C.雪山、草滩、芨芨草等勾勒出人物活动的典型自然环境,大皮袄、糌粑、帐篷等营造出牧民特有的生活氛围。D.次洛撒下羊群,跑去河滩玩耍,追赶狐狸,表现了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次洛阿爸、考古队员、万玛的描写均着墨不多,但对他们的动作和神态等典型细节刻画精准,人物形象鲜活。B.小说中次洛拿藏刀作标记、用望远镜看到回家的万玛,与后文次洛带人找刀、请万玛读报纸的情节照应,伏笔巧妙。C.小说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又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既符合人物年龄与认知特点,又富有童趣。D.小说中的望远镜与《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均来自于外面的世界,都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且具有象征意义。8.文中画线处“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两次出现,这有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9.“奥运消息”直到结尾部分才出现,却被用作小说标题,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哀帝初,求能浚川疏河者,莫有应书。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竞。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则更起堤防以自救。往往十余岁更起堤,复数重。河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又为石堤,使西北抵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难者将曰:“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此乃人功所造,何足言也!今溯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遵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若乃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术也。今可从淇口以东为石堤,多张水门。冀州渠首尽当仰此水门,早则开东方下水门溉冀州,水则开西方高门分河流。今伐买薪石之费岁数千万,足以通渠成水门;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民田适治,河堤亦成,此诚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故谓之中策。若乃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此最下策也。(节选自班固《汉书·沟洫志》)材料二:孟子曰:“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又曰:“禹之治水也,行其所无事也。”禹之导河既分一为九以分杀其汹涌之势,复合九为一以迎合其奔放之冲,万世治水之法此其准则也。后世言治河者莫备于贾让之三策,然历代所用者不出其下策,而于上、中二策盖罕用焉,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其欲行也强而塞之,其欲止也强而通之。捐民力于无用,麋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其后,非徒无利而反有以致其害。臣愚以为今日河势与代不同,前代只是治河,今则兼治淮矣;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矣。臣求大禹之故,深信贾让上中二策,以为可行。(节选自[明]邱濬《大学衍义补》)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行上策A徙B冀州之民C当水冲者D决黎阳E遮害亭F放河G使H北入海。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通“壅”,与《谏太宗十思疏》“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的“壅”意思相同。B.难,诘责,质问,与《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中的“难”意思相同。C.且,将近,与《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且”意思与用法不同。D.薄,薄弱的地方,与《陈情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义与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哀帝初年,待诏贾让提出了对治理黄河的看法,在他看来,战国时期修建河堤,诸侯国各自为政,谋求自利,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B.贾让认为年年修堤耗费巨大,且决堤造成的损失更大,而购买石头草薪的修堤费用足以修建水渠水闸,说明他充分考虑了治水的经济因素。C.大禹治水,开凿龙门、伊阙疏通河道,摧毁底柱、碣石二山,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贾让称之为圣人之法。D.后世普遍认为贾让的治水三策很完备,但仍采用下策治河,强行对河道或堵或疏,而不运用其上中二策治河,主要是因为缺乏长远的规划。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2)捐民力于无用,糜民财于不赀,苟顾目前,遑恤其后。14.“河势与代不同”,历代先贤的治河策略也“与代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们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的?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斋中杂题四首(其四)陆游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援笔课小诗,墨燥字倾斜。须臾忽满纸,翩翩若风鸦。虽无古人法,简拙自一家。乃知雨漏壁,未愧锥画沙[注]。俄报豆饭熟,投笔喜莫涯。呼童拾涧薪,试我家山茶。[注]雨漏壁、锥画沙:书法术语,指用笔的一种技法,喻书迹圆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时常忍饥挨饿,唯靠豆饭充饥,但酣畅淋漓的挥毫让诗人乐在其中。B.以风中翩翩飞舞的乌鸦作喻,表现诗人的书法貌似随意,实则挥洒自如。C.诗人不刻意效仿古法,笔意简练拙朴,风格自成一家,他对此颇为自得。D.描摹了自己饭前泼墨疾书之后,以呼童拾柴烹茶来收束全诗,别具情趣。16.在同期的作品中,诗人评价自己“身闲诗简淡”,这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王参加世界电信日主题纪念活动时,感慨道:“昔日《春江花月夜》有云‘,’,古人即使以飞禽游鱼为信使,也往往难以传达思念;而今信息传输瞬间千里,距离不再是情感的障碍了。”(2)“稼穑——中华农耕文明”摄影展上,有一幅作品引得不少观众驻足。画面中农人肩扛锄头,在田埂上与人微笑寒暄;照片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作解说词。(3)中国古代诗人常巧妙地将早晨和晚上分别写入诗歌的上下句,如“,”。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欢度春节,要贴春联。大红的纸,黑亮的字,分贴门旁,的确增加喜气。写的又都是赞美春天或鼓舞士气的话语,更非全无意义。这个形式为汉语所独有,一个字对一个字,不能此长彼短;两腿一样长,站得(
A
),看起来颇觉舒服。因此,编写春联也是练习文字运用之一道,起码要左右平衡,不许一只靴子一只鞋。如此说来,练习一番便了。第一联是说今年春节在月份牌上的特点:旧除夕正赶上立春,双重喜气,理当祝贺。除夕立春同日双节随时进步一刻千金第二联是写给我的儿女的: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我愿意看到他们都干劲冲天,可也希望他们会(
B
),注意健康,使勤俭持家成为家庭传统。赠青年艺术剧院一联:破浪乘风前途无量降龙伏虎干劲冲天这一联未免过猛一些,而又不许下小注,怎么办呢?对了,以“轻松愉快”当横批,不就行了吗?最后,还得给自己写一联:付出(
C
)力不作七拼八凑文作文章最忌七拼八凑。欲免此弊,必须卖尽力气,不怕改了再改;实在无法再改,可是还不通畅,那就从头另写,甚至写好几回。我不能经常这样,有时候一忙,就勉强交卷,以后应当改正。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对联,虽对仗不工但别有意趣。请谈谈你的理解。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东广州正式入列。作为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这艘船设计之初就是奔着“打穿莫霍面、进入上地幔”的梦想去的。向地球深部挺进有多难?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与地球约6371千米的半径相比微不足道。有科学家形象地说,(
A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研究,仍还在“蛋壳”上。穿透地壳,才能接触到地幔——占地球体积的4/5、质量的3/4的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化学储库”,充满未解之谜。而作为地壳和地幔分界面的“莫霍面”,在大陆之下约30至40公里,在大洋之下约6至7公里。这意味着,(
B
),更容易达到和突破“莫霍面”。为此,①“梦想”号配备了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全球首台液压举升钻机,②顶驱的举力达到907吨,③具备4种钻探模式和3种取心方式,④可满足大洋钻探取心和深海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等不同作业,⑤综合钻探效率、硬岩钻进能力得以大幅提升,⑥钻采系统国际领先。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工业生产集约化、智能化不断升级,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近年来费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又悄然兴起,手工制品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人认为这只是一时的热度,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2.C3.D4.治理手段恶意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适用原则5.①材料一侧重从礼俗与法律的不同(由来方式、本质区别等)出发,阐述中国社会因重视情义关系走向礼俗而西洋走向法律的原因,还谈及儒家伦理名分与礼、秩序的关联及《春秋》所设想秩序的情况等,以此展现中国传统中礼与法关系的特点形成缘由及相关表现。②材料二则侧重于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礼”“法”在传统中的复杂关系,指出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及其主要表现,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色彩以及“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意义。【导语】材料一从文化源头和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了中国“礼”与“法”的根本区别,强调以道德为基础的礼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其无法转变为法律的原因。材料二则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探讨了传统法律中的礼法关系,强调礼与刑的结合及其对法律本质的影响,两者共同阐述了礼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复杂角色。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因而中国社会更加重视家人父子之间的情义关系”错误。由材料一“中国自始就重在家人父子间的关系,……所以走向礼俗,明示其理想所尚,而组织秩序即从以奠定”可知,选项中因果倒置。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但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的影响仍十分深远”错误。材料一“不过像《春秋》所设想的那套秩序,却从未曾实现。其所贻于后世者,只有那伦理秩序的大轮廓”,说明儒家设想的秩序未曾完全实现,只是留下伦理秩序的大致轮廓,没有提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组织秩序“影响仍十分深远”,属于无中生有。B.“即使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也是很难辨析的”错误。由材料二“实际上,按照近现代法律观念,传统中不少‘礼’的范畴,都可以归入法之列,而传统中不少‘法’的范畴,在现代未必会被视为法”可知,以现代法律观点来看,礼法关系是可以辨析的。D.“两者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体系”错误。材料一指出《春秋》不是法典,而是礼,它是从彼此相对关系、应有之情与义上说话,期望各人自觉自勉,和法典有本质区别;材料二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并不是构成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互补关系,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D.“往往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从两者关系入手展开分析”错误。材料二引用贾谊、荀子、陈宠等人的话语,主要是为了说明在传统中礼与法关系存在的不同情形,是先呈现不同的表述情况,而后再去分析礼与法在这些不同情形下的关系,并非是先辨明“礼”“法”的概念内涵再展开分析。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一空:材料二第二段提到“礼和法均为治理的重要手段”,这是在阐述传统礼法关系时的一个要点。在补写内容的情境中,对于大熊猫基地的管理,先通过礼(规劝)的方式,对于不听规劝造成严重后果的则用法(立案处理),体现了礼和法作为不同层次的治理手段来维护秩序,所以此处应填“治理手段”。第二空:前文提到“礼与法依旧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礼用于广泛宣传诚信美德,营造社会风气,而法用于惩处。这里需要一个修饰词来体现那些应该受到法律惩处的失信行为的性质,“恶意”一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种主观上故意、恶劣的失信行为状态,与依法惩处的措施相匹配,所以此处应填“恶意”。第三空:材料二第二段指出“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是传统礼法关系的一种表现,在补写内容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断案时引用中国古籍中关于“礼”的内容来阐释婚姻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礼”在观念层面发挥作用,与法律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有所不同,是“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在现代跨文化司法场景中的一个具体体现,所以此处应填“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第四空:原文提到“礼与法适用原则不同”是传统礼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与传统“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适用原则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传统礼与法的适用原则发生了改变,所以此处应填“适用原则”。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①材料一开篇便通过引用孟德斯鸠的观点,区分礼俗和法律的由来方式,强调礼俗自然形成、法律国家定制的不同。随后深入剖析本质区别,礼俗引导人自勉达到理想状态,法律则是国家强制确定事实。中国社会重视家人父子间的情义关系,这种软性的分际关系使得社会走向礼俗,而西洋注重团体与个人关系,倾向明确权力与权益,所以走向法律。这部分内容解释了中国传统礼俗主导的社会文化背景。再者,材料一详细阐述儒家伦理名分与礼、秩序的紧密联系。儒家通过伦理名分培养习俗观念,明确人格理想,从而构建社会秩序。以孔子著《春秋》为例,指出其类似法典却非法律而是礼,通过引导人们自觉自勉来维护秩序,展现中国传统礼与法关系特点的具体表现和发展情况。②材料二首先指出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难以辨析的现状。接着梳理了传统中礼法关系的三种主要情形,如礼与法相对应、礼与刑相对应、德礼和刑罚相对应,通过引用众多观点展示礼与法(刑)复杂的对应关系。在梳理的基础上,材料二点明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并从礼是法的基础、作用不同、适用原则不同、都是治理手段等方面详细阐述其主要表现。此外,还着重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的色彩,即“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最后突出“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重要意义,从法律文化体系角度阐述传统礼法关系的重要性。故概括为:材料二则侧重于梳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关系的不同情形,辨析“礼”“法”在传统中的复杂关系,指出传统“礼法结合”实质是“礼刑结合”及其主要表现,强调传统法文化中礼法“混同”色彩以及“礼法结合”立法模式对中华法系的意义。6.D7.C8.①真实地刻画出次洛的懵懂天真,他既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也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②表现外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引发读者的思考。9.示例一:合适。①从古藏刀到望远镜再到报纸,最后引出的“奥运消息”是小说情节高潮,也是小说构思的核心。②小说写的虽是牧区生活,主题却是探究以“奥运消息”为代表的外面世界对草原的影响。③作为标题的“奥运消息”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示例二:不合适。①小说以次洛的生活为情节主干,“奥运消息”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②藏刀、望远镜、报纸与“奥运消息”共同构成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揭示主题,仅用“奥运消息”作标题并不能涵盖所有。③小说开始和发展部分均与标题关系不大,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次洛无意间发现藏刀和得到望远镜的经历,巧妙地展现了牧民生活中的纯朴与自然景象。文章以儿童次洛的视角展开,充满了童真与冒险情趣。故事情节层层递进,从父子温馨互动到考古发现,再到奥运报道与现代文明的微妙碰撞,反映出乡土生活与外界发展的交融。结尾以奥运消息提升主题,传达了现代生活对偏远之地的冲击与启迪,令人回味。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这个贪玩的小男孩对放羊生活的逃避”错误,次洛“摇摇晃晃沿河床走着,把一串欢快的笑声撒在了空旷的草滩上”体现出次格的活泼的天性,所以次格把羊群赶到草滩后去河滩玩耍,发现狐狸等行为,更多地体现出一个小男孩的好奇、活泼的天性,并不能看出他是对放羊生活的逃避以及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始终选择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错误,小说确实是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但是并非始终从次洛这个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比如描写考古队员发现藏刀是吐蕃古战场重要证据时的激动场景、万玛看到奥运夺冠消息后的欢呼举动等内容时,并不是从次洛视角出发的,而是以一种全知视角进行呈现。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对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分析的能力。①第一次出现时的情况:次格将藏刀交给那些人后,他们欢呼雀跃,“小伙子立即大声叫着,朝一位脖子上挂着望远镜的年长男人跑了过去。不一会儿那几个人就抱成了一团,他们欢呼雀跃,兴奋异常”,而次洛则“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这样写把次格作为一个孩子的纯真与懵懂表现了出来,他完全不知道古藏刀的历史价值,更对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重大历史意义毫无所知。第二次出现的情况:次洛请晚玛帮他看报纸上那个圆东西是啥,结果“万玛却欢呼雀跃着钻进了帐篷,又从帐篷窜出来,手里拿着一条哈达,向着前方的草原飞奔而去”,次洛则“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这是万玛看到陶璐娜夺冠的消息后欢呼雀跃,次洛却睁大了眼睛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此时的次格对奥运会以及夺冠这件事很陌生,根本不知道奥运金牌的意义,与万玛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②次格出生在草原,生活在草原,从他在这两件事情上的反应可以看出外来事物对草原生活的冲击,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9.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合适。①文章的题目是“奥运消息”,但是,文章的开篇叙述了次洛发现藏刀以及因此获得望远镜的经历,还有看到报纸的经历,这才引出“奥运消息”,前面的内容其实都在为“奥运消息”蓄势,“奥运消息”才是小说的高潮和核心。②小说通过描述次洛在草原上的生活,展现了一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的少年的成长与经历。奥运消息在结尾的出现,犹如一扇通往外部广阔世界的窗口,将现代文明和全球性的体育盛事引入这个相对传统、宁静的草原生活场景中。它象征着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对次洛所在的封闭环境的冲击和渗透,深化了小说关于文化交流、视野拓展以及传统与现代碰撞融合的主题。虽出现晚却意味深长,拓展了小说内涵,深化主题。③小说前文详细叙述了次洛发现藏刀以及因此获得望远镜的经历的情节,是一个少年在牧区生活的细小的生活细节,而“奥运消息”则是“国际大事”,这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被一张报纸巧妙关联到一起,而大事“奥运消息”则对一个小小草原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必将影响他今后的生活。“奥运消息”与小说的内容之间,巧妙地构成了大与小、远与近的关联,强化了艺术张力。不合适。①小说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次洛在草原上的日常生活,包括与阿爸的相处、放羊的经历、发现藏刀以及获得望远镜后的所见所闻等,“奥运消息”只是引起他生活变化的其中一个情节。以很小的情节作标题,不适合。②前文的情节主要围绕次洛的成长环境、生活琐事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展开,其中关涉到的事物有藏刀、望远镜和报纸,而“奥运消息”则是这众多事物中的一个,它们体现了草原生活的宁静、质朴以及次洛在这种环境中的懵懂与好奇,主题更多地倾向于对传统草原生活和少年成长的描绘。“奥运消息”作为标题不能很好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重点不突出。③“奥运消息”只在结尾出现,小说开头部分和发展部分均没有涉及到“奥运消息”,它并非关涉全篇情节,以它为标题不符合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10.ADF11.D12.A13.(1)在一百多里的范围内,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改道),被逼迫、困厄到这种程度,不能得到安宁。(2)在无用的事情上耗费民力,在不可计量(花费巨大)的事情上浪费民财,只是顾及眼前,哪里有时间顾及以后。14.前代只是欲除其害,今则兼资其用;前代只是采用下策治河,现在则可以考虑贾让提出的上中二策,在治水的目的和治水的策略选择上都有改进。同时以前治水缺乏长远规划,现在可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规划治水工程等。【导语】这篇文言文选段主要探讨了古代治河的策略,通过对贾让的三策以及大禹治水方式的讨论,提出理想治河的原则,即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长久之效。材料一详细描述了贾让的建议,强调运用高效、长远的治水方法,而非仅解决眼前问题。材料二再探讨历史上治水方案的利弊,指出大禹的。444成功范例。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实行上策,迁移处在黄河水冲击位置的冀州百姓,打开黎阳遮害亭(的通道),让黄河水向北流入大海。“行”作谓语,“上策”作“行”的宾语,A处断开。“徙”作谓语,“冀州之民”作“徙”的宾语,“当水冲者”是“冀州之民”的后置定语,D处断开。“决”作谓语,“黎阳遮害亭”作“决”的宾语,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堵塞各条河流/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要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B.正确。句意:责难的人将会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坏人。C.正确。副词,将近,修饰数量词“万万”/副词,尚且,起关联和递进强调的作用。句意:现在沿着黄河的十个郡每年修筑堤防的费用将近万万(钱)/我连死尚且都不躲避,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呢。D.错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薄弱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迫近。句意:增高加厚那些低矮薄弱的地方/太阳快要落山了,人的气息微弱临近死亡。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在当时是为情势所迫的”错。由原文“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分析可知,并没有提及是“情势所迫”。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再”,两次;“西”“东”,名词作动词,向西、向东改道;“迫厄”,逼迫。“捐”,舍弃、浪费;“糜”,浪费;“不赀”,不可计量;“遑恤”,哪里顾得上。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前代治理黄河主要是为了消除水患,重点在于防洪,例如战国时期各国修建堤防是为了“雍防百川,各以自利”,只是单纯防止洪水侵害本国,是一种被动的防御措施,目的较为单一,就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当代治水不仅要除害,还要“兼资其用”。如认识到治水要兼顾淮河,并且要综合利用水资源,考虑到水利工程在灌溉、航运等方面的作用,使治水工程能够在防洪的同时,为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带来益处,治水目的变得更加多元和综合。
后世在很长时间内治河普遍采用贾让所说的下策,即“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只是修缮加固旧堤,这种方式比较被动,而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很好地利用贾让提出的更合理的策略。材料二作者邱濬表示深信贾让的上、中二策是可行的,认为当代治水可以考虑这些策略,而不是局限于以前的下策,这是在治水策略选择上的改进。
前代治水往往是短视的,如材料中提到“往往违水之性,逆水之势而与水争利……苟顾目前,遑恤其后”,只是着眼于当下的问题,采取一些违背水的自然规律的措施,如强行对河道或堵或疏,浪费人力和财力,没有考虑长远的后果。当代人认识到要遵循自然规律,采用贾让上中二策的理念也是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到一劳永逸地解决水患问题并且综合利用水资源,体现了治水规划眼光的进步,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修补,而是从河流治理的根本和长远利用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规划。参考译文:材料一:汉哀帝初年,朝廷征求能够疏通河道的人,却没有应召上书的。待诏贾让上奏说:治理黄河有上、中、下三策。大概堤防的建造,近始于战国时期,堵塞各条河流,各自为了本国的利益。齐国与赵国、魏国以黄河为界相互争地。齐国地势低下,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堤防,赵国、魏国也在距离黄河二十五里的地方修筑堤防。虽然这样做不合乎正确的治水方法,但河水还有地方可以流动。时节到了河水退去,就会留下淤泥,使土地变得肥沃,百姓在那里耕种,渐渐修筑房屋,于是形成村落。大水时常到来,就又修筑堤防来自我救助。往往十多年就要重新修筑堤防,而且多达好几层。黄河流到黎阳就筑起石堤,使河水折向东方流到东郡;又筑起石堤,使河水向西北流到观县附近;又筑起石堤,使河水向东北流到津北;又筑起石堤,使河水向西北流到魏郡;又筑起石堤,使河水折向东北。在这一百多里的范围内,黄河两次向西三次向东(改道),受到这样的逼迫,(河水)得不到安息。现在实行上策,迁移处在黄河水冲击位置的冀州百姓,打开黎阳遮害亭(的通道),让黄河水向北流入大海。责难的人将会说:“如果这样做,将会毁坏数以万计的城郭、田地、房舍、坟墓,百姓会怨恨的。”从前大禹治水,遇到阻挡水路的山陵就毁掉它,所以开凿龙门,开辟伊阙,击破底柱山,打通碣石山。这些都是靠人力完成的,有什么可说的呢!现在沿着黄河的十个郡每年修筑堤防的费用将近万万(钱),等到黄河大堤决口,所造成的破坏无法计算。遵循古代圣人的方法,确定山川的位置,这一功绩一旦建立,黄河安定,百姓安宁,千年没有水患,所以称这是上策。如果在冀州地区多开凿漕渠,使百姓能够用来灌溉田地,分散减弱水势,虽然这不是圣人的治水方法,但也是挽救失败局面的办法。现在可以从淇口以东修筑石堤,多开一些水闸。冀州的水渠源头都要依靠这些水闸,天旱时就打开东边地势低的水闸灌溉冀州,水涝时就打开西边地势高的水闸分泄河水。现在每年花费在砍伐购买柴薪石头上的费用有几千万,这些费用足以用来开通渠道、建成水闸;而且百姓能从灌溉中获利,就会相继来治理渠道,虽然劳累但不会倦怠。百姓的田地正好得到治理,河堤也能修成,这确实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撑几百年的办法,所以称这是中策。如果只是修缮加固原有的堤防,增高加厚那些低矮薄弱的地方,耗费的劳力和费用无穷无尽,这是最下策。材料二:孟子说:“大禹治水,是遵循水的规律。”又说:“大禹治水,是顺着水的本性而不加干预。”大禹疏导黄河,既把一条河分成九条支流来分散减弱那汹涌的水势,又把九条支流汇聚成一条主流来顺应河水奔腾的势头,这是千秋万代治水的法则和标准。后世谈论治理黄河的办法没有比贾让的三策更完备的了,然而历代所采用的办法没有超出他的下策,而对于他的上、中二策大概很少采用,往往违背水的特性,逆着水的流向而与水争利,想让水流动时却强行堵塞它,想让水停止时却强行疏通它。把民力浪费在没有用的地方,耗费百姓的钱财不计其数,只顾及眼前,哪里还顾得上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因此造成祸害。臣下我认为现在黄河的形势与以往不同,以前只是治理黄河,现在却要同时治理淮河了;以前只是想要消除黄河水患,现在却要同时借助它的功用了。臣下我探究大禹治水的旧例,深信贾让的上、中二策,认为是可行的。15.A16.①内容上写日常琐事,如饥坐作诗、挥笔疾书、豆饭熟、拾柴煮茶等,展现闲适生活状态,体现“身闲”。②诗风简淡,语言简洁质朴,如“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等描述直白,无华丽辞藻;书法风格简拙,作诗不刻意仿古,尽显“简淡”之态。【导语】《斋中杂题四首(其四)》表现陆游闲适淡泊的生活情趣,诗中融入书法、诗文创作与日常起居,以饥坐课诗、饭后煮茶为线索,展现其清简乐天的胸襟。用笔自然简练,语言平易却耐人咀嚼,情怀自成一格。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但酣畅淋漓的挥毫让诗人乐在其中”错,诗中描写的是饥饿状态下写字作诗,因墨水干涩、字迹倾斜,写出的字如同“风鸦”,这体现了一种不完美的随意性,而非“酣畅淋漓的挥毫”。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的能力。①日常琐事透露闲适:诗人写西窗下日影过半而仍饥坐的情形,显露他对功名利禄已无追求。而挥笔作诗、豆饭蒸熟、拾柴煮茶均是再平常不过之事,淡然地描绘出诗人安逸闲适的生活,“饥坐生眼花”一语更是体现其随意自然的状态。②诗中的“西窗日过中,饥坐生眼花”以直白的语言描绘了诗人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体现了语言简洁质朴的特点。诗人饥饿时产生的眼花,虽为生理上的不适,却在诗句中化为一种淡然的状态,反映出其清简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人自评书法“虽无古人法,简拙自一家”,显示其不拘于古法,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诗中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朴实的语言和简洁的表达,表现出一种自然洒脱、返璞归真的艺术风格,完全契合“简淡”之意。17.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雁”“度”“潜”“畴”“搴”“阰”。18.A:稳稳当当;B:劳逸结合;C:九牛二虎之力19.这副对联虽对仗不工,但通过独特的词语组合表达出特殊的意趣。“除夕立春”点明特殊日子,“同日双节”与“随时进步”结构有相似之处,“随时进步”与“一刻千金”在时间概念表达上有联系,整体传达出新春的喜庆和积极向上的愿望。20.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问句起到了自问自答的作用。先提出上联存在的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再给出解决办法,使文章叙述生动有趣,增强节奏感,体现作者创作思考过程。【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原句说“两腿一样长”,所以站得就会稳当,用“两腿一样长,站得稳当”形象地说明春联文字对仗工整、平衡,体现春联看起来让人觉得舒服的状态,可用“稳稳当当”。“稳稳当当”,牢靠妥当。B:前文提到希望儿女“干劲冲天”,后面又说要“注意健康”,即希望儿女既要有干劲又要顾健康,可用“劳逸结合”。“劳逸结合”,工作与休息相结合。指要根据时间关系,合理有效地安排生活。C:后文提到作文章必须卖尽力气,不怕反复修改,甚至从头再写,说明写文章要付出极大心力,可用“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二虎之力”,意为九头牛与两只虎的力气的相加。比喻其力大不可挡。19.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赏析能力。从传统对仗规则审视,“除夕立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手车私人买卖合同(含车辆检测)
- 2025年度锅炉房能源消耗统计与分析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汽车车身清洁及翻新合同
- 2025年度员工宿舍租赁合同附带员工休闲娱乐设施租赁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治理项目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合同
- 2025年度医疗机构护工岗位责任与服务合同
- 2025购房合同解除通知书及违约责任和解协议
- 2025年度创新型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石料破碎生产线安全运营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烟草零售品牌授权销售区域保护合同
- 【人教版化学】必修1 知识点默写小纸条(答案背诵版)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原卷版)
- 对口升学语文模拟试卷(10)-江西省(解析版)
- 《奥特莱斯业态浅析》课件
- 老年痴呆症患者生活陪护协议
- 2024年-急诊气道管理共识课件
- 小学语文中段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 浙教版2023-2024学年数学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卷(含答案)
- 运动训练与康复治疗培训资料
- 小班绘本教学《藏在哪里了》课件
- 老师呀请你别生气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