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 韩氏小儿推拿》_第1页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 韩氏小儿推拿》_第2页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 韩氏小儿推拿》_第3页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 韩氏小儿推拿》_第4页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 韩氏小儿推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1.020

CCSC04

团体标准

T/XJACMXXX—2024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韩氏小儿推拿

Specificationforoperationtechnologie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externaltreatment—Pediatrictuinaofhan’s

(标准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发布

Q/XJACMXXXXX—2024

中医外治操作技术规范韩氏小儿推拿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韩氏小儿推拿的操作步骤与要求、禁忌证、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措

施、调护。

本文件适用于韩氏小儿推拿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2346经穴名称与定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中医外治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externaltreatment

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

3.2

小儿推拿tuinainpediatrics

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3.3

韩氏小儿推拿Pediatrictuinaofhan’s

4操作步骤与要求

4.1操作前准备

4.1.1环境

环境应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室内安静,避风、避强光,温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

4.1.2器具

1

Q/XJACMXXXXX—2024

普通诊疗床或儿童用诊疗床、清洁和消毒用品、推拿用介质。推拿常用介质参见附录A。

4.1.3体位

4.1.3.1小儿体位选择

应根据儿童年龄选择舒适、放松、能暴露操作部位、能配合推拿操作的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

卧位、俯卧位、抱坐位等。

4.1.3.2操作者体位选择

坐位和站立位,以前者更为常用。

4.1.4部位

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推拿常用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参见附录B,穴位定位应符合GB/T

12346的规定。

4.1.5操作者

操作者为具有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资质的人员。操作前,操作者应取下影响推拿的手和腕部饰物,修

剪指甲并锉平。在操作开始前,应先询问儿童是否存在推拿禁忌证相关情况。操作时操作者双手温暖,

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操作手法

4.2.1推拿常用手法

4.2.1.1推法

4.2.1.1.1直推法

操作者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螺纹面或其桡

侧缘着力,做直线性推动;或食、中两指伸直,以螺纹面着力做直线性推动。频率约250次/min。

4.2.1.1.2分推法

操作者以双手拇指螺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

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或弧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

次~50次。

4.2.1.1.3旋推法

操作者以拇指螺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

频率约200次/min。

4.2.1.2揉法

4.2.1.2.1指柔法

操作者以拇指或中指的指面或指端,或食、中、无名指指面着力,吸定于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

柔和缓的、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分的不

同,可分为拇指揉法、中指揉法、食中两指揉法和食中无名三指揉法。

2

Q/XJACMXXXXX—2024

4.2.1.2.2掌柔法

操作者以掌根部分着力,吸定在治疗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

动摆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

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

4.2.1.2.3鱼际柔法

操作者以大鱼际部着力于施术部位上,稍用力下压,腕部放松,前臂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带动着

力部分在治疗部位上做轻柔和缓、小幅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

动。

4.2.1.3按法

操作者以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螺纹面,或掌面(掌根)着力,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用力

向下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持续进行,称为按法。根据着力部位不同分为指按法和掌按法。

4.2.1.4摩法

操作者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或掌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做环形而

有节律的抚摩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称为摩法。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奏。一般以按摩的速度和方向来区

别补泻,如急摩为泻、缓靡为补;顺时针摩为泻、逆时针摩为补。此法在小儿多用于腹部。

4.2.1.5运法

操作者以拇指螺纹面或食、中指的螺纹面在患儿体表做环形或弧形移动,称为运法。操作宜轻不宜

重,宜缓不宜急。作用力仅达表皮,只在皮肤表面运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4.2.1.6掐法

操作者手握空拳。用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刺穴位。操作时,医师用指甲重刺穴位,切压不动,以指代

针,称为掐法,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适用于点状穴位,主要用于急救,如掐人中。本法

也可用于疾病的防治,一般轻掐后加揉,形成掐揉复合手法,如掐揉五指节。操作时要逐渐用力,以达

到深透为止,不宜反复长时间应用,注意在重掐时不得掐破皮肤。

4.2.1.7搓法

操作者以双手掌侧做对称性夹持或托抱住或平压住患儿肢体的一定部位,交替或同时相对用力做方

向相反的来回快速搓揉,并在原部位或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操作时,操作者两手掌夹住所

取的肢体或部位,相对用力搓摩,或同时做上下往返的移动。两手用力相等、速度均匀,搓动快、移动

慢。切忌用生硬粗暴蛮力,以免搓伤皮肤与筋脉。主要适用于四肢和胁肋部。

4.2.1.8摇法

操作者为患儿肢体关节做被动性的环形旋转运动,称为摇法。操作时,操作者一手握持住肢体或关

节的近端,一手握持住关节的远端,做一定幅度的摇动,如摇肘关节。操作者两手要协调配合,注意动

作宜缓不宜急,幅度应由小到大;不得超出关节生理活动的范围,操作时须低头位。主要适用于关节部

位,一般根据病情决定摇动的次数。

4.2.1.9捏法

3

Q/XJACMXXXXX—2024

操作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四指的指面作对称性着力,夹持住患儿的肌肤或

肢体,相对用力挤压并一紧一松逐渐移动者,称为捏法。捏脊疗法是用拇指桡侧缘顶住皮肤,示、中两

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本法又称翻皮肤;或用食指屈曲,用食指中

节桡侧缘顶住皮肤,拇指前按,两指同力提拿肌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行。

4.2.1.10拿法

操作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中两指相对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并做

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4.2.1.11拍法

操作者以半握虚掌拍打患儿体表的一定部位,称为拍法。注意用力由轻到重,轻重适度。也常用作

推拿治疗后的结束手法。

4.2.2推拿复式手法

4.2.2.1飞经走气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身前一侧,用一手拿住患儿四指,使掌面与前臂掌侧向上,用另一

手的食、中、无名、小四指螺纹面着力,从曲池穴起向下弹击至总筋穴处,如此反复数遍,然后拿住患

儿阴池、阳池二穴,前手将患儿四指屈伸摆动数次。

4.2.2.2摇抖肘法

操作者先以左手拇、示、中三指托患儿之肘,再以右手拇、示两指叉入患儿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

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

4.2.2.3水底捞月

操作者用冷水滴入患儿掌心,在掌心旋推,边推边吹气,操作者左手拿患儿四指,掌心向上,用冷

水滴入患儿掌心,用另一手拇指螺纹面着力,紧贴患儿掌心并做旋推法,边推边用口对着掌心吹凉气,

反复操作3~5分钟。右手滴凉水于患儿内劳宫处,用中指端蘸水由小指根推运起,经掌小横纹、坎宫至

内劳宫,边推运边吹凉气。又称水中捞水、水里捞月、水中捞明月。

4.2.2.4打马过天河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坐其前旁,用一手捏住患儿四指,将掌心向上,用另一手的中指面运

内劳宫后,再用食、中、无名指三指由总筋起沿天河水打至洪池穴,或用食、中两指沿天河水弹击至肘

弯处,弹击20遍~30遍。

4.2.2.5黄蜂入洞

患儿取仰卧位。操作者以一手轻扶患儿头部,使患儿头部相对固定,另一手食、中两指的指端着力,

紧贴在患儿两鼻孔下缘处,以腕关节为主动,带动着力部分做反复、不间断揉动50次~100次。

4.2.2.6运水入土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坐其身前一侧,用一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小四指,使掌面向上,

另一手大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肾水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掌横纹、小天心,推运至拇指端脾土穴止。

单方向反复推运100次~300次。

4

Q/XJACMXXXXX—2024

4.2.2.7运土入水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坐其身前一侧,用一手握住患儿食、中、无名、小四指,使掌面向上,

另一手大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脾土穴推起,沿手掌边缘,经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

止。单方向反复推运100次~300次。

4.2.2.8按弦搓摩

患儿取坐位,或家长将患儿抱坐怀中。患儿两手自然下垂,操作者立于患儿身后,用两手掌面着力,

轻贴在患儿两侧胁肋部,呈对称性地搓摩,并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处,50次~500次。

4.2.2.9二龙戏珠

患儿取坐位,或由家长抱坐怀中。操作者坐其身旁,用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用另一

手按捏患儿阴池、阳池两穴,并由此边按捏边缓缓向上移动至曲池穴,如此5次左右。寒证重按阳穴,

热证重按阴穴。最后一手拿捏阴、阳两穴5次~6次,另一手拿捏患儿食指、无名指的指端各摇动20次~

40次。

4.2.2.10双凤展翅

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操作者坐其身前一侧,用双手握住患儿腕部,两手拇指分别按捏在患儿阴、

阳穴上,然后向外摇摆腕关节;然后再用一手托拿患儿胖肘处及肘后部,另一手握住患儿手背部,上下

摆动腕关节;最后一手托住胖肘,另一手握住手背,大指掐住虎口,来回屈曲,摇动腕关节。

4.2.3推拿取穴方法

4.2.3.1自然标志取穴

可根据固定标志取穴,如外劳宫位于手背三、四掌骨交接处凹陷中;四横纹位于掌面示、中、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或根据活动标志取穴,如委中:屈膝,膝后腘横纹之中间,两筋凹陷处。

4.2.3.2手指同身寸取穴

以患儿中指中节长度为1寸确定穴位位置。如肺俞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天庭在头部正中线、人

前发际0.5寸处。

4.2.3.3简便取穴

例如:内劳宫位于掌心,拳时中指落着点端即是该穴。

4.3操作顺序

一般有三种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a)先操作头面部穴位,再依次操作胸腹,四肢、腰背部穴位;

b)先操作主穴,后操作配穴;先采用轻手法,后用重手法操作;

c)根据症状轻重缓急,决定推拿的操作顺序,如胃热呕吐,可先推颈项部天柱骨止呕,再推上肢

板门、清大肠等。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无论主穴、配穴,应该先运用轻柔手法(如揉、摩、运、

推等),而如掐、拿、捏等强刺激手法,应最后操作,以免刺激患儿引起哭闹,影响下一步的操

作和治疗效果。另外,上肢部穴位,不分男女,可根据操作习惯选推左手或右手,一般选一侧

即可。治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操作顺序。

5

Q/XJACMXXXXX—2024

4.4操作时间、频率与疗程

4.4.1推拿治疗操作时间

推拿治疗操作时间可根据年龄、病情、体质和手法特性等情况而定。一般每穴的操作时间为1min~

2min,1次总的治疗时间为20min~30min。对于年龄小、体质弱、采用刺激性较强的手法者可适当缩短

操作时间。年龄较大、体质强者,可适当增加操作时间。

4.4.2推拿操作频率与疗程

推拿操作频率视病情而定,一般病症或保健以7d~10d为1疗程,2个疗程之间可间隔2d~3d。急性

疾病或特殊情况,应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疗程。

4.5操作方法

4.5.1小儿咳嗽

4.5.1.1基本治法

4.5.1.1.1手法

推法、揉法、运法、擦法、分法、捏法等。

4.5.1.1.2操作

操作方法如下:

a)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手持患儿左手,运用手法分别作用在肺经、脾经、六腑穴,每穴

100次操作;推揉膻中、天突各100次,以达到宽胸理气、止咳平喘之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1.2随证加减

4.5.1.2.1风寒咳嗽

初起咳嗽频作,咽痒声重,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色白、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舌淡红,苔薄

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揉一窝风,揉外劳宫,开天门,推三关、推坎宫,揉太阳、风门、大椎、运耳后高

骨,以疏风解表、散寒止痛;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分八道,揉肺俞,揉膻中穴,揉天突穴,

以达宣肺止咳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宣肺止咳。

4.5.1.2.2风热咳嗽

咳嗽不爽,痰稠色黄,不易咯出,面色红赤。口渴,咽痛,鼻流浊涕,或伴发热,头痛,恶风,微

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b)手法:同基本治法;

6

Q/XJACMXXXXX—2024

c)辨证取穴:揉大椎、清肝经、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拿风池、清天河水以疏

风清热、解郁止痛,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揉掌小横纹以利肺化痰,揉乳旁,揉乳根、分八道

以达宣肺止咳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宣肺止咳。

4.5.1.2.3肺热壅盛证

发热,咳嗽少痰,面色红赤,咽赤肿口渴,舌质红,苔黄欠津或黄腻,脉数或指纹淡紫达气关。操

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肺泻火,凉血化痰;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心平肝,清大肠经,揉中脘,按揉丰隆穴,按揉足三里,揉三阴交调脏腑;运内

八卦,揉乳根、乳旁,以达止咳化痰之效;直推涌泉、推下七节骨,以达到清肺泻火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宣肺止咳。

4.5.1.2.4痰热壅肺

咳嗽痰多,色黄稠黏难咳出,甚则气息粗促,喉中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

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热涤痰,束肺止咳;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心平肝,清胃经、大肠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调脏腑;运内八卦,揉乳根、乳

旁、丰隆,以止咳化痰;清天河水,直推涌泉,以达清化痰热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化痰止咳。

4.5.1.2.5痰湿蕴肺

咳嗽痰多,色白而稀,喉间痰声漉漉,胸闷纳呆,神情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指纹沉滞。

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健脾止咳,燥湿化痰;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心平肝,揉板门,清胃经,补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调脏腑;揉外劳宫以散

寒;揉掌小横纹,运内八卦,揉乳根、乳旁、丰隆,以达到健脾止咳,燥湿化痰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化痰止咳。

4.5.1.2.6肺脾气虚

平素易感,久咳无力,痰白清稀,面色少华,自汗畏寒,气短懒言,语声低微,纳谷不香,舌淡嫩,

边有齿痕,便溏,脉细无力,指纹淡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补肺益气,健脾化痰;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揉板门,补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调脏腑;揉外劳宫,揉关元、气海,

以补中益气;揉掌小横纹,运内八卦,揉乳根、乳旁、肺俞,以达到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化痰止咳。

4.5.1.2.7肺阴亏虚

7

Q/XJACMXXXXX—2024

病程较长,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音嘶哑,午后潮热或手足心

热,盗汗,舌红,苔少或见花剥苔,脉细数或指纹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滋阴润燥,养阴清肺;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胃经,推板门,清大肠经,揉中脘调脏腑;运内八卦,揉太溪、二马,以滋阴润

燥;揉乳根、乳旁,退六腑,直推涌泉,以达养阴清肺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止咳。

4.5.2小儿发热

4.5.2.1基本治法

4.5.2.1.1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运法、擦法、直推法、掐法、捏法等。

4.5.2.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先坐于患儿头后上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按

揉迎香、鼻通穴;操作者再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在脾经、肝经、肺

经,各200次,摩腹以达理气通窍之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肺。

4.5.2.2随证加减

4.5.2.2.1外感发热

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风热者,

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苔薄黄,指纹红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热解表,发散外邪;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在基本治法基础上,风寒者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掐风池,以发汗解表,驱散风

寒;风热者加推脊,以清热解表;若兼咳嗽、痰鸣气急者,加推揉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运

内八卦;兼见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暖酸呕吐者,加揉中脘,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推天柱

骨;兼见烦躁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指揉五指节;诸穴合用,

共奏疏风清热、宣肺通窍之功;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达到疏风清热之功效。

4.5.2.2.2肺胃实热

高热,面赤,烦躁,气促,不思饮食,口渴喜饮,便秘,小便黄,舌红苔燥,指纹深紫。操作要求

如下:

a)治则:清泻里热,理气消食;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在基本治法基础上配清胃经、退六腑,清天河水、内劳宫,以清肺、胃两经实热;

配清大肠,揉天枢,以疏调脏腑结滞、通便泻火;配推板门,运内八卦,理气消食;诸穴合用,

共奏清泻里热、理气消食之功。

8

Q/XJACMXXXXX—2024

4.5.2.2.3阴虚发热

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体瘦削,食欲减退,心烦少寐,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滋阴清热;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在基本治法基础上加揉二人上马,以滋肾养肺、滋补阴液;配运内劳宫,以清虚热;

清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和胃、增进饮食;推涌泉引热下行,以退虚热;烦躁不眠者,

加清肝经、清心经,按揉百会;自汗盗汗者,加揉肾顶、补肾经,诸穴合用,共奏滋阴清热之

功。

4.5.3急乳蛾

4.5.3.1基本治法

4.5.3.1.1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运法、捏法、擦法等。

4.5.3.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手持患儿左手,运用手法分别作用在胃经,清大肠,清肺

经,清小肠,退六腑,每穴100次,以达清热利咽之功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达健脾调中、理气通腹之效。

4.5.3.2随证加减

4.5.3.2.1风热外犯

咽痛,渐加剧,咽干灼热,或咽痒,伴发热,微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咯痰,喉核及周围黏膜

红肿化脓,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迎香、一窝风,以疏风解表;分推阴阳,清板门,清天

河水,揉小天心,捏挤大椎,以清热、平衡阴阳;补肾经,揉肾纹,调脏腑,掐揉少商、合谷,

以达清热利咽消肿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达到疏风清热、利咽消肿、平衡阴阳之功效;

e)放血疗法:2穴~4穴,点刺少商、耳尖,以达清热利咽之效。

4.5.3.2.2肺胃热盛

咽痛明显,可牵引耳痛,伴发热,面赤,口渴欲冷饮,哭闹烦躁,口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喉

核红肿,喉核表面有黄白色脓点,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数,指纹紫滞。操

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胃泻肺,利咽消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9

Q/XJACMXXXXX—2024

c)辨证取穴:掐揉总筋以通经活络、镇静安神;揉少商,掐揉合谷,清天河水,水底捞明月,揉

大椎,以达利咽止痛之效;清肺经,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清板门,以调脏腑;分腹阴阳,揉

中脘,揉天枢,摩腹,以达润肠通便之效,直推涌泉,以达清热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起到清胃泻肺、利咽消肿、平衡阴阳之功效;

e)放血疗法:2穴~4穴,点刺少商、商阳,以达解毒利咽之效。

4.5.3.2.3肺肾阴虚

咽部干焮,微痒微痛,哽哽不利,午后症状加重,全身可见午后颧红,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

多梦,或干咳少痰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检查可见喉核肥大或

干瘪,表面不平,色潮红,或有细白星点,喉核被挤压时,有白色腐物自隐窝口溢出。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肾经,揉二马,揉总筋、板门,能滋阴降火;揉内关,掐揉小天,以降逆安神;

清肝经,清补脾经,揉心俞调脏腑;揉小横纹,清天河水,掐揉少商,拿合谷,直推涌泉,以

达清热利咽消肿之效;

d)拔罐疗法:负压罐、火罐等,3罐~6罐,以起到滋阴降火、清利咽喉、平衡阴阳之功效;

e)放血疗法:2穴~4穴,点刺少商、耳尖,以达清热利咽之效。

4.5.4腹痛

4.5.4.1基本治法

4.5.4.1.1手法

推法、摩法、点揉法、拿法、运法、掐揉法等。

4.5.4.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作用在脾经、胃经100次,

揉板门穴200次、顺内八卦穴50次、分腹阴阳、掐揉一窝风各100次、摩腹300次、揉天枢、

拿肚角、揉足三里,每穴100次进行操作,以达到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4.2随证加减

4.5.4.2.1寒痛

腹部拘急疼痛,阵阵发作,常与受凉或饮食生冷后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加,面色苍

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暗紫,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红,苔白滑,指纹色红,

脉沉弦紧。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辩证加揉外劳宫、推三关;

c)辨证取穴:揉板门健脾和胃,补脾经能温中健脾;揉一窝风可散寒止痛,善治感寒腹痛;揉外

劳宫、推三关能温中散寒;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达到散寒止痛之功效。

4.5.4.2.2伤食痛

10

Q/XJACMXXXXX—2024

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和不思乳食为主要临床表现,有伤乳伤食病史,伴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

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粪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淡红,苔厚腻,

指纹紫滞,脉滑。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辩证加清大肠、推四横纹;

c)辨证取穴:补脾经健脾消食;清大肠可清肠胃积食,通腹止痛,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能消食化

滞,理气止痛;揉板门可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以止痛。

4.5.4.2.3虫痛

腹痛突然发作,以脐周为甚,时作时止,伴嘈杂吐涎,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蠕动之块状物,有便虫病

史。小儿形体消瘦,食欲不佳,或易嗜异物。如蛔虫窜行胆道则痛如钻顶,时作时止,怑见呕吐,甚至

吐出蛔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辩证加掐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揉中脘;

c)辨证取穴:推板门健脾和胃;揉天枢、大横,可清肠胃食积,通腑止痛;推四横纹,揉中脘、

气海、神阙,能消食滞,理气止痛;揉足三里、外劳宫,诸穴合用,共奏温中行气、安蛔止痛

之功效。

4.5.4.2.4虚寒腹痛

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手足清冷,乳食减少,或食后

腹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指纹淡红,脉沉缓。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辩证加揉外劳宫、运内八卦200次;

c)辨证取穴:补脾经、捏脊能健脾助运;揉外劳宫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运内八卦能宽胸理气、

调气助运。

4.5.5疳证

4.5.5.1基本治法

4.5.5.1.1手法

推法、摩法、揉法、运法、捏法、按法等。

4.5.5.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在脾经、板门经各操作100

次,运法在八卦穴操作100次,摩法在腹部、分推法在腹阴阳各100次进行操作,以达到健运

和中、调理脾胃之效;

b)患儿俯卧位,由尾骨至大椎穴,沿脊柱两侧由下至上捏脊治疗。

4.5.5.2随证加减

4.5.5.2.1疳气

11

Q/XJACMXXXXX—2024

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淡,苔薄微

腻,脉细有力,多为疳证发病之初期。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健运和中,健脾和胃;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清胃经,可消积健脾而不伤中;清肝经以疏肝理脾;捻四横纹是治疗疳症

之效穴;运内八卦调理脏腑气机;运水入土,揉板门,可健脾助运、消食和中;分手阴阳,平

衡阴阳;腹部分阴阳,按揉中脘、膻中、天枢,调理脾胃气机;清大肠经,摩腹,揉脐,可消

积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按揉足三里、脾俞、胃俞,捏脊调理脾胃;上两穴配合足三里、涌泉,

可调和气血、消积滞、强健身体,是治疗疳气的有效方法。

4.5.5.2.2疳积

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肚腹膨胀,甚者青筋暴露,毛发稀疏结穗,精神烦躁,夜卧不宁,或见

揉眉挖鼻,吮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舌淡苔腻,脉沉细脉滑。操作要

求如下:

a)治则:消积导滞,健脾和胃;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可健脾和胃;清肝经可疏肝理脾;按揉小天心可安神除烦;退六腑可理气通

腑泻热;腹部分阴阳可调理脾胃气机;揉板门可消食健脾;捻四横纹治疗疳积之要穴;清大肠

经,揉天枢,揉龟尾,推下七节骨,可消积导滞、疏调肠腑;揉心俞、肝俞、脾俞、胃俞,可

调理心脾,合揉足三里、三阴交,以达和气血、消积滞、健脾胃之功效。

4.5.5.2.3干疳

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面呈老人貌,大肉脱,皮包骨,精神萎靡,目光无彩,暗哭无泪,毛发

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溏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脉沉细。操作要求

如下:

a)治则:健脾助运,益气养血;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重推补脾经、肾经可温补脾肾;补肺经可补益肺气;推三关可温阳补虚;运土入水,

揉二马可滋阴补肾;腹部分阴阳可调理气机;揉中院,摩腹,揉脐,以健脾和中、顾护胃气;

捏脊、捻四横纹乃治疗疳证之要穴;揉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以调理五脏气血,合

揉足三里、三阴交、涌泉,以达补气血、滋元阴之功效。

4.5.6呕吐

4.5.6.1基本治法

4.5.6.1.1手法

摩法、揉法、运法、捏法、推法、掐法等。

4.5.6.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持患儿左手,运用手法分别使用直推法在板门穴、脾经、胃经、大

肠经、操作各200次,推三关100次、顺运内八卦200次,掐揉一窝风100次,点揉内关穴、

足三里穴各100次,摩腹300次,点揉天枢穴、中脘穴各200次,以达和胃降逆之效;

12

Q/XJACMXXXXX—2024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6.2随证加减

4.5.6.2.1寒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不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白,指纹色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散寒补虚,和胃降逆止呕;

b)手法:同基本治法加补脾经、揉中脘、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宫、推三关可健脾和

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揉中脘,可健脾和胃,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推天柱骨可和胃降逆,祛寒

止呕;配横纹推向板门,善止一切呕吐;推三关、揉外劳宫,可温阳散寒,以加强温中作用,

揉足三里,可健脾益气、促进胃肠气血运行。

4.5.6.2.2热吐

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色红而干。舌苔黄

腻,指纹色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热泻火,和胃降逆;

b)手法:同基本治法加清脾经、清胃经、清天河水、推天柱骨、退六腑各200次,运内八卦、横

纹推向板门各300次,清大肠100次、摩腹200次;

c)辨证取穴:清脾经、清胃经,配推天柱骨,可清中焦积热,和胃降逆止呕;退六腑,加强清热

作用;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可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清大肠,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

使胃气得以通降下行。

4.5.6.2.3伤食吐

呕吐酸馊频繁,口气秽臭,胸闷厌食,肚腹胀满,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指纹滞。

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消乳化食,和胃降逆;

b)手法:同基本治法加补脾经、揉板门各200次、横纹推向板门100次、顺运内八卦200次、按

揉足三里100次,摩腹200次,揉中脘、分腹阴阳各100次;

c)辨证取穴:补脾经、揉中脘、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以助运化;揉板门、运内八卦,可宽胸

理气,消食导滞;分腹阴阳、横纹推向板门,可降逆止呕,捏脊培补元气,调和脾胃。

4.5.6.2.4惊恐吐

暴受惊恐或跌仆惊吓之后,呕吐清涎,心神烦乱,神态紧张,睡卧不安,面色青白,或惊惕哭闹,

脉弦数,指纹青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镇惊安神,和胃止吐;

b)手法:同基本治法加按百会、补脾经、运内八卦、清肝经各200次、掐心经100次、分手阴阳

200次、揉小天心20次、揉足三里、摩腹、推膻中各200次;

c)辨证取穴:补脾经、分手阴阳、摩腹、揉足三里能健运脾胃,和胃降逆止呕,揉小天心可宁心

安神;运内八卦可补益心气,镇静安神;推膻中可宽胸理气;按百会、清肝经、掐心经能增强

安神镇惊的作用。

4.5.7小儿泄泻(腹泻)

13

Q/XJACMXXXXX—2024

4.5.7.1基本治法

4.5.7.1.1手法

推法、揉法、拿法、运法、摩法、捏法等。

4.5.7.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运用手法作用在患儿补脾经、补大肠经各300次以调整脾胃、理气

消滞;

b)按揉足三里100次,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

c)逆时针摩腹、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各300次以达理肠止泻之效;

d)揉龟尾100次、推七节骨以调理脾胃、理肠止泻、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7.2随证加减

4.5.7.2.1伤食泻

大便稀溏酸臭,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脘腹痞满,口气酸臭,或有呕吐,腹痛拒按,不思乳食,夜

卧不安,舌苔垢浊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消食导滞,和胃助运;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300次能健脾消食,清胃、清大肠、退六腑各200次以清胃肠之热、消食导

滞,揉板门、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掐揉四缝能消宿食、降胃气,分推腹阴阳、摩腹、揉天枢、

揉中脘能行气健脾和中,揉龟尾100次能理肠止泻,推下七节骨能清食积之热、理肠止泻;全

方配合,共奏消食化滞,运脾和胃之功效。

4.5.7.2.2风寒泻

大便清稀,泡沫多,臭气不重,肠鸣腹痛,或伴有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指纹淡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疏风散寒,温阳止泻;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揉外劳宫、一窝风、推上三关

能温中散寒;揉板门、补脾经、补大肠经各300次,运土入水以健脾和胃化湿;揉天枢、揉中

脘能行气健脾和中,逆时针摩腹健脾化湿止泻,拿肚角能止痛止泻;揉龟尾100次能理肠止泻;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全方配合,共奏疏风散寒、温阳止泻之功效。

4.5.7.2.3湿热泻

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粘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

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利湿热,调中止泻;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补脾经、清胃经各200次、清大肠、退六腑各300次、逆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

能清中焦湿热、调腑止泻;按揉足三里、直推涌泉能调理脾胃、扶正祛邪;揉天枢、揉中脘,

14

Q/XJACMXXXXX—2024

推下七节骨能清利肠腑、湿热积滞;揉龟尾100次能理肠止泻;全方配合,共奏清利湿热、调

中止泻之功效。

4.5.7.2.4寒湿泻

大便每日数次或十数次,泄泻清稀,中多泡沫,无明显臭味,腹痛肠鸣,或伴有鼻塞流涕、恶寒发

热等感冒症状,舌苔白腻,脉浮有力。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散寒化湿,温中止泻;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揉外劳宫、推上三关能温阳散寒;补脾经、顺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运土入水能

健脾化湿、温中散寒;按揉足三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逆时针摩腹、揉脐能固肠止泻;拿肚

角可止腹痛肠鸣,推上七节骨,揉肾俞、揉龟尾以温中止泻,全方配合,共奏散寒化湿,温中

止泻之功效。

4.5.7.2.5脾虚泻

大便稀溏,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夹见水谷不化,面色萎黄,肢倦乏

力,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淡。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健脾益胃,温阳止泻;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补大肠各300次能健脾益气,揉外劳宫200次能温中健脾,揉板门,推上

三关能温阳补中;揉足三里能健脾益气,逆时针摩腹,揉脐能理肠止泻;推上七节骨,揉龟尾

能温阳止泻;拿肚角可止腹痛肠鸣;全方配合,共奏健脾益胃,温阳止泻之功效。

4.5.8积滞

4.5.8.1基本治法

4.5.8.1.1手法

推法、揉法、掐法、摩法、捏法等。

4.5.8.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运用手法作用在补脾经2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以健

脾助运;顺时针摩腹300次,揉板门200次,推四横纹100次,以达消食导滞、理气调中之功

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达培补元气、消食导滞。

4.5.8.2随证加减

4.5.8.2.1乳食内积

不思乳食,呕吐乳片或酸馊食物,腹胀并痛,大便酸臭或秘结,烦躁多啼,口臭,手足心热,夜卧

不安,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消乳化积,和中导滞;

b)手法:同基本治法;

15

Q/XJACMXXXXX—2024

c)辨证取穴:清胃经、清大肠经各300次、掐四缝以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按揉足三里以调

理脾胃、扶正祛邪,揉天枢,揉中脘各300次能消食开胃、和中导滞;拿肚角以止腹痛。诸穴

合用,共奏消乳化积,和中导滞之功效。

4.5.8.2.2脾虚夹积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偏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稍食即饱,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臭,或

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质淡,苔白腻,脉细弱而滑,指纹淡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健脾助运,消食化积;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揉板门、推三关各300次能健脾助运、补益气血;按揉足三里以调理脾胃、

扶正祛邪;揉中脘200次能温中健脾,捏脊20次以达培补元气、补益气血。诸穴合用,共奏

健脾助运,消食化积之功效。

4.5.9新生儿肠痉挛

4.5.9.1基本治法

4.5.9.1.1手法

推法、揉法、运法、掐法、摩法、拿法等。

4.5.9.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补脾经,推四横纹,推三关,

揉外劳、一窝风,顺运内八卦,摩腹,分腹阴阳各100次以健脾助运,理气止痛、拿肚角50

次,以达解痉止痛之功效;

b)按揉足三里100次,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

c)小儿捏脊治疗以达健脾调中、理气通腑之功效。

4.5.9.2随证加减

4.5.9.2.1乳食积滞

腹部胀满,胀实拒按,哭闹不止,食欲不振,频频呕吐酸腐,不吮乳,夜卧不安,大便不通,痛而

欲泄,粪便秽臭,泄后痛减,舌质偏红,舌苔白厚腻,脉滑实,指纹紫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补脾经,清大肠经,清板门,清胃经各300次能健运脾胃、清胃肠积热;逆运内

八卦,推四横纹各200次能调畅气机、消食化滞,揉合谷穴以缓急止痛;揉中脘,摩腹,揉脐,

分腹阴阳能行气导滞、调畅胃肠;揉按足三里能调理脾胃、扶正祛邪,可解痉止痛;拿肚角能

理气消滞止痛。诸穴合用,共奏消食导滞,和中止痛之功效。

4.5.9.2.2脾胃虚寒

腹痛反复发作日久,时作时止,以脐周疼痛为主,得温则痛减,喜按,神疲乏力,面白少华,手足

发冷,纳差,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指纹淡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散寒,健脾止痛;

16

Q/XJACMXXXXX—2024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300次能温中健脾,推三关100次,揉外劳宫300次能温中补虚;揉一窝风

300次能散寒止痛;揉按足三里以调理脾胃、扶正祛邪;顺运内八卦200次,分推腹阴阳能宽

胸理气、调气助运;揉气海能调气血、止腹痛;摩腹、揉脐能行气健脾、缓急止痛;拿肚角可

行气止痛。诸穴合用,共奏温中散寒,健脾止痛之功效。

4.5.9.2.3感受寒邪

腹部突然绞痛,啼哭曲腰,面色苍白,甚者额上汗出,手足发冷,肠鸣辘辘,大便稀溏,小便清长,

喜用热敷,按揉得减,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指纹色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推三关各300次能可温脾散寒、补气行气;揉一窝风,外劳宫各300次能

可温中补虚、散寒止痛;分推腹阴阳、运内八卦能调畅气机、宽胸理气;拿肚角可行气止痛。

诸穴合用,共奏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功效。

4.5.9.2.4胃肠热结

腹痛拒按,痛势较剧,口出热气,面赤唇红,烦躁不安,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苔黄燥,指纹紫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热和胃,解痉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补脾经,清大肠经,清板门,清胃经各300次能健运脾胃、清胃肠积热;逆运内

八卦,掐四横纹各200次能退热除烦;揉小天心、清天河水能疏泻火除烦;揉按足三里能调理

脾胃;解痉止痛;拿肚角能理气止痛。诸穴合用,共奏清热和胃,解痉止痛之功效。

4.5.9.2.5气滞血瘀

腹部疼痛,痛有定处,痛时拒按,时痛时止,疼痛时腹部有明显硬块感,肚腹硬胀,青筋显露,易

怒心烦,舌紫黯或有瘀点,指纹紫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行气散瘀,理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肝经能疏肝解郁;揉板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揉一窝风,揉外劳宫能理气止痛、

通络活血;揉小天心能疏通经络、理气化瘀;掐四横纹能散瘀结、除胀满;逆运内八卦能顺气

化痰消食;摩腹能调理气血;揉膻中能宽胸理气、活血化瘀;揉肝俞穴、揉膈俞穴能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诸穴合用,共奏行气散瘀,理气止痛之功效。

4.5.10小儿便秘

4.5.10.1基本治法

4.5.10.1.1手法

按揉法、旋推法、擦法、振法等。

4.5.10.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17

Q/XJACMXXXXX—2024

a)患儿仰卧位,术者手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在脾经、推大肠、运内八卦、运水入土,推

大横纹、小横纹、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点揉中脘、天枢、大横、摩腹各300次,按揉膊阳池

200次,捏脊9次,以达健脾益胃、调畅气机之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10.2随证加减

4.5.10.2.1实秘

大便干结,食少,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身热,心烦不安,多汗,时欲饮冷,小便短赤,苔黄

厚,指纹色紫,为肠胃积热,大便干涩,难以排出,腹中攻满,喜温恶寒,四肢不温,或呃逆呕吐,苔

白,指纹色淡,为阴寒积滞。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调和脾胃,顺气通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补脾经,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点揉中脘、天枢、大横,具有健脾助运之功

效;运内八挂,搓摩胁肋,能疏肝理气、调理脾胃;清大肠,退六腑,按揉膊阳池,推下七节

骨,能消积导滞。

4.5.10.2.2虚秘

虽有便意,但临厕努挣难排,汗出,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苔薄白,指纹色淡,为气虚

便秘,大便干结,努挣难下,面白无华,口干心烦,潮热盗汗,为血虚津亏之便秘。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益气养血,润肠通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脾俞、涌泉,能健脾调中、益气养血;三阴交,能滋阴润燥。

4.5.11厌食

4.5.11.1基本治法

4.5.11.1.1手法

按揉法、振法等。

4.5.11.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作用于脾经,大肠、四横纹、肾

经、肾顶、内关、揉中脘,摩腹,揉板门、足三里200次,以达到消食和胃,健脾开胃之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胃。

4.5.11.2随证加减

4.5.11.2.1脾失健运

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般,大小便均基本正常,舌

苔白或薄腻,脉尚有力。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调气和中、健运脾胃;

b)手法:同基本治法;

18

Q/XJACMXXXXX—2024

c)辨证取穴:运八卦配按揉脾、胃、肝俞和中消食,掐揉四横纹、肝经、小横纹以增强运脾理气

作用,诸穴合用,可健运脾胃之功效;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起到健脾益气、平衡阴阳

之功效。

4.5.11.2.2胃阴不足

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或拒食,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多见光剥,亦有光红少津者,

质偏红,脉细数。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滋阴养血、健脾开胃;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分手阴阳,补胃经,能养胃生津;运内八卦,足三里,可健脾助运;按揉胃俞、三

焦俞、肾俞,三阴交,以加强养胃生津作用,诸穴合用,可共奏养阴益胃、健脾止痛之功效。

4.5.11.2.3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面色萎黄,全身乏力,不思饮食或拒食,若稍进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伴形体消

瘦,易汗,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益气健脾、补益气血;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运内八卦,可和胃益气;推大肠,可温中止泻;揉肾顶,可温养下元;捏脊,可健

脾和胃,诸穴合用,可共奏补益气血、调和脾胃之功效。

4.5.12遗尿

4.5.12.1基本治法

4.5.12.1.1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运法、擦法、振腹疗法、捏脊等。

4.5.12.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或坐位,操作者手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补肾经、揉膀胱俞各300次,擦腰骶部

以透热为度,可温补肾气、固涩下元;按揉足三里100次,摩腹3min,振腹疗法3min,可健

脾益气;按揉涌泉200次,可补肾培元;按揉百会100次,可醒脑调神、升阳举陷;

b)小儿捏脊治疗以培补元气、调理脾肺。

4.5.12.2随证加减

4.5.12.2.1肺脾气虚

夜间遗尿,尿频而量多,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偏淡,脉缓细。操作要求

如下:

a)治则:补脾益肺,固肾缩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肺经,推三关,可健脾益气、补肺脾之气虚;揉丹田,以温补肾气、固涩

下元,按揉背部肺俞穴、脾俞穴;诸穴合用,共奏健脾益肺、固摄膀胱之功效;

19

Q/XJACMXXXXX—2024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起到健脾益肺之功效。

4.5.12.2.2肝经湿热

夜间遗尿,尿频量少,性情急躁,手足心热,唇红而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热,泻肝火,止遗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肝经、小肠、心经,清脾经,以清热利湿,湿热自小便而解;清天河水,揉二马,

揉内劳宫,以清热滋阴;按揉三阴交,以固摄膀胱、通调水道,按揉归尾可通调督脉,提升阳

气;诸穴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泻肝止遗之功效。

4.5.12.2.3肾阳不足

夜间遗尿,尿量多,尿色清,熟睡,不易叫醒,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

脉沉迟无力。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阳补肾,缩尿固精;

b)手法:同基本治法;

辨证取穴:揉丹田、肾俞、命门,以温补肾气、壮命门之火、固涩下元;推三关,揉外劳宫,擦八髎,

以温阳散寒、加强温补肾气、固涩下元之力,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肾,阴中求阳;诸穴合用,共奏温

补肾阳、固摄膀胱之功效。

4.5.12.2.4心肾不交

梦中遗尿,寐不安宁,烦躁叫嚷,白天多动少静,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少津,脉

细数。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清心养肾,安神缩尿;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心经、小肠,以清心滋阴;清天河水,揉二马,以清热滋阴;捣小天心,揉五指

节,可镇心安神;按揉心俞、肾俞,交通心肾;揉膀胱俞、按揉三阴交,可固摄膀胱、通调水

道,诸穴合用,共奏清心滋肾、安神固摄之功效。

4.5.13夜啼

4.5.13.1基本治法

4.5.13.1.1手法

推法、揉法、掐法、捏法、摩腹、振腹疗法等。

4.5.13.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取穴及操作:患儿仰卧位,操作者坐于患儿左侧,持患儿左手,运用直推法分别进行清肝经、

清肺经、捣小天心、揉心俞各300次,揉五指节30次,掐五指节10次,摩腹3分钟,振腹3

分钟,以达镇静安神之功效;

b)小儿捏脊治疗以达健脾调中、理气通腑之功效。

4.5.13.2随证加减

4.5.13.2.1脾寒气滞

20

Q/XJACMXXXXX—2024

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

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温中散寒,调气止痛;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益气;推三关、外劳宫、一窝蜂,以温阳散寒、止腹

痛;按摩足三里,以温补中焦;运内八卦,揉内关,捏脊,以温中行气止痛,按揉肝俞、脾俞,

以健脾行气;诸穴合用,共奏温中散寒,调气止痛之功效;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温中散寒。

4.5.13.2.2心经积热

啼哭时声音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

苔薄黄,指纹多紫。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养心泻火,宁心安神;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清心经、肝经、天河水、小肠经,以清泻心火,引热下行;捣小天心,摩囟门,开

天门,以定惊安神;擦涌泉穴,导热下行,运内八卦,揉内关,以行气止痛;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行气止痛。

4.5.13.2.3惊恐伤神

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

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操作要求如下:

a)治则:安神定惊,镇静止啼;

b)手法:同基本治法;

c)辨证取穴:捣小天心,摩囟门,开天门,以镇静安神定惊;揉内关,清心经,清肝经,以调心

智、疏肝郁,补肾经,揉肾顶,以补肾安神;助其镇静、安神、定惊之功效;

d)拔罐疗法:可采用火罐、负压罐、药罐等方法在躯干部进行操作,以安神定惊。

4.5.14小儿脑性瘫痪

4.5.14.1基本治法

4.5.14.1.1手法

推法、揉法、掐法、捏法、拿法、摩法、振腹疗法等。

4.5.14.1.2操作

操作要求如下:

a)患儿仰卧位,操作者运用手法作用于患者头部、腹部、腰背部及四肢部。补肾经、脾经,清心

经各200次,以补肾健脾清心;开天门、推坎宫各10次,按揉百会、四神聪各100次,运太

阳1分钟,拿五经5遍,以开窍醒神,健脑益智;摩腹3min,振腹3min以健脾调中;按揉、

拿捏四肢3min,进行放松,按揉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肘髎、臂臑、肩髎、

肩髃等上肢穴位,按揉解溪、承山、委阳、委中、足三里、阳陵泉、梁丘、风市、髀关、环跳、

秩边等下肢穴位,以疏通经络,濡养筋骨;按揉肾俞、肝俞,以调和脏腑;

b)小儿捏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